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南张礼 于 2019-9-9 10:41 编辑
丛林
散文/张礼
荆棘鸟,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这是一只鸟的故事,也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传说。据说丛林中的荆棘鸟,原来一生都不能发出声音,为了自已的梦想,它穷极一生寻找一根最尖最长的刺,不论刮风下雨,它都不会停止。只有找到那根刺,它才能成就一场惊天的涅盘,才能在浴火中重生。荆棘鸟最后找到了梦想中那根最尖最长的刺,它从空中缓缓降落,接着让那根刺狠狠扎进自己的身体,灿烂如血的夕阳下,血染红了它灰白色的羽毛,荆棘鸟一只平凡的鸟,为了一个遥远的梦想一个执着的追求,为荆棘而生,也为荆棘而亡。
丛林这个词,在自然界就是树林,一些密密麻麻丛生的森林。而丛林的另一个寓意,在佛教里是指僧人聚居的地方,也就是寺院。出家人总是在远离烟火的地方修行,那里除了树林还是树林。于是丛林,就同时为自然界和精神界所借代,横跨两域而囊括四方。
丛林,是梵语,是梵语(贫婆那)的意译,僧侣聚集修道之处,常指禅宗寺院,故亦称禅林。丛林出自班固的《西都赋》“松柏仆,丛林摧。”后来,丛林一词,又从寺院演变成寺院管理,也就是丛林制度。按佛教诣意,丛林,是取喻草木的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的规矩法度。《禅林宝训》上说:“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
而有一个人,一生常在这两个丛林里穿行,他就是徐霞客。徐霞客是中国的旅行文学之祖,一生足迹遍及现在全国的21个省,经过30多年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从22岁开始,游历了中国的东南部和北部。到1636年,他已51岁,翘首西望,彩云之南还有一块神秘之地未曾去过。他自知时日不多,便决然地对家人说,我将寄身天涯,再探胜地,家里勿念,生死由之。就这样,徐霞客开始了人生的收官之旅。
徐霞客的朋友静闻僧人,听闻 徐霞客有鸡足山之行,就对徐霞客说,我对云南佛地鸡足山,一直心向往之,早刺血写就了一部《法华经》,愿供奉于云南 鸡足山,今日正好与你结伴,亲送血经,了我大愿。俩人遂结为伴,共赴鸡足山,途中俩人相得甚欢,颇不寂寞。他们离开江阴,晓行夜宿,徐霞客得其帮助,克服了许多困难。不料次年春行至湘江,不幸遇盗,行李银两尽失。此时只有血书《法华经》,静闻一直独擎于顶,血书得存。经此一难静闻一病不起,这时静闻对徐霞客说,吾将不生,请务必将这部血经与我的骨灰带到鸡足山,拜托拜托。
静闻僧人病逝于南宁崇善寺后,徐霞客作诗痛悼,并遵遗嘱,将其火化,携其遗骨及血书经文跋涉千里,历尽艰辛,终于抵达鸡足山,将血经安放悉檀寺,遂其礼迦叶道场之愿。徐霞客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12月22日进入鸡足山,连续住了30天,每天写一篇游记。徐霞客后应丽江土司之邀下山,于第二年8月又再次返回鸡足山,日记续写到9月14日,这是《徐霞客游记》的最后一篇。徐霞客对鸡足山的游历,共考查记录了25寺、19庵、27静室、6阁和两庙。而吃住供应几乎全都是在寺院里。徐霞客在青山绿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在自然与佛界两个丛林中穿行,超凡脱俗黄卷青灯,过着世外桃园一样的生活。
丛林规模开始不大,到唐末五代之间,南方的丛林规模发展较快,如江西云居山,僧众多至千人,福州的雪峰山,禅徒千五百人多人。到了宋朝,丛林建置益臻完备,禅众集中居住,如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杭州净慈寺,学侣多至二千多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而北方丛林,亦始盛于宋代,一般的寺院都有千人以上。丛林职事人员的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方丈为禅林正寝,住持所居之处又称为方丈,住持为全寺诸堂之头,故又称堂头和尚。规模较大的丛林,则有很完备的丛林组织,如首座(即上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藏主、知客、寮元等,方丈之下有库房、客堂、维那寮、衣钵寮四个机构(通称四堂口),是为丛林的基本组织,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首领共议进行。如今的丛林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子孙与十方两类。
亚马逊河有世界上最大的丛林,其面积比欧洲还要大,有700万平方千米。它从安第斯山脉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亚马逊丛林对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丛林里的一棵棵树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而这种气体的大量存在使地球变暖,危害生态平衡,促使极地冰盖融化,还会引起洪水泛滥。树木产生的氧气,是人类及所有动物所必需的。亚马逊丛林遮天蔽日,植物种类居全球之冠,树上栖息着猴子、树懒、蜂鸟、金刚鹦鹉,丛林下的河流生活着淡水龟、淡水海豚、海牛,陆地上生活着美洲虎、细腰猫、貘、犰狳等。
如果亚马逊丛林从地球上消失,全球的气候将会普遍上升,南北极的冰层将会逐渐消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