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老待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30 2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                                                                              乡村老待诏
       离乡村未远,还是沿用旧俗,主要是旧俗以及称呼包装下的乡村,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比如待诏。待诏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词------汉代以降是谓之官职,宋元时期指手艺人,清代则专指理发师。
      乡里的老人们习惯称理发师为待诏,大约是觉得他们够不上理发师的级别,还是为了区别镇上较为奢华的发屋的名剪而称谓的,无人探究。老人们不屑出入发屋,老人们习惯了旧时光,习惯了旧时名词,与时俱进不了。
       老人们没有金光闪闪的头,幸好,乡村还有待诏。通常,待诏不是年轻人,而是面目清癯装束简练的老者,面善。待诏室位于道旁或村头,是一简陋屋子。屋子亦不甚洁净,蛛网、尘土环顾可视,屋内陈设简单,一镜,二椅,一刀,一剪而已。前来理发的老人居多。待诏不具悲喜。老人喜刮光头,待诏挥刀,徐徐而来,少许,一头霜雪还原为寂静的荒山秃岭。老人颤颤巍巍拿出三元钱,待诏随手接过放入裤袋。等候的下一位随即入座,待诏如法炮制。
       离去的是老人,前来的还是老人。老人的时光里沉积着辛酸和淡淡的忧戚。他们进入了同是老人身份的待诏小店,就开始了陈晒往事。老人们有共同语言,大家互相理解。从张三说到李四,从王五说到麻子。老人们的语速很慢,但并不缺乏听众。待诏听,前来理发的老人听,待诏与老人们似乎有天生的默契。乡村待诏室里别有洞天。
       只不过,这样的待诏已经不多。一个村能有一个执业的待诏就相当不错。待诏也非寄希望于此,靠这样残缺不全的手艺讨生活。村里的满待诏说,主要是方便一下大家,古语说,与人方便,自家方便。
      咱村里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年轻人眼里是不会有满待诏的位置的。年轻人锐意进取,散发着勃勃生机,焉能让如此老朽品头论足,自然是选择到集镇上让金发女郎塑造形象去了。但老人们喜欢满待诏。满待诏并不缺钱,儿子是某公司老板,说让他享清福去,他不去,说死都要死在乡下。满待诏待人谦和,老少皆宜。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炎阳直射,那一斨小店门天天洞开,欢迎着老伙计们前来。
       只是亦非是天天有老人前来,满待诏亦不忧。反正执业时间固定:上午九点从家里出来,晚上4点关门,雷打不动。有人前来,挥刀作业,无人前来,独自如老僧禅定,枕椅酣眠,笑对残生。
       逆溯,乡间待诏的日子亦非现在。九十年代,每个村里至少有两家理发的。执业的不光是老人,亦有年轻的少妇或女孩。九十年代,打工潮尚兴起,留在乡村的人还比较多,需求就特别明显,所以执业者并非局限于老人。彼时,老待诏们只能为老人们服务,几乎没有漏网之鱼。而年轻的少妇和女孩们则有可能为老人们理发,卷走了老待诏们的生意。
       老待诏们只能腹诽,亦只能心怀愤懑。他们只有握紧手中的小刀,谨慎,暗藏锋芒,完成在老人们头上的辛勤耕耘。老待诏们不懂宣传,没有时尚的造型图画,没有优质的造型理念。靠的是手起刀落,追求斩草除根。
       不过,老待诏们也是有恒心有智慧的。他们比不过新生势力,他们也自有自己的活法。许多年前,村里尚还能见到走村蹿寨的待诏。他们陈设极为简单:一个箱子,里面有一块白加黑的布、刀具、毛刷、肥皂。行至某村寨,一旦开了张,则有许多不大出走的老人们不约而至,前来刮和尚。老人们没有其他要求,刮一回和尚,能管很长很长的时间。待诏亦喜,这种理法毫无技术含量,三下五除二便收得白银在手,何乐而不为。
       其实,老待诏们的收获有限,乡里人手头拮据,出不了多少钱,一块,两块而矣,或者糙米半升。只不过他们容易满足。心中没有太多的欲望,一张张沾满汗水的毛票就能踏实的度过每个夜晚。暮出发与归,周而复始,心中坦然。
      老待诏们也注定不是成功者。他们是一只只围绕在家乡欢叫的燕雀,理想不在蓝天。他们从没有想过做大做强。其实,他们的主攻方向还是从事生产劳动,向土地要收入。别人一亩田能收两千斤,他们也能收。别人家里喂猪喂牛,他们家里也一样喂。某个时间段,他们作为待诏,是被认为作为手艺人而令人艳羡的。其实,他们并未如此为自己定位,守着平淡的日子,一天天,一年年。
       老待诏们很是随和,可以上门服务,并不拘泥于时间。姑父在弥留之际,用手势表达要理发的意愿之后,姑姑当即在夜半前去请彭待诏,彭待诏身着小箱子,带着浓霜而来,小憩呵暖双手之后,凝神聚气,小心翼翼为姑父驾鹤西去之前理发,作态亦非平日,庄重肃穆中刀剪窸窣,旁观者亦为之动容。
       即使这样的理发,待诏也并不多索报酬,有时分文不取,有时东家多番给付,遂象征性接受一点。
       老待诏们似乎又是胜利者。他们在乡村的溃败中顽固地坚持了下来。当年的那些少妇、女孩们不是改弦易辙,就是远走高飞,寻找另一种生活去了。韩非子说过的“世异则事异”的处世法则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不过对顽固的老待诏似乎无用,他们勘不透玄机。老待诏们还是当年的老待诏,只不过被岁月狠狠地雕镂了瘢痕。老人们依旧在老待诏的理发室里理发,刮光头。只不过当下的老人们的眼睛更加浑浊了,身体俯向大地的角度更低了。他们自己照顾着自己,喜欢找机会跟老伙计们说说掏心窝子的话。没有人喜欢这种存在,也没有更多人愿意与之推心置腹,老招待的理发室里演绎着相逢与离别,演绎着旧年与当下比照的饶舌,演绎着春风只为故人留的苍凉。
       这种胜利者的姿态,不知还能存在多久。老待诏们没有说,一头霜雪和瘦骨嶙峋组成的身体正在倔强地以刀叙事。
       2000年之后,村里只有满待诏一人执业了。他从年轻坚持到了年老。爹一直喜欢在他那里理发。爹说他的手艺甚好,跟他是幼时的玩伴。偶尔的一次,我把我的长发换成平头之后,我觉得也有一种久违的亲切。于是,每到夏天,我就会和满待诏有一次亲切的对话,他喜欢,我也喜欢。
       将近不惑的我并不厌恶在长椅上等候,觉得也是一种潜移默化。静静地看满待诏在烟雾缭绕众声喧哗中徐徐操作,把慢条斯理和拘泥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觉得他是在捍卫一种尊严和存在。许久轮到我,我与往常一样,正襟危坐,任他刀剪纵横,并不发声。也许这种方式才是最好的赞许。
       满头复杂变得简单之后,才猛然想到:是不是老待诏们为破败的乡村填补着漏洞,而我们却被刚劲的风吹得眯缝着眼,处在在半醒半醉之间喜欢人云亦云呢?今年夏天的某日,坐在满待诏的理发室里,我的脑海中一下子蹦出了那些句子。


2#
发表于 2015-7-1 0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又长知识了,学习。

3#
发表于 2015-7-1 0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详实而又生动的叙述之中,尽是怀念与感悟的意蕴,待诏与其说是理头发的人,还不如确切地说成是原生态淳朴的一个具象符号。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无论我们脑袋中的想法如何更迭,我们的身体还是会秉承我们遗传的基本属性,这就是自然,就是生活,就是生活的内在核质。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5-7-1 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你们那里待诏,我们这里管那些人叫剃头匠。这样的人,在我们村子里已经消失了。他们承载的东西,也慢慢地让人们忘记了。村子,是一个文化的缩影。历史前进的步伐无法阻止,一切只有慢慢地顺应了。问好寒儒,夏安!~

5#
发表于 2015-7-1 0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先问候老师,待读。中考结束没?

6#
发表于 2015-7-1 1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凝练的文字,结尾引人深思。问候。

7#
发表于 2015-7-1 1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乡村老待诏,一个陌生的词语,却蕴含了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这个视角去认识乡村,可谓独到。由此,文字也呈现出了乡村习俗与文明延承的丰富内涵。

8#
发表于 2015-7-1 2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清晰明了,稳而不乱,翔实而又饱含感情地介绍了一种职业,一种人文的存在。

9#
发表于 2015-7-1 2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8 编辑 <br /><br />看着,忽然就忆起幼时公家的理发店。蒸汽腾腾的大堂里,躺在椅背上的人,挂在椅子边长长的带子,理发师在那袋子上霍霍地磨手中精短的刀具……

10#
发表于 2015-7-2 0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9 编辑 <br /><br />待诏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词------汉代以降是谓之官职,宋元时期指手艺人,清代则专指理发师。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待诏哦。
姑父在弥留之际,用手势表达要理发的意愿之后,姑姑当即在夜半前去请彭待诏,彭待诏身着小箱子,带着浓霜而来,小憩呵暖双手之后,凝神聚气,小心翼翼为姑父驾鹤西去之前理发,作态亦非平日,庄重肃穆中刀剪窸窣,旁观者亦为之动容。--------描写生动细腻,有呼之欲出之感。
欣赏并问好寒儒版主!

11#
发表于 2015-7-2 0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9 编辑 <br /><br />乡村风貌和历史。文章厚重,文笔老到。特别欣赏!问好澧水老师!

12#
发表于 2015-7-2 11:01 | 只看该作者
乡村物语,喜欢这样浓浓的乡土情结,也喜欢异域的风土人情!
学习!
13#
发表于 2015-7-3 07:22 | 只看该作者
待诏,一个古老的名词,满待诏,在当下,仍然在坚守着这一份职业,更是对古老文明的最后守望。学习并问好。
14#
发表于 2015-7-3 08:40 | 只看该作者
乡村又一种人生写照。问好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3 06:49 , Processed in 0.1559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