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这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6 2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这树》

高玉宝

  高尔基曾说:“我毕生从事的工作”,“是人学”,“文学是人学。”大家可以想一下,这,是有点过于笼统也过于单一了。文学,应该从立体的空间角度出发,而,“这个立体的空间”是囊括了,历史、人文、时间,等等所有物质的总和。很多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而,无可厚非的是,关注一切的同时,始终避免不了,一切以人为本。这样,一切以人为本的出发点的意义必将是多维的,史无前例的,让我们每一个作者也不可忽略了的。可以这样说,文学以艺术形象的美来影响社会生活,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首先,让我们从最早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最初的文学形式---中国神话说起,各个民族在童年时期都有很美的神话。这些神话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的艺术形象。诸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这些无一不在显现着美。后来的《诗经》、《论语》、《大赋》、诗词、散文,还有再后来才被认定为是文学作品的小说,具有代表意义的“四大名著”,这些浩若烟海的艺术形象,也就是文学形象,无一不在显现着美。而,后来人,无一不在感受着美,追寻着美。文学,正是,美。无论风霜后调零的凄美;无论晶莹剔透、小心翼翼的唯美;无论霸王别姬有青灰色的长剑横于颈上的绝美……文学,是美。

  这许许多多的美,绝不像易谢的花朵,也不像飞逝的流光。文学之美有如皓月、有如晨星、有如新日,往往她可以横贯时空,无时无刻地从历史的隧洞里奔涌而出。甚至,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熠熠发光。这种性质很代表一种永生的状况。千万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长久地活在世上,而,文学,却活在我们心中。文学大师们的声音,总是不期地从这个宇宙的未知角落里迸现出来。他们在笑、他们在哭、他们在沉默、他们在思索!

  现在,我们回到文学的本质上来,文学作品的美是本质。而我们所要付出的劳动,正是不断追求、探索、发现,感知美的脚步。且,有的人用这样的脚步跋涉一生。

  “夸父逐日”很能说明问题。他从亘古的土墙上一迈而过,跃过阿房宫上空的熊熊烈火;踏过自天而来滔滔黄河;踢翻了敦煌飞天像前的神龛;饮干了千里戈壁最后一块绿州的湖泊,飞鸟从此渴死。在沙漠的腹地,有骆驼的尸骨直指飞着黄沙的苍穹。从苍穹的尽头,夸父穿过黑夜,闪烁着黑色的眼睛,一路跑来。

  我们追求美的脚步是如此纯粹。

  不可否认,文学成就和名利有着很大关系。在周朝有个名人叫“苏秦”,就是那个头悬梁,锥刺骨的家伙。早年师从鬼谷子,学成回家自认为了得了,便请求母亲变卖家产,作为路费,让他游说列国。母亲、妻子、嫂子当然不能赞成。没有办法,他只好就近求见在洛阳的周显王,向他说了自己的强国之法。但这时正是诸候争雄的战国时期,他的所有才学在名存实亡的周显王处没有用处。后来他又求见秦王,当然不用。几经磨砺,最终成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的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总管着六国的臣民。此时,苏秦路过洛阳,仪仗队前呼后拥达二十里,周显王得知苏秦路过,专派人清扫了道路。设帐远迎于郊外。苏秦的老母在路旁扶杖观看,惊得长时间合不拢嘴。两个弟弟和妻子、嫂子都恭恭敬敬地跪在郊外的地上迎候着,不敢仰视。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天道酬勤”的典范。现在让我们看来真是心生悲凉。这种自私自利的成就,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寒?好象自己的吃苦耐劳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天下所有的人擦亮自己的眼睛,让天下人看看清楚:这个人可非等闲!当然,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也绝不例外。可是,不防这样想,这可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物了。我们的确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估摸古人。

  所以说,成就和名利的关系绝非是本质上的关系,当然,更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如同金子,发光,只是金子的一种特征。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发光的并不全是金子。但是,值得注意的却是,是金子,总要发光。即使是蒙了灰尘,盖了黑布的金子,还是金子。勿庸置疑,金子的份量一直存在。所以,对于尚未提炼出金子的却总想着提前发发光什么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块玻璃;或者,一面镜子。都是些易碎品罢了。

  这样,就会让我们想起一些人。这些人本身不缺少光亮,但,正是“金子”般的光亮的魅力使他们要求自己挥发着金子一样的光芒。我们知道,当时的雨果和托尔斯泰都是非常有名的贵族。他们并不缺名,更不缺利。但是,他们的那些所谓的“名利”真的被他们看得太淡了。甚至,他们对自己拥有这样的“富贵”而倍感脸上无光,良心不安。也可以这么说,正因如此,他们看到了比常人看到得更多的内幕,他们没有麻木,也没有盲从,高尚的人格的思想结晶使他们走向台前,还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挑起了,对整个民族的忧患与探索的重担。他们高贵之处也正是,他们不追求形式上的名利。

  于是,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没有选择沉默。历史,也不允许他们沉默。曹雪芹死后,据说《红楼梦》的书稿由他父亲保管着,他父亲没有让这部巨著沉默下去。先是在亲戚朋友之间传阅着。或许,文中的一些内容涉及到了一些亲朋的脸面问题,或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红楼梦》让人遗憾地遗失了后四十章的内容。尽管如此,也没有影响到曹雪芹后来在整个文学史上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世界非常公正。金子就是金子。而,曹雪芹在书写这篇巨著的时候,他想过日后自己会如何如何了得,如何如何富足么?咱们是否可以试图来体会一下当初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的初衷。难道,他想以这篇传世之作为桥,从而达到自己加官进爵的目的么?不,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他有这个念头,他绝不会去写那些对当时的体制是一种极大的鞭策、对在那种社会背景中走出来的一个个变态了的人怀着巨大悲悯的,宏篇巨作来。他不会“傻”到那种程度。但是,大师终归是大师,他不会有太多这样的困绕。一个是他们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上帝。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纯粹的美的寻找者。我们与他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和他们的高度的确不同。在我的眼里,他们更像巨人。再一个,正是如此,他们的确站得很高,看得很远。而,这个“高、远”正是一种再纯粹不过的境地。这个纯粹,只能是,相对于活在这个球体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想想,这有多难。不可否认,人们追求美的动机非常无奈,也正是这种无奈才显现了动机的纯粹。我们需要纯粹。

  现在,我们不得不谈一下文学创作的情怀:是以笔作枪,不懈揭示人性、批判丑恶、弘扬真理?还是怀着巨大的悲悯之心,原谅一切、包容一切。从而,寻求更加完美的状态呢?我想,是否是我们应该先从怀着巨大的悲悯心来看待一切存在现象,来处理我们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存在。然后,透过现象的迷雾,来揭示隐在背后的阴暗?

  我在这里着重指出了艺术形象,在前面我也提到了形象。也就是文学形象。我觉得刘荣哲老师说得真好,他就说,这是文学的秘密:看你能不能给文学留下一些你自己的文学形象。当然,我们可以任意思想一下,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总是非常鲜活、深刻,同时,即具有代表性,艺术人物又总是非常的的特别,从而吸引读者的同时,使读者忍不住要掩卷长叹。这里,便有了独特性。托尔斯泰说:“艺术感染的深浅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真挚程度如何,换言之,艺术家他自己所传达的那种感情的力量如何。”

  然后,再让我们回到创作情怀上来。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专指着某个丑陋的人、某种丑陋的现象,我们去批判他、指责他。而,我们恰恰缺少了,悲悯。有些人是可恶,是该批判,是该揭露。而,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生成了这种人的存在呢?人毕竟是非常复杂的。这,还是立体的空间的。没有人是一张画或者是一张照片。我们描述画面很容易,但是,如果我们透过画面来总结这个人的骨架与血肉呢?毕竟,我们永远无法通过这张画面来判断这个人是什么血型、性格、喜好……《巴黎圣母院》里的副主教是很丑陋,但是,他真的是整篇著作中最可悲的一个人,他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非常多人的尊敬。甚至,国王都化了妆来和他探讨学术问题。但是,他的被压制了的人性,变态了的心理,歇斯底里的自虐,继而转化为对所有人的报复,对自己真爱的毁灭……即使是展于书页之上,也换不来读者对他的一滴清泪,而更多的是唾骂、指责。是什么样的社会造成了他这种人格的出现?同时,为什么他成了这个样子,而别人却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人类真是最复杂的动物。同时,不可否认,他的确可恨,也的确可怜。这让我想起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取材于《圣经》,创作了的悲剧《萨乐美》:希律王不惜以半壁江山为代价请求萨乐美为他跳舞,萨乐美对半壁江山不感兴趣,她只想当即获得先知乔卡南完整的人头。她深爱着乔卡南,却屡屡遭到乔卡南的拒绝,得不到他,萨乐美决心用最决绝的手段--割下乔卡南的人头,从而,猎取最后一吻。这疯狂的爱情真的就是如此残忍和血腥,真的是匪夷所思么?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人性的压抑太大,太久,难道不是人的一种悲哀么?且听萨乐美临死前亦狂亦喜的喃喃自白:

  啊!我吻到你的嘴唇了,乔卡南,乔卡南。我吻到你的嘴唇了。你的嘴唇有一丝苦味。这是血的味道吗?……不,这也许是爱情的味道吧……人们说爱情有一种苦的味……不过那又怎样?那又怎样呢?我吻到你的嘴唇了,乔卡南。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是可悲,还是可叹,还是即可悲又可叹又可恨?是的,这些成份都有。

  然后,我们再来拿托尔斯泰易稿二十遍,写了十年的《复活》作例子。作家正是以巨大的悲悯情怀来处理着每一个艺术人物的。正是如此,托翁才从心底里在思索,在找寻各条可行的“复活”路径的。他对走出牢门第一次出场的玛丝洛娃,作了这样的描写:“一个身量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鬈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作家以不露痕迹的笔调把一个堕落了的玛丝洛娃的文学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说她分明从头巾里滑落出的一缕黑发,一下子就反映出了她骨子里的媚俗做态,不放过任何一次向男子献媚机会的心理。而,对她苍白脸色的描写正说明了她的可悲境地。但是,她的眼睛却分明透着生命的灵光,分明有无数未被解救的良知藏在那里。作家正是怀着抖粟、惊颤之心。把他们统统托出水面。让他们呈现出来。然后,怀着巨大的悲悯情怀,去试图寻找更加良好的一种生存状态。他们的思索一刻也不曾停歇。

  当然,很多文学大师们,怀着自己的悲悯之心,似乎更加趋向于对人性的深层挖掘上,例如:《老人与海》,例如:《廊桥遗梦》,例如:《安娜·卡列尼娜》等等。他们各人有个人独特的视角,各人有个人的独到见解。他们是如此不同。正因如此不同,才构建出复杂的人的美的文学形象。

  是的,在这里,我们还是在强调“美”。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来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锋上,来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竣问题,建构处自己的美学理论。

  歌德说: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着被定义。

  既然是这样,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携起手来,扑捉这些躲避着的、犹豫的、闪耀着的本质上的美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1-27 00:0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写的不错。以虔诚的态度畅谈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所应担负起的任务,以及文学的魅力做了个人的理解。难得啊,宝贝儿。不过,我觉得我们所有人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均是对文学本身的一种偏见。鲁迅,巴尔扎克,老歌德的都不例外。当我们说文学是树的时候,一定早有人说文学是金、是水、是石头了。所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留下自己的痕迹,便是可贵。
支持小高,建议精华。:))
3#
发表于 2005-1-27 11:46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是人学。”
4#
发表于 2005-1-27 16:01 | 只看该作者
歌德说: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着被定义。

  既然是这样,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携起手来,扑捉这些躲避着的、犹豫的、闪耀着的本质上的美吧!

论述的很有深度!和楼主朋友握手:))
建议精华!~~~
5#
发表于 2005-1-27 16:30 | 只看该作者
小高感想颇多啊,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

对文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小高这个不错,只是觉得能再简略点就好了。:))
6#
发表于 2005-1-27 21:39 | 只看该作者
同意精华~~~~
7#
发表于 2005-1-31 22:13 | 只看该作者
颇有见地,寻求完美状态,是大师所能做到的。如果做不到大师的境界,如果能以笔张扬真、善、美也是不错的。有个小建议,如这般的评论文章,如果条理更清晰些,逻辑更强些,就更好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5-2-2 08: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的支持,其实我现在想,只要一谈文学创作,其实就已经是与文学背道而弛了,有些人一直这样看,就是文学实乃是用来写的,而不是说的。我觉得他说得真好!所以类似的文章我已经越来越少地写,原因大概在于此。
9#
发表于 2005-2-2 09:2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文章让人看了很过瘾。
10#
发表于 2005-2-2 21:1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成就和名利的关系绝非是本质上的关系,当然,更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如同金子,发光,只是金子的一种特征。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发光的并不全是金子。但是,值得注意的却是,是金子,总要发光。即使是蒙了灰尘,盖了黑布的金子,还是金子。勿庸置疑,金子的份量一直存在。所以,对于尚未提炼出金子的却总想着提前发发光什么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块玻璃;或者,一面镜子。都是些易碎品罢了。



不错!
好文!
分析得比较好!
可见作者有非常强的文学功底与鉴赏能力.
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05-2-12 00:5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妹夫啊,第一次看你的作品哦,感觉还是满不错滴,就是有点太罗嗦,想啊,要论证你的这么一个论点,只要几个有力滴论据就可以了,洋洋洒洒近万言,让大舅子感觉有点堆砌感,反而让主题退而居其次喽。
    妹夫,不要生气哦,这是偶滴感想哦!!
12#
发表于 2005-2-18 22:13 | 只看该作者
过瘾!作家就该有一颗悲悯情怀,念大地,念苍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4 23:20 , Processed in 0.07825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