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9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怀念火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1 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运涛涛 于 2014-12-11 12:26 编辑

    自己所住的楼被供暖公司贴出启事,告知地沟管线漏水严重,调度室闭栓,停止供热,等待我们找人维修后再重新开栓。


    蜷缩在没有热乎气的冰冷房间,倾听窗棂被寒风摇撼,哗啦啦发出催生鸡皮疙瘩的声响,忽然想起烧火炉的时代。


    东北冬天的气温极低,每年都有许多零下四十度以下的日子,所以盘火炕砌火墙子,乃至如何引火如何烧火如何压火,都是必会的技能。


    七十年代以前,我居住的北方城市没有几栋楼房,仅有的几座也是伪满时期的遗存,建国后因为地处边境,怕战争突然爆发,国家不对这里投资,城市几乎都是平房,每户的房子都是两间,外屋烧火做饭,里屋休息睡觉。


    盘火炕砌火墙子都需要灶台,用砖垒成,刚开始每家都是一口大铁锅,做饭煮粥炒菜烧水蒸窝头烙玉米面大饼子,甚至烀猪食,都用这一口大锅,至于电器,是绝对没有的,不但电器没有,连照明用电也说停就停。

    灶台里烧火的烟,不可浪费,冬天取暖全靠它了。炕头用砖堵式分烟,炕洞的机关,像迷宫一样。全家无论是四五口还是七八口,都睡一个大炕上,炕面受热面积大,炕头肯定是非常热,但炕梢一般较凉。家中老人一般腰都不好、怕寒,所以睡最热的炕头,年轻力壮的睡最凉的炕梢,有句俗话叫“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爸爸妈妈和最小的孩子睡温度相对适宜的炕中间。炕头过热时,要垫上家里多余的被子,若没有多余的被子,就只好垫几块木板降低热度了。

    光把炕烧热了,屋子肯定还是暖不了的,同时要烧热火墙子,火墙子是屋子中间的一堵墙,中空的,便于烟在里面循环。除了取暖,火墙子还用来烘干衣服,妈妈每次在刺骨的冷水中洗完的衣服,先拿到屋外晾衣绳上晾,室外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不可能晾干的,基本是冻成了僵硬的两片,把衣服上的冰溜子敲掉,再拿进室内放到火墙子的晾衣绳上晾,虽然说是晾,实际是通过热力烘干。

    炉灶里有两个洞口,一个通向炕,一个通往火墙子,在两个通口的灶台外部,留一道缝隙,不用抹灰堵上,每家都有一块铁板,专门插入缝隙用,觉得炕太热,温度忍受不了,就用铁板隔绝炕的通道,觉得墙太热,温度忍受不了,就用铁板隔绝墙的通道,起到分流闸门的作用。

    各人的衣服,主要是棉裤棉袄,要把里子反掏向外,平平地压在自己躺的褥子底下,第二天起床是热的。爸爸会把全家人浸透了冰雪的鞋垫和袜子掏出来,放到炕头的被子底下,一夜就能干了,每个人穿的鞋,都放在灶台边,爸爸一手一只,冲着灶膛的火举着,一点点烘干,屋子里只有火炉中柈子和煤燃烧到炽热时的爆裂声,只有灶膛的火光映着爸爸的脸忽明忽暗,等到全家的鞋,都烘干不湿了,爸爸才会睡觉,若是爸爸出差,就得妈妈完成这件任务。若湿得不是太严重,也可以放在炕上最里侧的脚后面,慢慢烘干。

    烧火也不是容易的,得先有引火的东西,废纸可引火,但不经常有,常用的是白桦的树皮和松树的明子,每家都要大量准备。先要把劈好的细柈子,柈子上面放煤块,在灶台下摆放出若干空隙的一堆,留一个通道,能伸进去树皮和明子。划一根火柴,树皮和明子就能烧着,放里面要选恰当的时机,放早了会被烟囱的吸力给熄灭,放晚了没把柈子引着树皮就会灭了,还得重新引火。

    如果风太大,冷空气倒灌进烟囱,煤烟从膛口窜出来,是最危险的,要马上敞开外屋的房门,关上里屋的门,把有毒的煤烟稀释和排放出去。

    火不旺时,就用铁棍制的炉钩子从炉箅子下面透透,把炉灰捅到下面,透了气通了风,火自然越烧越旺;火太旺时,就多压一些煤面子,空隙少,氧气不足,火势就会减缓。火旺时,炉钩子在炉膛里稍做停留,就会烧得通红,孩子们最愿意把它拿到外面,往雪堆里一插,咝咝作响,熔出一个大洞,并且冒一缕青烟,竟觉得非常有趣,经常这样玩。

    无论大人、孩子,进家的第一件事总是烤火,或在炉子上,或在火墙子上,先把冻得僵硬的十根指头烤得能伸展自如,再脱鞋上炕,把脚放炕被底下捂热,同时用已经灵活的手揉搓冰凉的耳朵,全身都热了,方起来做事。

    每家都有独自的小院,邻里之间院与院的分界线往往用柴禾垛代替,每家院里有个煤棚子,里面除了储备足够一个冬天使用的燃煤,就是铁锹、镐头、木锨、扫帚、斧子、木锯、筐、爬犁等。每天把院里的柴禾抱一堆到屋子里,圆木劈成细柈子;把煤棚子西瓜一样的大块煤用斧子砸成苹果一样的小煤块,装一筐到屋子里,往往就是孩子的任务。

    从灶坑里掏炉灰,用筐拎到外面倒掉,多是孩子可以干的。

    后来,很多人家不再常用大铁锅,改成了两个灶眼的炉盖子,一个大灶眼即可放焖罐,用来蒸馒头、煮饭煮粥,也可放大勺,用来炒菜炖菜,而小灶眼只有一个作用,用茶壶烧开水。当两个灶眼都没有锅、壶工作,空着的时候,孩子们就琢磨开了,家里有黄豆的,就抓一把放炉盖子上,烤黄豆吃。黄豆烤熟了,就变得不老实,自己会蹦高会跳远,弹向空中,落点不一定到什么地方,孩子低头满地去找,找到了一个,用手指擦擦灰,用嘴巴吹吹热气,空中一抛,学小狗的样子,用口接住,咔嘣咔嘣咀嚼着豆香。烤黄豆虽然好吃,但父母不会让孩子尽兴吃的,吃几个解解馋可以,吃多了,就影响榨豆油或换豆腐了,但父母会换一个理由说,“豆子涨气,吃多了放屁”。这是真的,吃多了烤黄豆,屁股后面像打机关枪,乒乒乓乓,多厚的棉裤都捂不住那让人尴尬的声音。

    后来城市发展,平房扒掉,换成了楼房,供热也不用自家烧,统一由锅炉烧暖气供给各家各户。很多居民,尤其是年老的居民,还不习惯冬天没有热炕的生活,上了楼,仍会保留一间卧室,在里面盘上炕,准备屋里冷时自己烧炕取暖。不过,集中供热的优势逐渐显现,加上没有了院子和棚子,柴禾和煤的储存也成问题,火炉在居民家里无用武之地,终于驶入历史的隧道,隐退了。

    很多人,浪漫的,或是不浪漫的,都憧憬下雪的季节,有白居易那样一场与知己朋友的相聚畅饮:“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的场景,我住“红泥小火炉”的平房时,从没有经历过。每天一大家子一起生活,哪里有闲心有闲钱与外人喝酒呢?

    但相似的场景,后来真有过,是在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山下乡时,住在村里,村里还在使用火炉。村长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因出身不好,是地主,毕业后只能回村务农。我虽然出身好,却因为上了几年大学,有了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原罪,单位才把我下派到村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万万没料到我的村长,居然也是万里无一的大学生,同样有他们眼里的原罪。因为共同的学历,我们不存在谁改造谁的问题,第一次认识,就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挂副村长的职,我们是全乡所有村委会中最铁的搭档。

    某次,冬天大雪封门之后,村民不出屋,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暂时告一段落,我们两位村长,终于能够安静地坐下来享受围炉夜话之乐。

    酒不是“绿蚁新醅酒”,炉却是地道的“红泥小火炉”,冬天没有别的下酒菜,村长媳妇把自家腌的咸菜,放锅里用油炒一下,从铜壶里倒出温得热乎乎的高度白酒,就着咸菜喝着酒。畅谈各自的人生理想,畅谈全村来年的工作规划,炉子的热度,酒的热度,心中理想的热度,让我们浑然忘了是在严冬,忘了外面呼啸着的北风,一直到喝光了壶中酒,心里的话还没有唠够。我们就躺在热乎乎的炕上,继续兴奋地唠着,不知什么时候,进入了梦乡。

    这是我最后一次关于火炉的记忆,至今想起,犹在昨日。


2#
发表于 2014-12-11 14:05 | 只看该作者
北方火炉的记忆,也就是那个年代生活的印记。详实的细节,温情的感怀,抚慰着人念旧的心灵。
3#
发表于 2014-12-11 16:15 | 只看该作者
很绵密的一个冬景,炉火的温度足足的,温馨温暖,让旧的记忆翻出了新篇章。少见运老师写实散文,读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6:48 | 只看该作者
房子 发表于 2014-12-11 14:05
北方火炉的记忆,也就是那个年代生活的印记。详实的细节,温情的感怀,抚慰着人念旧的心灵。

谢谢房子老师首读,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7:05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4-12-11 16:15
很绵密的一个冬景,炉火的温度足足的,温馨温暖,让旧的记忆翻出了新篇章。少见运老师写实散文,读过。

换一种风格,换一种心情,问好木门老师。
6#
发表于 2014-12-11 19:41 | 只看该作者
很温暖的散文。问好运涛老师!
7#
发表于 2014-12-12 00:13 | 只看该作者
好亲切的文字,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火炕上翻跟头的情景。现在都成了回忆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06:32 | 只看该作者
冷凝 发表于 2014-12-11 19:41
很温暖的散文。问好运涛老师!

尤其在冬季供暖故障时,怀念也是一种温暖。
9#
发表于 2014-12-12 10:55 | 只看该作者
地域性生活情景生动逼真,虽为特殊现象,但有普遍认同,人的生活态度、人的亲情意识和亲爱行动更有普遍性,已经超越了地域性生活背景而上升为生活气息和人性之美的宏观讨论。总体感性,理性认知深含其中。
欣赏新作,问候运涛!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9:51 | 只看该作者
芳菲 发表于 2014-12-12 00:13
好亲切的文字,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火炕上翻跟头的情景。现在都成了回忆了。

包括农村,如今都少有火炉了。
11#
发表于 2014-12-12 21:38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温馨、密实,似乎感受到了特色的东北大暖炉。问好!
12#
发表于 2014-12-13 09:26 | 只看该作者
怀念炉火,就是怀念那种久违了的生活。
我们这里比较偏僻的地方,还是这样生活着。
记得几年前下乡,几个人围着炉火把酒聊天,也是别有情趣啊。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06:54 | 只看该作者
李兴文 发表于 2014-12-12 10:55
地域性生活情景生动逼真,虽为特殊现象,但有普遍认同,人的生活态度、人的亲情意识和亲爱行动更有普遍性, ...

李老师的评语恰当精准,问周末好。
14#
发表于 2014-12-15 07:11 | 只看该作者
长了点知识,只记得东北的朋友说,小时候,孩子们的手多会冻伤。只是这没暖气的日子,该多难过呀。
问好运涛老师!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0:44 | 只看该作者
冉令香 发表于 2014-12-12 21:38
文字温馨、密实,似乎感受到了特色的东北大暖炉。问好!

谢谢临贴,问好冉令香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3:59 , Processed in 0.06363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