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看《我是歌手》,谈中国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5 1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书房 于 2015-11-5 16:01 编辑

  看《我是歌手》,谈中国教育

  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做为一档娱乐节目,在全国的收视率是比较高的。歌手比赛时的硝烟弥漫,宣布成绩前的忐忑不安,成绩揭晓后的黯然神伤……无不牵动着参赛者和歌迷的敏感神经。

  本来像韩磊、孙楠、韩红等歌手,已经在全国歌迷心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向天再借五百年》、《红旗飘飘》、《青藏高原》等歌曲早已征服了千万听众的心。歌迷欣赏的是他们亮丽出彩的声音和悠扬动听的旋律,不在乎你是什么名次,老百姓评判一首好歌的标准就是“好听”,评判好歌手的标准就是“喜欢”。

  我不是音乐人,不懂音乐,我只是认为歌曲好听、能给人的心灵带来触动就好。辛勤的歌者各以异彩纷呈的精妙华章,征服了广大歌迷的心。不管什么音乐,只要听众喜欢、欣赏、陶醉、感叹,就足够了,何必分出个一二三等来?本来早就对韩红等一些知名歌者很是认同,可是现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参加这样的竞赛?一些歌手名次不好或者被淘汰后精神沮丧或者伤心流泪,气氛相当压抑,使歌迷们欣赏音乐的兴致也被冲淡了——这是何苦呢?

  另外,《我是歌手》的参赛者们大多以飙高音、秀技巧夺冠,而以深情婉转为特点的陈洁仪、周笔畅等歌手似乎不太受欢迎。不是他们唱的不好,而是那种气氛使然。据此,我推测即使邓丽君在世,“歌王”的名号也不一定会属于她——但是她在广大歌迷中神圣的地位又有谁能代替的了呢?同样,李宗盛的大白嗓在这个赛场上也可能不受待见,但是谁又能否认他的声音中那种深深的沧桑和厚重感?这又岂是一般人所能演绎的?可见,即使位列第一,被评上了“歌王”,也不一定就是唱歌最好的人——因为唱歌好的人太多了!任何专家也没有资格评判谁是最好的歌手。

  看过几期《我是歌王》之后,我发现中国教育与歌手竞技有着那么多的相似点。参赛是抢位子、争冠军,教育是排名次、夺状元;参赛是飙高音、秀技巧,教育是求高分、拼智力。
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便像进入了《我是歌手》的赛场一样,每天为了获得较好的名次而违心地做着学习的机器。看到网上报道河北衡水中学的学生三分钟吃完一顿饭、跑操还要背英语单词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触痛了,为我们可怜而无辜的孩子身心健康受到如此的摧残,也为中国教育方向的迷失。

  我曾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一些在校生中做过一项简单的调查,发现喜欢上学的孩子不到10%,其他90%孩子不喜欢上学。不喜欢的理由基本上是课业负担重、在学校玩的时间少,甚至根本就没有玩的时间!在中国像衡水二中这样的学校不计其数,因为学习压力大、名次不理想而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自寻短见的学生也有不少。可见我们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背负着怎样的生命不堪承受之重!正是应当尽享儿时快乐和挥洒青春风采的金色年华就这样被成绩、名次、奥数、重点等各种阴云遮蔽了天空,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灰暗。

  不可否认,在当前没有更好的选拔人才机制的大环境下,高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各级各类评优、排队之风甚嚣尘上,学校被排名,教师被排名,学生被排名。在各种重压之下,教师没有了职业幸福感。大量没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造就了更大量的没有学习幸福感的学生。

  在单纯以分数论英雄的校园里,“多元智能理论”似乎永远只能是理论,没有办法实践,也不允许被实践。事实上,就像歌手的演唱风格千姿百态一样,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是迥然不同的。有的情感丰富,善于语言表达;有的头脑敏锐,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手脚灵活,擅长动手操作;有的耳聪目明,善于观察分析;有的体魄健壮,能够吃苦耐劳;有的心地善良,常常助人为乐……

  在所有这些鲜活灵动的生命中,你能确切地分出一二三等吗?你能精准地评出谁优谁劣吗?绝对不能!即使通过再多的考试,进行了巨细无比的量化分析、计算,你也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学生是优生,哪个学生是差生,——因为智力的评价只是人类丰富社会生活中极小的一部分。一个人即使在学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就,他也不一定就是个成功的人,相反,一个人即便智力低下,才情驽钝,但是只要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幸福的生活,为社会创造了价值,那么他也是一个成功的人。

  高分低能、甚至高分无能、劣能的人还在少数吗?

  四川某地区的高考状元在中国某985高校毕业后,在社会上游荡了十年,找不到工作,被当做小偷遣送回老家;美国洛杉矶中国留学生绑架案中,几名中国学生因为琐事绑架并用酷刑折磨同学被判刑;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当年以680的高分考入名校,后因谋害同学被判死刑;某留学女博士因小事抑郁自杀;某海归男博士因生活状况不理想杀害父母……

  以上这些人,当初可都是人中龙凤啊!他们成功了吗?所以高分者未必高能,愚懦者也未必一无是处。
在自上而下的排名、评优中,中国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

一、    只注重智力培养,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一个品德恶劣的人,如希特勒,他的成功就意味着人民的苦难。如果学校只是培育了像马加爵、林森浩等一类杀害同伴的高分劣质人才,那不是助纣为虐了吗?的确,学校教育并没有直接教他谋害人,但是,正面的东西不强化,负面的东西最终便会强大起来,直至毁了某些人的一生,同时毁掉了许多家庭的幸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    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教育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重视,致使很多学生无上进心,抗挫能力变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很多大学生都是从小成绩优异、一帆风顺的,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就来了。有的沉迷于享乐;有的受不了一点挫折,容易自暴自弃;有的不能应对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心胸狭隘,处处结怨。这样的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是敷衍塞责、斤斤计较、不求上进、不思创新、碌碌无为。

三、    只注重智力培养,没有生存能力教育。

  如果学生缺乏生活能力和生存知识教育,那么学生就不那么容易立足于人类社会。有的大学生不会洗衣服,有的不会做饭。
记得曾有新闻说,有位大学高材生打车花费千元、行程600公里回家,只为取一床棉被。还有些大学生头脑简单,容易受骗,已有很多人被诱骗至传销窝点,其中有人已被迫害致死。
   
    所以,现实生活不同于书本知识,即便你在各科题海中如何地游刃有余,在各种竞赛中如何地出类拔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还不如一个被你落在十万八千里外的所谓“后进生”。

四、    助长了自私自利,缺少和谐精神润泽。

  某些部门给学校、老师、学生的评比、排名,助长了恶意竞争的风气,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得不承认,西方发达国家在一些技术方面是我们无法比较的,但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合作、分享等美好的东西也是值得骄傲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西方重视个人发展,我们重视合作共赢。可是目前学校的竞争机制使得部分老师和很多的学生变得保守、独行,没有合作和分享,不懂得享受和谐、互利。只有摒弃了恶意的竞争的理念,合作的思想才能从小扎根于少年儿童的心中,长大后,他们才能更好地与人和谐相处、合作共进。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需要培养全面发展、各有所长的一代又一代新人,而不是一个个分数优胜的考试机器。就像人们喜欢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歌声一样,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种的人才。我们的孩子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不可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智力千差万别的孩子们。也正像人们不管谁是“歌王”,只管欣赏美好的音乐一样,但愿我们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在意成绩与名次,只管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进步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因为人生来并不是一定要受苦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9 04:29 , Processed in 0.18718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