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夜读聊斋之——室有仙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8 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夜读聊斋之——室有仙人

  在《聊斋志异》众多的狐仙故事中,《辛十四娘》是很独特的一篇,而辛十四娘也是一个很独特的形象(似乎《聊斋》中许多女子的形象都很独特,创造了许多文学史上的“独一无二”。)。自来中国的士人心目中,都有着两种互相矛盾的追求,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情怀。辛十四娘不过只是一个小女子,而且只是一个狐仙,可是在她的身上,却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两种情怀。不仅如此,《聊斋》中,众多的花鬼妖狐所幻化的奇女子,如婴宁,如莲香,如凤仙,如娇娜,如红玉……尽管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堪称“完美”的似乎很难找到。一个不太充分的理由便是:其他女子,无论怎样美丽,无论怎样可爱,无论怎样优秀,最终却大抵只能实现其脱离“妖鬼”的身份,获得男人的爱情,过正常人生活的愿望。而在《辛十四娘》的结尾,却分明借一个“苍头”之口向冯生,也向读者传话:“吾已名列仙籍矣”。辛十四娘,实在是《聊斋》故事中的花鬼妖狐为数不多最终成仙的一个。依《聊斋》的一般规律,不要说一个狐狸精,就是一个身为“万物之长”的人,要成仙也是难上加难的。小短篇《吴门画工》中,那个画工尽管因其“虔结在念”而得遇神仙吕洞宾,却仍因“骨气贪吝,不能为仙”。作者叫辛十四娘不仅仅是脱离“异类”的身份,得以真正“成人”,“终老亦无他异”(《黄英》),而是叫她最终得道成仙,也许正是对她这个“完美女人”的一种褒奖吧!

  事实上,在辛十四娘成仙之前,也就是在整个故事中,作为一个狐仙,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辛十四娘有着怎样高超的法力,她其实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子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而这个女子,便是作者心目中最完美的化身。

  一个女子的完美,当然首先是容貌要美,也即要长得漂亮。冯生(又是一个陪衬的角色,如此重要的篇章,作者又懒得给他起个名字)初见十四娘时,便是被她“着红帔,容色娟好”的容貌吸引的。长得好,又会打扮,这便在古代女子“四德”中先占了“女容”一条。当然,光长得漂亮是不够的,若站在男人的角度来欣赏,还要有一种可以吸引人的独特气质。在这个问题上,辛十四娘同样出色,用故事中郡君的话说便是“此婢大会作意,弄媚巧”。她是怎么做的呢?在为郡君祝寿的时候,十四娘“刻莲瓣为高履,实以香屑,蒙纱而步”,很是有些情调。至于“莲瓣”、“香屑”都有着怎样的象征,这里不必多说,只看她这份心思,不仅“媚巧”,而且因其“蒙纱而步”更增加了一种神秘感。这样的女子,不只会成为每个男人心仪的对象,一旦走出山林,相信也会引领时尚潮流,成为女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

  当然,辛十四娘若只如此,那么她便成了一个花瓶,也就称不上完美了。在她身上,第二个优点便是知书达理,乖巧懂事。故事中的冯生虽“少轻脱,纵酒”,身上有不少毛病,但毕竟学问还不错,写得一手好文章,还会做几句诗。可是蒲松龄却没有叫辛十四娘和他唱和一首,也没有把辛十四娘写得如其他鬼狐一样,或是会弹琴,或是会唱曲,或是会“打马”,、……她都会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当郡君问她:“十四娘近在闺中作么生?”时,她则“低应曰:‘闲来只挑绣。’”这哪里是一个艳鬼妖狐,分明便是一个“无才便是德”的大家闺秀嘛!在《聊斋》那么多异彩纷呈的奇女子中,蒲松龄偏偏叫辛十四娘没有一样才艺,不能说不是有所用心的。要知道,古代女子“四德”中,“女工”也是其中之一,这一点,辛十四娘又具备了。

  至于其他“二德”,辛十四娘同样一个不缺,而且也同样出色。在“女言”上,她对冯生的几次归劝,无不有理有节,叫人心服。而她“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之语,更足以当成名言警句,叫人铭记在心。在“女德”上,她“为人勤俭洒脱,日以纴织为事。时自归宁,未尝逾夜。又时出金帛作生计,日有赢余,辄投扑满。”绝对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媳妇。至于后来的运筹帷幄、解救冯生,则不仅是尽了一个妻子的本分,更是显示出了她临变不惊的坚毅性格和不同寻常的处事能力。

  可惜好白菜都被猪拱了,就是辛十四娘这样一个出色的女子,却偏偏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由冯生那个死后成了郡君的舅奶奶作主,嫁给了一个“轻脱纵酒”的无行文人冯生,险些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那么,在《聊斋》众多精彩绝伦的描写自由恋爱的故事中,这一篇包办婚姻下的女主角,又是怎样展现她的“完美”的呢?

  其实,开始时辛十四娘对这桩婚姻是持抵制态度的。冯生这个人虽有些才华,但为人品行实在不怎么样。他一是好酒爱玩,二不注重礼仪,而最要命的则是他的那张破嘴,本来就很“轻脱”无行的他,半肚子才华加上一张破嘴,无疑就成了惹祸的根源。

  对此,辛十四娘是始终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冯生初见十四娘时,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便向辛老爹“乘醉遽问曰:‘闻有女公子未适良匹,窃不自揣愿以镜台自献。’”其实这便是很无礼的行为。在《聊斋》中,人与鬼狐之间固然可以互相倾慕,自由恋爱,甚至不顾礼法,匆遽野合。可是若放到真正的社会环境中,婚姻大事可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哪有这么上赶子自我推荐的?冯生多年的圣贤书看来是白读了。

  这还不算,当辛老爹表示“君卓荦士,倾风已久,但有私衷所不敢言耳”时,他也不先问问这“私衷”是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固请”;当辛老爹表示“醮命任之荆人,老夫不与焉”,他见求婚无望,便“乘醉搴帘曰:‘伉俪既不可得,当一见颜色,以消吾憾。’”居然闯入人家内宅,强见人家女眷,这事儿做得实在是太不地道了。所以辛家父女才使出法术,用“瓦石乱落如雨”吓唬他一通,又叫他“迷途,终夜窜山溪”。真是罪有应得!不过,辛氏父女还是很善良的,虽用瓦石吓他,却“幸不着体”,并没有真打他;叫他迷路,“终夜串山谷”,却并没有把他引入绝地或险途。对他,只是小惩大戒而已。可见这对狐仙父女,实在比冯生这个读圣贤书的书生强得多。而辛老爹虽表示“醮命任之荆人”,但故事中并没有出现辛老妈的身影,大概他进去之后,只是征询了一下女儿自己的意见,而辛四十娘对这个轻薄的士子是打内心里不愿意的。

  不过冯生的运气却是出奇的好,就在他他迷路之际,反而误入了他死去已久的舅奶奶家。他的这个舅爷爷,活着时是尚书,死后成了“五都巡环使,数百里鬼狐皆备扈从”,所以他的这个舅奶奶也是威风八面,当听说冯生看中了十四娘,便立即遣人将她叫来,略加询问,便“命扫榻展裀褥,即为合卺。”以势压人倒也罢了,可是这速度也实在太快了点儿,最重要的是没有经过十四娘的“父母之命”,这事儿办得实在有违礼法。所以辛十四娘当即表示反对:“郡君之命,父母当不敢违,然如此草草,婢子即死,不敢奉命!”对于她的抗命,郡君并没有生气,反而“笑曰:‘小女子志不可夺,真吾甥妇也!’”其实也正是看中了辛十四娘谨守礼法、“志不可夺”的性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正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此一个辛十四娘,又怎么能不叫郡君喜欢呢?

  可惜她遇人不淑,丈夫冯生实在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伴侣。不仅不能托付终身,甚至他连自己的小命都保全不了,因他的半肚子才华和一张破嘴的倒霉组合,很快就惹祸上身了。冯生有一个小时候要好的同学楚公子(《周易·系辞》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与这种人交好,可见本人也好不到哪去。),楚公子听说他娶了个狐仙媳妇,前来随份子祝贺,过后又邀请他去喝酒。这事遭到了辛十四娘的坚决反对,因为楚公子来时,她曾“穴壁窥之,其人猿睛鹰准,不可与久居也。”和《聊斋》中的许多奇女子一样,辛十四娘也会相人,她看准了楚公子不是个好东西,所以坚决不同意丈夫和他交往。冯生尽管身上毛病不少,但却有一样难得的优点,那就是听老婆话跟党走。老婆叫他不要去,他就不去了。也正因为他听信十四娘的劝告,所以将可能的灾祸大大的延后了。然而“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冯生不出去闯祸,祸却要主动来找他。楚公子见他屡邀不去,就找上门来“问负约之罪,且献新什。”一旦论到文章,冯生半肚子才华加一张破嘴的毛病就显露出来了,读了文章后,“生评涉嘲笑,公子大惭,不欢而散。”而且冯生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已经得罪了人,还没事儿人似的“归笑述于房”。而相人奇准又有着先见之明的辛十四娘却早已觉察到了潜在的危险,她再次表示:“公子豺狼,不可狎也!子不听吾言,将及于难!”冯生却仍没往心里去,只是态度很好,“笑谢之”。

  而且事情看起来真的没有辛十四娘想像的那么严重,没过多久,冯生与楚公子便“辄相谀噱,前隙渐释。”后来, “会提学试,公子第一,生第二。公子沾沾自喜,走伻来邀生饮”,冯生再次表现出“听老婆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信了十四娘的嘱咐,坚决不肯前去。可是架不住次数一多,实在不能总是“狗坐轿子——不识抬举”,勉强去了一次。结果这一去,正赶上楚公子过生日,座中“客从满堂,列筵甚盛。”人一多,再加上喝了点酒,考了第一的楚公子就忍不住又跳出来炫耀了,他“出试卷示生”,结果客人们全都顺情溜须拍马“叠肩叹赏”。这时候,冯生的表现还算不错,没有出言反对,看来还是十四娘的劝说起了作用。可是“酒能乱性”啊,没过多久,酒一喝高了,他“轻脱”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就在“酒数行,乐奏于堂,鼓吹伧伫,宾主甚乐”之时,楚公子忽然又提及自己文章的事,而且自我吹嘘 “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以起处数语略高一筹耳。”客人们仍是一片溜须拍马之声——“公子言已,一座尽赞。”可是喝高了的冯生实在受不了他那副洋洋自得的嘴脸,他终于忍不住“大笑曰:‘君到于今,尚以为文章至是耶!’”这话分明是揭了楚公子的老底:你还腆着脸谈什么文章啊,不就是借了你爸是“楚银台”的权势嘛!俗话说:“打人莫打脸,说话莫揭短。”对于这种事,其实在座的宾客全都心知肚明,只是没有人说出来而已。所以冯生一言,直惊得“一座失色”,更是弄得楚公子“惭忿气结”。这一下,他是彻底把人得罪了。

  不过冯生毕竟不笨,这一次,他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一旦回家后便“醒而悔之,因以告女。”知道自己做过了头,还知道把事情告诉比自己聪明的老婆,去征求她的意见,这个冯生还不算太过不堪。不过比起各方面都十分“完美”的辛十四娘就实在太不般配了。面对着逐渐逼来的危险,十四娘忧虑万分,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丈夫说了一大通肺腑之言:“君诚乡曲之儇子也!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君祸不远矣!”此时,冯生则又悔又怕,真心地表示听从老婆的教诲,“从今闭户绝交游,勿浪饮。”而辛十四娘更是严守门户,“日杜门户,有造访者辄嘱苍头谢去。”“楚公子驰函来,女焚爇不以闻。”试图以此来避免潜在的危机。

  可是要来的终究会来的,冯生总不能一辈子不出门,结果他偶一“出吊于城”,偏偏就偶遇了楚公子,他苦辞不得,被强行拉走,去了楚家,之后楚公子又“出家姬弹筝为乐”,喝上了酒,又听上了曲,这段时间在家里憋得“相当难受”的冯生就又丧失了警惕心,原形毕露了。可是他哪里知道,得意忘形的他已经一步步落入了楚公子的圈套。

  原来,楚公子的老婆悍妒,失手打死了丫鬟,楚公子因冯生嘲讽他,便想借机报复,把他灌醉后诬告他逼奸杀人,好将他送进大牢,要他的小命。

  丈夫遭人陷害,被诬入狱,这时的辛十四娘体现出了她超人的冷静和坚强的意志,甚至还隐隐有一丝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首先,她上下打点,“知陷阱已深,劝令诬服,以免刑宪。”叫冯生先认罪,免得再受皮肉之苦。另一方面,暗中打发自己的狐狸丫鬟去找好色的皇帝,丫鬟伪装成是冯生的女儿,因父亲受冤而流落风尘,终于打动了皇帝,帮冯生洗雪冤屈,救了冯生一命。在冯生入狱时,辛十四娘“奔走戚眷间,并无一人代一谋者。”可见冯生看人的眼光实在差劲,他交游的圈子里竟然没有一个“有肝胆”者:他最亲近的同学、好友陷害他,却没有一个亲人一个朋友出面相救,若不是娶了辛十四娘,“室有仙人”,他这条小命早就交待了。

  而这时候的辛十四娘,却早已看破红法,下定了遁世修行的决心。可是重情重义的她却没有一走了之,而是为冯生考虑,帮他处理好所有自己去后的家务。她不仅在平时勤俭持家,“时出金帛作生计,日有赢余,辄投扑满。”积攒下一大笔财富,为冯生解决日后的生计,叫他在自己离开后仍然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还为他买下了一个良家女子禄儿,让她代替自己陪伴冯生,幸福终老。如此如此思虑长远,如此心胸宽广,辛十四娘,真是完美之极!

  在故事的结尾,辛十四娘的离开也大有深意,她没有像其他故事中的狐仙那样悄然逝去,而是如一个普通的人一样,先是“容光顿减”,再是“渐以衰老”,乃至“黯黑如村妪” ,直到最后“暴疾,绝饮食,羸卧闺闼……巫医无灵,竟以溘逝。”这时候,一向行为不堪的冯生却表现出了超乎平常的至真至情。这一段也是为读者们一再赞叹的情节。如果说冯生最初爱上辛十四娘是因为她外在的美,而在十四娘变丑后,他能够做到“敬之,终不替”,并且在十四娘病时“侍汤药,如奉父母”。实在是已经由爱其外在之美转为爱其内在之德了。辛十四娘,不仅凭自己出众的外貌吸引了冯生,以自己聪明的才智拯救了冯生,更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感化了冯生。所谓“家有贤妻,不生横事。”冯生不仅重新获得了新生,更由一个轻薄的浪子转变为一个专情的君子,一个完美的女人居然可以给她身边的男人带来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样的女人如果不能成仙,天理何在?

  不过,对于作者蒲松龄而言,也许其本意并不是这样的,在文末的“异史氏曰”中,蒲松龄写道:“轻薄之词,多出于士类,此君子所悼惜也。余尝冒不韪之名,言冤则已迂,然未尝不刻苦自励,以勉附于君子之林,而祸福之说不与焉。若冯生者,一言之微,几至杀身,苟非室有仙人,亦何能解脱囹圄,以再生于当世耶?可惧哉?”似乎是要告诫世上的男人,尤其是肚子里有点儿才学的男人们,如果你家里没有一个“仙人”,那就千万不要只图一时痛快痛快嘴,说一些“轻薄之词”,或是写一些“轻薄之文”,给自己引来诸如“跨省追捕”之类的弥天大祸。要知道,“祸从口出”啊,在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这种“一言之微,几至杀身”的事例实在是血的教训。而对于最怕“嫁错郎”的女人来说,也许你遇到的男人并不是那么出色,甚至还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只要你肯付出努力,终究还是可以感化男人,为自己换来爱的回报,换来幸福的生活,甚至换来脱胎换骨、羽化成仙的际遇。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4-6-30 08:3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4-6-28 21:43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是怎么的,我读完了如空的文之后,觉得这就是一个小丈夫的故事,冯生在我眼里非但不混蛋还有点可爱,混蛋的是那个楚公子,呵呵!
3#
发表于 2014-6-28 21: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4-6-28 21:43 发表
不知是怎么的,我读完了如空的文之后,觉得这就是一个小丈夫的故事,冯生在我眼里非但不混蛋还有点可爱,混蛋的是那个楚公子,呵呵!
是啊,同感。那个楚公子,行径令人发指。
4#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1:46 | 只看该作者

原来两位都是这样的感觉。记得买过一本张平的《十面埋伏》,有女同事借阅后说最喜欢其中的犯人。可见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真理,但二位是男人啊……
冯生其实算个性情中人,这样的朋友值得交,但这样的男人不值得嫁。聊斋里还有一篇也有半肚子才华一张破嘴的,是《仙人岛》里的王勉,人家借仙人的光也成仙了。可是本篇的冯生就没这么幸运,没成仙不说,险些丢了命。
男人,尤其是性情中的男人,是很好惹祸的,可是又没能力免祸,“苟非室有仙人,亦何能解脱囹圄,以再生于当世耶?”我们家里都没有个仙人,所以一定要管得住这张嘴,尤其是这只手,还有手里的这支笔……
5#
发表于 2014-6-29 19:49 | 只看该作者
十四娘的完美倒让我觉得像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可这样的女子太过优秀,男人在他面前都不免逊色,很难寻到与之匹配的大丈夫,大豪杰。十四娘的婚姻是不幸的,但比薛宝钗又是有幸的,至少冯生是爱她的。后来的故事令我感动,难怪一孔老师说他可爱“爱我春光明媚的很多,爱我风卷残荷的,一人足矣”,冯生这点当赞!
欣赏江天好风景,问候如空老师
6#
发表于 2014-6-29 2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水如空 的帖子

文人的笔可以锦绣前程,也可以招致祸端。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文字狱,到文化大革命,不知道有多少人命断一纸锦书,一支秃笔。往事可叹可憾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8: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徽州雪 于 2014-6-29 19:49 发表
十四娘的完美倒让我觉得像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可这样的女子太过优秀,男人在他面前都不免逊色,很难寻到与之匹配的大丈夫,大豪杰。十四娘的婚姻是不幸的,但比薛宝钗又是有幸的,至少冯生是爱她的。后 ...
使自己爱的对象由不爱自己到最后深爱自己,聊斋中的人物有许多都做到了这一点,女子中代表人物是辛十四娘,男子中代表人物是孙子楚(《阿宝》)。
8#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徽州雪 于 2014-6-29 20:03 发表
文人的笔可以锦绣前程,也可以招致祸端。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文字狱,到文化大革命,不知道有多少人命断一纸锦书,一支秃笔。往事可叹可憾啊!
其实文人惹祸,还是被儒家骗的,非要心怀天下,若学庄子的精神,存其身,就没事了。
9#
发表于 2014-7-7 18:48 | 只看该作者
提读。问候。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夏冰


   谢夏兄!
这些日子,好像不只是《聊斋》,其他文章也被冷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7 03:51 , Processed in 0.16549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