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阳1 于 2016-2-5 13:20 编辑
听着窗外的鞭炮声不断响起,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大,对过年的那种新鲜感和期盼也一点点变淡了,没有了儿时的那股高兴劲,年少轻狂不知愁滋味,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百川到海,何时西归?日月既往,不可复追!”转眼间已到中年,不觉有几分惆怅,好想回到童年,再次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
记得儿时过年,最为忙碌的是父母了。他们基本上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节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菜等。对于炸菜这一项,父母的准备工作是很认真的,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炸菜的数量虽不多,但程序和花样是不能少的。以备祭祖和招待过年期间来往互动的亲戚朋友。那时,因为条件差,所以在准备“炸菜”时,父母二老可是煞费苦心了。一般情况下,油炸物分成这样几类:炸鱼、炸肉、炸豆腐、炸绿豆丸子、炸红薯等等。他们被炸出的先后顺序,也是被父母们精心研究过的。如果先炸肉,那麻烦可大了,定会被我们这三个“小馋猫”一扫而光。一般情况先油炸豆腐,原因有二:一、豆腐吸热大,费火多;二来,炸豆腐没被腌制,无滋无味,免得边炸边被我们兄妹三人偷吃。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三个也会耐不住馋气的诱惑,也会趁其不备,偷偷捏上几片尝尝。其中,数量最为丰厚的当属“绿豆丸子”了。这“绿豆丸子”的配料是自家种的绿豆,被石磨磨成面粉状后,掺杂上香菜、鸡蛋、盐,和上水被均匀地搅拌后,被揉成一个个圆形的小球,放入油锅中,随着油温的不断上升,一个个圆溜溜的小丸子,由白色逐渐变成黄橙橙的鲜亮颜色,嗅着那油香味,不觉早已垂涎三尺了。见到父亲刚把炸好的丸子捞出锅,我们兄妹三个便迫不及待的一哄而上,用小手捏起好几个,那一刻丸子还很烫手,我们边用小嘴吹散着热气,边把丸子送入口中,松软的口感,和着香菜散发出的清香味,是这般如此的美味。
过年时,家家户户炸菜香,油炸的食物外脆内软,受到了许多人的钟爱。但大家知道油炸食品的历史吗?说起油炸食品,就不能不提到食用油。因为粮食缺乏或者技术落后的原因,在一些古代文明里我们看不到食用油的踪迹。直到公元一世纪,肉类油炸食品才在地中海沿岸出现。而与此同时,中国三国时期也出现了用麻油煎食物的烹饪方法。在八世纪到十五世纪的阿拉伯,动植物油和油炸食品在饮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一时期,黎巴嫩,西亚,马格里布和叙利亚盛产的橄榄油也变得远近闻名,这些国家出产的橄榄油甚至还出口到伊拉克和埃及。
不过,将油炸食品推向世界的北美大陆,原来却是没有油炸食品的。许多欧洲学者在研究美洲饮食文化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里居然没有食用油,更不晓得油炸食品是什么东西。直到17世纪,北美洲开始被英国殖民统治的时候,油炸的烹饪方法才从欧洲传播到美洲和非洲。英国殖民者在美洲着迷于油炸一切食品:油炸火腿、油炸鸡蛋、油炸猪肝、油炸牛排、油炸鱼、油炸土豆片,油炸牡蛎,以及油炸剁碎的各色食品。人们把这些油炸食品和甜甜圈、煎饼、油煎饼一道,作为三餐天天吃、月月吃,这大概是美国历史上吃油炸食品最多的岁月。伴随着美国快餐文化的传播,一些美国人所钟爱的油炸食品,如炸鸡块、炸薯条也成了许多国家的流行食品,比如在中国,炸薯片在商场、超市里极为畅销。
儿时在过年所有的油炸物中,炸鱼、炸肉数量最少,主要是鱼肉的价格高。为了省钱,父母们也就是象征性地买点。但它们的作用可不小。主要用来祭祖。除夕之夜,家中设好祭桌,上面摆放逝去者的牌位,摆上炸鱼、炸肉、馒头,点上香烛.初一早上,由父亲领头,焚纸,行跪拜礼,并诉述列祖享受后世子孙的供奉.列祖看到今天的情形要高兴,要开心等等。那时我们少不懂事,还以为父母在大搞迷信活动呢!其实不然,古训曰:祖宗虽远,祭祖不可不诚也.这里所说的“诚”,包括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等多重意义.后来通过读书对春节祭祖有了更深的理解:是要告诫今人:我们的一切来自祖上、来自逝去先人曾经的哺育、教养与恩惠,特别是要告诫年轻一代:感恩是为人的本分,报答是做人的责任.正是在祭祖这一时刻,人们面对先人做出内心宣示与共同勉励,感激所有施恩于己之人,怀念所有对家庭与社会做过贡献之人,立志做一个不负先人厚望、奋发有为、德行高尚之人. 可以看出,春节祭祖不是简单的形式,更不是迷信活动,而是今人对先人表达感情、心愿与意志,激励后人慎终追远、继往前行,凝聚家人亲情关系,传承优秀伦理道德,提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举措。
可是,看着摆在供桌上的那些散发着香气炸物,对于我们这三个小馋猫来说,这实在是太诱人了。所以我们会悄悄地躲在暗处,趁其不备,迅速溜到供桌前,也不去考虑对先人的不尊、不敬了,快速捏走几片炸肉,等父亲回来续香时,发现炸肉少了,不免有点着急,但没等朝我们发脾气,我们早已溜之大吉了。哈哈……
那时感觉过春节除了能吃到好东西,更为有乐趣的事情就是放爆竹了。只要一听到那“乒乒啪啪”的响声,我们会兴奋的不得了。说实在的,那时过年父母给我们买的鞭炮并不多,但为了能达到娱乐的效果,我们把一成串的鞭炮拆成一个个零零散散的。把它们排放在不同的位置,或是不同的器物中点燃,看它们能呈现什么样的结果。记得那次,二哥拿来一个小茶碗,把三个鞭炮扣于其中,并且让我和大哥猜猜小茶碗能不能被炸破,我和大哥都摇头说“不能”。为了证实一下我们的猜测,二哥快速点燃了鞭炮,我们瞪大眼睛,远远的观望着,见证着最终的结果。只听得“砰”一声巨响,小茶碗瞬间破裂成两半。或许是听到了异样的声音,父亲从屋内走出来,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二哥见事不妙,撒腿就跑,看到二哥那般模样,我和大哥“哈哈”笑得前仰后合。
那时感觉最令人振奋的,是年三十晚上那彻夜不绝的鞭炮声,并联想到老人们讲了数遍的经典老故事:过年人们放鞭炮,相传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放鞭炮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近些年来,鞭炮、烟花工艺更臻精妙,创制了很多新品种,更给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礼物,是我们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时间驿站。年复一年,我会用最赤诚的心和最坚定的信念开启未来的人生之路。回忆是美好的,拥有回忆的人生是幸福的。站在羊年岁末,我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下我的一点感悟!春天即将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了,相信我们每个有梦想的人定会在新的一年取得辉煌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