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6-2-16 22:06 编辑
年后,问了科室同事看了春晚没有,结果好几个都说没看,或说看了一段但没看完。
央视春节联合晚会,从1983年正式全国电视直播至今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从1986年开始,我是每年都看,一开始是从头看到尾,最近几年虽然也看,但从头看到尾的却几乎没有。随着电视的普及,春晚几乎成为过年年味的一个标志,成为一种除夕过年的“仪式化”,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春晚和年味一样渐渐变淡,渐渐有着泯然众人矣的趋势。
代沟还是口味?
春晚在近二十年渐成一种过年的仪式,每到到除夕夜,我都是早早将年夜饭准备,守候电视屏幕前等着春晚的准时开播。不漏掉春晚节目的每一个瞬间,甚至连广告都看,这曾经是我每年除夕的一个习惯,但最近几年这种兴趣却渐渐淡化了。今年除夕,我又习惯性的守候电视前等着春晚开幕,但上初中的儿子却跑进书房玩起平板电脑。我苦口婆心的让儿子和我一起看春晚,我说全家人一起看春晚,不仅仅是欣赏晚会,也是一起团聚的“年味气氛”。但儿子还是躲在书房埋头玩他的平板电脑,而我妻子看了一小会春晚,就早早去卧室玩手机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枯坐电视屏幕前。本来想对儿子发火,觉得孩子太自私,不懂得和爸爸一起分享观看春晚的乐趣。但看了几个节目,虽然觉得质量还是不错,可总是缺少一种惊喜,随着主持人屏幕上接连不断的切换各地拜年镜头,我也渐渐觉得索然无味起来,于是也离开电视,随意翻看电脑上的晚会直播,回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片段。
我不禁沉思,一直以为孩子不喜欢春晚是一种代沟,但仔细想想,春晚对我的吸引力不也渐渐减小吗?也许是网络时代的人们眼界随着网络开阔了,但口味更刁钻了,春晚也就渐渐的众口难调,丧失了它曾经的“除夕仪式性”。对于孩子不喜欢春晚,我也不禁叹了口气,随他去吧,强扭的瓜不甜,父子之间的口味,有时候也不仅仅是代沟,更有网络时代的改变。
网络是电视的掘墓人
电视曾经是读书时代的掘墓人,电视代表社会进入读图时代,曾经有代表性的美国电视前长大的一代美国人,典型的形象标志是“拿着薯条、可乐等垃圾食品,坐在沙发上看着迪士尼等卡通或电视剧长大”,缺少运动,肥胖、营养过剩,缺少读书导致联想能力下降,电视应该是早于网络游戏的第一代电子海洛因。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电视渐渐有被抛弃的危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电视屏幕而转首电脑屏幕,网络游戏、qq聊天、微信、微博、网络点播,这些渐渐取代了人们的电视时间。
网络以快捷、互动、自由选择的便利性,代替了电视媒体这种单一的模式,尽管互动电视近年发展迅速,但远远不及网络的互动功能和便捷性。春晚也是如此,电视晚会这种点对面的单一模式的传统媒体,无法满足网络时代的点对点自由互动的高速信息转播模式,无法自由互动、无法选择、无法快进和倒退,也无法拒绝或屏蔽广告,不感兴趣的节目也必须按部就班的忍受。网络时代养成人们的刁钻口味,使得人们越来越难有耐心忍耐传统电视节目的拖沓和无法选择。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晚会渐渐没落。
春晚吸引力伴随年味一起变淡
商品经济的时代,年味变淡是注定的。春节和圣诞节不同的是,圣诞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传统春节,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快节奏的生活、工厂化的生活方式、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模式,春节的年味将会逐年变淡。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春晚吸引力将会随着年味逐年变淡。在小农经济、物质贫乏的慢节奏时代,春节的年味倍感温馨浓厚,而商品经济时代,人情淡化,人际关系物化,生活节奏机械化,年味淡化。淡化的年味背景下,全家人团聚一桌看春晚的气氛也必将逐年变淡,吸引力不再。
春晚的不堪承受之重
历史是文明的基石,但历史传承有时候也像一个厚重的包袱。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陷入迟迟无法和解的泥潭,就是因为双方厚重的历史包袱;以色列人复国后,国民多了一门必须掌握的希伯来语;中国人有辉煌的5000年文明和56个民族,一个中国人就必须掌握普通话、方言、英语、古汉语,而美国人就一门语言——美式英语,中国人仅仅一门英语就耗费无数时间。春晚也是如此,1983年的春晚,第一次向全国电视直播,在当时算是轻装上阵,是一种创新。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春晚所承载的历史包袱太多。春晚已经不仅仅是一台晚会,春晚的主要功能已不仅仅是娱乐,春晚承载着继承春晚优秀的历史传统,同时春晚还需要考虑各种人群的欣赏口味,春晚还要兼顾全国各地域民族风俗习惯,春晚还得担负起宣传政策精神和教化国民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这样的春晚在有着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担负着过重的历史包袱,反而偏离了春晚的“娱乐”方向。比如,每年千遍一律的全世界各地的拜年,节奏拖沓、内容乏味,但每年不变、不改,也没有哪一任春晚导演敢改;再如,每年一个模式的《难忘今宵》,李谷一唱了好多年,好不容易换了李谷一,又来了郭兰英。虽然这种安排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喜欢,但再好吃的山珍海味,顿顿吃、年年吃,观众总有吃腻的一天。
网络时代的春晚——高大全还是返璞归真
网络时代的生活节奏变快,选择更快捷便利,网络媒体的互动要求提高,春晚节目也应该相应调整而适应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春晚是继续这样的高大全模式,还是返璞归真,专注于晚会的娱乐功能。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热正是电视节目适应网络时代的重要创新。看歌唱,春晚可能还比不过《中国好声音》;看歌舞,春晚可能还没有网络流媒体便利;而春晚主要内容的小品、相声这种模式,早已经不再适应网络时代的欣赏口味。就如歌剧一样,随着电影的发展,歌剧、戏剧只能渐渐沦为一种小众艺术,这是时代的无奈。
从时代变迁的客观规律来看,晚会这种曾经火热的电视模式,终将渐渐淹没在网络娱乐媒体的海洋中。正如广电禁止电视盒子的功能一样,终究是饮鸩止渴。求变求新,放弃历史包袱,主动适应观众、适应时代,春晚或许尽管不能再现昔日辉煌,但焕发别样魅力还是有可能的。
我对春晚还是很有感情的,但是春晚对于观众,正如我对我的儿子一样,或许除了表面的口味变化外,本质上还是有着代沟的隔阂——传统电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代沟。如何正视这样的代沟,这是摆在春晚面前的课题。但不管如何,春晚今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多中国人除夕夜的重要娱乐,春晚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