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55|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情系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8 0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系家园
    ——电影剧本《回家》评论

            敬一兵

  以前我没有太多的兴趣阅读电影剧本。这倒不是电影剧本写得不好,而是它们含有很多意识形态的纪实元素,与我更倾向于纯粹的生活化成分的喜好不太吻合。我对过去的一些国内作者写的剧本印象依旧深刻——剧中正面人物大多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反面人物大多被塑造成矮、小、残的模样,二者之间的反差对比,让人不是感觉太完美就是太卑鄙。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面对这样的反差,还是会觉得太完美的人物大概都是神灵太眷恋他们了,把他们打造成了不识人间烟火像是有神附身的圣人了。直到最近反复阅读了《回家》这部电影剧本的书籍后,我才被这本书结合地域风俗和传统文化,尤其是采用抛弃庸俗、短视的唯物观,打通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阂方式,客观真实地再现人物的本源、本质和本真,以及以情愫为主线条,将意识形态元素背景化和弱化反差的特色所感化和感动,改变了之前对电影剧本的印象。

  一

  《回家》这部电影剧本的作者是四川阆中人,地域背景也是以阆中为主。阆中人写阆中,驾轻就熟和纵横交贯的笔触得益于本土山水的滋润还是其次,关键是养自于家园养自于生活的情感,必然能够激发出作者不朽的灵感。香色自天种,千年岂易逢。倘若我把情感视为一种香色之物,那么大概正是出于这个缘故,作者才会把交融和浸润在阆中里的情愫当成是自己的血肉自己的精神所在,才会把情感当成作者写《回家》的主线条。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剧本作品,都必然具有厚实沉重的情愫。很多时候,像《回家》这类电影剧本的内在情愫和感情,就是作者内心质量的一个标志,也是检阅作者的创作质量及其他对历史、对生活、对生命、对家园的认识和态度的一个质量标志。

  我自己是一个在精神上颠沛流离的人,所以对家园和回家这类词汇一直怀有虔诚与敬仰之情,因此也就特别敏感。自然而然我就能够沿循情感这条主线条,深刻地感悟和体验出《回家》在历史、人文、传统和自然地理合围而成的阆中的那片天空下,是一个最为发达的抒情器官和流泪的眼睛。即便我不能够像作者那样从文本和对白的方式上,从更多的细处和深处理解阆中家园的情感,但我这个素昧平生的人,还是会在春暖乍寒的时节里悄悄迷上了《回家》。我被其中那根紧紧系在主人翁心灵深处的解不开的情结所感动。比如杜文心与李慧军“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凄切恋情,杜文心把李慧军的骨灰安置在青花瓷盆里的那种悲欢离合催人泪下的仁厚爱情,阆中船工们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舍小家救国家的聚散兴衰的真挚之情等情节,让我看见了情愫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燃烧。这便是作者内心在燃烧的真正动力,也是作者一而再、再而三为情愫歌唱的内心使然。正是有了这根解不开的情结,主人翁才比我更能够忍受痛苦和磨难,更向往自由,更具有一颗永不被毁灭的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心。

  毋庸置疑,情愫是《家园》这部电影剧本中最为亮丽的一道色彩。就拿李慧军和杜文心的爱情来说,战争的背景可以成为一个放大镜和试金石,见证和检验他们的爱情是在如何经历了凄楚、误解、曲折、分离和诸多考验之后依旧没有减损其与生俱来的优美之态的稳固质量。并且,置于战争的背景下,这样的爱情才会在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之中,在战争放大了人性求生本能与动物性,还有因为战争而漠视、扭曲、瓦解、颠覆和侮辱了文明的格局内,更加生动和丰腴地彰显出其内涵和本质。例如李慧军和杜文心的订婚仪式上,白森强征杜文心服役时李慧军动武被抓走,白莹用枪柄重击李慧军致其昏倒后被背上飞往台湾的飞机等细节,完全符合一个男人在爱情中的身份,也符合一个男人对自己心仪女人的爱,但它不符合战争与政治。一段悲壮的爱情可以覆盖战争的阴霾成为一个时代,一个阆中和一个文明背景中的投影,一个人也可以因此成为整体生命的缩影。

  倘若《回家》这部电影剧本能够弥补其中所存在的刻画不够细腻深刻的不足,能够像白莹爱慕李慧军那样衍生出冯仕诚追求杜文心的情节,能够像描述李慧军与杜文心的定情信物玉佩一样,在日军飞机轰炸阆中时,李慧军与杜文心再次在嘉陵江失散的情节中把失散的时间拉长,补充进两人相互思念的更多细节,并将这样的情节予以生动、翔实和缜密地展示,相信情愫这条主线条会因为节外生枝和剑走偏锋的韵致,制造出极端的审美形式,不仅能够在艺术效果上增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矛盾性、跌宕性和比对映衬性的丰腴厚实度,而且还能够增强作品在战争中、在漂泊中、在分离中通过情愫线索来把握生、把握死、把握对人类灵魂描述的感染力,让主人翁的爱情在凄美、壮烈、悲切以及忧郁之中获得更加精妙、精细和精深的挖掘。事实上,审美大多是片面极端的,或者说要通过片面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候,不片面不极端就不深刻就不精妙,就无以一针见血,就无以刻骨铭心,就无以产生强烈的反差、刺激和心理的反应。

  二

  我很喜欢在书本上与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这些俄罗斯的文人相遇。她们活着的时候始终将自己的情感、情结、情绪和对世界对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盘托出放置在文字的波浪上,率性坦诚淋漓尽致,不是激越昂扬的波峰就是宁谧安静的波谷。身体的安静,内心的极为交锋,疯狂而又冥想,伴随着华丽的忧郁直达语言和文字的迷宫,这种袒露个性不需要别人来辨识的风格,确实令我陶醉令我流连忘返。无独有偶,《回家》中的主要人物像李慧军和杜文心等人也具有这样典型的特征。在《回家》这部电影剧本里,他们一出场就不需要读者来辨认,其性格特征和各自的角色位置十分清晰。这就意味着作者的创造与设计,从一开始就是简单明了不需要读者陷入类似欧洲舞台剧导致的特定幻觉中去。作者对其作品中人物进行如是的性格明晰定位的优势在于,不需要读者在迷宫一样的人物性格设置中消耗智力,不会因为迷失于剧情中而使读者成为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参与者,进而唤起读者的观察与思考力,推动作者用家园这个特定视觉来感染读者,来敦促作品意境的张力形成与完善。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中李慧军刚正不阿、爱憎分明、奋发上进和淳朴真挚的性格被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才让我看见了这样的性格简直就是一个特定的容器,好像天生就是用来专门包容和盛放杜文心内慧外秀、端庄慈善、正派大方和忠贞不渝的个性的。有了这样鲜明的刻画,出生卑微的李慧军与大商家的女儿杜文心相互在感情上靠拢,就是一个勇士在像一个正派女人的独立火炬或者一把利剑靠拢,就是一个家园在向另外一个家园靠拢。直截了当的定格,让我读出了只有敢于遵从自己的意愿向爱情迈出坚定的步伐,李慧军就绝对不是一个懦夫,杜文心也绝对不是一个在追求自己幸福中的彷徨者。彼此向往的那个淳朴踏实的家是他们靠拢的动力。在单靠灵魂或者单靠肉体,是托不起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今天,作品中李慧军与杜文心的相互情感靠拢的过程,是富有鞭挞、借鉴和弘扬意义的。《回家》描述的背景时间距今已有八十来年了,除了阆中的古城,古城周围的丘陵和嘉陵江还在外,或许电影剧本中那些人物早已不再有他们的温度和气味了,但我却依然能够穿过时间穿过这本书籍感受到。我相信凡是阅读过《回家》并且正在被功利侵袭了的变味的爱情折磨的人,隔着将近八十年的虚空,依旧十分愿意把他们的情感和他们的心贴进《回家》中,从而一次又一次去会见他们期盼之中的李慧军与杜文心伟大的爱,还有自己渴望的那个没有门第之分没有铜臭气息骚扰的家园。

  从电影剧本的角度来说,直截了当呈现人物的性格和剧情的来龙去脉,自然也就暗暗扣合了必须以纪实性的基调来接受剧情的演绎,更多地受到时间和地点必须保持一致的原则制约。实际上,这就是所谓“史诗”与“悲剧”剧本在叙述上的区别。悲剧不是与时间无关的松散的事件组合,而是事实本身。《回家》符合悲剧的要素,即使作者的视觉是构建在用小家和具体的人物来勾勒事实之上的,但战争场面这个背景的映衬,还是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了作者以小见大和用局部拓展宏阔意境疆域的目的。作者始终在凭藉《回家》来表达自己透过细微描述对阆中历史、文化、风俗、家园的挚爱,也在越过这个层面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人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展现出来的事实,对于人性的基本事实具有放大的效果,同时,这些事实也与人的精神里的种种矛盾和纠葛密切关联。就拿《回家》中战争背景下李慧军与杜文心的爱情素材,以及李慧军在一次战斗中与红军走散,于负伤憔悴之际一边烤狗肉充饥一边对着爱情信物思念杜文心等来说,即使是在战争中,人们依然要生活,依然摆脱不了情感和日常事务的纠缠,依然无法掩盖他们重新回到没有硝烟弥漫的家庭中去的世俗性色彩。这就是《回家》采用悲剧和直截了当呈现事物人物的手法,为剧情的铺垫和演绎提供的一个近乎天然的切口。

  当然,运用如是的手法,极有可能让剧情陷入线性化、单一化、骨感化,急迫化和表面化的问题之中。难怪有人说,电影剧本的开始,就是问题的开始。《回家》中的各色人物大多呈现出性格单一化的情形,并因为忽略了多重性格的表现和塑造,因而在表现上必然带有乌托邦的镜面性质。这样的结果,让剧情的演绎和主人翁的表现,多出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鸿沟的印象,而减少了想象化的或抽象化的拜占庭式的美学韵致。譬如李义廷充满了鲜明的正义性的个性化色彩,导致他与儿子李慧军之间的对白烙下了较多的书卷气息、说教痕迹和乌托邦的味道。又譬如在川军二十八师司令部中白森掏枪对准李慧军,白莹加以阻止时与白森的对白多了意识形态的成分而少了性格元素的成分。再譬如为了展现杜文心正派大方和忠贞不渝的个性,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李慧军时,因为不解爱人为何变成了国军官员而在情绪上由大喜变成大悲的转变情节有流于表象化的趋势,并且,还让一个本该藉此挖掘李慧军如何变化的更深层次的机会和更细微的情节素材擦肩而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或多或少影响了《回家》的整体厚度和层次感,同时还因为突出人物个性的鲜明性,而从时间上空间上限制或者压缩了《回家》的灵性范畴。从生活或者电影拍摄的角度来看,我们越是想让人物的性格获得典型化的表达,让其变得合乎情理合乎生活,往往就越是会不自觉地从性格的突出过程中让人物的性格离开他的身躯。我们越是试图通过塑造典型化的人物来让读者看到更多的、更新的东西,读者就越是可能会因为感到了典型与现实的脱节而采取不认同的姿态来对待。至少对我来说,情况就是这样的。因为我看见台湾的李慧军得知自己可以回大陆,可以回四川的阆中时,竟然因为乐极生悲而病故时,许多人也许会说是血压突然升高害了他,但我却要说,是他的典型化的性格害了他。

  记得王国维把凡写真景物,真感情的诗歌视为最好的诗歌,称之为有境界的诗歌。我对此是认同的。按照这个观点来看《回家》,总体上是服从的。倘若作者能够努力地挤出所写对象因为突出典型化性格而在客观上却不由自主产生出来的种种泡沫,彻底剥掉典型性格制造的表象,这样我们才能够看见更多让我们惊喜或者惊愕的东西。这既是一条电影剧本观赏的途径,也是我们对历史、对阆中、对家园、对情感、对人物认识的一条捷径。

  三

  阆中的东山是一个地理上的高度,我爬上去就能看出被抽掉了障碍和距离的元素后,在一个广阔的视觉里渐渐复原出已经被房屋覆盖掉的一块扇形河滩地形的阆中原本轮廓。《回家》也是一个高度,用文字的基石垒起来的阆中历史、人文和习俗的高度,它是插在我视觉上的翅膀,让我在鸟瞰中发现阆中其实是一个戏台,那些沿循嘉陵江和从山上下来的人牵着耕牛来到戏台上后,就成了日常生活这部戏剧中的主角了。读《回家》里的人物读多了,便会觉得这些人物实际上都是一部小说,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由情节串联出来的小说元素与偶然。只不过这些小说的情节还在流血,还在散发出苦楚与酸涩的味道。我十分同意一位作家说过的话,写作是一种鲜为人知的人生。今天的人在认识上在感知上都爬上了比前人更高的高度,但他们未必清楚一个作家的孤独、困顿、焦虑、恐惧,以及他们对纯洁、自由与美的执著追求。《回家》这部电影剧本的作者应该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知道自己一直就是活在死者的遗物和死者的历史合围之中的,也知道自己的人生,一直是在代替死者生活在阆中这个家园里的,这一点可以从作者对《家园》情节的虔诚、认真和善待的态度上看出来。

  《回家》里的所有情节安排,整体上基本服从电影剧本强调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比如一对定情信物玉佩这条情节线索,就能够贯穿剧本首尾,栩栩如生地驮载着主人翁悲欢离合的爱恋情愫,崇尚幸福生活的家园情愫,聚散兴衰落叶归根的人性情怀和一个生者对另外一个已故生者呵护的悲悯情愫和无懈可击的人格,从《回家》的场景和特定历史切点出发,在直接呈现作者个人经验的真实性和丰富性的前提下,去发现、探索、追问和邂逅人性的本真,阆中的本真。这与其说是作者欲说还休的一种艺术情结,不如说成是他们对历史情结的尊重与虔诚的敬仰。诚如法国著名导演布列松所说“电影书写之影片,其影像如同字典上的字,离开了它们的位置与关系便没有能力和价值”一样,这种位置与关系的维系应该就是情节。对电影剧本情节的善待和尊重,是作品是否成功的根本所在。《回家》在安排、设置和描述玉佩这个情节上,确实是认真的,也没有像对待儿童那样掉以轻心。在剧本里,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我之所以得出这个印象,是因为我从玉佩这条情节的文字上读出了作者首先是降低了自己的身高,敢于弯下腰来和儿童处于一个共同的高度线上。事实上,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儿童,这是因为儿童的判断力并不低于成人,他们原本就有着天赋的道德判断直觉,甚至可以对微小的不公平、不公正有着与生俱来的警觉。难怪有人说天国在孩子们的中间,在细节的里面。

  玉佩的这个情节应该说是《回家》给我留下的一个最深的印象,包括它的感染力,张力,扩散力和冲击力。作为一个阆中的作者,彭莉和侯兴国在对待玉佩这条情节线索上没有表现出他们的偏激,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理性,而是因为他们对阆中文化、历史、人文、家园的仁厚之爱与清澈的灵感,还有面对良知与人类即将丧失殆尽的自觉意识,一个作家应有的担当意识。这条情节线索反复在《回家》里出现,从容不迫并且恰到好处,这既是对作者担当意识的一个清晰的佐证,更是作者重视情节的一个见证。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不朽的情节素材就会轻易被浪费掉。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节的完整与妥帖,我才能够把今天的阆中当成一个现实世界的同时,把《回家》当成了一段流血的童话世界。玉佩是进入一个未被现实污染的理想国的途径,当然《回家》里的其它情节也是进入理想国的途径。但是我以为,玉佩比其它情节更完善更细腻更质感。进入理想国的途径存在方式不同,人进入其中的方式不同,自然也就决定了其意义的不同。

  相对于玉佩这条情节线索而言,有关“春神”落下闳这条重要情节在《回家》中就显得有些单薄和不尽如人意了。“春神” 落下闳这个情节用来铺垫《回家》的开场,特别是顺理成章推出“立春”盛宴这个具体的场景,交代杜文心与李慧军订婚事宜是十分妥帖和自然的,一下子就让《回家》这部电影剧本中的情愫主线条有了可亲可信感和魅力色彩。事实上,一部电影剧本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的创作者是否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自信来取舍和驾驭一个重要情节的走向与走势,尽管这个情节可以不必伏脉千里预先埋设,可以不必错综复杂波澜起伏,可以不必添加悬念施放烟雾。创作者能否平铺直叙地将一个情节推演下去,这既关乎电影剧本的质量也关乎创作者自己对情节所带有的暗示、隐喻、象征和映衬等作用效果的认识角度和高度。显然,这个情节在《回家》之中完成了开场白的任务后就戛然而止了(尽管剧本末尾再次回复到这条情节的线索上),使得《回家》像一个传说发生在了一个不太久远的时空里,与更为久远的历史和目前的现实社会产生了隔阂或者断层,让电影剧本中描述的内容虽然很吸引人,也承载了很多复杂的人性,但终归还是仅仅带来了审美的愉悦而没有完全带来切肤的感受,包括痛楚、酸涩、能够令汗毛竖起来的震撼感或者汗毛倒伏的舒服感,还有这种感觉在现实之中绵延不绝让人自省、警觉、反思、感悟和玩味的惯性元素。这还是其次,关键的是因为这条情节线索没有挖掘得更加细腻深入和透彻,以至于这条情节线索中诸如能够直接用春天来比喻和象征希望、幸福、大爱必备的温暖情愫等等没有在《回家》之中获得淋漓的体现,使得《回家》在厚度、内涵、韵致和富有阆中阴柔婉约的元素展现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人性原本就是这样的。它沉郁,爱隐遁,显中性,具有模糊性质的灰色,它偶尔也会动荡,但这种动荡属于裹挟了文明和动物欲望的一条河流的那种动荡。倘若有春光明媚的暖色照耀,它立即就会显露出华丽高贵的紫色调,就会在我们寻找它它也在寻找我们的时候,变得越来越仁厚也越来越悲悯。同时也让颠沛流离的人顿时会感觉到,每一个流浪的人都是有一个属于自己归属的家园,他们不是在流浪不是在寻觅归属,而是在属于自己的地方不断徘徊而已。这种徘徊,往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种等待。《回家》里的主人翁,何尝不是这般一个情形呢?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电影镜头的弥补或者创作者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像“春神”落下闳这条重要情节是会重新展露出它原有的丰腴和光泽。同时,从连贯和扩展漫漶这两个方面着力对该情节再次构建雕塑,才会更清晰地体现出《回家》中的内容,其实是与今天的阆中,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草芥们的庸俗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总是在历史中发现我们自己,我们也总是在包括电影剧本的创作中通过情节来发现我们自己,来表现我们自己的思想。

  《回家》应该说还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电影剧本。剧本的成功表现在它具有情愫具有灵性。生活在电影剧本里的人物是有灵的,情节是有灵的,涉及的事物是有灵的,时间是有灵的,自然景物和战争背景也是有灵的。灵就像杜文心与李慧军的那对玉佩一样,正在代替一个时代,一个阆中,一段人文风俗和地域文化在说话。它们的叙述尊重了它们的亲身经历,尊重了它们的内心感受和片段式的记忆,体现了物性的直觉和孩童般的纯真的人性直觉。所有的对白,还有所有的描述所涉及到的词汇词语,词语的意象和歧义,甚至词语的音节,都是从最微小的景物切入,然后尽其所能延展到事物所承载的时间和空间里。这样一来,我才在《回家》的笔触引领下,蒙太奇一般从玉佩进入到杜文心与李慧军的情感细节中。再由情感细节进入到硝烟弥漫下黯淡的战争时光里。再由这样的战争背景中,进入到与历史血脉息息相关的阆中变迁的世界里,发现嘉陵江、丘陵、历史文化底蕴构建而成的天空下,在诸多情节的映衬和勾勒下,阆中人的情愫、人性、勇敢辛劳的秉性才是他们的家园他们的吴越。我想起了英国著名作家和兽医吉米·哈利的《万物有灵且美》。吉米·哈利感受到了没有战争的大自然的恩赐与生命的神奇美质,感受到了爱的光芒无处不在。而《回家》除了给我带来同样的情愫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之外,更多的还是向往、沉迷、慨叹、警示、矛盾、忧伤和悲悯……这是《万物有灵且美》所不具备的成分,也是《回家》超越了《万物有灵且美》,让生命的神奇美质与爱的光芒在我的感官上和心理上达到了更高层次的一个螺旋循环的过程。我一边经受着《回家》给我的情感制造的碰撞,一边感谢着与《回家》金石般的相遇。


  《回家》这部电影剧本的精髓和最值得重视的探索和追问自然之道生活之道的特点,相信通过电影画面的展示,是完全能够抵达创作者和我们共同期待的更新和更高的层面。



2#
发表于 2014-3-28 10:14 | 只看该作者
坐个沙发,慢慢欣赏。给敬版上茶: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1: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高版的香茶~~,期待你的点评意见。
4#
发表于 2014-3-28 12:09 | 只看该作者
此篇从故事构成、人物性格、细节元素,进行了综合述评,使得读者对《回家》这部电影的人文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victory: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08: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4-3-28 12:09 发表
此篇从故事构成、人物性格、细节元素,进行了综合述评,使得读者对《回家》这部电影的人文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victory:
谢谢高版精到干练的回帖评点,握手致意!
6#
发表于 2014-3-29 15:03 | 只看该作者
对电影剧本精细地解析和鉴赏,是一篇很好的导读和推介。
7#
发表于 2014-3-29 20:30 | 只看该作者
敬版的文字,引人入胜。读后,直想观看这部电视剧。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0: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黄叶斌 于 2014-3-29 15:03 发表
对电影剧本精细地解析和鉴赏,是一篇很好的导读和推介。
感谢你的回帖支持,握手致意!
9#
发表于 2014-3-30 12:38 | 只看该作者
  以研究和辨析入评。
  极赏作者的这种角度。研究有可能是平视,也有可能是俯视或仰视,但不管是哪种,都立足于较高程度的审视和从容淡定的打量,这个心态和立足很重要。欣赏作者在其间融入的自己文化含量透视与观照。作者一开篇就引入辨识,用比较的方式而特别引入注目,让人读之不致混淆并有清晰的分辨。从作者的本领做这样的事是本能。当然这个辨析也含作者对作品评论的辩证,能实事求是地公允待之,以真人真言相告,这又当是艺术至求之真谛吧。
  也有一种大开大阖的收放自如的气度。其实文章的气度决定了文章的本身。我们许多人要么入不进去,要么进去了出不来。应多学学作者这种左右腾拉,游刃有余的气度。该气度决定了文之品格,也决定了文之境界。
  评论有着饱满的激情。很是惊佩作者这种一以贯之的饱满激情和热情。这不论是他的散文,还是评论,都持一种稳定的、成熟的、风格独特和很强的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不是固持,而是创作生命的激情,这种创作激情构成了文本的情汁,流溢着艺术的鲜活,我认为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给劳困,疲惫的人们,包括艺术创造,提供了有力的精神鼓舞和标杆示范。
  作者的文章首有提尾有结。即便你中间没读进去,或过分的陷入而不出,你也可知其大致的轮廓或基本精神。可见作者也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受众层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08: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4-3-29 20:30 发表
敬版的文字,引人入胜。读后,直想观看这部电视剧。
谢谢一水版主的回帖,问好!
11#
发表于 2014-3-31 11: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3-30 12:38 发表
  以研究和辨析入评。
  极赏作者的这种角度。研究有可能是平视,也有可能是俯视或仰视,但不管是哪种,都立足于较高程度的审视和从容淡定的打量,这个心态和立足很重要。欣赏作者在其间融入的自己文化含量透视 ...

多方面的解析,使读者从剧本和评论中吸取到双重的精神营养,欣赏学习。问好两位老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6: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4-3-28 12:09 发表
此篇从故事构成、人物性格、细节元素,进行了综合述评,使得读者对《回家》这部电影的人文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victory:
再次感谢高版的精华支持!
13#
发表于 2014-3-31 16:04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评论文字深入潜出的评论出《回家》电影剧本的精神实质,深刻剖析了剧本的人物与历史的内涵以及艺术特色。
14#
发表于 2014-3-31 18:57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影评展开了一幕幕幕极具开阔的多维度场景,沿袭着家的情节,从电影的情感这一切入点徐徐展开画面。其中的心理震撼和视觉冲击一一完整透析。对理想,对艺术的价值追求,对生命的虚实探讨都颇具现实意义。

读过老师的影评,秋叶体会到一部电影是流动的文学,也是丰富多彩的视觉艺术,一部好的影片涵盖了文学理论的诸多方面,是多种题材的融合,当然是跨界的,是不拘一格的。

影片在因果上的连贯性,要求作者有充分驾驭题材的能力,前后的衔接,理性的推导,到最后的点睛和联想,为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秋叶一点体会,和老师们交流,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3-30 12:38 发表
  以研究和辨析入评。
  极赏作者的这种角度。研究有可能是平视,也有可能是俯视或仰视,但不管是哪种,都立足于较高程度的审视和从容淡定的打量,这个心态和立足很重要。欣赏作者在其间融入的自己文化含量透视 ...
十分感谢星钧版主悉心而又专业的点评,和深度交流。我很赞赏你的观点,也感动于你如此认真的回帖,除了握手还是握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6:31 , Processed in 0.05424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