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84|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原创]巴金的悲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1 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2 编辑 <br /><br />??17日晚上10点从外面斗地主回来从网上得知巴金去世的消息的,我没有丝毫感觉。我对这条“噩耗”的注意甚至不及对英超曼城与西汉姆联的赛事。我不觉得奇怪。在我的感觉中,巴金已经去世多年。我对巴金没有感情,源自我没有读过多少巴金的文字,源自巴金没有文字真的打动我,也源自我对巴金的几点质疑。按理说,巴金是唯一活到今天的现代作家,作为一个写作者、尤其是作为一个缅怀现代文学的写作者,应该是有感情的。然而,我不是一个语言流氓者,我不制造谎言,我忠于我的感觉、感受、感知。
??
  18日上午和19日下午,接到晚报和日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我说出了我的感受,再依照她们的套路说了几句未必就可以上媒体的话。巴金的去世,从肉体存在上结束了一个时代,其实就精神和创造,那个时代在抗战前就早已结束。我还说了,巴金作品的社会、精神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巴金人的价值大于艺术价值——而所谓价值的产生都来源于政权,来源于政权扩大化的社会学。我知道我是白说,媒体都是主流媒体,都是喉舌,只会发出一种声音。巴金于我,是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名字,是《家》《春》《秋》的名字,是“文坛巨匠”“文坛泰斗”的名称;陌生的是巴金名下的作品的实质,是巴金感性背后的懦弱和缄默。我说出的一二,不过是搜掠的一点印象。
  巴金最大的悲哀还不在于被政权利用、长期利用,自己不能说话。这个“不能说话”有前期的不敢说话,不便说话,不想说话,也有后期生理的无法说话。巴金前期是可以说话的,虽然结巴,但总可以说,说不好,还可以写。但他似乎没有说什么,即使说了,也是鹦鹉学舌了,也是屈服于权利和暴力违心的说假话。政权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鲁迅,是因为鲁迅死了,不能说话了。要是鲁迅活着,政权是万万不便如此利用的,因为鲁迅的骨头向来很硬。巴金活着,眼睁睁看着自己工具化,不敢说话。关键是这样的利用欺骗伤害了几代人,是要有人来负责任的。79之后,巴金说话了,说真话了,忏悔了,随想了。人们都在赞美,政权也在赞美,但谁知道其中的可疑?巴金在政权反省的同时反省,与政权同步,他对文革的忏悔是在政权否定文革之后开始的,没有勇敢、独立和真诚的因素,而且他说的话都是政权允许说的,没有深刻到本质,大都停留在正常的做人回归。因为《随想录》,巴金被喻为“时代的良知”,其实,他无外乎是从说鬼话到了说了人话。“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我也应当像人一样去想任何大小事情。”我又想到前苏联的几个作家,索尔仁尼琴、布洛茨基、帕斯捷尔纳克,他们是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政权的?看看他们,想想巴金,我们的巴金是太渺小了,太懦弱了。
??
  巴金最大的悲哀在自身人格的残缺。年轻时追随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便有了自我理想的“巴金”。但那些都是青春期的迷茫与疯狂,盲目大于清晰,热情大于理智。当他带着混杂了法国革命因子血液和对理想社会的期望遇见中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革命势力时,他的“巴金”便动摇了。较之鲁迅、胡适、沈从文、张君劢、丁文江等现代知识分子,他缺乏清晰的独立的个人意识。严格意义划分,他是更倾向丁玲、茅盾之流的作家的,只是“巴金”的阴影和性格中固有的随和、懦弱让他显得略微中间。49年之后的巴金在实现理想的热情和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了合唱,而且很快成了领唱,没有象沈从文那样成为边缘人物,也没有像傅雷那样做一个清贫寂寞的知识分子。用巴金自己的话说,“起初把假话当作真理,后来逐渐认出了虚假;起初是为了‘改造’自己,后来为了保全自己;起初把假话当真话说;后来真话当假话说”、“ 我不是服从’道理’,我只是屈服于权势,在武力之下低头,靠说假话过日子。”面对权势和武力,傅雷、老舍等更多的以自我和尊严为生命的最高价值的知识分子选择了死,巴金选择了“说假话”。不知道巴金后来忏悔时,是否想到老舍傅雷们。有一个细节,文革开始后,巴金把唐弢送给他的狗交给了医院做实验,为了避免落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名。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花费大段笔墨描写一条拣来的杂种狗与主人的亲密无间,保存一条狗成了卡列宁在极权社会绵延最后一线人性的象征。可见我们的巴金多会见机行事,丢狗保自己。
??
  巴金在死之前已经被推上神坛。有人需要巴金做个神。人民不需要这个神。也许巴金自己也不需要这个神。但他行将就木,没有能力抵抗。晚年的巴金类似于死后的鲁迅,任人夸张、歌颂、造化。1999年的巴金要求过安乐死,但“人民”不答应,他无可奈何地说:“我为大家活。”很悲楚的话啊。“我为大家活”,再是无可奈何,也有他自己的选择。巴金,你可以沉默。
??
  归纳巴金的悲哀,我以为有五。一、青春期小说被夸张为巨著。二、未能坚持“巴金”的理想。三、49之后放弃自我放弃写作放弃人格,沦落撒谎者。四、78之后“随想”的不彻底和被政权更高规格的利用,接受、“当选”为各级官员;五、晚年被送上神坛(同时也被送上祭坛)。
??
??2005年10月21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10-21 1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2 编辑 <br /><br />我对这条“噩耗”的注意甚至不及对英超曼城与西汉姆联的赛事。
——喜丧,白喜事
意味着一个老人终于摆脱了生活尾声的痛苦。巨大的著作留存人间是精神的永生……

3#
发表于 2005-10-21 1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2 编辑 <br /><br />好文章,再读提!

4#
发表于 2005-10-21 1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2 编辑 <br /><br />大众语言形成历史,个人语言形成艺术,过去的悲哀是政治干扰文学艺术太多,比如‘三突出’等等。向阿贝尔致意。

5#
发表于 2005-10-21 1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2 编辑 <br /><br />也读,学习了。

6#
发表于 2005-10-21 1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2 编辑 <br /><br />好文,提!

7#
发表于 2005-10-22 0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2 编辑 <br /><br />  阿贝尔以独白的宣告方式摊开了独白主体的内心世界,任思考的洪流奔突流泄,忠于感觉、感受、感知,观点独立、率真、深刻,与众不同,让这篇文章具有了充分的艺术魅力与社会学术价值。
  追忆、陶醉、向往,都在那一时刻的到来结束了一代文坛巨匠的历史,并将永远与政权共存亡共辉煌。多少年了,他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然而,那一颗微弱跳动的心还在,即使人间没有列车,没有路基,也仍然会找到相聚的站台,因为它就在心中。阿贝尔,这种精微、细腻、深邃的思想深度,颇有“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艺术传达,这是阿贝尔艺术感情与独立人格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在许多篇章中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8#
发表于 2005-10-22 1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3 编辑 <br /><br />看了,阿贝尔,说的好,颇和朕意!
呵呵!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2 13:56 | 只看该作者

马克 :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3 编辑 <br /><br />谢谢你理解!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2 13:57 | 只看该作者

献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3 编辑 <br /><br />个人观点,只希望接近真实.

11#
发表于 2005-10-22 20: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3 编辑 <br /><br />好文章。有自己的见解。

12#
发表于 2005-10-23 10:14 | 只看该作者
好个性,拜读!
13#
发表于 2005-10-23 13:1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深有同感。
那天,我还写过一首“古风”诗寄友人。现贴于此。

   叹巴金(古风)
       
早年喜读家春秋 巴金高标竖心头
天命始悟人间事 先生应有恨与羞
百岁长长体犹健 冕冠巍巍心且悠
官场半生喜劳劳 运动一气怒咻咻
屡错屡悔作随想 反胡反右附阳谋
除却文革受小害 可算养尊又处优
一语曾惊天下士 建议立馆是鸿猷
无奈中央无此意 急删著作搞回收
《收获》垄断一家事 主席头衔至死留
嗟乎吾心多烦恼 偶像为何有遗尤

注:看新闻,知巴金于昨日去世,不禁愀然。巴金原为吾偶像,后偶像半倒,原因为诗中所言事。嗟乎,吾心多烦恼……今寄吾友,聊表此情。2005.10.18 晨。
14#
发表于 2005-10-23 13:59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quot;典型&quot;

中庸、平和、懦弱、人际关系好,年龄大,资历老,没人敢于争功,所以,他就是NO1,巴老死了,我的感觉是终于死了,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好人死了,所以我不忍心骂他,他没有多少劣迹(相比有些人),也没有多少美德,如果讲真话是中国人的美德,那么他也没有作到,所以他是个庸人,一个老人,一个作家,写过《寒夜》。
15#
发表于 2005-10-23 15:53 | 只看该作者

交流

文章好是好,有逻辑,有个人独立思考性,有独到见解。因为这独立思考之风一开,便会有百家争鸣。但是,我想与阿贝尔 先生商榷的是,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丛生到死的过程都可以预见,都可以处置得尽善尽美,那么这个人我们还能把他称之“人”是么?

有句老话:“人算不如神算,神算不如天算。”这里的“神”,如果是指臆念中抽象的物念的话,那么这里的“天”,则应是古人所泛指的,法力不到的,具体的,力量远大于“神”的客观抽象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指所有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曰之为:“定律”。

所以活着的人把对死去的人任意评讲和批判,都不能称之为活人的伟大地方,反之,先躯者们的作为,却总有比现在恣意批判他的活着的人,有着伟大的地方。所以评判人物,批判历史,是否有把他们放在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面去思考?还是一味反潮流都是对的?是独立思考的突出表现?是众人皆浊吾独醒的智者特质?如果不是,那么是智者乎?你又是否可以去做一个换位思想?将心比心?认真、细致、考证和推断之后,你再然后去作出独立思考过后的正确答案出来?

最后我想请问阿贝尔先生,你现在就能面对大家公开宣布你将来的正确思想,正确哲理,完美的思辨,和你注定的事业必定成败的预言么?或者有一套美奂美仑的处置方案么?如果有,你必定与众不同;如果没有,那么何苦这样“善待”事实上的文学伟人是么?——因为在他终结的人生路上,毕竟给我们上一个世纪交了一份不薄的文字记录。至于这些记录适不适合你个人的口味,就好比你喜欢大鱼大肉,鲍鱼海翅,而有人则至少与你不同。道理如此简单,也如此明了一致。

塾有不恭。谨此交流而已。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6 14:27 , Processed in 0.06960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