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一种关于城市的个体性描述 [打印本页]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5 15:58
标题: 一种关于城市的个体性描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
一种关于城市的个体性描述
剑鸿

        一
  
  严格说起来,我是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来描述一座城市的。虽然在城里生活了十多年,但我骨子里还是乡下人,始终保持着乡下人的做派:对乡村事物有着格外的敏感和亲切感,闲的时候喜欢到野外走一走,信奉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不懂机巧和算计,思想保守,对所谓的时髦、前卫和精致高雅有着难以攻破的心理防线。
  
  城市,对于我而言,只是一个更为繁华更为喧闹秩序完全不同的生活场。在其中,我的角色远比乡村更复杂。
  
  回忆十几年的城市生活,我对城市的认知,似乎主要来自这些方面。一,为了购置房子的装修材料,七扭八弯地寻找各种建材市场和店面,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像一只衔草筑巢的小鸟。二,出于谋生的目的,在家和办公楼之间来来回回地奔走,搬运希望,也搬运疲惫和烦恼。心情好时,会在路上看一看楼房和车流,看一看路边的花草和树木,停下脚步看看晚霞。更多的时候,会忘记头顶还戴着一颗永恒的月亮,忘记随风而来田野的清香。三,偶尔去赴一场酒酣耳热的聚会,出入金碧辉煌的酒店和餐馆,喝几杯排遣厌倦的酒,说一些未必真心的话,然后像演员一样卸去浓妆,走进安静的后台。四,走进银行、医院、学校,各种办证大厅,不断关注自己的价值、健康和身份的变化。五,道听途说各种城市的新闻事件,包括意外事故、凶杀案、明星的演出预告、企业老板们赞助的选秀活动。
  
  我的身体在城市,灵魂却落在乡下。我就像一架超音速飞机,肉身飞出山外,声音的回响却留在山里。城市里的很多事物提不起我的兴趣,比如在电梯邂逅的永远陌生的邻居,各种硬塞给你的广告,飞奔着卷起一路灰尘的名牌车,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似乎永远处在装修状态的茶座和舞厅。逐渐的,我以为自己丧失了对于生活的感悟力和观察力,内心和身体一起,在一天天走向僵化。
  
  但是,回到乡村,回到田野,我发现内心深处一些柔软而敏感的部分,会出其不意地兴奋起来。
  
  二
  
  我对城市的印象和认知始于二十多年前。
  
  那时,县城还很土,比县城更土的是我和我的父亲。我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解放鞋,骑着破烂不堪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很多个牛粪满地的村庄,走三十多里土路,最后在赣江的渡口登上一艘挤满乡下人的轮船。轮船给我的感觉是飘忽的,游移的,不坚定的,尤其是听人们谈起多年前的一次翻船事故,同渡者无一幸存,尸体顺着赣江到处漂流,更加重了我对航行命运的担忧感和恐惧感。
  
  渡口的对面是县城。汹涌的人流,灰暗的楼群,从烟囱里冒出黑滚滚的浓烟,是我对城市的第一印象。
  
  确切地说,在此之前,我还有过关于城市的另一种模糊印象:那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地方,经常处于醉醺醺的状态,带着一种难以理解的神经质。这种印象是隔壁小飞的父亲带给我的。小飞的父亲是我们本家大伯,可在我的印象里,从来就没有叫过他一声伯伯,即使是捧着碗到他家去借饭。他是县城酒厂的锅炉工,是乡下人眼中吃公家饭的人,每个星期回村子一次。每次回来的晚上,都能听到他在低矮的灶房里瓮声瓮气地骂人,骂小飞、骂小飞的母亲、骂与他结怨的人,也骂自己,骂自己前世作的孽。小飞的母亲坐在门槛上,用湖南口音唱歌一样哭诉,老贼啊,喝这么多马尿干什么,老贼啊,就知道发酒癫,老贼啊,这日子怎么过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退休。我读高中的一年暑假,最后一次发现他醉倒在自家的茅房里,好不容易把他拖出来,几天后从学校回家,他已经死掉并且埋葬。
  
  我跟着父亲进城,是去父亲的工地。父亲一半是泥工,一半是农民。在农村,父亲的身份让我自豪过,因为四乡八镇都有父亲认识的人,他还征订了一套我非常喜欢的《建筑工人》。我也自卑过,因为每到年底父亲都要冒着风寒去讨账,有时回家也闷头喝酒,插秧时父亲不会耕田,老是被耕牛带着乱跑被人笑话。父亲的泥工身份,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让我有机会随他走不同的地方,帮着父亲和泥浆,搬砖头,打下手,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扮演一个辅助工的角色。做工之余,父亲也带我到县城的街边吃几顿小笼包子。
  
  有一阵子,小笼包子几乎粉碎了我在乡村的所有关于食物的美好印象。在我看来,小笼包子代表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甚至觉得那句著名的“包子总会有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经典最诱人的真理。一个早晨,父亲照例带我来到县城的农贸市场下馆子。他自己买了几个馒头就稀饭,给我叫了两笼热气腾腾的包子。父亲也许是嫌馒头稀饭味道太淡,让老板上一碟榨菜,但满脸横肉身上油乎乎的老板用白眼告诉父亲,一碟榨菜五分钱。父亲似乎因此和老板争论了几句,然后闷头一口喝干了稀饭。父亲的隐忍,像一束荆棘刺痛了年少的我。从此以后,小笼包子在我心中永远失去了闪亮的魅力。
  
  在县城的半个多月里,父亲未完成的工地是我们临时的住所。我们在门板上午休,在汗水的浸透中享受片刻安宁。我喜欢竖起耳朵静静聆听来自城市的各种声响,人群的嘈杂声,附近机械厂传来的机器声,远方工地上传来的一两下敲打声,还有车子滚过街道的声音。这些声音放大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想象力,也丰富着我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它们似乎也隐隐告诉我,有不同的生活,在远方。
  
  夜晚,我们睡在楼顶。伴着父亲的鼾声,我望着满天星光,看月亮从东边爬起,为一城的睡眠披上光辉。白天的城市很喧闹,不是我们的,晚上的世界很安静,也不是我们的。从城市郊野传来的一阵阵虫鸣,让我鼻尖发酸,突然有了想家的感觉。
  
  三
  
  我考进省城读书的那年。父母辗转故乡的集市,为我买了人生第一双皮鞋,这双系鞋带的大头皮鞋,很像少年时坐过的轮船,载着我从乡村走向城市。它以磨破我的双脚,继而使之化脓结痂的方式,改变了我在乡村的行走习惯。在城市的柏油路上,我穿着这双皮鞋,忍着疼痛,像婴儿一样蹒跚起步,不知不觉中,逐渐适应了城市的节奏,忽然早某一天听见自己的脚步落地有声。
  
  校园太小,装不下饱满的青春。每逢双休,我们坐上开往城市中心的公共汽车,没有目的,没有计划,也没有具体的路线。我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闲逛,跑进百货大楼坐电梯,坐在八一广场上谈心,往盗版书市里一泡就是一天。城市,对于年轻而拙朴的心而言,就像一个澎湃的海洋,藏满了新奇和未知,藏满了可以抚慰身心的各种欲望和诱惑。我们在街头的排挡里一起喝酒喧哗,到鬼也找不到的地下室看录像,夜晚露宿在公园的草地上把满城的灯光当做星空仰望。我有时候想,那些亮着的窗户里的人们在怎样过着他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我也能在繁华的城市里有一扇属于自己的窗户,可以在疲惫的时候临窗倚望,俯瞰众生如蝼蚁人间似激流?
  
  在千百次这样的仰望和遐想里,城市作为物质堆积的繁盛之地,在我的心里渐渐有了精神高地的意义。而遥远的乡村,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隐痛。在毕业前夕的那段时间里,这种隐痛转化成恐惧,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像风一样斩不断撩不开。
  
  然而生活必须继续,我们有时必须迷茫而恐惧地活着。因为年轻,虽然不知道路在哪里,还是伪装执着的前行。回到家乡,陪伴一头黄牛走过夏天抵达秋天之后,城市开始模糊地像一个梦。工作的地方离县城十五公里。每个月的十五日,我从乡镇坐车进城领取微薄的工资,中午在小摊上随便吃点炒粉或者油饼,又迫不及待地赶回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几平米的房间。只有在那里,小小的梦想才有温度才不致丢失。也是在那里,我开始萌生对于城市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心理意义上的满足,它包含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爱情,比如未来,比如世俗的眼光。于是,我很想有一个家,一个城市的家,一个属于自己而又远离乡村的家。
  
  很多个黄昏和夜晚,我和同伴徜徉在县城的街头,坐在赣江的渡口边,看着整个城市的灯火渐渐点亮赣江,又看着一江流水把满城的繁华带走,带到一个比梦还远的地方。
  
  四
  
  大约一个春天的午后,我跟在父亲背后,去自家的五厘地里给刚栽下的菜苗浇水。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却又故作老成地告诉父亲:我进城了。父亲说,进了城,那就好。父亲淡然的口气,让我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一颗嫩苗,再也不需要父母的浇灌。
  
  我告别父母,切断了最后一点对于乡村的不舍和眷恋,开始在县城积极安排自己的生活,恋爱,结婚,生子,买房,努力的工作,用加班、忙碌不断换取人们的承认。几年时间里,我逐渐了解了这座处于赣江中游的古老县城以及它的历史和现在,熟悉了它的每一条街道,熟悉了它的白天和黑夜,熟悉了它四季的样子,也见证了它的每一点变化。我眼睁睁看着中心广场怎样从黄土漫天变成绿草如茵,看着那些亲手栽种的香樟如何一天天繁茂。最重要的是,我熟悉了这个城市的节奏,熟悉了它的性格和味道,看着从乡下进城的人们,有了某种难以言表的优越感。我意识到,作为乡下人的我,已经成功脱逃,并在城市里顺利潜伏,获得了一个固定的角色。
  
  熟悉,其实也是另一种陌生。当我埋头于城市生活、穿行于大街小巷里时,我发现我对自己也越来越陌生。我开始不再写日记,不再天天咀嚼尼采鲁迅的话当粮食,不再向自己追问那些永远也没有答案的问题,神经越来越迟钝,感觉越来越麻木。赣江的水再美也激不起内心的涟漪,城市的灯火再辉煌也照不清前方的路。
  
  一些时候,我会被莫名的情绪牵引,一个人或骑车,或步行,到城市的各处走一走,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退回来。
  
  有一次,我无意中顺着一条小路走进一间很大的老屋。低矮阴暗的屋檐下,挤着几十个小摊子。摊子的主人都在低头忙着,补皮鞋、配钥匙,修雨伞,上拉链,编竹篓,几乎所有被你忽略有时又忽然重要的生活小事情,都在这里汇集。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被服务者,在小摊前坐上一会儿,你能在穿针引线的手上忽然发现一根断指,在起身的瞬间忽然发现一只残疾的腿,在付钱的手势里忽然发现一个哑者。这些身体不健全的人们,迫于生活,选择城市里的一个角落,靠一点小手艺维持生计,也打发他们曾经苦难的人生。在晦暗的屋檐下,时光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悠长,深邃而沧桑。
  
  从老屋另一个门洞出来的时候,我陡然被门口灿烂的阳光撞击,这才发现,这是位于县城最繁华的中山路的一条小巷深处。
  
  五
  
  春节,从我外地返回县城过年。在无所事事的心绪里,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游走。我从喧闹的商贸中心,走到湄湘河。湄湘河,一条我曾经无数次经过的河流,却从没有认真品味过她美丽的名字。湄者,水草相接的地方,诗经中有过这样的水岸。湘者,山、水、湖皆得以其名。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赋予她这样诗意的名字。我猜想,这一定和这里曾经的繁茂有关,和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有关。
  
  我沿着湄湘河的脚步来到赣江,在赣江边的油菜花丛中,拐进附近一片已经拆迁了一半的古老城区。这里还保留着很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老房子,依稀还可以看出原先供销社、商业局、物资局的原貌,绵密的砖墙上残留着一些久远的标语和印记,宽阔高大的门廊见证着当初的热闹和喧嚣。阳光灿烂,零星菜地里的油菜花开得正旺,几辆车子驶过,丢下杂乱的回响,转而恢复寂静。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仿佛还能听见那个时代塞满街道的自行车铃响。
  
  越过中山路,是县城的小东门,走进狭窄曲折的小巷,时光一瞬间似乎回到了明清时期。小巷的两旁多是两层飞檐的古老建筑,临街的木板已经破旧不堪,高大的临街建筑将这里与喧哗的街道隔绝开来。巷子很是幽深,阳光从屋檐倾斜下来,照得墙角的青苔闪闪发光。除了一两个抄近路的行人,这里一片幽静,时间凝固在很久以前的某段时光里。在拐角再往深处的过道中,一两个老人在深井打水,水桶碰着井沿的声音深沉地回荡。老房子的门洞和窗口,像一只只眼耳,镇定地倾听着世界喧哗,注视着满街车水马龙。
  
  我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将近十年,这些景象是我所没有见过的。事实上,在那十年里,我也很难有时间这样来打量它的细节,我一直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表面,生活在她不断泛起的泡沫里。即使在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我依旧是一个浅陋的城市观察者。
  
  走在城市街头汹涌的人流中,我的心里经常会生出一种怅惘,我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脚下这座城市的过客还是它的主人?城市对我而言,是生存之所还是漂泊之地?自己生活过和正在生活的城市,我对它们的感情是熟悉还是陌生,是眷恋还是疏离,是热爱还是厌倦?能确定的是,我必须每天穿梭在城市里。城市越大,我自己就好像越小,小得如一颗灰尘,再也无法完成一次清晰地描述。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5-6-5 16:5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能坚持写字,就算大安慰了。先顶。
休息,休息好了再看。


作者: 雨花石巷    时间: 2015-6-5 19:3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我看到的是剑鸿的朴实、勤奋、谦虚和清廉。让我们这些曾经向往进城的孩子有了内心深处的扣问。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深度的思考。欣赏、学习、问好!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5-6-6 17:33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史诗般的描述,虽然是个人的,却也是城市的。学习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5-6-6 22:3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文字之厚重自不必说,心情之复杂也不必说,想说的只是路在脚下,脚在身下,安稳走着就是最好。城市如水,乡村如山,山水之间本无不同,一样滋养后世,一样有快乐有幸福有忧郁有不安。所以,君应时时想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城市是你的,你也是你的。OK。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7 12:1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我看到的是剑鸿的朴实、勤奋、谦虚和清廉。让我们这些曾经向往进城的孩子有了内心深处的扣问。同时也对人生 ...[/quote]
谢谢朋友的赏读。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7 12:1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史诗般的描述,虽然是个人的,却也是城市的。学习问好[/quote]
谢谢川媚一贯的鼓励。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5-6-7 14:1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现在很多人钟情于乡村山野,描述山水风光,而不去描写城市,不是城市不值得关注,而是城市难以把握。
这篇关于城市的文字,大处落笔,细微处观察,身外的,内心深处的都有触及,丰满而厚重。


作者: 云小诺    时间: 2015-6-7 18:1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史诗般的。”也这么感觉的。又庞大又细微。深沉的象,真诚的底。像给一种人、所有城画的像。
这种人呢,必是真对生命有爱有觉知的,所以不能轻易就随流,不会满足概念的活。总不由自主的时时在内外互照,最后总找回到自己这里来。而真的人必是矛盾着的吧,相反的存在,是存在的因。所以呢,表达呈现出问号状,真在这里就既是真诚,也是真实了。
怎么读就怎么说了,木木允许的。错了也是木木的。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5-6-8 08:25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大量的具象描述,勾勒出了城市的轮廓与线条,质感厚实之中,不乏个性的色泽与体验的元素。欣赏并问好。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5-6-8 09:1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所问高哉!
三十年来,国人中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大多如此,移民和背叛相伴而生,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当初背叛的恰好是无法彻底隔断的,因为人生的前路大抵苍茫而未可知,人生之路的起点却永远清晰,而后来的追求,因其过于繁复、颠沛,人的漂泊感也就成了人的心灵感受的常态,作为一代移民,他们一定集聚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体验。为了最求新的稳定,这一代人必然把自己从生活中一再忽略,唯有终老,人生漫途才有接纳内心的最后所在。
行文沉着,思虑严谨,凝重。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5-6-8 11:06
问好剑鸿版主,一篇厚重扎实之作,下来认真学习。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9 10:52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5-6-6 22:36
文字之厚重自不必说,心情之复杂也不必说,想说的只是路在脚下,脚在身下,安稳走着就是最好。城市如水,乡 ...

对,城市是我的。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9 10:52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5-6-7 14:16
现在很多人钟情于乡村山野,描述山水风光,而不去描写城市,不是城市不值得关注,而是城市难以把握。
这篇 ...

非常感谢何足道哉兄得读评。辛苦。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9 10:53
云小诺 发表于 2015-6-7 18:17
“史诗般的。”也这么感觉的。又庞大又细微。深沉的象,真诚的底。像给一种人、所有城画的像。
这种人呢, ...

非常感谢小诺真诚细致的读评,也非常感谢中财有你这样的读者。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9 10:53
敬一兵 发表于 2015-6-8 08:25
大量的具象描述,勾勒出了城市的轮廓与线条,质感厚实之中,不乏个性的色泽与体验的元素。欣赏并问好。

谢谢敬老师,问好。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9 10:54
李兴文 发表于 2015-6-8 09:10
所问高哉!
三十年来,国人中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大多如此,移民和背叛相伴而生,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当初背 ...

感谢李老师高评。问候夏安。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9 10:54
刘彦林 发表于 2015-6-8 11:06
问好剑鸿版主,一篇厚重扎实之作,下来认真学习。

谢谢彦林来读。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5-6-9 13:43
这个文章我想描述出从乡村进入城市人的心态,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代表性。
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既是断裂的,也是有所融合的。尤其,当下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让这样的身份转换,产生着强烈的对比感。毫无疑问,这样的对个体人在城市里的思考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的。
问好剑鸿。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11 08:11
房子 发表于 2015-6-9 13:43
这个文章我想描述出从乡村进入城市人的心态,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代表性。
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既是断裂的 ...

谢谢房子兄精到的点评。
作者: 文珺    时间: 2015-6-11 10:09
厚重的文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生活在乡村,而后又离开乡村寻找城市里的自己。多年之后发现中心最牵挂的还是那方土土的乡村。再回来,是不是真的已物是人非了呢?
一个奔波的灵魂奋斗的痕迹。
有一天,城市和乡村,会不会真的都成为游子最真的家园?
问好鸿版!
作者: 熊荟蓉    时间: 2015-6-11 21:58
写作视角很好,读来颇有同感。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12 11:54
文珺 发表于 2015-6-11 10:09
厚重的文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生活在乡村,而后又离开乡村寻找城市里的自己。多年之后发现中心最牵挂的还是 ...

谢谢文君的品读鼓励。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5-6-12 11:55
熊荟蓉 发表于 2015-6-11 21:58
写作视角很好,读来颇有同感。

谢谢朋友来读。
作者: 文珺    时间: 2015-6-12 22:29
剑鸿 发表于 2015-6-12 11:54
谢谢文君的品读鼓励。

鸿版谦虚了,学习仰望……
作者: 蒲彩荣    时间: 2015-6-25 10:19
从真实的环境出发,从细微的内心深处流出的文字总能让人产生共鸣和震撼。
细微处,点滴扣入心扉让人怦然心动;恢宏处,似有平地一声惊雷,让人读到煜煜生辉的思想。
尤其与父一起吃“包子那些细节,------父亲的隐忍,像一束荆棘刺痛了年少的我。从此以后,小笼包子在我心中永远失去了闪亮的魅力。。。真让人有想流泪的冲动。
    你的文字,真是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
     谢谢朋友,问好,愿你一生平安幸福!
作者: 吴安臣    时间: 2015-6-25 13:43
曾写过一个城市系列《城市五题》断续发在《鸭绿江》《散文百家》等刊物及报纸。
作者: 碧溪小禾    时间: 2015-7-1 11:39
蒲彩荣 发表于 2015-6-25 10:19
从真实的环境出发,从细微的内心深处流出的文字总能让人产生共鸣和震撼。
细微处,点滴扣入心扉让人怦然心 ...

借楼表示同赞!
作者: 孙光利    时间: 2015-7-4 17:51
我也总是无法融入城市,好像就是一个个体。
作者: 冷若秋水    时间: 2015-7-7 09:35
如果说,从乡村到城市,是正向的流动,那么从城市到乡村,该属于瞬间的回归吧?
好歹,你还有回归的落脚点,而有的人,已经在正向的奔流中,磨灭了原始的印记。
被都市的繁华紧缠密裹,真的就是人生的正向追求么?
瞬间的回归,也无法返回原乡,这样的寻觅,到底有没有意义?
读剑版的文字,总会带来深沉的思索,无论是故乡情结,还是城市掠影,笔端始终流淌着真挚的情怀。
因为疏懒,很久没来读文,惭愧!学习,问候夏安!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5-7-7 10:47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史诗,历史的沉淀,厚重的感情,大气磅礴的文风,值得学习。
作者: 孙光新    时间: 2015-7-8 11:27
城市是个沉重的话题,呵呵
作者: yangyizhuo    时间: 2015-7-8 16:31
真正融入了,完全贴服了,也就失去感受了,就如同鱼在水里游,对游泳不会再有什么体会。文章总在边缘中。
作者: 寻梦天涯    时间: 2015-7-11 07:36
在娓娓的点滴往事叙述中触透独到的内质。
作者: 蒲彩荣    时间: 2015-8-6 09:53
碧溪小禾 发表于 2015-7-1 11:39
借楼表示同赞!

谢谢一起共鸣,问安,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5-8-6 11:32
现代人普遍的精神疼痛!
生存现状要求人必须和新的环境尽快相容,但这一点做起来实际上很难,因为人的生命初期总是显得轻松、自由,那是因为尚无确定的社会角色。待至以后角色意识稳固,初期的自由首先被剥夺,然后自己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环境与社会意识的结构元素,期间最大的损失是人失去了本真的自我。走得越远,越习惯于内视和思考,所见越来越陌生,就越想回顾,人与新环境之间的隔阂也就越明显。
这是个普遍存在的精神难题,但还得探索答案。
明确的本体意识是实现物我两观的精神性准备,本文语境于此为甚!
欣赏新作,问候剑版!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5-8-6 16:55
    像记录镜头般扫描所居住的城市,也勾勒曾经生活的乡村的点点滴滴,具象而本真地描述以及有感而发的抒怀,使文字有了某种特质……拜读学习,问好版主!
作者: 紫影诗语    时间: 2015-8-11 13:07
厚重的文字,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乡村的东西不管在城市待多久,那些东西永远无法抹去
作者: 青春无悔    时间: 2015-8-11 16:47
“我的身体在城市,灵魂却落在乡下”很有同感,每每傍晚,看着窗外的霓虹灯,感觉到这个城市很陌生,虽然在这里生活,但是却总是以为自己是个外乡人,即使户口安在这里,外乡人却一直陪伴着我的灵魂。
作者: 朱竹    时间: 2015-8-11 20:55
我一口气把你的文字读完,对于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说明你的文字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细节描写很逼真
作者: 朱竹    时间: 2015-8-11 20:55
我一口气把你的文字读完,对于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说明你的文字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细节描写很逼真
作者: 冉令香    时间: 2015-8-11 21:38
久不来了,先问好!
这篇风格变化很大啊。
对于乡村的感受,我是逃离——回望——眷恋。
对于城市的感受,是艳羡——感慨——麻木。
看来剑版的思考,有异也有同感。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