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夜读聊斋之——错失仙缘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4-11-1 10:30
标题: 夜读聊斋之——错失仙缘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4-11-1 10:32 编辑

                                                                                      夜读聊斋之——错失仙缘

  法国汉学家克罗德•罗阿称《聊斋志异》为“世界上最美的寓言”。此言不虚。因为在《聊斋》近五百篇故事中,除一些单纯的志怪小说外,大多数都有着明显的寓言特征,只是一般的读者未必能够深入理解罢了。不过要说起寓言色彩最浓寓意也最明显的,则无过于《劳山道士》。与其他深刻反应社会问题的小说相比,这篇也更接近儿童文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欣赏,所以也是《聊斋志异》这本专事“刺贪刺虐”的“孤愤之书”中比较另类也比较轻松的一篇。事实上,绝大多数专为青少年读者选编的《聊斋》读本或民间故事读本,也都对本篇格外青睐,必定将其收入其中。

  《劳山道士》,如果单从题材上看,似乎也可以归类为寻仙小说。这一点,是和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同类作品一脉相承的。而且就其内容而言,也吸收了六朝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如六朝小说中有《纸月》《取月》《留月》三个小故事,便为《劳山道士》所借用,不过原作只是单纯的志怪,没有任何思想含义,更谈不上艺术技巧,可是被蒲松龄巧手移植过来之后,却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小说中精彩的情节。
  寻仙,当然绝不仅仅是为了找个神仙看看长的什么模样或有什么本事,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借机成仙的。由于俗世生活的艰难困苦,世人无不向往解脱,向往自由,向往幸福快乐,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神仙都有着普遍的向往。上至秦皇汉武,下至士子庶民,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有过寻仙之举。帝王们当然可以借助手中的权力,动用军民及各方力量,进行搜山倒海;而平民百姓,就只好凭借自己的一双脚去寻找了。这其中有幸运的,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真的遇见了一位老神仙,自己也学成一身本事,为后来的成佛做祖打下基础。当然更多是倒霉的,仙没寻到,道没学成,却白白葬送了性命。《劳山道士》中的主人公王七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他本来是很幸运的访到了真仙,并且拜在神仙的门下,却因为自己的懒惰而错失良机,只留下一段故事成为读者茶余饭后的笑料。

  当然,对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解读。

  王七者,不知何许人也。故事的开头便说“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人们一般都把这个“邑”解释成作者蒲松龄的故乡临淄。不过这并不重要,作者连名字都懒得为他起(在《聊斋》里,有许多重要篇章中德行不怎么样的男主角都没有名字,但似乎以姓王的居多,如《画皮》里的王生。),所以他的故乡在哪里就更显得无足轻重。我们只要知道有这么个人,排行第七,为了方便起见,姑且称他为王七也就是了。这个王七还算不错,一般来说,那些“故家子”,也即落魄的贵族子弟都有这样那样的坏毛病,至少不学无术以及生活放荡是一定的了。王七其人是否如此故事中没有交待,不过从他“少慕道”这个偏好来看,应该还不至于那么不堪。因为一个一心慕道的人至少在私生活上还会比较检点的,否则,既有慕道之心,怎么又会那么明显地行背道之事呢?从他后来居然可以“负笈往游”到劳山“数百里受业”,又在老师那里做了两个月苦工,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的纨绔子弟所能承受的。

  而且王七此行还不是一般的幸运。要知道,孙悟空当年访道可是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越过两重大海,从东胜神州经南赡部州到西牛贺州,这才遇见了须菩提祖师。而王七只不过是道听途说,“闻劳山多仙人”便“负笈往游”,结果“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几乎是没费吹灰之力便遇上了一位真仙,这分明就是传说中的“仙缘有份”啊!试想,自古至今,登过劳山的人数不胜数,可是又有谁能有王七这样的好运?
  当然,如果他能够珍视这份好运,并且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蹋下心来在那里勤学苦练,虽然要年深日久,虽然要艰苦异常,但终究有一天会修成正果、羽化成仙,当然那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正是因为他天生“娇惰”,吃不了苦,所以才白白地错过了大好时机。

  那位老道士果然不枉了“神仙”二字,对这位寻仙者一见之下,便判断出他“恐娇惰不能作苦”,根本就不想收他。可是架不住王七信誓旦旦,表示“能之”。道士这才答应下来,还给了他一把大斧子,叫他“随众采樵”。这一点,又和孙悟空的遭遇如出一辙。孙悟空初拜师时,须菩提祖师除了教他“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之外,“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干的也是一些杂活粗活,而且一干就是七年。可是王七仅仅“过月余”便“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可以想见他是不可能修成什么神仙了。

  当然,他之所以暗地里打算回去也不完全是因为受不了苦,更是因为他多多少少也有些怀疑:这个老道士究竟是不是真的神仙?自己是不是上了当跑到山上白给人家当苦力来了?这一点,他又和孙悟空有了不小的差距。孙悟空拜师之前,已从樵夫嘴里明确知道“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明确知道了祖师的教学成果之后,才毅然上山。可是王七在入学之前竟然都没有把对方的办学资质及师资力量考察一番,便贸然拜师,那么即使他真的上当受骗,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不过总算他的命好,遇见的乃是一位真神仙。而一个神仙那可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王七“不堪其苦,阴有归志”,自然瞒不过那位神仙老师的法眼。所以他就一定要借机露一小手,显一显自己的仙家本事了。而且他还不仅是简简单单地显示一下两下,而是显示得一样比一样神奇。

  首先便是剪纸为月。王七“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黏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纸剪的月亮居然会发光,而且还不用任何燃料,这可绝对是难得的清洁能源(实际上根本就不用能源)。
  其次便是壶酒不尽。这是老道士的一个客人做的,“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不用说,人家神仙的客人自然也不是凡夫俗子,适当露一手也是应该的。

  另一个客人则更厉害,可以化筷为人,而且化的还是美人,而且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美人:“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最后三个神仙共显法力,“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三个人(实际是三个神仙)居然可以跑到纸剪的月亮里去,那真是奇之又奇了。结果一下子就把王七给震住了:原来这神仙的身份真不是吹的,原来神仙的法术竟然这么神奇?那我还走个什么呢?还是乖乖地呆在这儿等着学个一招半式吧!就这样他“窃欣慕,归念遂息。”暂时打消了回去的念头,而且一坚持又是一个月。

  然而又一个月过去了,那位神仙老师仍然“并不传教一术”,他实在是“苦不可忍”又“心不能待”,所以只好跑到老师那里前去诉苦告别。他向老师说了一番话,句句都是绕着弯儿地抱怨:“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他的意思很清楚:我是来求仙的,不是来当苦力的。如果你老人家非要我当个免费的长工,那么我可就不伺候你了!不过不伺候是不伺候了,我这两个月苦工总不能白干吧?我也不求你教我个什么长生不老之术,但好歹总要教育我一两样小法术,也算给我一点儿酬劳吧?

  老道士毕竟是神仙,这点儿话岂能听不出来?王七的小心思他更是看得明明白白,于是“笑曰:‘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直接表示同意他走,却避口不提教他法术的事儿,非要他亲口说出来不可。王七实在没办法,只好明说:“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于是,道士叫他自己选择看看要学哪样法术,他便提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要求——要学老师的穿墙术——“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

  不知人们读到这里时是否都会做自身想:如果换了自己,会向神仙师父提出学习什么呢?对于我本人而言,我不好酒,所以“斟酒不尽”的法术并不能吸引我;那筷子变的美人不过只是幻影,终究不能成真,又不能洗衣做饭、生儿育女……退一万步说,即使是真的,人家那消费水平也不是我一个工薪阶层能承担得起的,所以那种法术对我也没有什么用处;说起来,大概只有“剪纸为月”的戏法儿最适用了,别的不说,光是电费一年就能省下好几百块呢!

  这里,还是和孙悟空再比一下吧!菩提祖师先后要传他“术、道、静、动”各个法门,他全都不学,因为那些道术都不能保证他长生不老,也就意味着不是真正的得道成仙。所以最后祖师才给他打个哑谜,叫他半夜前去学道,并传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而我本人之所以要学剪纸为月的法术,大概只是因为许久以来一直苦于手头拮据,想要省点电费钱的缘故。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样的境界便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追求也就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成就。王七既然“自幼慕道”,临到头来却只要学一样“墙壁所不能隔”的穿墙术,真不知道他究竟“慕”的是什么“道”,他真正追求的又是什么。

  不过老师倒没有吝啬,王七求了,他也就教了,而且教学效果还很不错。“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神仙的法术就是这么简单,“乃传以诀”之后,一试便灵。而且看来这口诀也不会太难,否则王七也不会那么轻松就学会。不过只有一样,这法术可不是随便可用的,道士的要求之一是“俯首骤入,勿逡巡”,也就是不要怀疑,不要犹豫——信则灵,就会穿墙而过;不信就不灵,就会“及墙而阻”——这里讲的是信心的问题。要求之二便是“归宜洁持,否则不验”。什么叫“持洁”呢?文中没有明说,但总不外戒酒戒荤戒色戒杀生戒妄语之类,只是不知道戒不戒在人前卖弄——这里讲的是德行的问题。

  回过头来再看一看孙悟空,当年学艺时,他的老师须菩提祖师可是明确教训他“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的,但却没说卖弄了就不灵验。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实在是没少卖弄,却无论哪一次都照样管用。可是王七这位神仙师父的法术就有些不同。当王七回到家里以后,向老婆夸口“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老婆不信,他便“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法术居然不灵,不仅把脑袋撞了个大包,还遭到了老婆的一通“揶揄”,这个脸,实在丢大发了。

  现在的问题是,王七学来的法术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为什么在山上灵到了山下就不灵了呢?其实毫无疑问,神仙的法术一定是真的,否则王七在山上也不会试验成功。可是神仙的法术本是用来济世渡人的,不是用来在人前卖弄的,更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老道士和两个神仙朋友住在山中,没有世俗之心,所以他们可以在山中自由自在地享受法术带来的自由和快乐。王七如果也留在山中,哪怕他只学了一样穿墙术,自然也可以享受这个法术给他带来的方便。可是一旦到了俗世,就要接受俗世的标准,法术也就不存在了。或者说,王七所谓的“慕道”其实慕的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幻术而已,所以师父也拿了一个虚幻不实的法术教给他。而这些法术,是只在远离人世的山中才有效的,一旦拿到人间,一旦回到世俗生活中,就立马失灵了。

  不过好在王七还只是一个娇弱懒惰的公子哥儿,他学了法术,其目的也只是要在别人(尤其是老婆)面前卖弄一下,并没有什么不良的企图。法国作家马歇尔•埃梅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穿墙人》,其中的主人公杜蒂耶尔在学会了穿墙术之后便大展身手,吓上司,偷珠宝,抢劫,越狱,戏弄警察……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却因戏法失灵,在穿了一半时把自己永远困在墙里。抛开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不说,如果王七也和杜蒂耶尔一样打算用自己学到的法术去做坏事,结果自然也会和杜蒂耶尔一样悲惨,而绝不仅仅是撞了一个大包和挨老婆一顿数落那么简单。

  每每在读到这篇故事时总会为王七感叹:慕了那么多年的道,又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却被他白白的错过了。如果换成是我……哼!怎么也得学成那个剪纸为月的法术啊!因为什么样的境界便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追求也就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绝不应该有什么不平瓣心理,因为我们念念之间都是衣食住行、酒色财气那些俗事,就这么大个境界,又怎么可能奢望会有羽化成仙呢的境遇呢?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1-1 16:11
先提读。待细赏。问候如空老师。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1-1 20:23
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样的境界便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追求也就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4-11-1 20:55
回复 1# 水如空


    不管是聊斋的鬼亦或西游记的仙,都是作者看破尘世之后,用睿智的思想,寓言的方式所表白出来的世间众生相,从古至今,那些纷纷扰扰,争争杀杀,尔虞我诈,一直在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从未停止。问好,拜读大作。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4-11-3 11:08
那年上崂山,我假装撞了撞那道士墙,当然没“穿”过去。聊斋在兄弟笔下,化境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1-3 11:40
央视一套:墙来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4-11-3 17:21
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样的境界便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追求也就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夏冰 发表于 2014-11-1 20:23

夏兄可真会摘取“中心句”,不当老师真是可惜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4-11-3 17:22
回复  水如空


    不管是聊斋的鬼亦或西游记的仙,都是作者看破尘世之后,用睿智的思想,寓言的方式所 ...
刘玉清 发表于 2014-11-1 20:55

说得好!神鬼妖狐,不外是人。魑魅世界,亦是人生存的世界。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4-11-3 17:23
那年上崂山,我假装撞了撞那道士墙,当然没“穿”过去。聊斋在兄弟笔下,化境了。
一水 发表于 2014-11-3 11:08


姐姐好运气,我是只有碰壁的运气,却没有撞墙的机缘……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4-11-3 17:23
央视一套:墙来了……
一孔 发表于 2014-11-3 11:40

有老和尚云:墙不过来,我就过去……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14-11-5 15:35
我在其他网店读过你的章回小说,虽没没读完,印象深刻 。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14-11-5 15:39
菩提树下如来证道,尼连河畔金蝉拜师。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4-11-6 19:04
菩提树下如来证道,尼连河畔金蝉拜师。
摇曳风铃 发表于 2014-11-5 15:39


想不到风铃也会读到……
这部其实是要借此介绍一些浅显的佛理的,因其故事外有佛理在,所以可能一般人不爱读;但读了的也会留下印象。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