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2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软广告”时代会不会影响小品的创作?[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11 2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伴随着鸡年的到来,一年一度的春晚终于在众人立场各异的评说中结束了,我对本次春晚的印象不错,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很有视觉冲击力。从色彩斑斓的背投幕布到恍若飞仙的飞人伴舞,从金壁辉煌舞美设计到光怪陆离的激光特效,无一不牢牢锁定了观众们那挑剔的眼球。就连小品中那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道具,也在强烈地刺激着电视机前的消费者们的视神经:假魏局长的夫人手拎一盒某某核酸,真魏局长的夫人则手拎一盒某某奶,礼品非常扎眼地放在桌子上,分分钟提醒着观众们注意。

  对于春晚上的广告大战,人们是有心理准备的,春节前,媒体已从不同角度上报道了商家们的具体招数了,一些其中也提及了“软广告”的形式,并透露说今年这种“软广告”将更紧密地渗透进春晚的节目当中。

  还好,导演和摄像还没有给这些“软广告”载体太多的特写,小品的台词中也没有过多的“软性广告语”,但连续几年春晚都有类似的举动,不由得让人担忧,“软广告”时代会不会影响小品的创作?

  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首次在电视剧中利用剧情为赞助企业做隐性广告,开了中国“软广告”的先河,后来,这种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编导们采用,以至于对剧情都有些影响,最近热映的《天下无贼》赶时髦地做起了IT产品的“软广告”,结果许多出现了软肋,如在寺庙里从香客处偷来的手机,居然全是Nokia的,每偷一个还给个手机的特写,成为网上一笑谈。

  回想小品,这个出生在艺术殿堂的产物,本意是考验演员表演能力的一种课堂测验,因是戏剧的片段,自然许多道具就是表意和抽象的,正如两个人走一圈就代表着千军万马。观众重点看的情节和表演,而不是象看美国大片一样看那种视觉冲击力,记得83年晚会的小品《吃鸡》,就完全没有必要摆上一只某某牌烧鸡,观众看不见的一些道具,反而给小品的理解以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近几年小品中软广告的增多,演员手中拿的是具体的产品,桌上摆的是企业标识,甚至小品的台词中不时都蹦出一些广告语,有些和小品的内容根部联系不大,让人听完之后心里犯堵。有人将广告插播比喻为观众注意力的强奸,而这些“软广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诱奸,比喻虽然粗俗,但却发人深省。

  某导演曾抱怨:作品中“软广告”多不是我的错,是为了减轻投资风险。那么这些小品中的“软广告”又是谁的错呢?“软广告”在小品中滋生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这样发展下去,小品的内容可能会更加功利化。在多方面因素的左右下,小品的创作势必受到商业的操纵,作者既要保证在短短的十多分钟内给观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又要照顾赞助方的用意,在两者之间走钢丝。试想一下,如果本山大哥的《买拐》中非要强调骗来的手表是某某牌的,范伟也非要骑上一台有显眼商标的自行车,观众在笑声中是否会有一种受愚弄的感觉呢。

  小品是一种广大电视观众十分喜爱的语言类节目,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些演员成名的阶梯,如果还要在这上面涂抹一些商业化的色彩的话,是不是有一些太过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2-12 22:2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

新年快乐!

楼主忘了把“原创”声明附在文末了,自己加上吧。:))

一篇不错的杂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05-2-13 15: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提醒,连忙加上声明.此文是我在大年初一所做,个人看法,见笑见笑
4#
发表于 2005-2-15 20:59 | 只看该作者
精华鼓励~~~
5#
 楼主| 发表于 2005-2-16 13:04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受此殊荣,鸡年开个好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4 23:20 , Processed in 0.07378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