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和中学生谈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8 1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中学生谈作文

  阅读与写作

  人类的学习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向社会学习,即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向书本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阅读。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就一名中学生而言,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恐怕就是阅读了,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写作。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要想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

  这样的阅读是带有很明显的目的性的,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有所区别的。

  这里所指的是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严谨,专注。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语言,它的韵律,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阅读叙事类的作品,要注意它的情节变化,人物的塑造等等。阅读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感知能力,才能借鉴作者的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感知他们丰富的感情抒发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阅读与分类

  阅读文学作品,主要侧重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阅读。

  阅读描写抒情类作品的时候,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语言的学习、借鉴上面。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在阅读也好,作文也好,特别喜欢那些语言优美的文字。那些描写细腻唯美,抒情浪漫朦胧的语句,无不撞击着一颗颗年轻躁动的心。那些敏感的,情感丰富学生,被深深吸引,渐渐沉醉。进而去阅读,去模仿。

  所以,在我们的教材里,会有很多这类的文章供我们去阅读,去借鉴;也会有许多类似于“疯狂阅读”、“美文”这类的阅读书籍,供我们去选择,去阅读。

  语言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工具,对写作而言,语言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无论你有多么美妙的情感,多么深邃的思想,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都必须通过语言来完成。对写作而言,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学生阶段,在我看来,作文的语言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即优美的语言,朴实的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花朵,生动、空灵,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朴实的语言是大海,凝重、深邃,让人沉下心去思考,给人以启迪、感悟。

  两种风格的语言,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它们共同承载起了文章的使命——让人愉悦,给人教益。

  两种风格的语言,都是作文写作中比较高级的形式。都是语言运用流畅、圆熟的表现。如果我们的语言表达尚不足以达到“流畅”、“圆熟”的程度,那么首先要做好语言的基础训练,切不可刻意去追求什么华丽与唯美。以免因为外壳而影响了内核。因为语言的形式而影响了文章情感的抒发、思想的阐释。须知,再好的语言都是为内容的表达服务的。

  选择使用什么风格的语言表达,往往与文章的内容有关。

  在中学阶段,教材选编了多篇朱自清的文章,就语言风格来看,无非是具有“优美”、“朴实”这样两种类型。《荷塘月色》就是语言优美的典型,《背影》则是语言朴实的范例。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运用,与文章的内容有关,与表达需要有关。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

  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荷塘月色》。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节选自《背影》。

  这是分别选自《荷塘月色》与《背影》中的文字,比较鲜明地突出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细心阅读、品味,相信同学们会体悟出“优美”与“朴实”的精髓所在。

  每一名中学生都会读到这些文章,其中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教师都会有详尽的讲解,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有了这些认识,在阅读中如何向别人学习语言,我们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二)情节,人物的阅读

  中学阶段,叙事类的文章比较多。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会引导学生着重注意事件发展过程以及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即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情节变化,人物在事件中的活动及作用。相比较而言,叙事类文章的情节变化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不再多说。

  人物的阅读。在中学阶段,写人物,不必太过精细,太过复杂,力求突出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即可。塑造人物形象,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基于这个目的,围绕主题来塑造人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就要抓住人物特征来写,不必面面俱到,不必精雕细刻。朱自清的《背影》里只是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寥寥几笔,极为传神,并且在文章里多次强化,屡次叠加,以突出其形象特征。因为这个“背影”深深烙印在作者的心里,这个背影有着太多的情感与精神内涵。这个“背影”最能表现一个父亲对儿子那种无以言表的爱,最能体现出中国式父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关怀、牵挂、眷恋,最能表现出文章的主旨。这个“背影”在儿子的眼里是独一无二的,是独特的。独特,就是我们所谓的“特征”。

  我一篇发表在一家市级晚报的《吆喝生活》,写了一个磨刀人的形象。“他推一辆破旧自行车,车后衣架驮一付磨刀担子,右边是一块磨刀石,左边挂着一个小水桶,里边有清水荡呀荡。”舍弃了人物正面描写,将目光移向道具,以此突出磨刀人的身份特征。他是一个磨刀人,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另一篇《故乡的芦苇》在描写母亲月光下的形象的时候,侧重描写了母亲的动作,通过动作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这也是基于主题表达的需要。

  母亲低着头,专注地包着粽子。她先从盆里拿出两叶苇叶,叠好,拢起。然后又伸出一只手捞出一把江米,放入拢起的苇叶里,再挑出一颗红红的大枣,塞在江米中,双手三下两下就包成一个三角形的粽子。最后又拿起一根细细的马莲,一手抓住已经包好的粽子,一手将马莲紧紧缠绕在粽子上,一圈,两圈,用一根细细的马莲把对儿女的牵挂、对儿女的思念、对儿女深深的爱,紧紧地缠绕在那个小小的粽子上。包好缠完,她似乎很满意,把包好的粽子放在明亮的月光下端详了一会,轻轻放在另一个盆子里。她直了直腰板,一只手捋了捋那缕垂下的白发,另一只手,轻轻捶着僵硬的腰、麻木的腿。又继续拿起苇叶……

  这篇文字在《中国电影报》一次征文中,获得散文类一等奖,后来被选用为中学语文试卷的阅读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人物的时候,我们往往注重了人物写得怎么样,而忽略了为什么这样写。本着借鉴的目的,在阅读人物的时候,我们要多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这样,我们的阅读才会有收获,我们才能很好地借鉴。在我们作文的过程中,那些曾经阅读过的人物形象,就会自然出现在眼前,成为我们笔下鲜活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思想的阅读

  语言文字是文章的载体,是外壳。文章的情感、思想才是文章的灵魂。这一点同学们应该很清楚,阅读一篇文章,说到底就是从字里行间读出情感、读出思想内涵。写文章也是如此。在这里想引述另外一段有关的文字,请大家读一读。

  散文的思想是被语言包裹起来的,思想就是散文的“核”。如果思想浅显了,散文就失去了重量,失去了厚度。

  散文的情感是沉在文字的底层的,就像大海里的珍珠,大山中的宝藏,情感是散文的灵魂。如果情感漂浮了,散文就失去了味道,失去了感染力。

  散文的情感和思想应该落在地上,让文字在空中飞翔。这样,文字才会有张力。

  文字是那飘舞的雪花,情感就是融化的水,沉下来,才会滋润大地,万物才会萌发、生长。

  文字是那盛开的花朵,鲜艳、绚烂、芬芳,可终究会凋落;思想是凋零后的果实,是花朵的再生之根。如果花朵绚烂之极却没有结果,花朵再美终是飘蓬,那样的美终是虚幻。

  情感与思想根植于土地,文字却可以飞翔在空中,而且必须在空中飞翔。否则,文字将毫无生机。

  二、阅读与积累

  以我个人的经验,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在阅读时,我们会读到许多让我们心动的文字,让我们为之兴奋、沉醉。那就是我们喜欢的文字,与我们产生了某种心灵的共鸣。在我们击节赞赏之余,切不可一读而过,一定要让这些我们所喜欢的文字,在我们的大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反复咀嚼这些佳词丽句,从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梳理、吸收、消化。明白了这些语言妙处之所在,或者把自己学习心得随文标记,或者干脆一一摘录,并附之以分析性的文字。对于一些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录下来,尽量达到背诵的程度,烂熟于心。有些语段无法背诵,可以着重记忆语段所营造出来的意境,铺排的层次,描写的技巧等等,这样积累多了,你对语言就有了进一步的感悟、感觉。当你下笔作文的时候,许许多多积累起来的语言,就像叠印在大脑里的影像,联袂而来。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如此,我们的作文才不会苍白无力,我们进行写作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笔下生花。

  从阅读到积累,这是写作过程的准备阶段,是一个很重要,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许多精力,然而又是无法跨越的阶段。阅读是广袤大地上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丰盈的果实。积累是采集,收获,储存。有了深厚的阅读积累,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我们作文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就会写出我们预期文章来。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借鉴。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这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质的变化,是阅读的升华。

  三、阅读与借鉴

  其实,在中学阶段,我们每一篇作文,都是从借鉴开始的。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可借鉴的范文。所以,每一个单元里的文章,无论从题材,体裁,还是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等,都有其相同的地方。其目的就是使我们从阅读中,集中获取相类似的信息,并有所感悟,有所借鉴,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标。所以,每一个单元结束,都会有相应的写作目标及要求。

  然而,很多的时候,很多的学生,往往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阅读就是阅读,写作就是写作,从未把二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那么,阅读——积累,就成了空话;阅读——借鉴,就更无从谈起了。很多学生作文一直没有起色,就是忽略了阅读与积累,阅读与借鉴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讲解课文的时候,或者我们自己阅读的时候,只是为了读而读,没有想过读是为了写。

  可供借鉴的东西很多。可以借鉴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借鉴人物的描写方法,可以借鉴一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甚至可以借鉴一个片段的描写,一句古典诗词的妙用。或者一只惊鸟,一瀑飞泉,一泓清水,一朵白云,一片茵茵芳草,一眼摇曳的花朵……凡是精彩,都可借鉴。阅读之间,处处留意,处处用心,处处都是好山水,处处都是好文笔。

  一篇文章,可借鉴之处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借鉴不是照抄,而是融化、自然、和谐,这才是借鉴的境界。

  从阅读到借鉴,是一个“悟”的过程,是一个“化”的过程。就像学拳术,师父讲解的套路一样,可是徒弟在“悟”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就如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同一个道理。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悟”与“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悟”就是思考,“化”就是在思考的基础上的再学习、再创作。写作上有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叫做“化用”,说的就是把借鉴变成创作,把别人在文章中组织得很精彩的文字,化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且消弭于无形,和谐、妥帖。

  在写作过程中,借鉴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非多读多练不可。

  写作没有捷径可走,阅读,从阅读中积累、借鉴,以尽快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是最有效的途径。

  2015/8/26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4:0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放在这里合适不,请版主看看。
3#
发表于 2015-8-28 21:35 | 只看该作者
观点鲜明,理念先进,具有指导性意义。
4#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08:22 | 只看该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15-8-28 21:35
观点鲜明,理念先进,具有指导性意义。

谢谢张版肯定,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02:37 , Processed in 0.1205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