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34|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踏雪留痕 追问心灵——赏析刘秀琴刊载《宁津文艺》上的组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6 1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踏雪留痕   追问心灵——赏析刘秀琴刊载《宁津文艺》上的组诗         高迎春


  2014年第一期《宁津文艺》,刊登了刘秀琴的一组诗歌——《踏雪留痕》,反复吟咏,感觉这一组诗歌,朗朗上口,虚实相间,浑然天成,洋溢着灵气,才气,以及真善美之浩然正气。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一段话,说明作诗,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秀琴深谙此道,所以她写的这几首诗歌,情感饱满,语言干净,留白适度,余味无穷,令人百读不厌。


  诗歌之一:《风骨》

  作者在此诗题记中问:朋友,您看见,风了吗?这不由让人思索,却难以回答。风无形,风无踪,来去自由,风的大小,只有借助物象,才得以真实描述。所以,刘秀琴在诗中说:小草/起起伏伏/叶片/沙沙作响/那是/意气风发/枝条/轻歌曼舞/垂柳/舒缓飘逸/那是/优雅风姿。瞧这物象,风儿注定是微风,风儿注定是春风。因为,只有春天里的草,才这般翠绿柔嫩;只有春天里的柳丝,才这般招人喜爱。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到郊外,伴着柔柔的春风踏青赏景,就是要感觉踏在青草上的柔软,就是要感觉垂柳枝条如帘。春天里的微风,已经抽去冷硬的骨头,化作春姑娘柔软的手臂,抚摸香草,抚摸嫩柳,抚摸春花,天地一片明媚。此情此景,令人心神怡悦,流连忘返。尽管有微微春风,有习习清风,有亮节高风。可是,风不可能总是温柔的,风也有狰狞可怕的一面。风可以让海浪冲天;风可以让旌旗猎猎;风可以让翠竹摇曳;风可以让沙尘肆虐。环境改变了,环境恶劣了,并不是风的责任,其背后,往往是人为因素。人类急剧膨胀,森林面积极度萎缩。所以,风儿才有了肆虐的机会。唯有保护环境,全民植树造林,才可以让蓝天更蓝,才可以让绿地更绿。这样,风儿才会变得温顺。齐梁时代的刘勰,在写《文心雕龙》的时候,曾将“风骨”引入文学领域。他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风”,是一种寓于情感的美学感染力;“骨”,是寓于文辞的一种美学感染力。作品风清骨峻,方可动人心弦,发挥感化教育作用。刘秀琴在诗中,继续为读者描绘风的意象:长艇/破浪远航/那是/理想的风帆/江湖/水波荡漾/那是/无限风光/大山/岿然不动/那便是/雄健的风骨/坚强笃定。我们的世界里,实在少不了风,如果没有风,人们的感觉里,就少了动感,就会少了精彩。风儿,可以尽情的吹,风儿可以用力的摇。假如,都像大山一样站稳脚跟,再大的风,也会无可奈何。刘秀琴的《风骨》,好就好在内涵的指向,呈现出多角度,多方面,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作者在诗的最后,明知故问:朋友,您看见,风了吗?这样的追问,就是一种强调,可以使读者在阅读完诗歌之后,再度深思,余韵悠悠。

  诗歌之二:《拷问》

  写诗歌,同样面临藏和露的问题。太隐晦,不容易让读者理解;太直白,就失去了想象空间;好的诗歌,应该平中见奇,意趣横生,让人感觉如入画境,妙不可言。刘秀琴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发现诗情画意,发现不平凡的社会意义。她写的《拷问》,诗眼全在问上:没有一滴水/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如果别人随波逐流/那么/你呢?的确,一滴水,很小,很小!放在人的眼角,就是一滴泪水;放在人的额头,就是一滴汗水;放在花朵蕊心,就是一滴露水;放在小草叶边,就是一颗珍珠。可是,大海就是水滴的集合;大海在一滴水里汹涌澎湃;大海就是一滴水的思想。有许多滴水,汇集成了溪流,有许多滴水,汇集成了江河,太多的水滴,便可以泛滥成灾。就拿计划生育来说,你多生一个,她多生一个,或许,就是几千万。问题是,我们瘠薄的土地,已经承载不起太多的人口了。刘秀琴接着拷问:没有一只飞蛾/会认为/自己造成了虫灾/如果别人蜂拥而上/那么/你呢?一只小小的飞蛾,在小朋友眼里,就是美丽的精灵;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大人们的眼里,就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化身;它在花丛中穿行,忽上忽下,引得薛宝钗举着团扇追捕;它在月色中飞行,忽左忽右,径直飞进了包公的梦里。可是,飞蛾的幼虫,是吃植物长大的。见识过美国白蛾的厉害,它们的幼虫,可以轻轻松松把一株一株大树上的叶子,啃个精光。经过人海战术捕杀,经过飞机撒药毒杀,才得以控制住虫害的发展。什么事情,如果在一个合理区间,可以相安无事;如果蜂拥而上,如果一哄而上,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刘秀琴继续拷问:没有一粒尘埃/会认为/自己造成了雾霾/如果别人跻身其中/那么/你呢?尘埃,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塔灰;尘埃,就是专家口中的pm2.5;尘埃,就是气象预报员口中的雾霾。过多的羊群,啃食草场,就会使得黄沙飞扬;过多的工厂,制造水泥,就会挥发粉尘;过多的汽车,高速行驶,就会排泄尾气。许多因素,汇合在一起,就会毒化环境。使得空气,再也不适合呼吸。想一想,真的令人恐惧。刘秀琴最后追问:红灯亮了/别人匆匆走过/那么/你呢?相信,读者会和我一样,扪心自问,应有所悟。

  诗歌之三:《啄木鸟》

  啄木鸟,是一个老的题材,许多人都以它来写过诗。唐代的白居易,偶见合围之木,已是树心半枯,定是蠹虫所为。因而作诗曰:“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岂无啄木鸟,嘴长将何为。”白居易看到大树被蛀虫啃噬,不由心生怜悯,因而疑问啄木鸟,你长着长嘴到哪儿去了?宋代的魏野,曾在《冬日书事》中云:“闲闻啄木鸟,疑是打门僧。”冬日大雪封门,作者拥被阅读,寂寞难耐。遥遥听见啄木鸟啄木,故而怀疑有人来打门。宋代的欧阳修,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因而戏作诗一首:“大弦声迟小弦促,十岁娇儿弹啄木。”新手学弹琵琶,肯定手指发硬,弹出来的声音,可想有多难听了。因此,欧阳修直接说她是弹啄木,不见啄木鸟,但闻啄木声。此诗风趣幽默,读来令人捧腹。时代在进步,诗人运用艺术,可以更新人们的感觉和经验,同样可以给读者带来新的艺术感受。请看刘秀琴写的啄木鸟:犀利的小眼睛/总盯着/大树身上/那些蛀虫的踪迹/尖锐的长嘴/不停地/啄来啄去/耳边/时而传来众鸟嘲笑/充其量/不过是一只觅食的鸟儿/你/一如既往/不惜/刮骨疗伤/哪怕虫豸/藏的再深/非要啄出个/鲜活的标本。瞧,作者笔下的啄木鸟,是多么全神贯注,是多么兢兢业业。它不顾别的鸟儿嘲笑,不顾别的鸟儿讽刺,一如既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便蛀虫藏的再深,它也要敲敲啄啄,深挖细究,晾在光天化日之下。从字面上,这首诗似乎并不难理解。可是,如果联系一下社会背景,联系一下反腐大局,我们就会对这样的“啄木鸟”们,肃然起敬!一批贪官被揪出来了,一批大老虎被曝光了,真是大快人心。有了这样一批勇斗贪官的“啄木鸟”,我们的天空,会因此阳光明媚;我们的社会,会因此月白风清。作者这首小诗,留白充分,看似只写啄木鸟。但是,却给了读者思索的余地,延伸的空间。

  诗歌之四:《踏雪留痕》

  写诗,写得凝练,写得精粹,写得干净,很不容易。一首短诗,需在几句话里写出诗味来,何其难也。即便是一首短诗,作者也需要对物象近距离仔细观察,然后再做远距离的浏览,才可以将其诗化。好的诗人,都知道距离越远,看得越清的道理。因为,近距离观察,情绪浓烈,反而不易控制诗情的表达。等情绪有了沉淀,方可写出好诗来。请看刘秀琴写的《仙人掌》:“满身都是刺/满身都是根/满身都是羽毛/满身都是骨头/个性的矗立/诠释着/生命的执著。”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句,都是铺垫;诗的每一句,都在升华。满身的刺,是刺,是根,是羽毛,是骨头。其实,这更是个性。个性的张扬,就是生命的张扬;就是生命的执著。六行诗歌,简约却不简单;点到为止,戛然峭収,恰到好处,余味悠长。再看她写的《踏雪留痕》:“莹白的一层新雪/不忍心/踏过/然而/不踏过/怎知厚度/不踏过/怎能启程/不踏过/怎会有路/踏过去吧/洁净的肌骨/念着你的脚步。”每年的冬天,都会有第一场雪。漫天飞舞的雪花,给人以轻盈飘逸的浪漫;远近覆盖的雪花,给人以洁白神圣的享受。于是,人们面对晶莹的雪花,不忍心踏上去,生怕沾污了雪花。可是,不踏过,怎知厚度,怎能启程,怎会有路。作者一连三问,给了人以踏下去的理由。踏过去吧,洁净的肌骨,念着你的脚步。一句真诚的话语,让人心情释然,让人心生感慨,让人眼啜泪花。可以想见,有的人踏雪寻梅;可以想见,有的人踏雪访友;可以想见,有的人踏雪扫路;可以想见,有的人踏雪探母……每一个从雪地踏过的人,都心怀着一份美好,都肩负着一份责任。走吧,走吧!洁白的雪花,刻印着你的足迹;洁白的雪花,见证着你的良心。一行坚实的足迹,走向远方;一行纯洁的人字,写在路上。

  读完刘秀琴的一组诗歌,掩卷沉思,刻印在脑海里的八个字就是:踏雪留痕,拷问心灵。这一组诗歌,平中见奇,意趣横生,慷慨激昂,正气浩然,感觉充具着正能量。我相信,作为《宁津文艺》副主编的刘秀琴,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为读者奉献出更好的诗歌作品。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101室     高迎春      邮编:253400







宁津康宁湖: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4-6-29 08:5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4-6-26 22:35 | 只看该作者
来欣赏。诗歌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做赏析诗歌更需要功夫。支持高老师。
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4: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4-6-26 22:35 发表
来欣赏。诗歌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做赏析诗歌更需要功夫。支持高老师。
谢谢夏冰首先阅读和支持。问好!
4#
发表于 2014-6-27 17:29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的诗论深厚。老师对诗歌的物象借助,含蓄与张扬,精炼与纯粹的写作技巧,以及情感流露的阅读感受上的真知灼见令人受益匪浅。
5#
发表于 2014-6-27 22:45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是全才,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太让人钦佩了。这篇写给刘老师的评非常深入、透彻,骏森学习。问好二位!
6#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03: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梅园星语 于 2014-6-27 17:29 发表
高老师的诗论深厚。老师对诗歌的物象借助,含蓄与张扬,精炼与纯粹的写作技巧,以及情感流露的阅读感受上的真知灼见令人受益匪浅。
谢谢阅读和鼓励。期待你多来支持评论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03: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骏森 于 2014-6-27 22:45 发表
高老师是全才,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太让人钦佩了。这篇写给刘老师的评非常深入、透彻,骏森学习。问好二位!
写散文,也是需要大量阅读诗歌的。只是,我不写诗歌而已。我以为,一首好的诗歌,需要作者和读者来共同完成。写得好,还需要读者理解的好,能够把作者的留白,用自己的思维来补充完整。谢谢骏森鼓励,人需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也有许多知识盲点呢。:loveliness:
8#
发表于 2014-6-28 11:3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刊物甚好,可读性特别强,读后总令人想说点什么,上次我读后也是意犹未尽。
9#
发表于 2014-6-28 17:02 | 只看该作者
条分缕析,诚评恳论。从中见识了高老师知识的宽泛。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0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4-7-8 11:38 编辑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6-28 11:38 发表
这个刊物甚好,可读性特别强,读后总令人想说点什么,上次我读后也是意犹未尽。
近期的《宁津文艺》就要出版了,有你两篇文章,出版后给你邮寄过去。

有我两篇?呵呵,有点意外而且惊喜哟!那先谢了,你和杂志编辑。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03: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范廷伟 于 2014-6-28 17:02 发表
条分缕析,诚评恳论。从中见识了高老师知识的宽泛。
学着写诗歌评论,诗歌留白充分,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呢。
12#
发表于 2014-6-29 08:36 | 只看该作者
早上用手机就浏览了高老师的点评了。高老师的点评确实精彩。每一首诗歌都在老师笔下生辉,丝丝缕缕,诚恳叙述。小妖学习读高老师点评,受益匪浅。学习并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0: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蝶小妖 于 2014-6-29 08:36 发表
早上用手机就浏览了高老师的点评了。高老师的点评确实精彩。每一首诗歌都在老师笔下生辉,丝丝缕缕,诚恳叙述。小妖学习读高老师点评,受益匪浅。学习并问好!
谢谢小妖阅读和问候。谢谢你的支持!
14#
发表于 2014-6-29 16:53 | 只看该作者
于诗歌,是门外汉,但那些灵动的语言,很是喜欢。
《拷问》那一节,实在让人警醒。
问好老师!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3: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潘霞 于 2014-6-29 16:53 发表
于诗歌,是门外汉,但那些灵动的语言,很是喜欢。
《拷问》那一节,实在让人警醒。
问好老师!
谢谢阅读和留言。你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8 22:00 , Processed in 0.05705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