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0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阅微”与“聊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6 1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微”与聊斋

  纪晓岚给自己的书屋起名字,也显得小心翼翼。据资料上说,《阅微草堂笔记》是他在被贬新疆时写成。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是把领导惹恼了,他也挨了处分。心眼儿里肯定是害怕的,胆颤心惊。写点东西,给自己的书屋起个名字也要格外小心,就叫做“阅微草堂”。于是乎就有了《阅微草堂笔记》,他还写了一首诗,阐明书屋得名。大约就是说读书做学问这件事呢,很难穷尽全貌,也就只能就些小阅微而已。还是个小心脾气。

  于此相对照。蒲松龄的《聊斋》就显得粗豪随性。相传,他的故事也大都是聊了来的。熬一锅绿豆汤,免费给人喝。但是要留下一段故事。这个讲法,让人想起苏东坡的一段。他也喜欢听故事,就总喜欢缠着人们来讲一段。人们说了,我不知道啊。他就说“姑妄言之”,就是说“您就随便胡说一个吧”。蒲松龄大约也是这样一个脾气,与山东人的形象很贴切。

  纪晓岚看不上蒲松龄,他说:蒲松龄大都是在胡说八道。你看他写的这些东西,他怎么会知道?就算是他听来的。那人怎么会知道?好多细节太过细致私密啊!除非当事人自己才明白,可又是万万不可说的东西。你怎么知道的?所以呢,蒲松龄这人不好,他的书不可信。

  事实上,我们现在来比较,蒲的东西远比纪的笔记影响力要大。这是群众的眼光也是历史的选择。那么,为什么呢?用王尔德的一句话叫做“艺术本来就是说谎”。蒲松龄说谎的技巧比纪晓岚要高明,也就是艺术性的高明。这一点,纪晓岚不服也不行。我们再延伸一个问题。你道这个蒲松龄为什么写了那么多鬼狐神仙奇情异恋?有人研究了:只是因为蒲松龄现实很苦闷,很孤独。一个穷苦教书的先生,多年在外,孤身一人。看了些书,听了些故事,又免不了有些小向往,精神上的迷迷蒙蒙小臆想。于是乎,他才写了那么多缠绵缱绻的小故事。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麻醉。那么纪晓岚为什么不写这些呢,因为他有一个老婆6个小妾。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人间得不到,就去寄情于鬼狐神仙。差不多可以解释了。牛郎织女天河配,故事美好吧。据说,就是多年娶不上媳妇的穷光棍们,牛棚里睡不着觉,编想出来的。--无论哪个社会里,能到纪晓岚那样生活状态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蒲松龄就更显得接地气。所以,人们热爱蒲松龄也就想当然了。

  纪晓岚是做官的,又长期在皇帝大臣身边混迹,他了解官场规则,也懂得整个社会构成、运作的规律。他的文字不由自主的也就带了官腔。说的好听一些,也就是官样教化的意味。虽然不同于“四书五经”等官方教材,但也基本是主流价值取向。比如,他在《笔记》中所写的故事,也有鬼神。也不过是这么几类“善恶有报”“鬼神有知”。稍微大胆一些,会写“鬼神”怕君子。读书有正气,鬼狐不敢侵。宣扬的也无非是忠孝仁义那些教义。只不过换了些装潢,借了鬼怪形象来说。蒲松龄的路子就更野性,更生猛。他讲鬼神怕恶人。怨妇可以踩了神桌,打神像的耳光。像“伏狐二则”里面所写,更是尖端前卫。一些侠士奇人也写的虎虎生风,每每让人凛然叹服,让人舍生忘死。由于自己身处环境的不同,思考模式的不同,可以说,纪晓岚不知觉间,还是在“教化”。蒲松龄是在怨尤,是感伤,在希望,在自我迷失又在自我找寻。纪晓岚的文章,多是给别人看的,他躲在一边指指点点。与读者也往往有了距离感。蒲松龄的文章写的是自己,让读者不知觉沉浸其中。一起沉浮喜悲,欲罢不能。纪的文章好似目的在于维护某些规则,而蒲的文字却写出许多人性的根本。规则总是在不停的变化中,人性总有些共通不变的支点。于是,我们今人更喜欢蒲松龄,是因为感同身受。

  纪晓岚总是想讲出些严谨的道理。喜欢议论周致端正。蒲松龄更喜欢讲故事。道理往往是闭合的,一个道理,往往只能适合于一个固定的环境。而故事是开放的,一个故事,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得出诸多不同感受。这一点上来看,纪晓岚倒是像个教书的先生,高高在上讲了许多道理。蒲松龄倒像传说着的纪大烟袋,喷云吐雾间,笑眯眯总能整出一些故事。


2#
发表于 2016-3-6 17:4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人讲什么样的故事,纪所处环境在庙堂,讲的自然是属于庙堂心得。
而蒲则身处民间,民间则属于大众。
艺术也是归属于大众的,属于大众就更在于升华与向往。
3#
发表于 2016-3-6 17:42 | 只看该作者
对比者说,蒲松龄是幸运的,是生活让他流芳百世!
4#
发表于 2016-3-6 19:34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看纪的东西就生气,弄个鬼狐还得板起脸来教育人,如果当鬼作狐都不能率性而为,那还不如当个龟孙子呢……
5#
发表于 2016-3-6 20:16 | 只看该作者
纪晓岚不著书,唯《阅微草堂笔记》他也不断告诉人们:如是我闻。他想告诉世人,他只不过是个记录者。这和钱钟书类似。他们都觉得别人比他们强,所以只是整理和记录。
6#
发表于 2016-3-6 22:53 | 只看该作者
立足点不同,感受自然不同。
问候字母老师!
7#
发表于 2016-3-7 05:33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有学问。二人一卑微,一失意,境遇不同、文章各异。今天拿来对比,确实如文章所言,叹服!
早安!
8#
发表于 2016-3-7 09:25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楼上的集中意见,多半推崇蒲而不待见纪,俺都不敢高言了,其实,聊斋我懒得看下去,倒是阅微草堂笔记看得多一些,原因很简单,纪的笔记只是笔记,而已!
9#
发表于 2016-3-8 15:31 | 只看该作者
阅薇草堂我没看过不敢妄言,只是,作者这种对比读书的心得让人佩服,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读出了感受!
10#
发表于 2016-3-8 20:24 | 只看该作者
纪昀是我们沧州人氏,惜未阅读过他的小说
11#
发表于 2016-3-8 20:43 | 只看该作者
身处的环境不同,感受就不同,所以见识就有区别了!
不错的阐释,很受益!问好!
12#
发表于 2016-3-10 00:03 | 只看该作者
点精理由:作者拿《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做比较,用纪晓岚和蒲松龄的经历分析利弊,敢发一家之言,观点独特,不人云亦云,给读书人以启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6 03:05 , Processed in 0.11369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