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8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向往诗意居住拒绝城市拥挤的空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7 1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6-4-13 16:02 编辑

  向往诗意居住拒绝城市拥挤的空间
  李华新
  美国学者曾经对费希尔曾综合了拥挤理论中流行的观点:人口高度密集产生了互相妨碍问题和资源分配的难度;高密集带来压力,因为作为进化遗产的一部分,人类具有一种界域本能。侵犯了这个领域就可能造成攻击、生理变化和自我会毁灭的冲动;大规模的超常数量的的人出现在临近区域,造成心理和生理的过度刺激。引起肾上腺扩张,生理抵抗力下降,妊娠流产以及其他的反常的行为和心律、血压、血糖的胜利变化;甚至导致永久性损害和死亡。这就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那就是高密集产生压力,是因为它导致了对人们“死人生活领域”的频繁侵犯。而且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是人们通常对公共场所与他人的身体距离有一种看不见的界定,陌生人与他人靠得过近,就会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这就是所说的是每个人之间都有一种无形的个人气泡,在这种气泡之外,人们才不会感到压力和拥挤。
  拥挤理论主要的观点旨在说明:“生活在高人口密度社区的人,容易感受和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特殊压力的环境之中;人口越密集,拥挤感就越强烈;这种人口密集和拥挤产生的环境混乱、心理压力和紧张,需要调节和医治,否则就会形成心理和社会疾病。
  现在城市小区有一个听让人羡慕的词,就是这里依山傍水,是低容积率的小区。所谓的低容积,就是相对宽松和不是拥挤的小区。相对于那些出租房和廉租房而言。在城市之郊所谓的小区,都是占地比较空旷,而人口不是很密集的地方。也就是避免了过度的拥挤。身心是可以完全放松的地方。
  我在城市的南部住久了,一个最大的好处是这里的些许空阔还在,因为这座城市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地带,南北比较窄。南部的山区蜿蜒起伏,山势不高,但确是泰山的余脉;北部则是从城市身边流淌而过的黄河。城市之中则是“平地涌出白玉壶”的众多泉水。这几年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的拥挤程度是在每日都在增加。就像现在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写累了,推窗眺望就是山。而且当时在选择这里居住时,能够有一种眺望的感觉,就是当时的首选。因为有了山,就有了空间的变化,因此即使是现在人住的多,已经不复当年的那种万籁倶静,可是你只要是上得山来。还是可以感受到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空间,因此就很少到城市中心去。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回到拥挤状态。一拥挤就会心生厌烦,就会无法真正使得心情放松。
  感觉拥挤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尽管普通人对于不希望在高密集的区域生活,但是你的财力无法支撑你享受别墅的住处,你无法选择在低密度的社会生活。那么至少你应该要居住于那些比较寂静的地方。而且会有艺术的氛围伴随,人们将这一生活方式叫做诗意的栖居。十九世纪的德国诗人荷尔德在其经典诗作中的那句话:“诗意地、人的栖居在大地上。我是否可以这样斗胆放言,那缀满星辰的夜影,要比称为神明影响的人,更为明澈纯洁”。
  “诗意栖居”,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人必须的生活态度和伦理境界。“诗意地栖居”也是一种罗曼蒂克的浪漫主义情怀,更应当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伦理境界。即人是谁?人在哪?人与其他存在是什么关系?这样的思考和追问,有助于思想回顾和前行,以诗意地方式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诗意地栖居寻找到自由的港湾和精神家园。
  “诗意栖居”里有儒道释思想 ,自先秦以来,道家老子的“无为守静”的思想以及庄子“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人为一的思想,促使与启迪无数人开始探寻思想的自由,回归自然,找寻自我。道家的伟大之处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诗意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的自在与逍遥。唐朝诗人李白的人生标签必有他的豪放不羁,自由无束。“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他展现出的正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态度,饮酒赋诗,纵情山水、求仙访道。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道家眼中诗意生活的具象,也是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更是无数人内心深处的灵魂归宿。在这片小天地里,社会的秩序无需政治力量的干涉,依靠的是人们纯良的本性,无兵祸战乱、无苛政重赋、无诡谲人心、无尔虞我诈,有的只是民风淳朴、物美人善的田园栖居。与外界的隔离,尽管会脱离历史的发展,但保留的是人性的纯真与质朴。庄子《大宗师》谓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将这一份恬淡的诗意栖居增添一份逍遥之意。
  受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诗人在现实生活之外,通过自己的笔触描绘属于自己灵魂的精神居所。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再到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落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还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对于自然的那份空灵与寂静以淡雅的色彩抹在人生画卷上,我们不得不感叹诗人的蕙质兰心,世界从来不缺乏美,缺乏的往往只是发现美得眼睛。诗中充满了禅意,为自然之景蒙上了一道理性的面纱,表明了摆脱了世俗羁绊的诗人已触摸到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玄妙之境。
  诗人的安居之处,在于构建一处不仅可供安身立命的生命场域,而且可以用诗意刻画人生的诗意栖居。当下虽是盛世,人的心情要真正得以松弛,使得心灵享受诗意,还是愿意走向荒野,走向绿色无涯的翠色之中。
  每天都去上山,在不同的高度俯瞰脚下的城市,你会觉得远离城市并非是最好的居处,就像现在我们这样每天会到这个山上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微微出汗,然后在上脚下的住处泡上一壶好茶,写写字,写写稿件,其实也是有些诗意栖居的味道。
  高楼林立的都市森林取代了园林与田舍,寄情的山水已是人山人海。“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所谓的隐逸文化已渐渐地离我们而去,隐逸文化的断裂与缺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却是永恒的,留在现代人的心底。除了缅怀文人们的高逸情怀外,在日益追求和谐的今天,精神与物质,自然与发展都需要诗意的调和,它与现代社会的商业消费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居住文化、审美文化。人们在建筑风格上效仿古代建筑,希望赋予那冰冷的建筑以文化内涵,希望家是如桃源般的归宿。其次,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对古典美学以现代化的注解,将“诗意栖居”中所代表的美学看作为“日常生活的美学”,虽向往着古人贴近自然、炊烟袅袅的生活,但并非如空中楼阁构建与虚无之上,而是将这种理想宛若天成的融入于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在现实和心灵之间留下一方净土。
  这个快速盲动的工业时代,疯狂发展的时代光辉遮蔽着全社会,对物质富有的追逐使人逐渐迷失自我,意识不到自身精神生活的极度贫血。遗忘了作为智慧生命存在的本真。什么的本真就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因为在万千景色中,唯有绿色是最惬意的。在无涯的绿色中你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一种铺展的生态。因而具有延续的价值!
  诗意的栖居这似乎是那些愿意抛弃现代生活的人们的一种向往,而且大多数艺术家或是具有艺术家范的人去做这样的。寓居瓦尔登湖的梭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荡涤着灵魂,充盈着精神;在白马湖畔的这一作家群体,在湖光山色的浸润下,不仅散发着浪漫诗性,还感悟着儒家和佛教思想。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告诉世人:不要将宝贵的时间倾注于无尽的物质追求中,精神的富足才是最终的幸福。他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大南瓜上,也不愿和别人挤坐在天鹅绒的垫子上;宁愿自由地驾辆牛车,也不愿坐花哨的游览车,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到天堂去。他告诉世人,没有那些奢侈品,人不仅能够生活下来,而且会生活得更加愉快、健康和自由。他推崇简朴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现代文明,他号召人们挣脱物质追求的枷锁,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1920年代初以来,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汇聚了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朱光潜等一批知名作家,还包括经亨颐、李叔同、马一浮、俞平伯、刘大白、匡互生等重要外围人物。其中多为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成员,有同窗、同事和师生等多重关系。白马湖作家群是一个气类相近、旨趣相同的文人组合体。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流派相比,白马湖作家群以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卓著的成就而成为一个独立存在。他们歌唱出与众不同的声音,表现出返璞归真、温润腴厚的艺术风格;那些平淡隽永、清澈通明的美文,亦成为文人敬仰的典范。
  在当下也有不少在文坛有了名气,确是喜欢独居寂静的一些作家到大理洱海畔诗意的独居,而因为近些年,大理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继北上广等一线艺术中心之后的又一个新的艺术家聚集地。赵青,杨丽萍,韩湘宁,张扬,欢庆,李带菓,周云蓬,文烽,吴俊德,王啸,方力钧,冯唐,宁财神,孙冕,许菘,野夫,潘洗尘,程昌,等等,他们或安家大理,种菜,步行,柴米油盐,回归到生活的原初;或游离在大理与都市之间,出则叱咤风云,入则静若止水,将大理作为休憩身心的家园,过一种最平常的日子,远离商业,远离物欲,享受自己的艺术,享受阳光,空气和水。
  在洱海边建造艺术空间之前,有十年的时间,薛建华是在往返印度、东南亚和云南之间度过的,徒步、旅行、生活。在大理古城洋人街做过画廓酒吧,也做壁画、雕塑,一路旅行一路收集当地的艺术品。
  对于他而言,如果说异乡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人渴望走出熟悉的生活去看看这外面的世界,归根结底就是在异乡的山水下人们的生活吧。一片山水,一座建筑,一间屋子,一群人,一个人,能吸引的正是他们共同营造出来的气场。
  不过即使是愿意诗意的栖居,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比如写诗写小说的,还有书画家,自然还有到哪里去做生意的经营一家酒吧或是书吧。解决了自己的生存,不去追逐更多的物质的享受。然后静静地在哪儿待着,即使是发呆,也能够让心灵在慢节奏中慢慢地感受和自然共振的生命。
  因为此时你可以让你的生命更进一步的接近自然状态,并且可以从中体验栖居的诗意状态。因为,诗意栖居的主要内容包含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内。而其中精神生活是人类最本质、最根本的需要。如何将物质的功能特征和精神的自由满足完美结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这自然也是当下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关照的领域。
  (济南 李华新)
2#
发表于 2016-4-7 20:3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为从古至今的人们追求田园恬淡的生活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引出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一个文人的社会责任。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21: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点评。
4#
发表于 2016-4-8 11:0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学习。问候!
5#
发表于 2016-4-8 13:54 | 只看该作者
很是令人憧憬。不过也总归是落于向往。
6#
发表于 2016-4-8 19:26 | 只看该作者
诗意的栖居,一个诗意的提法,更是一种诗意的向往。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将物质的功能特征和精神的自由满足完美结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作者在此用心予以呼吁和关注。
7#
发表于 2016-4-9 20:29 | 只看该作者
提帖先。
也希望李老师多互动交流,江天需要您多多指导!
8#
发表于 2016-4-9 21:47 | 只看该作者
诗意的栖居,梦中的美好。向往中……但也许永远是一个“中国梦”了。
9#
发表于 2016-4-10 17:18 | 只看该作者
每次都会为李老掷地有声的呼吁而感动,合理的城规划市,文明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心里的诉求都有是构成其文章的因子。想起了一句很噱头的话,最近挺流行:生活不止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问候。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7:39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4-9 20:29
提帖先。
也希望李老师多互动交流,江天需要您多多指导!

谢谢您的关注。江天都是高手啊,不断学习!
11#
发表于 2016-4-10 19:4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向往着桃花源式的生活,可是那些地域在渐渐沦陷,
12#
发表于 2016-4-11 10:17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拥挤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尽管普通人对于不希望在高密集的区域生活,但是你的财力无法支撑你享受别墅的住处,你无法选择在低密度的社会生活。那么至少你应该要居住于那些比较寂静的地方。而且会有艺术的氛围伴随,人们将这一生活方式叫做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其中涉及到李白,陶渊明,瓦尔登湖……人生如果真的有一块诗意栖居之地,之幸矣。
这就找个搭窝的地方去……
13#
发表于 2016-4-11 11:19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4-11 10:17
感觉拥挤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尽管普通人对于不希望在高密集的区域生活,但是你的财力无法支撑你享受别墅的 ...

早都被开发规划了,轮得到你去
14#
发表于 2016-4-11 11:20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6-4-11 11:19
早都被开发规划了,轮得到你去

我这儿有个鱼塘就缺个看鱼的,你去不?
15#
发表于 2016-4-11 12:56 | 只看该作者
看鱼还是叫我捕鱼?最好的看法是吃进肚子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01:03 , Processed in 0.07764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