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9-20 12:15 编辑
[我读提酬稿件]之,细节的感人力量 --读王淼之散文《苦涩而温馨的岁月》 梁星钧
谈到王淼之散文《苦涩而温馨的岁月》我说过。文章的取名很大,苦涩而温馨的岁月,是一个足以引人回望打量的题目,所以这就决定了作品的架构须大,而支撑的内容必然不少,事实上,作者以三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支撑,足以支撑这个宏大的标题。
故此该文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架构宏大而具有大散文的叙述特征。
我说过,像这样的几项内容,到了有的人的笔下,就是各自不同的几篇散文。因为我们从点上发散,足以支撑和说明某项。散文的篇幅短小,真情感人,这是散文的一般共性特征。当然也有例外,如当今涌现的一些大散文,大随笔,以其内容繁重,叙述庞大而著称。王淼之的这篇,我就读到了类似的感觉。
他从三个方面入笔,证实了自己岁月的苦涩与温馨。请注意他的这两个用词:我们在回味自己的过往,特别是幼小的青涩童年,恶作剧比较多,蠢事傻事比较多,不幸与忧伤也比较多,这些都是苦涩,然而,童年的生活有如人生的童话,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可多得的,无论发生了什么,喜乐与忧伤,痛心与刻骨,都值得铭记,都是温馨。相信读过这篇的读者,都会有此同感,也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儿时回忆,我们会为此共鸣,也会为他的书写而激奋。
大散文这种东西,虽说文界没有定论,但许多人尝试了,或正在尝试,在我的理解看来,就是书写一种繁复内容,具有多重结构,是一项事物的综合体,或者说一项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一般具有并列甚或递进结构,但总是围绕一个中心,而展开的散文的屏风式结构。王淼之的这篇,读后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力量,虽说论坛并没给加精(但管理还是慧眼给773期计酬),但我认为确为近来少见的感人佳作。
其次是细节的感人力量。我读这篇之后觉得这点很明显,特别突出,以下作些简析。
散文的第一节写穿。说自小是大集体时代,姐姐又有病,自小认为穿得不冷不露就可以了,当到了小学三年级,就有爱美情结。那时也没别的,就想母亲为自己缝条内裤,免得学有的同学上课由棉裤太紧下端开裂而露出光屁股,虽说这点我在读第二遍时没读头遍那么那么感动,但还是因作者省略号后的“妈妈不再说话,反身翻箱倒柜找出一块块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旧布头,为我缝制裤衩”这句产生了许多联想。
还有,妈妈为自己从城里买了件肥大的染黑后才可穿的新衣,作者当晚就在村里走了一圈,这个细节,真实感人。由此可见,我们的写作,真的还不在你老是在潜意识或思想的”境界里“游历”或“提升”“了多少,而要有必然的事实依据作支撑,否则你就易写空,故此根本的还在于这些基本的哪怕是质朴的事实的提练上,这样的表达和抒情,我认为是高质而有效的,是大家气派和风范。作者有这样的影子。望继续持之并努力。还有最后一个细节,即自己考上大学那刻,母亲给自己买了件”干部服“并说,这几年你就穿这件云云,这同样让人想起了那个困难而不乏激情的年代,我们许多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也同样如此,我那时读中学,特别是一再补习的后期,家里连支撑读书学费都捉襟见肘,哪还有钱给买新衣,我深深并永远记得,是我的惟一的亲姑姑,给我缝了一件灰白布衣,让我度过了几年的补习生涯,成为我那几年的衣服的主打,那个心情,我们是一样的。
细节在一切文艺作品的作用和力量,可见一斑。散文的第二节虽也是写穿,想买一双皮鞋,但重点表达的是亲情。这个段落极感人。
说自己想买一双皮鞋,认为自己胖头胖脑的棉胶鞋不好看,特别是那次主持节目。父亲没给买,把自己珍爱多年的一双皮靴交他穿,却因节目后的一场奋不顾身的救火而忘了皮靴的所在,结果给烧毁了。回去以为不好交差,定受父亲责罚,读到这里我很为作者揪心,若我肯定少了被痛打,可是奇迹在这里出现,虽也不免不乏这样的表述,但读起来仍亲切感人。父亲例外地没处罚他,作者没细述原由,我想不外有这些:一是儿子有出息了,去主持那样的节目,当父亲的高兴;二是儿子皮靴被烧毁的原因是儿子的见义勇为,与抢救一场可能带来重大灾害的大火比,一双尽管穿了多年的旧皮靴的损失不算什么;三是父亲为儿子的“悔罪”“服软”准备接受处罚而感动,我们看看这句,”他下意识地直勾勾瞧着他心爱的皮靴,霎时,他的脸变得煞白。我怯生生地说:爸爸,你打我吧!“这句很动人,即使是铁石心肠的父亲,听了自己儿子这句真诚的“认罪服法”,也顿会心软下来。后面是父亲的行动:“父亲并没动怒,只是问我皮靴何以成了这般模样。我如实回答,再三解释。父亲没有再问下去,而是坐在炕沿上卷起旱烟,一个劲儿吞吐浓重的烟雾”,实说,这句我读两次都流泪两次。也许,我们小时遇此问题没法幸免,可能就跟没作者这样的服软有很大关系。好像我们那时不管错有多大,有理没理,父亲怒斥或打骂我时,我总是高昂头颅,作“视死如归”状,因此获得的后果就极为惨烈,故我每写一次类似情景都伤感,我每读这样的场景都十分恸心。
后来是父亲把皮鞋给自己买了。可能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情理之中。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可见而不多的亲情,是一种弥足珍贵。我们可以理解,当年那个困乏的特殊年代,哪有像我们现在面对这些的毫无所谓,因现在富有多了,“阔”多了,故此,一个当父亲能那样,确实又是奇迹。
散文的第三节是写吃。先铺陈农村常见的待客现象:有好吃的总是先待客。一个孩子想吃,是天经地义的常事,更不要说那样的生活艰难困苦的年代。这节表现了作者睿智聪慧。
两个同学去给班上卖药,因没晒干没卖掉,他们又想看场电影,作者就说,把药倒在阴沟里,一来别人以为是垃圾没人要,二是待看了电影药也就晒干可卖了。后果然如此,电影看了,药也晒干卖了,两全齐美的事。可见作者从小就有的这样智慧。但这不是本节的重点,重点是写节俭的勤劳本色。
一是作者回去向老师交差:如实说了情况。老师不仅没责怪,相反还说忘了给带点粮票。但是作者很纳闷:老师只是个民办教师,哪来的粮票呢?猜想这不过只是美好的托词及安慰罢了。后来,作者一次和母亲在城里看见老师在菜市卖采,穿着朴素,还和人讨价还价,争争讲讲,他都不忍看下去,拽起母亲就走!老师原来也是那么贫困,很让人难为情。谁知,妈妈却告诫说,“你长大就知道什么是生活了,一切诚实的劳动都是值得尊重的。”
一次是自己工作后,为来看望自己的父母点了几菜,他们却为此不高兴。认为简单一点,吃碗面和或一碗米饭外加碗汤就可以了。作者解释说这没什么,饭馆都这样。父母还是不高兴,认为是浪费,父亲甚至还上纲到腐化坠落的地步(“你以后要注意,刚参加工作就腐化了,不应该”),母亲也生气说,以后我们再来就自己带干粮。这两句,很教育启发人,代表了老一辈的教诲,也是他们勤俭的生活观,给作者的影响很大,对我们的教育同样深远。
我在读首遍时纳闷作者何故要写第四节,初感没多少实质性内容。今再读,感觉是写由环境而引发的思考。
过去太寒冷没法读书,后装上暖气好了点,但又妨碍一个人的正常思考。这个感受我们同样有,好像一个善思的头脑就是拿来冻的,冷的,所谓冷静思考,而非拿来热的,所谓热昏了头脑。特别是如今,当初想进城市,为自己成为这个城市的市民而自得,如今又觉得自己太卑微渺小,早已厌倦了城市的闹攘而少清静。这种感觉,我认为是人在走向自然回归,也是人渐老后的叶落归根的正常反映,感激作者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了有力的表述。
本篇叙述朴实自然亲切,基本是口语提练后的心语。我们说散文是用心说话和用心交流,也是娓娓道来、围炉夜话和促膝谈心。这篇同样表现得很到位。从此意义上来说,要那么多慷慨悲歌干甚?要那么多的娇情滥情纵情干甚?甚至要那么多的为吟一字,断须三根何苦?当然若不是为了流芳百世让人研究,只为真情流露表达,就这么直率真诚痛快地质朴表达又有何不好?我甚至都认为,对一个修炼内功的真正大家来说,矫揉造作易,朴实本真难。当然王淼之作为我新认识故而了解未必全面的作者,单就本篇说句也许多余并不一定准确的题外话供参考:事件不宜过多,宜透。作者在本篇的结尾处处戛然而止,余秋雨的这句引用及辨析也极有引起思考的力量,我们也不妨引出以作为本篇拙评的结尾吧:
余秋雨说,安逸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滞留人生,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阻断,任何安顿都是创造陷阱。可我还是梦想回到山寨的怀抱,贪婪地吸吮白色的露汁,享受墨绿之美,感受金黄的温暖,汲取火红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