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0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二龙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9 0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  二龙山
  
  有朋友在二龙山下建了一座农场,养羊、养鱼、养鸡鸭,还盖了许多蔬菜大棚。
  
  朋友邀我们去看看。
  
  二龙山在草帽山的西边。草帽山是一个自然村,距离市区不过几十里的路程,开车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一条公路从山脚穿过去,通向更加遥远的地方。公路南边不远的地方,是一条干涸的河道,乱石遍地,杂草丛生。河道的边上,是羊圈、鸡场、鱼池,主要是养殖。公路北面,顺着山坡上去,是一个一个的大棚,横纵成行,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在场房的周围,有一片一片的菜园子,种植着一畦一畦新鲜蔬菜,自然是绿色、无公害的。女人们被那绿色所吸引,走进菜园,采摘一些小葱、小白菜、水萝卜、生菜等,准备中午吃。还有一块一块相对平整的土地,种植着一垄一垄的谷子,已经秀出了长长的谷穗,齐刷刷的,在微风中俯仰。那是当地一种叫做“毛毛谷”的品种,很贵的。
  
  站在山脚下向上望过去,山不太陡峭,树木很少。虽然最近连续下了几场雨,山上的草还是不多,稀稀落落,不大茂盛。近处,稀疏的野草尚不能覆盖山坡的石头、砂砾。然而,远远看过去,整个山形山势却呈现出一种峥嵘的气象。这二龙山,果然与众不同。
  
  自然万物,大凡出类拔萃者,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这二龙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山上的三个洞穴,据说曾经有两条小白龙在此现身,“二龙山”因此而得名。这与那些因山的外形而命名者,是有所不同的,看来,这山还是有底蕴的。
  
  听说最近有一个在五台山出家的僧人圆满归来,对二龙山进行了开发,想把二龙山打造成一个集风景、旅游、佛教于一山的名胜,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了。厨房里师傅们杀鸡宰羊,还在忙碌着,看看吃中午饭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人就决定到二龙山上看看。
  
  眼睛的距离与脚下的距离,总是有很大差距的。山上本来没有路,为了运输建筑材料,工人们就在山上修筑了一条临时的便道,崎岖蜿蜒、颠颠簸簸。一段山路,抬头就可以看见尽头,却颠簸了二十多分钟,迂迂回回的,车只能在半山腰停下。仰头看看,一条羊肠小路,崎岖着通向山顶,车辆再无法前进了。
  
  正午的阳光照射着大山,光秃秃的山坡不见一棵树木,没有一点阴凉,山体反射过来的炙热,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一行人顺着小路艰难向上攀登,脚下是裸露的岩石,崎岖不平。风化的碎石不时从脚下滚下山去,让人胆战心惊。走几步,停下来,喘一会,抬头看看,离山头不远的悬崖峭壁处,看见了施工工地。新砌的石墙,石墙上是一段新修的白色大理石围栏,在灰褐色的山坡上,格外醒目。那就是新建寺庙的施工现场了。
  
  几个人在山路上走走停停,一边气喘吁吁,一边感叹这里修建寺庙的不容易。渐渐的,人们的话题扯远了,说到了古长城、说到了秦始皇陵墓、说到了古埃及的金字塔。修墓建庙,往往总在艰险处,其艰难与艰险是可想而知的,需要人力物力,需要恒心与毅力。看看眼前那已经初具规模的建筑工地,想一想他们就是通过脚下这条山间小路搬运建筑材料,不禁颇有感慨。石块可以就地取材,那些水泥、砖瓦、钢筋、特别是那些在山下就已经雕刻好了的理石围栏,是如何搬运上山的呢?
  
  “这样崎岖的山路,是极易出危险的。”我有些忧虑。
  
  “不会的,修庙建寺,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
  
  同行的朋友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座寺庙刚刚开始动工的时候,当地镇政府知道了这一消息,就派人前来制止,原因是此项工程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属于违法工程。谁知前来的车辆在上山的路上翻了车,将一名工作人员的腿砸断了。车辆原路退回,从此再无人过问这件事。不知是偶然事故,还是必然的因果。诉说的人言之凿凿,不由你不想。这件事迅速在当地传开来,寺庙未建,就披上了一件神秘的袈裟。
  
  路边有几块石碑静卧在荒草里,在阳光底下闪出刺眼的光来。走到跟前看看,是一块雕刻好了的“功德碑”,上面是一排排人名与捐赠善款的数额。想必将来寺庙落成之后,人们会在寺庙的某一个地方,看见这些石碑,或许,这些石碑也是一道不错的景观呢。
  
  现如今社会有很多捐款来得都很艰难,有时候得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例如摊派啊,统一扣除等等。常常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许多不满,因此,一些官方的捐款都失去了公信力,衍生出许多副作用。可是看那一块块躺在大山荒草里的“功德碑”,那上面一排排的名字,不由让人产生许多疑问。现在,人们相信什么?
  
  工地小得出乎我们的想象,巴掌大的地方,一面是悬崖峭壁,几棵老榆树,两个极小、极简陋的帐篷;一个上了锁的铁箱子,两个香炉,就再无任何物件。这情形让我们这些乘兴而来的人,略感失望。主事不在,出去化缘了。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守护在这里,见我们上来,从帐篷里拿出几个方凳,让我们坐。几个人上来,在炙热的阳光底下,转身都困难,如何坐?
  
  峭壁上有三个洞穴,一字排开,大小不一。最大的,有脸盆大小,依次递减,最小的也就碗口一般。人们叫它们“三仙洞”。我愈加失望了,这绝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如果不是在这二龙山,不是在这大兴土木的悬崖峭壁前,我想,是没有人去注意那样三个洞穴的。倒是绝壁前面那几棵老榆树,显示出不一般的沧桑与古绝。
  
  在面积不大的平台上,生长着四棵老榆树,老干虬枝,不远不疏地站立着。看山的老人说,这几棵老榆树,算来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了。大概是在人们发现了这些洞穴的时候,就栽种了。只不过这里实在过于贫瘠,很难生长,只有这四棵存活了下来。但我们看得出,这四棵树,活得实在是过于艰难。上百年的老树,只有一人多高,最粗的,也就拳头一样。树干扭曲,呈现一种挣扎的姿态,树枝坚硬如铁,树皮龟裂,粗粝狰狞,树叶稀疏细小,绿得沉重而艰难。中间的一棵老树,光秃秃的,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枯坐在绝壁面前,沉静、沉寂。像已经坐化的高僧,不倒、不朽。
  
  这样的环境,有这样几棵老树,活着,沉寂;死了,不朽。的确是奇迹。
  
  又有人陆续上山来,把钱投进铁箱子里,燃香,双手合十,默念,叩拜。那种虔诚的样子,让人心生凛然。
  
  这二龙山,三仙洞,真得有那么灵验吗?
  
  二龙山是有故事的。早先年大旱,连续几个月滴雨未见,庄稼眼见就要绝收,庄稼人心急如焚,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十里八村的人聚拢到二龙山下,杀猪宰羊,抬着贡品,一步一叩首,三步一磕头,苦苦上山求雨,祈求龙王格外开恩,降下甘霖,救百姓于倒悬。说来也奇怪,上山的时候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明晃晃的太阳高悬空中。仪式刚刚进行一半,天空就布满了乌云。有人说看见有两条小白龙从洞穴飞出来,腾空而去,一会儿,就电闪雷鸣,大雨从天而降,解救了十里八村庄稼绝收之忧。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人们深信不疑,二龙山从此名声远播,每年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
  
  看山老人说,五月节那天,前来进香的人就达七千之多,这是有记载的。他怕我们不相信,就拿出记录薄让我们看。站在高高的平台向下看过去,心里想着七千人漫山遍野而来的情形,不仅感慨良多。
  
  人们笃信二龙山是灵验的,在他们的心中,信奉的是神,还是佛呢?
  
  远归的僧人,在这里修建寺庙,是想让佛的辉光普照这一山一川,普照这片贫瘠的土地吗?不知道,佛的世界,有没有神的位置。
  
  太阳在头顶挂着,没有一丝的风。香炉里燃着的香袅袅升腾,渲染出祥和与迷离;播放器里散发出低沉的梵音,环绕着几棵枯坐的老树,来来去去的上香人,不知是否进入了那几个洞穴之中,与那个未知的世界洽唔。极目远眺,山川纵横,气象万千。田野、村落、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那么近,又那么远。
  
  这里,这绝壁下巴掌大的地方,离太阳很近,离星星也很近,离人世间却很远。我想,或许,离佛也很近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二龙山,因为有龙出没,成了名山。
  
  朋友说,上山进香的人多了,他农场的生意也会好起来。
  
  

2#
发表于 2015-11-9 1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很有深度的一篇好文。
现在的人们应该相信些什么?募捐不来,而笃信神佛?这是为何?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寄身于何处?而无处不在的利益与信仰并存的东西,又让人不知所措。
严重学习,同时向老师问好!

3#
发表于 2015-11-9 1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我有好几个文友都有山有地有果园。喜欢山野生活,羡慕。

4#
发表于 2015-11-9 1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于喧嚣处寻静,于荒凉处探幽。行文错落有致,感悟颇深,最后有关神佛的点睛之笔,加深了文章的底蕴,问好版主,拜读学习

5#
发表于 2015-11-9 1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山野之趣,回归自然,现代人的情结。拜读学习。

6#
发表于 2015-11-9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运笔自如,文字简洁练达,描写出了一座山的峥嵘的气象和苍老,以及蕴含的个人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忧患意识。
问好孙老师!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很有深度的一篇好文。
现在的人们应该相信些什么?募捐不来,而笃信神佛?这是为何?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灵魂 ...[/quote]
谢谢木子李的深刻解读,上茶。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我有好几个文友都有山有地有果园。喜欢山野生活,羡慕。[/quote]
谢谢朋友来访。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于喧嚣处寻静,于荒凉处探幽。行文错落有致,感悟颇深,最后有关神佛的点睛之笔,加深了文章的底蕴,问好版 ...[/quote]
很专业的点评,谢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山野之趣,回归自然,现代人的情结。拜读学习。[/quote]
谢谢来访,谢谢。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7 编辑 <br /><br />运笔自如,文字简洁练达,描写出了一座山的峥嵘的气象和苍老,以及蕴含的个人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忧患意识。
...[/quote]
问好薄暮,谢谢来访,辛苦。

12#
发表于 2015-11-10 10:11 | 只看该作者
行云流水,将生活写写作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巧妙的糅合,通透,圆润,饱满。学习问好!
13#
发表于 2015-11-10 13:04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简明、自然,描述出二龙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内涵。通过对此山祭祀风俗、人文景观的描述,传达出了人的精神情境和心灵寄寓。
14#
发表于 2015-11-10 23:24 | 只看该作者
先提,问候老师。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3:53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15-11-10 10:11
行云流水,将生活写写作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巧妙的糅合,通透,圆润,饱满。学习问好!

谢谢文珺,谢谢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11:43 , Processed in 0.06042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