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0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172个行政村建成全部建有农家书屋、60%的村建成文化广场,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结合全省乡村舞台建设、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大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但也还存在农村文化设施发挥作用不够、农村文化人才不足、农村文化活动不丰富等问题。对此,当前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应从以下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一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管理。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的“重投轻管”的特点。建议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资金投入,确保正常运转。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文化设施有专人负责、为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农村文化设施建得起、用得好,真正发挥作用。
二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两头热中间冷”。所谓“两头热”是指各级领导对农村文化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也不断增多,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老百姓“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强烈。所谓“中间冷”是指乡镇 文化管理服务能力薄弱。因此,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对繁荣农村文化至关重要,一方面乡镇党委政府要重视文化站建设,不挤占文化站阵地,让文化站发挥作用,使乡镇文化站成为全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站,为全乡人民群众服务;配备配强文化站工作人员,让文化专干专起来,让他们少参与乡镇中心工作,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工作,同时把热爱文化工作、有文艺特长有人员配备在文化站。另一方面各级文化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举办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培训班,让他们拓宽视野、增强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众。
三是培育多层次的农村文化人才体系。要培养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注重发现和培养“乡土艺术家”,让他们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带头人,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进一步加大民间文艺社团、自乐班负责人、民间文艺骨干的培训扶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撤不掉、搬不走、乐奉献、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鼓励支持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使每个村拥有一个以上的自乐班或者文艺社团,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示范户和特色文化社团。
四是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繁荣农村文化,一方面各级文化部门要抓好文化下乡、文艺辅导、惠民演出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农民搞好自办文化体育活动,通过广告冠名、集资赞助、项目筹资和文企“联姻”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引导农村群众定期组织开展区域性体育竞赛、舞龙耍狮和社火小曲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开展村与村、队与队之间的文艺表演交流,吸引群众参与,自娱自乐,通过开展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推动农村文化全面繁荣。
五是消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盲点和薄弱点。针对偏远农村地区,要考虑固定文化设施辐射能力的局限,因地制宜加强流动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偏远村、小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要注重发挥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综合功能,结合当前全省整合文化、体育、宣传、科技、党员远程教育等方面资源建设乡村舞台的政策机遇,把碎片化的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用。
六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内涵,科学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刺绣、珠绣、剪纸、木塑画、麦秆画、面塑等民间手工艺项目,旅游景区周边村庄积极发展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农村文化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潜力很大。大力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主体,提升农村文化品位。同时,文化部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防止低俗文化在农村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