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热景点冷旅游为哪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7 2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谁能否认,大小兴安岭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伊春即在这一地区;没有谁能否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伊春的“中国林都”地位。当今世界的三大旅游资源冰雪、森林、海洋,伊春拥有其中两项,到这样一个地方,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些特别的体验。尤其夏季,伊春的旅游,一直都是大热门,到伊春的火车票一票难求,飞机票也非常紧张,住宿的中高档宾馆更是常常爆满。我就曾多次亲眼看到有很多外地人,到了哈尔滨,才向接待他们的黑龙江当地人,表达了强烈的想去伊春旅游的愿望,极度热情好客的黑龙江人,用尽一切人脉资源,终因伊春旅游线路太热,没有事先预订的,根本无法买到近期的往返机票和车票,无奈地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外地朋友想不到伊春的旅游这么火,失望之余提示,黑龙江应提高交通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铁路建设的步伐。


    我夏季去伊春时,往年正是旅游最旺盛的时节,可是同样在哈尔滨通往伊春的高速公里上,今年却是车辆寥寥无几,旅游大巴更是一辆都没见,直到我们到达伊春,这种冷清的场面都没有改变。


    所下榻的林都宾馆,在伊春也是较为有名的中高档宾馆,昔年承接会议每日里车水马龙不得安歇,如今却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宾馆毗邻兴安广场,是刚刚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黑龙江(伊春)国际森林生态旅游节暨第四届中国(伊春)森林音乐会的主会场,会场的布景和满场的桌椅还没有撤走,却充满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萧然和悲凉。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实施,喧嚣过的浮躁过的林都恢复了原始森林固有的宁静和孤独。


    伊春的人口不多,但伊春市区的面积很大,达三点六四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城市。目前仍是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即伊春市人民政府和黑龙江森工总局伊春林业管理局合一,辖一市(县级)、一县、十五个区、十六个林业局,其中十三个区分别与所在地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这样的体制全国也极其少见。我曾一日间徒步走遍过许多其他的城市,但在伊春,我走不了多大的地方,由于其无比巨大的面积,像如来佛的手掌,我即使有孙悟空的本领,也无法找到“天尽头”,况且我没有孙悟空的本事,我只能在早晨走了走北山公园。


    北山之下的《伊春之魂》、《天籁》组雕,看起来并不亲切,除了广场南端的一只巨鼎,是中国的元素外,其他都是欧洲的式样欧洲的面孔欧洲的题材。无论是头戴桂冠,手持《伊春宣言》的群山之神―北山公、站立于北山公右侧的森林女神、还是所谓的缪斯女神、守护之神、信心天使和成功天使,以及兴安女神和她名为溪水仙子、百花仙子、红松仙子,通通是颜色漆黑黑的古希腊裸体形象,西方文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肯定水土不服,除了媚外的领导,估计没人能看好。

    主雕塑后,有一块《森林生态保护伊春宣言》石碑。这是二〇〇七年森林生态保护国际论坛会在伊春举行,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二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一百七十余人就全球森林生态保护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林业发展趋势;保护红松树种对森林植被及人类物质资源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开展国际交流,形成并发表了《森林生态保护伊春宣言》。


    这也是雕塑诞生的背景,直白的解释,就是当官的为自己立的政绩碑,难怪看起来如浩渺的星空般隔膜,滋生了九州之外似遥远的距离。


    沿着这组美其名“中西合璧”的雕塑向上,又有一个高耸的石碑,比《伊春之魂》要沧桑,也更古朴,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军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纪念碑”。碑文记载: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六军曾在此山下设立军政干部学校。赵尚志同志任名誉校长,李兆麟、侯启刚同志先后任教育长。该校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大批优秀干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居然还有一处红色旅游的景点呢?这不奇怪,伊春是一九四八年开发建设,一九五八年才有的一座城市,在建国之前,就是茫茫一片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适合东北抗日联军的隐蔽和休养,同时适合作为教育和养成大批军政干部的校址。东北抗日联军虽然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日满势力非常猖獗的条件下斗争,但仍然不忘政治军事学习和文化教育,这与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人多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关,赵尚志毕业于黄埔军校,李兆麟读过华北大学,侯启刚读过华中大学,冯仲云毕业于清华大学,所以他们就成为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官学校、后更名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军校存在时间短,但教学比较正规,有严格的招生、考试和毕业制度,先后毕业的学员有数百人,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军连以上干部为主,同时还有部分独立师(后编为抗联十一军)以及抗联四军和九军的学员。其中不乏后来的共和国将军,如时任校务委员会成员的周保中总司令,时任抗联六军三师八团团长的王明贵学员,在开国后第一次授衔中分别被授予了中将、少将军衔。当然战争状况下校址难以固定,至少换过四次地方,这里只是其中之一。由于当时没有条件也不允许建起坚固的校舍,因此除了当事人的记忆,所有的痕迹都已经无影无踪了。


    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学员们只有简易的马架子、地窨子、帐篷,几乎就是露宿山中林下,唯一的亮光就是野狼幽绿的眼睛,唯一的声音就是野狼瘆人的嚎叫,没有房屋可藏身,没有铠甲可护体,这时的学校能办下去吗?


    冬天,天地都是白蒙蒙的大雪,尤其刮起被东北人称为“大烟泡儿”的暴风雪,凛冽的寒风打着尖厉的呼啸,整个空间迷漫着白色的雪粒,如烟,似雾,却没有固定方向,转着圈打着滚,拍击在脸上比针扎还疼,学员整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时的学校能办下去吗?


    附近没有村子,没有庄稼,没有老百姓的情报支持,没有根据地的弹药保障后勤补给,这时的学校能办下去吗?


    经常有的,是日“满”陆空两军残酷毒辣的“讨伐”,使游击区变成无人烟的荒地,实行经济封锁,采取大部队的大包围,小部队的游击而且进行密集阵地,穷追战术,这时的学校能办下去吗?


    可是偏偏学校不但办了起来,而且办了下去,因为这是有热血、有头脑的中国人组成的队伍,他们知道除了抗日以外无生路,并且坚信中国抗日救国终究必能达到成功胜利。


    于是,他们从学校出来,就积极投身东北抗日的前线,与日“满”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学员用学到的政治思想去武装头脑动员群众,用学到的军事知识去打击敌人,用学到的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尽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英勇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如眼前的石碑一样,永远巍然矗立。


    继续向山上攀登,发现有动物观赏园,动物观赏园中有棕熊馆、猕猴馆等,附近很多建筑小品,皆为欧式风格,或圆穹尖顶,或天鹅立像柱。中看不中用,不是休息的地方。


    儿童游乐园红色的帆布顶,好像一个大蘑菇,游乐设施倒也不多,可能因为没到营业时间的关系,寂无一人。


    有欧洲城堡一样的房屋,是老年人活动园。


    森林里树木的气息、土壤的芬芳,嗅起来很熟悉,家乡的味道。有些雕塑散布其中,硕大的松塔上匍匐着一只小小的松鼠,必是为了彰显红松故乡”的特色,才把松塔予以夸张扩大,松鼠是配角,就成为小小的体形了。


    总算看到一座四角重檐亭,红色的仿古建筑,还有一座同样风格的圆形重檐亭,我好像从欧洲又穿越回到了中国。两个亭子皆有一圈可坐的平台,供爬山者、晨练者休息。亭,就是供人停留的小建筑,还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最适合中国人,即美观又实用,每吟到“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等诗句,就一下子脑子里会涌起满满的乡愁


    忽就想起伊春旅游的冷与热,最值旅游旺季的时候,因为公款旅游被禁止,则整个旅游形势都呈现出萧条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显而易见,原来的旅游热,是由于瞄准的是会议旅游、公款旅游,客源充足,省心省力,接机、住宿、吃饭、游玩、纪念品、送站,提供周到细致的一条龙服务,领导和来宾皆大欢喜,还能一下子不吹灰之力就赚到大钱,在这一理念下,包括公园、广场,都以地方领导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居多,没有地方特点,甚至摒弃中国风格大力套用欧洲元素。外国想做而没有做到的文化入侵,他们给做到了,没有外国人的地方却有着超级洋奴。并不存在重点开发面向普通人旅游市场的意识,普通人来这里旅游,一方面出行去景点不方便,一方面食宿环境的感觉不舒适,若是为了看古希腊风格,直接去希腊岂不更好!


    大好的河山,稀缺的旅游资源,本来是潜在的财富。却因为旅游开发只盯着外国人,眼里只有领导,冷落了普通消费者,一旦会议旅游、公款旅游玩不转了,就只有在冷清里“凄凄惨惨戚戚”地过日子了。


    东北抗日联军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这里谋生存,图发展,时刻不忘依靠人民群众战胜敌人,最终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旅游开发也一样,只有面向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敞开方便之门,把旅游的好处惠及人民群众,才是唯一长久的出路,但为什么就没人去想没人去做呢?





[ 本帖最后由 运涛涛 于 2014-4-10 13:3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4-4-8 08:24 | 只看该作者
撇开三公消费的旅游热度和经济增长才是真正的发展,公款过度消费带来的繁荣多半是畸形的。读此文长知识,有思考,终究还是很有正能量的。问候!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3: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4-4-8 08:24 发表
撇开三公消费的旅游热度和经济增长才是真正的发展,公款过度消费带来的繁荣多半是畸形的。读此文长知识,有思考,终究还是很有正能量的。问候!

谢谢一孔老师的赏读,问好。
4#
发表于 2014-4-9 15:18 | 只看该作者
本文于夹叙夹议中彰显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介绍美景的同时不忘对丑陋的东西进行批判,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挖掘,对景区开发提出好的指导性建议。杂文需要批判的精神,更需要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这篇文章在这两点上做得很好,赞一个!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6: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4-4-9 15:18 发表
本文于夹叙夹议中彰显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介绍美景的同时不忘对丑陋的东西进行批判,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挖掘,对景区开发提出好的指导性建议。杂文需要批判的精神,更需要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这篇文章在这两点上做得很好 ...

感谢陀螺老师的鼓励和支持,问好。
大力支持老师工作!
6#
发表于 2014-4-10 08:37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旅游之路在哪里?此文的落脚点,值得相关部门深思,并借鉴。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4-4-10 08:37 发表
真正的旅游之路在哪里?此文的落脚点,值得相关部门深思,并借鉴。

欢迎夏冰老师赏读,谢谢精华鼓励, 诚挚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8 00:53 , Processed in 0.2701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