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夜读聊斋之——人鬼殊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1 2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4-7-24 09:44 编辑

    夜读聊斋之——人鬼殊途

  人鬼恋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但是能把人鬼恋的故事玩得如此花样繁多,如此多姿多彩的,放眼全球,古今中外,蒲松龄当是第一人,而且似乎也是唯一人。《聊斋志异》中,人鬼恋的故事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且大多结局圆满,似乎作者正想通过这样一篇篇凄美、曲折而又最终圆满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爱情完全可以超越阴阳、超脱生死,这便是爱的力量。

  纵观《聊斋》中的人鬼恋,作者为了使其结局圆满,无所不用其精巧的构思,以其丰富的想象,给每个夭亡多年的女鬼安排一个看似荒诞而又完全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如《连琐》《伍秋月》,便是直接以肉身复活,与所爱的人团聚。其中《连琐》中更有一句著名的解释:“久蒙眷爱,妾受生人气,日食烟火,白骨顿有生意。”叫一副枯骨长出血肉来直接复活,可以想像,那该是怎样一种的愿力!这种情节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所以更多的还是借尸还魂,也即将鬼魂附在刚死不久还没有腐烂的尸身上活过来,如《小谢》中的小谢和秋容,以及《莲香》中的李女;或是如常规的转世投股,与所爱的人再续前缘,如《鲁公女》《梅女》都是如此;甚至还可以直接以鬼的身份与爱人结合,甚至还可以白昼现身,还可以生儿育女,如《聂小倩》《巧娘》,皆是如此。

  可以说,人鬼恋的故事在蒲松龄的生花妙笔下更加花繁多,更加精彩绝伦。然而结局大抵只有一个:男人得美娇妻,女人得如意郎,女鬼对阳世生活的美好向往最终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其中,似乎只有《公孙九娘》是个例外。

  与《聊斋》中其他人鬼恋的故事相比,《公孙九娘》的情节未见得更曲折离奇,公孙九娘的形象也未见得更典型独特,然而读其文时,却分明感觉到其中隐隐含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有一种潜藏的恐惧从灵魂深处浮泛起来,叫人毛骨悚然,叫人惊心动魄,叫人久久不能释怀。曾在网上读到不止一人说自己偏爱《公孙九娘》,虽然未必每个人都知道其所以偏爱的原因,但一定与这种震人心魄的恐惧不无关系。

  与大多数《聊斋》故事不同,《公孙九娘》是有其真实历史背景的,这就是山东境内著名的“于七一案”,也即清兵入关后,于七领导民众进行反抗,结果遭到残酷镇压一事。可以想像,有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清朝统治者,对待反抗者是怎样的残忍。《公孙九娘》开篇便讲述了此事,为整篇故事奠定了一幅恐怖的基调。“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

  如果说一天杀数百人还不算多,那么再看故事的结尾:“但见坟兆万接,迷目荒榛,鬼火狐鸣,骇人心目。”坟墓竟以万计,这还不算十年间被亲人启骨迁葬的。推想开来,余下的大概都是举族被戮者们吧?当然,如果杀的都是反抗者,倒也情有可原,然而试看故事中的几个人物:莱阳生的朋友朱生,外甥女,公孙九娘母女……哪一个都不是能拿起武器威胁到清庭统治的。只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头失火,殃及池鱼”,他们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葬送了。这该是怎样一个是非不分、残酷无情的世道!

  然而这还不是能叫人产生如此巨大的恐惧的根本原因。读《公孙九娘》,之所以叫恐惧,之所以叫人不能释怀,更在于其中表现的对于生与死、阴与阳、得与失、爱与恨、聚与散的深层思考给读者带来的原始恐惧。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那些道、德高尚,堪破生死的“圣贤”除外)都是贪生而怕死的,都是患得而患失的,都是喜聚而恶散的。正因为有了这种观念,所以才有了诸如“含恨九泉”或“死不瞑目”的情形。逝者固然已矣,那么现实中所拥有的一切又真的可以牢牢把握吗?属于你的真的永远属于你吗?爱你的人又是否会永远陪在身边……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是《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说得更透彻一些。而《公孙九娘》,不过是借一个悲剧故事,给我们一些朦朦胧胧的启示罢了。

  那么,我们还是从故事本身去慢慢探寻其中隐含的寓意吧?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是莱阳生,不只蒲松龄没有给他起个名字,甚至连姓都懒得随手写一个。因为,这个莱阳生与公孙九娘、朱生等生活在阴间的鬼相比,不过只是代表了一个活在阳间的人罢了,所以无论他姓张姓李,实际上都没有多大关系,我们要看的只是他这个活人和几个冤鬼交往的经历。

  这个莱阳生偶尔出门在外,到了稷下,顺便祭奠了一下死在“于七一案”中的几个亲友,结果“日暮未归”。这时,有一个少年忽然造访,“见生不在,脱帽登床,着履仰卧。仆人问其谁,合眸不对。”当莱阳生回来亲自询问时,他还以为是刚才那个仆人,一下子来了脾气:“瞠目曰:‘我侯汝主人,絮絮逼问,我岂暴客耶?’”看他那副架式,分明就是一个和莱阳生相交甚深、不分彼此的老朋友。而实际上,他不过只是一个死在于七案中的冤鬼。奇怪的只是,明明是一个冤鬼,又不是什么“恶鬼”,而且还是有求于莱阳生,要他做媒将同样冤死的外甥女嫁给他,怎么就不会谦逊有礼一些,非要弄出一副不拿自己当外人(其实是外鬼)的架式来呢?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是没把自己当外人,而是生时的他,与莱阳生关系密切,根本就不是外人。此时的他,根本就是已经忘了自己鬼的的身份,所以还和活着时一样和莱阳生之间随随便便、不分彼此呢!

  那么一个活人可以给两个死人做媒吗?这也正是莱阳生担心的。朱生却说可以,只是要他亲自去一趟,于是便握着他的手,带他来到了由于七一案中栖霞、莱阳两县那些死难者的埋葬处,由那些死去冤鬼在阴间聚成的村落——莱霞里。不过,莱阳生此行,看起来却不像去了阴间,反而更像去流落在外的外甥女家串了趟亲戚,因为他所见到的,听到的,经历到的,都与阳间一般无二。

  先看这个村子,“北行里许,有大村落,约数十百家。”看起来就和阳间的村子一般无二。再看众鬼的行为,“至一茅宅,朱以指弹扉,即有媪出,豁开两扉,问朱‘何为’,曰:‘烦达娘子,云阿舅至。’媪旋反,顷复出,邀生入,顾朱曰:‘两橼茅舍子大隘,劳公子门外少坐倾。’”见到去见个死去的外甥女还要这么麻烦,又是敲门,又是通报,还要避嫌不叫朱生一起进去……这哪里是阴间,分明就是阳世嘛!试看《聊斋》里的其他女鬼,往往都是主动示好、主动上门,如《伍秋月》甚至直接上床……人都变成鬼了,哪还有那么多劳什子规矩?哪还管什么世间礼法?只有在《公孙九娘》中,这几个冤鬼办起事来真是一丝不苟,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比如莱阳生的外甥女,她明明也心仪朱生,却非要“以无尊长命为辞”;而莱阳生要娶九娘,也得先征求老夫人的同意,再由他的外甥女代下聘礼;婚礼之上也要大摆酒宴,众鬼客“遂中进馔,无异人世”……既然都和阳间一样,那么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那么夭亡又有什么悲惨的呢?那么生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可悲的恰恰就在这里,众冤鬼阴间的生活虽然中规中矩,虽然也可以调笑,虽然也可以欢会,虽然也可以酒宴,虽然也可以一时高兴忘了自己鬼的身份,然而在他们每个人(其实是每个鬼)的意识里,“阴阳”“人鬼”之分却分明有一条深深地刻印在心里,一刻也不曾忘记。

  比如朱生,他可以如生时一样拿莱阳生的住所当成自己的家,然而当他把莱阳生请到自己家里时,却不肯准备一桌酒席来感谢媒人,因为虽然“家有浊醪,但幽室之物,不足款嘉宾。”——活人怎么能喝阴间的酒呢?而在莱阳生与九娘的婚宴上,公孙家也为女婿“另出肴俎,列置生前。亦别设一壶,为客行觞。”同在《聊斋志异》的其他篇章中,如《新郎》,如《刘夫人》,活人可以在坟墓里与死人长期共同生活,共同饮食,并不见有什么不好。只有在《公孙九娘》里,才区分得如此严格,很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目的就是要读者时刻记住:阴阳有别,人鬼殊途。

  那么,倒插门到公孙家的莱阳生是否可以从此安住在莱霞里的岳母家,享受他婚后的幸福生活呢 ?当然不可以,仍是同样的原因:阴阳相隔,人鬼殊途。所以,洞房花烛一过,“天将明,(九娘)即促曰:‘君宜且去,勿惊厮仆。’要赶他离开村子;而以后他也只能”“昼来宵往”,做一个暗夜里见不得人的地下新郎。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没错,在《张鸿渐》里,那个狐仙舜华就是这么要求张鸿渐的。而当张鸿渐得知真相后则说出了“彼虽情好,终非同类”的话,并且下定了脱离地下生活,重返人间阳光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决心。(参见《夜读聊斋之——终非同类》)

  可是面对聪明漂亮、才华横溢、温婉可人的公孙九娘,“昼来宵往”的莱阳生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好,反而沉浸在“邂逅含情,极尽欢昵”的幸福之中,“嬖惑殊甚。”然而公孙九娘却片刻也不曾忘记自己冤鬼的身份。就在新婚之夜,欢爱之后,她居然便吟出两首自道身世的诗来:“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且不论在洞房花烛之夜吟出这样两首诗是否大煞风景。我们读到这里也很难想像,一边进行着男欢女爱,一边却想着“血腥犹染旧罗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而新婚之夜,她不是因为欢爱无眠,而是“枕上追述往事,哽咽不能眠。”在《梅女》中,女鬼梅女是明确表示“我阴人不寢”的。公孙九娘同是女鬼,无论是她根本就不需要睡觉,还是因回忆往昔惨死的一幕而不能成眠,但都可以想像,“十年露冷枫林月”,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一幕又一幕悲惨的往事,她都是怎样熬过来的,她又怎么会有心思与自己的女伴调笑?她又怎么会有心思去享受与一个男人的欢爱?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一切都是隐喻了九娘对生命的渴望,对暴政的控诉,乃至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如《连琐》中的女鬼连琐一样,因着这一份渴望,因着这一份愿力,并且因着这份挚爱,也可以“白骨顿有生意”,也可以重新回到阳世,重新享受美好的生活。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如果说《连琐》等篇中的女鬼还阳喻意了理想的美好,那么《公孙九娘》则是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故事中众鬼虽然时时刻刻以“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分明不得不面对现实,一时一刻也忘不了自己“鬼”的身份。那个身陷鬼蜮世界的莱阳生却没有一点儿知觉,尽管沉浸在自己虚幻的幸福之中。可是作为当事人(其实是当事鬼)的公孙九娘却很清楚,那就是“人鬼路殊,君不宜久滞”。莱阳生的外甥女也很清楚:“此非人世,不可久居。”所以这段人鬼恋,人鬼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长久,更不可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那么,难道开始时她们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吗?既然知道,为什么又要促成这么一段姻缘?为什么又要结合这么一对怨侣?

  其实仔细想来,我们又与公孙九娘她们有多大区别?与人世间的“百年好合”(不知道真正能够“百年好合”的夫妻究竟有多少)相比,莱阳生与公孙九娘的欢会无疑是短暂的。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世间的几十年相依相守难道不是同样转瞬即逝?相爱的夫妻间是如此,其他每一个我们所深爱的人、所珍爱的物,乃至于所珍惜的生活,哪一个不是如此?和“兆坟万接”的鬼村莱霞里相比,我们生活的这个“小小寰球”,难道不也是一个“不可久居”或是根本就“无法久居”的鬼蜮世界?

  所以在故事的后半段,作者便有意安排了九娘“托骨”以及莱阳生“负托”的情节。其实若仔细推敲,把它当作九娘怨恨莱阳生并与其彻底决裂的理由是很靠不住的。九娘之所以要他“收儿骨归葬墓侧”,目的无外乎“使百年得所栖止,死且不朽”。而莱阳生“忘问志表”固然不对,和《连琐》《伍秋月》相比,这么大的事公孙九娘居然也忘了告诉人家“志表”,你自己也有责任啊?何以就偏偏对莱阳生怨怒之至呢?况且这根本就不算事嘛!九娘既然死后有灵,那么从坟墓里爬出来再告诉他一声也就是了。一个是抱怨决裂而魂泊异域,一个是放弃恩怨而灵魂永安,孰轻孰重,根本就不用权衡。

  然而作者就是偏偏不让九娘原谅莱阳生,哪怕付出她永远(是说横死鬼不能投生吗?那么就真是永远了)栖魂异域的代价。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人鬼路殊”。试看九娘的那两首诗,中有“昔日罗裳化作尘”及“血腥犹染旧罗裙”的句子,既然已经“化作尘”了,怎么还会有“血腥”的存在?这一切,分明都只存在于她的意识中罢了。莱阳生觅九娘之墓而不得“叹恨而返”后,“展视罗袜,着风寸断,腐如灰烬”。十年了,毕竟已经过去十年了,九娘昔日的“罗裙”“罗袜”早已“腐如灰烬”了,那么九娘本身又会怎样呢?最后,当莱阳生“半载不能释”,再来寻找九娘时,虽然又与她偶遇,却分明“若不相识”,至此,他们是早已恩断义绝,成为路人了。而当他“逼近之”时,九娘又“色作怒,举袖自障”,不仅成了路人,甚至还成了仇人。而实际上,这一切,无论是之前的互相爱慕、同床共枕的爱人,还是如今的形同陌路,甚至视若仇讎的仇人,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九娘早已经死了十年,如今只剩下一副没有生机的枯骨,她的美丽,她的可爱,她的温婉,她的聪慧,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她的罗裙、罗袜一样,“烟然灭矣”。一念及此,眼前便不由得出现一幅这样的画面:就在半年前,在那个“坟兆万接”的鬼村莱霞里,在一座矮矮的孤坟里,莱阳生正搂着一副枯骨,“极尽欢昵”……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21:40 | 只看该作者
向来解读《公孙九娘》,都是说对清朝统治者的控诉。其中固然有这样的因素,但仍是表面的东西。
之前写了三十几篇,都没有提示过“参考文献”,本篇附一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9a93a01014kjz.html
3#
发表于 2014-7-22 04:11 | 只看该作者
独道的见解,精辟地论述,汪洋恣泗的语言,融情于字里行间。再次学习。
4#
发表于 2014-7-22 13:13 | 只看该作者
借鬼说事,心底理想与现实残酷形成鲜明对照。爱的力量,在当今泛滥成灾的情爱社会看,也是十分重要的,值得关注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9:50 | 只看该作者
独道的见解,精辟地论述,汪洋恣泗的语言,融情于字里行间。再次学习。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14-7-22 04:11


多谢奇兄!希望共同讨论。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9:54 | 只看该作者
借鬼说事,心底理想与现实残酷形成鲜明对照。爱的力量,在当今泛滥成灾的情爱社会看,也是十分重要的,值得 ...
夏冰 发表于 2014-7-22 13:13

多谢夏兄。人生无常,时光无情。其实我后面的“参考文献”中提到了佛家八苦中的“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佛家智慧真是博大。
7#
发表于 2014-7-24 08:55 | 只看该作者
心里天天装着一肚子鬼故事是需要很大胆量滴。
8#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3:48 | 只看该作者
心里天天装着一肚子鬼故事是需要很大胆量滴。
摇曳风铃 发表于 2014-7-24 08:55

我们的唱道: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整天生活在正人君子中间都不害怕,鬼狐有什么可怕的呢?
9#
发表于 2014-7-25 21:13 | 只看该作者
精辟的解读,非常有益。读了这个系列之后,没读《聊斋》的,也对《聊斋》熟悉了,读了的,会更熟悉了。
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7 04:05 , Processed in 0.1280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