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2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疏广与疏受(历史记实小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9 2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疏广与疏受

《中国山东 齐鲁人物》记载:
  疏广、疏受为叔侄俩,西汉东海郡兰陵(今峄城萝藤)人。自幼好学,博通经史。汉宣帝时,二疏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被称为贤大夫。后称病还乡,将皇帝和皇太子赐给的黄金散赠乡里贫寒之家。成语“功遂身退”典故就是因此而来。

        一、叔侄居家办学

  西汉昭帝年间,一个春日明媚的上午,东海兰陵乡下(今山东省枣庄市箩滕乡)一所青砖绿瓦的学堂内。传出孩子们稚嫩、清朗的读书声。一位身穿布衣青衫的教书先生在讲台上,捧着书本认真地讲授着。

  此时,从村路通往学堂的路上,几个乡人领着孩子一路朝学堂走来,在学堂门口遇到一位年轻些的教书先生,乡人走向前来朝年轻的教书先的深施一礼,说道:这位可是疏先生?
  
  年轻的先生说:我乃疏受。然后向学堂里有手一指,说:正在讲授的是我叔父疏广。

  疏广见状走出学堂,几个乡人赶紧抱拳施礼,说道:久问疏先生大名,方圆十里八村都知先生学识渊博,教出的孩子个个都有出息,我等前来送孩子求学,不知先生能不能接收?

  疏广彬彬还礼,微笑说道:尽管送来,我们一定悉心教授。

  疏广自幼好学上进,到处拜访名师指点,后来找到同乡人经学大师猛卿,拜在他的门下,在孟先生的指点下,刻苦攻读《礼经》《春秋经》。孟先生见年轻的疏广聪明肯努力,更是用心指导。疏广慢慢地掌握了一整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先读、后记、再背、再研。这样的学习方法帮助他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疏广学成之后,回到了乡下,开办了私学。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输给乡里的孩子。

  多年苦学又教书育人,疏广桃李瞒天下,名声远扬。


        二、疏广入朝为傅

  公元前67年(地节三年),汉宣帝废除了霍氏家族的专权,亲理朝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博学贤能之人辅佐朝政,宣帝听说山东有个博学多才的疏广,便叫人召上朝廷。 

  疏广来到朝上,宣帝赐座。

  宣帝说:听说疏卿家乡是个神奇的地方,可是有一座大山叫千凤山?

  疏广说:陛下说的是。千凤山也叫仙坛山,这个名字充溢着天人合一的仙气。

  宣帝笑道:好名字啊。为何叫千凤山?

  疏广说:回陛下,仙台山的前面有一条清水明亮的大河,围着峄县城,犹如一条飘带。早年间,听说此山淹浸的海水渐渐地向东海退去,初露出头面之时,东西南北突然呼啦啦飞来千只天凤,盘旋栖落于崮顶,水去陆显的峄县之地,从此吉星高照,千年祥和,长久以来,我的乡人就叫它千凤山。

  宣帝说:此乃天地造化。

  疏广说:陛下德行天下,我朝疆土人杰地灵。

  宣帝点头,又说到,朕听选贤的人说起东海兰陵,还说起,千凤山后来腰间平生三道仙痕,如带缠身。后祖大喜,说:‘仙坛山上三道箍,不出娘娘出督都’。此话应验,疏卿博学多才,教书育人,名满天下。辅佐朝政,我朝幸事也。

  疏广叩头:说到,广当尽心尽力,为陛下社稷。

  随后宣帝将各地推荐选贤来的人才经过考核,安排合适的地方。选大臣丙吉为太子太傅,疏广为太子少傅。疏广专门教授许太子读《春秋》。

  疏广悉心教授太子《春秋》,闲时和宣帝一起讨论治国之策。宣帝见疏广果然学识渊博,且为人贤德。

  几个月之后,原来的太子太傅丙吉升任御史大夫,宣帝便升疏广为太子太傅。没过多久,宣帝又吩咐大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推选贤能人才,这次疏广兄长的儿子疏受因贤良和多才被选中,推荐到了朝堂。
       
        三、疏受教授有方

  疏受少时跟其父和叔疏广学习儒家的精典, 对孔子少时研习的礼议特别崇拜,经常效仿孔子演礼,而且勤勤恳恳,精益求精,为人谦恭、谨慎。疏受还才思敏捷,言辞逻理缜密,善于向众人演讲。

  一开始疏受被推荐,做了太子家令。

  一天,        宣帝来太子宫看望太子,刚入院子就听到有人在朗诵《论语》,细听之下方发现是太子的声音,宣帝走进来看到疏受手里正拿著书站在太子一边,远远看到宣帝,疏受走向前来,跪拜罢之后,说道:陛下安好,为臣恭迎圣安。

  疏受彬礼仪得体,落落大方。恭谦地说道:微臣正和太子一起研习《论语》,太子聪明可嘉,所学很快。

  宣帝说:太子一向顽皮,不知道你如何叫他学得进去?

  疏受说:臣只是有些耐心,把《论语》讲授得有些趣味,太子爱听,才学得进去。

  宣帝非常高兴:朕知道疏卿善于讲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连天上飞的,地上走的都讲授的生动有趣,太子爱听,也在情理之中了。

  疏受说:陛下夸奖,受定当尽心尽力。

  宣帝看着疏受谦和有礼,满脸笑容地说道:听说你是疏广的侄儿?

  疏受说:回陛下,正是。疏受自幼受父亲和叔叔教导,多习儒家学问,礼仪知识落微通晓。

  宣帝神情愉悦地说道:叔侄二人,贤良有德,博学多才,我朝的幸事啊。说着宣帝命人备酒宴和太子及疏受共尽午宴。

  席间,疏受给宣帝斟酒,并说:受知陛下圣明大度,治国有方,德行天下,我朝昌盛也,陛下洪福齐天,国泰民安。

  宣帝赐疏受坐,疏受非常谦恭,疏受叩拜失礼才落座。

  宣帝见疏受言辞礼仪闲文雅大方,非常高兴,宣帝说:现在正却太子少傅,朕就封你为太子少傅吧。

  疏受再次叩头谢恩。

  没过几日,宣帝下旨,疏受升为太子少缚。

        四、 疏广秉公直言

  听说疏受做了太子少傅,许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觉得宣帝任用了外人,心里颇为不平。一天上朝,平恩侯上奏,说:鉴于太子年幼,请求陛下为太子推荐一位监护人。

  宣帝说:不知爱卿推荐的是何人?

  平恩侯说:此人为中郎将许舜。臣以为他为合适人选。

  宣帝沉默了片刻,说道:此事待我商议完在回复你吧。

  下朝后,宣帝叫人找来疏广,问他说:平恩侯让他的胞弟去做太子的监护人,作为太子太傅,爱卿以为如何?

  疏广说:太子是国家储君,他的老师和朋友一定要是天下英才和俊杰,不应该为了亲近外亲而让许氏前来。况且太子已有老师,下面的官员属下已经全备,现在又让许舜护卫太子家,这是十分浅陋的做法,也不是广布太子美德于天下的做法。”

  宣帝听了,觉得疏广的话很有道理,认为疏广真心为朝廷着想,非常赞赏。

  后来一天,宣帝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面露惊讶之色。宣帝以为魏相有些不相信似的,又说:疏广果真为朕这么说的。

  丞相魏相赶紧脱下自己的官帽,放在桌上,说道:疏广如此直言,且见识高远,不是老臣可比的啊。

  宣帝从此以后更加赏识器重疏广,后来但凡有重大决策的事都要找疏广商议,只要疏广的建议被采纳了,宣帝都要给他赏赐。

  疏受成为太子的师傅后,孜孜不倦,因人施教。在他的精心教授下,太子礼仪越来得体大方,学问也不断丰富。而且宣帝每日上朝,都让疏受进见,但凡天文地理、关涉治国礼仪、才学等方面让疏受与宣帝和群臣策对应答。疏受都表现得张弛有度,有问必答,显示了他为人师表的才华,宣帝自然非常高兴。

  和学问不断正规和12岁能通晓,对已经能研习,而且学得精益求精。宣帝便封他为太子家令。

  疏广、疏受两个人经常交流教授太子学问的心得,两个人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贤良德行感化影响太子,让太子知书并达理。每天清晨,叔侄二人带着太子到宣地的寝宫请安,太傅疏广在前,少傅疏受在后,

  五年之后的一个春天,风和日暖,阳光明媚,疏广和疏受带着已经12岁的太子来到宣帝的住处,太子给宣帝请完安,宣帝叫下人给两位赐了坐说道:二位太子太缚、少傅。教授太子颇为辛苦,听说现在太子已经非常精通《礼》、《尚书》,而且对《论语》《诗经》也能通晓,你疏侄二人,为国家做了很大的功劳。

  疏广说:陛下整日操劳国事,显明有德,现在国泰民安。我叔侄二人教授太子,蒙圣上错爱,是我等的幸事啊。

  宣帝说:二位学识渊博,礼仪大度,且俭颇之风,为我朝垂范,朕当酬谢你们。悬帝说罢,吩咐人给疏广和疏受备了礼品。然后又赐晏招待他们。

         五、二人功成身退

  后来一天,疏广来见疏受,疏广叫下人做了几道菜,又备了一壶酒。从古到今聊到许多变迁,疏广说:贤侄,你我同在朝中,今已五年,教授太子,也已功德圆满。

  疏受点头:说叔叔说得是。

  疏广呷了一口酒,疏受也断起饮尽。

  疏广又说:现在你我都已尽年老,多年以来,朝中人事变迁,我们都看在眼中,如果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如果知道停止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是人世发展的规律啊。如今作官有二千石俸禄,应该算是功成名立了,如果这个时候不辞去,恐怕将来会有不测,或者后患无穷,不如我们父子相随出关,回归故里终老一生,这也许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疏受听罢叔叔的话,连连点头:叔说是,我听从您的建议。

  当天,疏侄俩拟了一份奏章,称:陛下,我疏侄二人,几年来教授太子,潜心致用,现在太子已通晓所学知识,我二人近来因身体有病,请求官外修养。

  宣帝派人下旨,说:说二位太子太傅,多年悉心教授太子,卓有成效,有功我朝,特准许修病假三个月。

  三个月后,宣帝召见疏广、疏受,让他们官复原位。疏广和疏受商量了一下,决定再次上书。

  一天早朝,二人上了大殿,疏广上书说:陛下,我叔侄二人,已年老多病,不宜再回朝履行职责,恳请告老还乡。

  宣帝见疏家叔侄确实年事已高,且长期为太子学习殚思竭虑,还常带太子徒步跋山涉水,已积劳成疾,便恩准两人请求。为表彰疏广疏受为朝廷所做的贡献,宣诏加赐二十斤黄金,皇太子也赠赐黄金五十斤。

  辞行这天,同朝公卿大夫以及疏广、疏受的朋友同乡在东都门外设帐设宴为他们饯行,前来送行的人和几百辆车排成了一条长龙。疏广、疏受和众人告别登上马车,辞别而去。

  上路之后,依然有许多百姓沿途给他们送行,一旁观看的人都说:“这叔侄两个同在朝教授太子多年,如今功成名就,自愿回到家乡去,多么贤能的两位大夫啊!”

  旁边的人被疏广和疏受功成身退,贤明旷达的胸怀所感动,看着他们离去,许多人叹息着流下了泪水。
                                   
          六、居家仗义疏财

  疏广和疏受一路辛苦颠簸回到了家乡山东枣庄萝滕,家乡人听说在朝为官二人回来了,争相前来问候,还有许多当年疏广教授过的学生。

  叔侄俩见过各位乡人,叫人在祖居的地方盖了几间草堂,安排家人住了进去。然后疏广说:侄儿,我们在朝为官,荣华富贵多年,而且圣上赐了我们这么多黄金,我们应当拿出一些来,摆上酒宴和族人、朋友一起叙旧畅谈。

  疏受:叔叔说的好,我们就约他们来吧。

  于是疏广和疏受每天都在家里摆设酒食,不停的邀请乡人前来。大家互道离别之情,疏广和疏受向他们讲述这么多年来经历的事情,还和当年的学生探讨学问。

  从此,疏受家里经常宾客云集,来叙述乡情、讨教学问、听讲述朝中故事的人络绎不绝。有一次疏受听说几个乡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大人孩子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疏受找叔叔疏广去说。疏广当下便叫人拿了些银两送给了那几个穷苦的人。

  过了一些时日,疏广把夫人叫来,说:夫人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不要看的太贵重。

  点头说:我知道你自己节俭,却向大家散布钱财,是因为一向对钱财看得不重,不过儿孙们如果有一天问起来,叫我如何给他们说。

  疏广说:你看我们家还有些田地,可以靠种田过好日子。过自食其力的日子多好啊。

  夫人说:现在还有不少金子。

  疏广说:那就不要这么爱惜,多买些东西供奉那些贫穷的乡人、朋友们,让大家过些快乐的日子。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看到这样下去,恐怕会把金子散尽。有一天找到他们信得过的族亲老人,让他们去问疏广。族亲老人找了闲暇的时间,来到疏广的家,说道:长兄,你看你现在的子孙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这样经常招待乡人,有朝一日钱财会散尽的。

  疏广说:钱财散尽了,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勤劳去挣。

  族亲老人又说:“子孙后代希望到了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多立些田宅产业,他们说希望你也象我一样多置办一些田宅。”

  疏广说:“我还没老糊涂,我也不是不顾念子孙。只是家里本有旧田老宅,子孙们勤于耕作,应该能够衣食无忧,他们应该象普通人一样。现在如果我把这么多的钱财都给了他们,只会助长他们的懒惰。

  族亲老人说:孩子不明白兄弟的想法,。

  疏广说:如果做一个贤能的人而又有很多钱财,那样就会容易让他放弃自己的志向;如果既愚蠢又多有钱财,那样就更助长了他们的过错。况且大家都憎恨为富不仁的人,还是不要给子孙留下让众人所怨恨的这样一条路;我既然没有办法来教化子孙,也不想助长他们的过错而招致怨恨。更何况这些金钱,是圣上恩赐我用来养老的啊,所以我希望与乡党宗族共同享受圣上的恩赐,来尽我的余日,不也可以吗?”

  族亲人老人不住地点头,说道:兄弟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深明大理,相信孩子们也会反对。

  疏广和疏受从此过着淡泊宁静的日子。公元前45年、48年,叔侄俩先后安然去逝。

  宗族和乡邻对疏广、疏受的散金一直感怀不忘,为了表达他们的怀念之情,便在他们的故居附近的地方用土垒筑了一个高台,起名叫散金台。后世有人也叫它二疏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7-20 09:50 | 只看该作者
一看历史就晕.看了前两节.学习吧)
3#
发表于 2005-7-20 11:08 | 只看该作者
细致的文章,房子好“功夫”!
我点精华的名额已满,留给他们几个点吧:)
4#
发表于 2005-7-20 11:54 | 只看该作者
写历史小说的高手,非房子莫属!问好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12:4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陌笛 发表
一看历史就晕.看了前两节.学习吧)


   笛子好,读史明今。我相信是这样,呵呵。
6#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12:5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左显辉 发表
细致的文章,房子好“功夫”!
我点精华的名额已满,留给他们几个点吧:)


左班抬爱,多谢阅读。
7#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12: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瓢水 发表
写历史小说的高手,非房子莫属!问好了!


谢谢一飘水的关注。过奖。向大家学习。
8#
发表于 2005-7-20 14:01 | 只看该作者
好作品!
9#
 楼主| 发表于 2005-7-21 11:5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蓝色的小木屋 发表
好作品!


谢谢木屋鼓励.
10#
发表于 2005-7-21 17:23 | 只看该作者
山东好多名人,房子也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 12:01 , Processed in 0.1241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