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54|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缺憾的人,缺憾的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7 1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1-19 22:51 编辑

                                                                                     缺憾的人,缺憾的人生
                                                                                                 ——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文艺”这样的字眼是较为排斥的,总觉得那些东西比较虚幻,可能仅仅属于生活在某一阶层在某一年龄段的专属,与我们这些出生在底层,生活在底层的人没有多大关系。浸淫其中,多半只会让自己滋生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渐而角色错位,影响判断乃至于影响生活。


      我也不知道我何以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判断,所以尽管时常也会读一些书,但是涉及言情、武侠类的东西我几乎不看。在我很年轻时,正是琼瑶、席慕蓉乃至于汪国真的天下,我一本都没看。即便金庸,我书籍只大约看了《天龙八部》,其他的故事还是借助电视剧看了一些,显然,对于金庸,我要高看许多。高看的缘故无非是金庸笔下的人,男的豪情万丈,女的千娇百媚,且还很有些家国情怀。如果我来划分的话,金庸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武侠作家,他将中国的儒学传统、美学思想深谙其间,他不过是借助的武侠的外壳而已,毕竟武侠是可以竭尽其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最好途径。


       就是被我们称为“国宝”的《红楼梦》,我读得也未必仔细。我在读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鲁迅的那句话:林妹妹是不会嫁给焦大的。我也会相应地想一个问题,如果林黛玉名字叫做“林翠花”贾宝玉叫做“贾二狗”的话,那些故事还有存在的可能吗?林黛玉、贾宝玉就是文艺片,而林翠花和贾二狗才是纪录片,嚼着红薯、喝着井水长大的我更习惯纪录片。

       后来,偶尔看过一些被标以“文艺片”的电影,逐步改变了一些看法,像《忠犬八公》《钢琴家》、《蓝白黑三部曲》什么的,虽然没有什么震荡的情节,但是那种缓慢的叙述方式,细节的凝练的处理总是让人看过之后,陷入沉思,会重视我们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可能更接近我们真实的生活。文艺绝非就是“小清新”这么简单。




        而在这块,我们虽然也有过一些较好的片子,比如陈凯歌《霸王别姬》,张艺谋《活着》,姜文《太阳照样升起》等等,但是总觉得我们的叙述功力依然欠缺火候,相对而言,台湾侯孝贤、香港许鞍华、韩国金基德似乎更能游刃有余。他们大约只是想讲个故事,包夹的附带内容很少,反倒留给别人的空间更多。


       吴念真应该也在其内。


       吴念真的电影之前看的不多,犹如他的书我看的也不多(他写的也不多),更没有看过他的电视节目。但是单单凭借《搭错车》就足以让他为人敬仰,而诸如《恋恋风尘》、《鲁冰花》更是耳熟能详,打开他编剧的目录,你会觉得这是一份丰厚的成绩单。这是一个多产到让人羡慕的编剧,在我们怀疑其写作天赋的时候,打开《这些人,那些事》之后就能释然,因为这本书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天生讲故事的人,他总是能用他特有的方式轻轻浅浅地讲着故事,他的眼睛里充满着故事,抑或是故事原本就存在,而他又特别善于掀开盖在上面那条灰暗的帷幔,剩下的就是我们仔细品味了。


        罗丹说,所谓雕塑就是把石头上不像人的地方剔除。吴念真就是做着这样一件事,剩下的就全部是故事了。


       《这些人,那些事》都是故事。


        他把这些故事分成五类,分别是“心底最挂念的人”,“日夜惦记的地方”、“博真情的朋友们”,“一封情书的重量”以及“这些人、那些事”。内容无非就是关乎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故乡的怀念。这些作品不应该是一气呵成的,而是断断续续的合集,但是,流淌在其中的依然是一样的气味,一股怀旧的惆怅,一股深藏于里的思念,一股臣服于现实和生命的无奈,一股属于吴念真特有的阴郁却也理性的美。


       这种理性体现在他笔下的人和事,大多是有所缺憾的,而这样的缺憾发生的是那样的合情合理,合理到自然而然地挑拨着我们的一贯思维,让我们开始重新窥探我们的生活,原来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竟然是这样的,只不过我们更习惯于留诸表面,未作深究而已。


        譬如亲情类的文字,关于父亲的,关于母亲和弟弟的。他有一个矿工父亲,有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兄弟,还有一个对他倾注全部的母亲。他的父亲好赌博,也经常打骂孩子,但也会温柔地轻轻把他和他的弟妹抱走,以至于所以的兄弟姐妹在那个时刻都故意装作熟睡而享受其中;他还会带他顺便看个电影,甚至还会非常罕见地买支钢笔作为对他的鼓励。他似乎始终在孩子面前维持着他作为父亲的粗狂与威严,也丝毫不会在孩子面前故意表演他温情的另一面而掩饰他的缺点,以至于他送给孩子礼物的时候声音都是低沉的,一如平时。这些情形在孩子眼中绝对不是最好的形式,尤其是在今天的环境中,深受溺爱的孩子就更加无法理解父爱的多样性,会轻而易举地把他划归到不好的父亲范围之内。你想,孩子们现在见到的或向往的是“爸爸去哪儿”当中的父亲,一个个完完全全蹲下来的百分之百围绕自己的父亲,他们怎么会理解那样的一个父亲呢?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这个父亲不是明星,不是政要,只是一个在最底层挣扎的父亲。他大部分的时间为生活奔波,为矿井里的黑暗裹挟,他不可能那么文艺,他一辈子不会对妻子说“我爱你”,而且即便他说了,他的妻子也会产生幻觉,以为男人把他当成“酒家女”。他只有很少的时间是放松的,所以,他可能会赌博,也会宣泄自己的疲倦与愤怒,他不可能和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卿卿你我,尽管他也深爱着他们。


      当然,我无疑为他的父亲辩解着什么,诸如赌博家暴自然都是他品行上的缺憾,同样,我只是想走近他一些,设身处地为他想了一下,然后会觉得这样的缺憾很无奈,但并不可恨。


        还有他的弟弟,这是作者最为倾心的弟弟,一个活络的弟弟,时常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弟弟,但是,同样这个弟弟也是浮萍一般的命运,上学无果,就业不稳定,跑到自己的公司里还套用资金参与赌博,越偏越远,靠药物睡眠,最后自杀。这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不良青年了,但是,他恨不起来,因为他们之间流着相同的血,而且,无论弟弟滑得多远,他并没有疏远对哥哥乃至于父母的爱。只是感到生活的艰难,感到成功的无望,感到作一个名人弟弟的尴尬。更准确地来讲,是快节奏的生活、是高压力的生存,是成功的诱惑与现实的举步维艰之间的困顿使他屈服——无疑这又是一个缺憾。


     弟弟说:我知道你的辛苦,不过,当你的弟弟也很辛苦。其实,他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很辛苦。


       围绕在作者周边的亲情是浓郁的,但是又是久远的,有阅历是很难感受深刻的。恰如一个富裕的孩子不可能理解“麦琪的礼物”一样。母亲的迷信,父亲的缄默,兄弟的错误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缺憾——我们总是假象着所有亲人的完美,一如对方同样假象着我们一样,但是,这只是假象,而且这种缺憾并不残损他们之间的挚爱亲情。


      她的母亲曾经答应如果他好了,就会穿旗袍和高跟鞋,磕一百个头并且唱戏。后来,她做到了,平生第一次穿着旗袍和旗袍、一百多个头磕得她都站不起来,而飘动在风中的属于母亲的歌声又是那样的单薄干涩,然而,所有的所有,只要是在母爱的庇护下,谁都会默默动容。


       吴念真说,母亲是骨癌去的,骨头像堆玻璃,怕是平时的担子太重了,压的,我信。


       朋友或者说他所圈定的朋友们依然难掩缺憾。


       那个胖胖的警察是很容易留下印象的。他不知道怎么便被弄到作者的家乡矿区,还带着一个女儿,近乎吃百家饭的父女两人,却和当地的矿工在一起生活得很好、很融洽。作者以小孩们的单纯写了一封举报信举报自己的父亲赌博,信被警察交到父亲的手上,自然是一顿暴扁。警察过来之后,悠然地陪父亲喝酒,直夸孩子的文笔真好,至于作者所认为的警察的天职与他毫无干系,相反,他轻描淡写地出卖了线人。


       作者认为他应该更正执法,比如惩罚自己赌博的父亲,整治这个地方的风气,所谓激浊扬清,或者退一万步讲,你装作不作声也可,不至于让自己挨顿揍啊。


      作者恨了他很长时间,他根本没当回事,哪个成年人会见怪一个孩子呢?


       多年后,警察的外孙告诉他,警察到处告诉别人作者剧本里的那个警察就是他哎,很为他自豪,为他骄傲。


       他关注了他那么长的时间,而且一直在关注他,我们还能说他只是一个不合格的警察吗?


      萍水相逢的人,能得到长久的关注也是一种福分,还有一对曾经的夫妇也是。


      那场婚姻的失败责任几乎全部怪男的,女的重组了家庭,日子过得很好,回来的时候不巧坐上了生意失败的丈夫的出租车。丈夫纠结于是否同她相认,是否再给点折扣甚至不收她的车资。而女的一路上打电话,电话里把自己这几十年的经历几乎全部讲出来了,直到下车的时候。前妻才说了一句:我什么都告诉你了,你怎么一句话都不和我说呢?


      妻子已然不再恨他了,而且,很轻巧地告诉了他全部,我们不要去想象以后会怎样,以后也不会怎样,但是,他们的曾经的过往经过漫长地风干,浓缩成最简练的惦记,未尝不是这个世界上一丝特有的温暖。


       这个女人表述情感的方式多少有些俏皮,俏皮得很自然,而男人的方式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茄子》当中的老莫应该是个善良的人,还是兵营里少见的“读书人”,也或多或少地具备着“读书人”的孤傲,一辈子没升官,理由是他认为“他自己是笨蛋,管不了别人,也不想让笨蛋管”;他拒绝娶很小的姑娘,因为不想仅仅花几个臭钱就累及别人年轻守寡。不过后来他卧轨了,年轻的士兵去收尸之后可能是心理作用,高烧不醒。兵营里的副营长死命地咒骂着他,说要把他的尸骨送到猪圈喂猪!这是完全颠覆的,死者为大,自古如是。可是之所以有此一骂,缘于原本与死者情同兄弟,缘于对年轻后生的关爱。如同夫妻之间没有情话,单一句“你这杀千刀的”就可以让人浮想联翩。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作者不但不能食用茄子,怕也会时常回旋这营长的骂声。


     这与其说是骂声,不如说是哭声。


     一个朋友说读过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死亡的气息。确实,如同《茄子》这样的文字,尤其是作者收尸的片段对于死亡的刻画太真实了。类似的还有很多篇章,如《他不重,他是我兄弟》,十几个兵士被炸碎了,尸块交织在一起,最后只能集中留下一些骨灰,让“长得稍微有点像样”的阿哲分送回去。那么短的文字里有那么多的尸体,说是死亡的气息也是贴切的。除了整篇文章之外,有些片段也绕不开这种气息,比如一女两夫的美满的第一个丈夫在那儿把玩人骨,还和别人解释,这是自家兄弟没什么好怕的,真是惊心动魄的。


      我不喜欢把文字往更远的地方拉扯。比如说,我读吴念真的文字,总是自然而然往日本的一些作家去想,像川端和三岛就有类似的风格,我懒得梳理他们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有无联系,但是他们对于细节的太过迷恋的确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你不可能无动于衷。


       相接近的,还有一篇关于死亡就要相对亮色一点,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篇——《笑容》。一群矽肺病人步入暮年,等待死亡。打牌被警察抓,抽烟被医生管,他们即便骂个人都是上气不接下气的,最后,病人的儿子帮他们推上了阳台,给他们每个人点上了一支烟,老人们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说这个故事有些亮色,是因为身为医生的儿子违反常例给他们抽烟这件事,更多的是人文关怀,如徐文长所言:乐有断顿,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人都确定要死了,还有那么多顾忌有意思吗?这不是颓废的歪理,这是正道!


       还有爱情。


       爱情两个字其实是个泛化的表述,不是所有的两情相悦、两厢厮守就叫爱情,也很难有人准确地表述出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长梦》百分之九十九的篇幅都是爱情,可是最后的百分之一出现的时候,就恐怕不算了。一个优雅的作家,为许多女子迷恋,其中的女主人公自以为收获到了他最纯粹的爱情,将他写给她的情书倒背如流。直到作家故去的时候,作家的妻子感念着作家的情书,隔别的女子感念着情书,而所有的情书都是一模一样的。故事结束了,对于一个逝者来讲,再说些什么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对于其他人呢,读者呢?也不知道说些什么?欺骗?怀疑?我的感觉是“无味”。有很多貌似举案齐眉的双双对对不正在演绎着同样的故事吗?我们为什么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爱情。


        另外一个朋友曾告诉我,男人就是欺骗女人,做的好就是欺骗一辈子而女人不知道,这个朋友是个女的。


        我没办法呼应,因为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


       吴念真把这个故事讲出来也不会是想谴责什么,可以看出,这是个很少愤怒的人,也是一个把故事讲得很经济的人。借助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我们的惯常做法,而自己的看法怕只有自己认同,不如交给别人,以至于“山人自有分寸”了。


       显然,这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依然是一个缺憾。


       吴念真还写了相当一些兵营内外的爱情。这与台湾的募兵制度有关,几乎每个年轻人都要去服兵役,在那个年龄段里注定会发生一些事情。“荷尔蒙都挤到喉咙管里,吐一口吐沫连蝗虫都会怀孕”怎么可能消停?而台湾当年的军妓是公开化的。李敖曾经写过不少类似的文字,还写到蒋经国先生亲自过问过士兵生性病的问题,可见政府都很无奈。作者也依然保持他的旁观者的角色,只是平静地记录,客观地讲述,所以虽然是在零星的污垢里,倒也还是长出了几株蓬勃的花朵。经验老道的阿春因为那个女子替他缝了衣服,最后两人便过上了应该幸福的生活(《爱》),阿圆因为仗义相助让两个士兵感激不尽,高呼“阿圆是金门最漂亮的女孩”,而远方的阿圆泪光闪闪。


       虽然,结局不错,但是依然难免心酸。


       这样的事情还能罗列一些,气味是相似的。


      只能说,因为作者并非刻意地塑造,而是近乎纪实的描绘,才使得我们得以看到“这些人”和“那些事”。“这些人”不是全部的人,大多生活在世界上的某一个拐角。他们平静地生,卑微地活,有着我们日常大众通常具备的缺点、劣习,但也同样保留着最本色的爱恨观念——可能还没有多少恨,更多的是长时间的妥协和偶尔的发泄,然后继续柔韧地行走在通向未来的路上。他们因为存在缺憾才显得真实,因为真实才与我们共同呼吸,而走进我们的内心。“那些事”也是,尽管充斥着宿命,携带着死亡,连爱情都与通常意义上的纯洁无缘,可是同样能打动你我,甚至能让你我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旁观者,理所当然地审视一下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我们见到的那些就是真实的吗?我们好很多吗?


       怕是我们连观察和体悟都是不太愿意的,就像他能安安静静地写一本书,而我们几乎都很难安静下来去读。谁都知道,他应该很忙很忙。


       而且,我断然是不会同意使用颓废这样的词语来加在他身上,也不会因为大多的阴郁而说这是作者故意的阴郁,只是说大多数的故事原本就是这样的,也有例外的。这本书里还有有两个故事很好玩:一个是《真实感》,阿婆平生没见过大钱,几个儿子凑了三百五十万,阿婆到银行兑现,银行怕阿婆遭骗,阿婆很生气最终说出了理由,就是想看看三百五十万是多少,银行同意了。并且以后每隔一个时间都会满足阿婆的意愿。这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我们彷佛都能看到阿婆惊讶的眼神以及合不拢嘴而露出的残缺的牙齿。只想说,真好!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好,阿婆好,儿子好,银行更好!而另外一个故事叫《美满》,一个女子阴差阳错地有了两个丈夫和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相互之间也没有血缘关系,最后大家在一起和谐相处。直到晚年,老太太还想把自己和两个丈夫葬在一起,想“三个人睡在一起是什么滋味?”你乍看这个结尾似乎很不能接受,可是知道其中曲折之后,你才发现这个故事发生的可能性该有多大。


       不是时常把责任推给时代吗?这个倒是完完全全可以的。


       而且,这绝对不是什么悲剧。一如平凡的生活与平凡的人原本很少会发生什么悲剧与喜剧的,只有正剧。把时间故事人物揣在一个点上的事情,离我们很久很久了,那是舞台剧。


       吴念真也编舞台剧,不过估计他不太在乎三一律,他的眼里只有故事,让人信服的故事。


       莫言曾说自己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吴念真当然也是,他的文字只不过是他故事的载体而已。而且,他的故事讲得很缓慢,像一卷仅有黑白两色的胶片,我们都能听到老胶片转动时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和大多数人不同,他讲故事的时候,永远穿着一条发白的牛仔裤,站在一边,偶尔动一下眼镜片,很收敛,很压制,完全是一个局外的人,一切似乎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尽管我们知道,他的内心也是波涛汹涌的,但是他不屑于展示出来,因为他知道,没用!





2#
发表于 2015-1-17 16:19 | 只看该作者
容我先抢把沙发
3#
发表于 2015-1-17 16:21 | 只看该作者
他们大约只是想讲个故事,包夹的附带内容很少,反倒留给别人的空间更多。
这一点是相当的重要加关键。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6:30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15-1-17 16:19
容我先抢把沙发

这沙发抢的,没说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招待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6:33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1-17 16:21
他们大约只是想讲个故事,包夹的附带内容很少,反倒留给别人的空间更多。
这一点是相当的重要加关键。

就该是这样子的,如果说一开始的强加尚情有可原,而到最后,终而形成自己的惯性了
6#
发表于 2015-1-17 17:01 | 只看该作者
读了感到很多感触有相似之处,感觉有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一般。但是我没有作者这么博学,所以写不出来。
记得有次读了你的文,跟着买了一本书看确实不错。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0: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山菊的认同!
8#
发表于 2015-1-17 21:02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5-1-17 16:30
这沙发抢的,没说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招待了!

占了沙发是用来读书滴,孔版不必忙着招待,俺自个儿好好品读,一如品茗,一如喝那香香的咖啡,岂非乐哉?
9#
发表于 2015-1-18 11:00 | 只看该作者
忘了谁说过这样的话了,说当今谁有故事谁胜出,吴念真也算其中之一吧。
10#
发表于 2015-1-18 14:5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大气,厚重,观点独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8:14 | 只看该作者
微雨清音 发表于 2015-1-18 11:00
忘了谁说过这样的话了,说当今谁有故事谁胜出,吴念真也算其中之一吧。

有一双发现故事的眼睛,还有一颗悲悯的心,在不矫饰的表述之后变散发出了无可替代的魅力。问候清音!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8:15 | 只看该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15-1-18 14:50
文章大气,厚重,观点独到。

张老师过誉了,问候!
13#
发表于 2015-1-19 11:36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忙,看到茄子了,回头再来。
14#
发表于 2015-1-20 09:44 | 只看该作者
很久以前就接触到其中的部分片段,比如片子中的警察,孩子眼里的世界。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全部领略,经孔版转述的细节也竟是如此动人,出租车司机那一节最是令人动容。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0:37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1-20 09:44
很久以前就接触到其中的部分片段,比如片子中的警察,孩子眼里的世界。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全部领略,经孔版转 ...

挺好的一些段子,我很惊讶自己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印象还挺深。问候安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16:56 , Processed in 0.0574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