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5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浅谈渗透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在意义及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4 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澧水寒儒 于 2014-7-14 23:21 编辑

                                             浅谈渗透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在意义及方法

      新课程改革呼唤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和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探究自主学习与学法的内在关联,渗透学法,在课改中意义深远。语文教师应该自觉渗透学法,让学法为学生的有效性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学法的意义

      学法是一套系统的知识感知体系,是具体的呈现不同文本体裁的综合载体,能线条化或者纲领化的具象知识接受过程。学法,也是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前奏,是间接经验的获得之后的实际运用。同时,学法还是基于解构文本的外在形式而存在的。学生在接受之后,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感知文本。在以问题解构文本的导学案面前,学法尤为重要。无论是独学,还是群学,都需要学法的支撑。以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试验,也就是解读文本。学法的呈现与形而上学的论调不同,学法是一种基础性的经验的外在表现,并不妨碍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感悟作家的主体意识。相反的,倒能为学生感知文本提供捷径。

       二、写作学、体裁意识与学法的建立

      建构学法,在学习的路线上是单一的,是教师的主体呈现给学生的。笔者以为,并不是何时何地,一定要凸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的。至少,在学法的建立上,就是例外。学法的建立,需要写作学、体裁意识的融合。

      写作学是从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作文的规范化理论。以分析经典作家文本得出的作文方式。以分析主旨、结构、材料,起承转合,布局谋篇,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的整体性理性认知。熟知写作学,对于引导和建构学生作文是有深刻意义的。教师有意识的深入浅出的渗透写作学的作文过程,对于学生作文的格式与思路是不无裨益的。有人认为,文无定法,但对于开始作文的学生来说,格式和思路,无疑是必须的,乱涂乱画,不得要领的写作,终究无益。凡是练习书法的人,皆需临帖,一旦精进则开始创新。作文也同理。当然,笔者不是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灌输写作学理论,而是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选择性地呈现,表达作文过程是有迹可循的。

     体裁意识,也是总结学法不可缺少的要素。不同体裁的文本,要求也不尽相同,着力点也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始学习文本之前,一定要具有体裁意识,提纲挈领地呈现不同体裁学习要点,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树立体裁意识,也是强化学生的类型化学习的重点。文本的学习,不仅是对文本的感性和理性认知,而且是拓展、迁移的示范。没有学法的支撑的学习,只能是行而未远,以本为本的低效学习。外在的学习与内在的强化、迁移,需要以学法为依据。树立体裁意识,正是学法建立的要点。

     三、写作学与作文过程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文章学对于主旨的要求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社会和自我的呈现,体现核心社会价值观。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作文的主旨不甚明了,总注重客观呈现与表达,那么,教师在作文的主旨表现上就得告知学生要表达积极主题,以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写作学对于结构方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很多。诚然,多样性是建立在基础性之上的。适用于初中生的通常是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这样的文章建构方式,作家也盖莫能免,学生能树立此种结构意识,也极具建模意义,对于根除毫无章法的写作是有积极意义的。文章的结构,还有片段式、小标题式。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如何运用,选择。仅仅走马观花的呈现还是不够的,还要实施具体例证,强化结构意识,使之产生迁移,建立条件反射。

      材料是文章的血脉。材料的搜集需要观察、调查、查阅。材料的选择,因文体而异,大体说来,散文翔实,说明文、论说文简略,诗歌跳跃、凝练。选取材料的要求是:真实、新颖、典型、主旨需要、文体需要。

     记叙顺序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地位也举足轻重。记叙顺序的常用顺序是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方法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方法,能使文章整体质量得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干瘪,一方面是缺少观察和阅读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是缺乏描写人物方法的运用和记叙顺序的选择的表现。语文教师在学生作文课时,经久地强化,练习,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熟知的手段之后,作文的水准提升指日可待。

     需要建立写作提纲在作文过程中很有必要。教师在每次的作文之时,一定要要求学生拟写写作提纲,切忌想到哪写到哪,毫无条理化和整体性。注重开头、结尾、中间的训练。多次化整为零地进行训练,然后整合、契合。写作提纲的强化,还与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的文章结构的分析相结合。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厘清阅读文本的结构,对于获得和建构文章结构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在导学案中以问题解构文本的要求下,忽略了文本的结构意识,但作为实践过写作的语文教师而言,明晰文本结构,对于学生作文仍然是必要的。必须列好写作提纲后进行写作,然后修改,再誊写。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作文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四、体裁意识与学法

      按照写作学通用分法,文体可以分为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的体裁主要的是散文、诗歌、小说、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不同的体裁,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
      散文可以分为叙述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叙述性散文可以分为三类:记人散文、叙事散文、风景散文。记人散文和记事散文在学法上要把握以下几点:1、记叙文六要素以及记叙顺序;2、文章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3、反映了哪些人物优秀品质;4、描写人物方法和描写角度;5、文章详略得当的处理。风景散文在学法上要把握的要点:1、游览顺序即游踪如何;2、观察景物方法:移步换景,定点观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从内到外;俯视、仰视、平视)3、抓住景物哪些特征描写;4、渗透的主观感受如何。

      抒情性散文,通常表现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直抒胸臆。解读抒情性散文,要把握所托之物的以拟性与象征的意义二者是如何联系的。所托之物的特点与抒发之意的相似点的提炼与理清,是为解读重点。

      哲理性散文的解读方法是:首先把握作家对描写对象的具象描写,然后总结生发的感悟、体会、启示。同时,要从描写对象中总结出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而把握作者阐释的典型意义,人生哲理。

      诗歌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对于古诗的解读,首要的是熟读与背诵,然后疏通文意,之后把握作品内容和主旨,最后分析表现方法。现代诗的解读,第一步,仍然是朗读,整体感知。第二步,按节把握内容,第三步,获取意象与象征意义。第四步,总结主旨。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解读小说,方法就是就应该牢牢把握三点,以突破此三点为依据。第一步,应该理清小说的情节,分析情节单元。小说是故事的提升版本,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时,一定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第二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性格的具体化是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上,找出此类语句,再提炼、集中,做到有据可循。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再分析此环境到底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是交待了人物出场的背景,还是烘托了人物的性情。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就立论文而言,论点的出现有三: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寻找论点的依据是:作者一定要阐释观点。论据分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凡是引用的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公理、定义均属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是一个具体的事例。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驳论文要找出己论点和敌论点,一般都是先驳后立。反驳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对议论文的解读要植根此三点。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主要的是揭示事物外在的形态和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是探究事物内部的成因、规律、本质。说明文在学法上要把握:一是说明对象;二是说明顺序,三、是说明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也要基于三点:一、朗读,扫清字词障碍;二、翻译;三、感知、概括段意、分析课文。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文体的学法范围内,仍然包括句子的赏析。句子的赏析主要是从修辞手法入手。修辞手法的作用详见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附录一,此不赘述。

      以上阐述了常见文体的学习方法要点,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师要理清教学思路,突破要点,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牢牢把握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以既得经验解读任何一个文本,从而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主体意识。这二者的融合,需要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把不同体裁文本的学法植入学生心中,使之成为一种阅读技能。笔者的做法是给每个学生分发《阅读不同文体学法表》,让学生学习有法可依。

      五、学法的建立和内化

      自主学习源于既得经验的实施与操作。笔者认为问题解构文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而是一种练习化的实施。不是内化的经验的运用。学法的建立,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的武器。拥有了学法,对于表象性的解读文本,是游刃有余的。基本上可以探寻作家一般意义上表达的意图,同时也为探求作家的主体意识开创了基础,为学生深层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石。理想的阅读和写作,不是建立在问题解构文本基础上的,而是以追求一种自觉行为的接受阅读、把握作家的主体意识和自由写作为目的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文本,但明晰的解读不同文本的学法之后,至少要比一头雾水的问题解构文本要强,同时也为把握作家的人格主体性叩开了门扉。

      学法的内化,需要时间的磨合和训练。任重道远,语文教师不能将间接经验的学法传授于学生之后就放任自流,应该是在日常教学中紧跟学法走,让学生在学法中阅读,感知,拓展,延伸,反馈,修整,契合。不仅于此,语文教师还要考查学生是否将学法运用自如,要拿出文章让学生阅读、探究、展示、交流。不断地强化之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整体提高。

      让学法渗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让学法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指导纲领。那么自主学习就会落地生根,同时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升。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4-7-15 08:46 | 只看该作者
理念创新,重在建立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打破传统的,打造新颖的,与时俱进推进工作,此才是为文为本,为工作的真做为。真正理念创新的文字应该具有创新的理念和可执行的可能。欣赏如是文章。
3#
发表于 2014-7-15 09:1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实际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不论是作为主导的教师,还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他们都是有情感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情感的交流过程。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也是一门饱含丰富情感内涵的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和解读教材,将自身的情感内化进而转化到教材中,用心体会和感悟教材中人物的情感、事件的基调,然后将作品所蕴涵的情感,通过教学过程转移给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受到影响,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以对方的视角和心境看待作品,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寒儒是位颇有见地和丰富经验的老师,值得借鉴。
4#
发表于 2014-7-15 11:46 | 只看该作者
读了感觉非常实用,对学生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5#
发表于 2014-7-15 11:4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精华,欢迎支持本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20:30 , Processed in 0.0534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