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寻找高潮——赏《暴雨将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16 1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群鸟锐声逃过黑色的天空,人们沉默着,我等得血都疼了。
                                           ——题记

  年轻的牧师基卢约誓不再开口,这其中似乎隐忍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傍晚的菜园边,年长的牧师说:暴雨将至。这是影片的开始。然后,异族女孩萨美娜的闯入、牧师基卢的收留、武装野蛮份子的强行搜查、虐杀、逃亡、死去……未及表明的爱情猝然死去。影片《暴雨将至》的讲述在这个地方印证了其渲染爱情的本质——正如这一小节打头部分所示的标题:[语言]一样,这是两个世界的碰撞,擦出绚美火花,最后却玩火自焚——女孩被自己的哥哥杀死。

  最近长时间的看电影,和朋友一起沉迷于视觉上的精彩纷呈。但是这部《暴雨将至》演到这个部分只剩下我一个人来观看,朋友说晦暗的基调、陈旧的背景、野蛮而又粗鄙的演员以及突如其来的巧合统统令人难以接受——片子沉闷、枯燥,容易使人失去耐心。然后我一个人继续观看,因着尚未明确的疑惑的牵引。

  镜头从蛮荒的山村切入现代气息浓烈的繁华都市,小节的标题是:[脸],可以看见一张又一张令人毛骨悚然的面部照片。年轻貌美的安妮拥有一个有着裂痕的婚姻及摄影师情人。安妮与刚从波斯尼亚归来的情人亚历山大在出租车上的缠绵,我们看见一个风尘浪子的疲倦及对温情的眷念,匆忙的温存转瞬便只剩下道别,感觉男人似乎是在追寻着什么又在逃避着什么。这里是英国伦敦。一家餐厅里,安妮与丈夫共进晚餐,不管安妮追随情人而去的决心是否坚定,我们都有理由相信这是最后的晚餐,吞吐的告白使我们得知即便是怀孕也无法阻挡一个女人追求爱情的决心。有人在与服务生争吵,丈夫在获悉自己即将做爸爸之后欣喜若狂,因而没有察觉妻子想要离开的决心。红酒还未下肚,与服务声争吵被赶出餐厅的男人突然袭击了无辜的人们,一阵疯狂的扫射,然后是丈夫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脸,苍茫之中、群山之间,传出歇斯底里的呼喊:你的脸、你的脸……

  就是两个毫不相关的爱情小品,透过丧失以可怜的姿态谴责战争,其中有种族的仇恨也有激进份子的残忍。影片在这个时候分化,变得散漫而又无趣。都是以爱情的告灭、恋人的死亡来结尾的故事,难道整部影片只为描述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寡妇、鳏夫?然而,在这样沉闷的氛围之中,甚至于死亡都不再能够使观赏者获得快慰。

  第三部分打出的标题是:[照片]。隐约觉得这又将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仅此而已。

  摄影师亚历山大翻山越岭的回到阔别16年的小山村,对旧情人的思念,因毗邻的村庄间的种族仇视而不得相见,如此艰辛地以此种风格来表述爱情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甚至于偏远的小山村都不能够给人宁静的感觉,反倒有着脏乱的压抑感。

  经过艰难险阻亚历山大终于得以见到昔日的情人。而当萨美娜作为户主女儿的身份羞怯地躲在门后的镜头印入眼帘之时,先前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忽然得到回归,此时虽然不明其义,但却能够凭着直觉意识到某些神秘的、有趣的意味,即便模糊不清。因为这样的模糊不清放入这样一部缓慢展开情节的影片之中本身就是一种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能够发挥出巨大的牵引力。

  故事的节奏依旧是缓慢的,从亚历山大对着遥远的安妮的告白开始,剧情终于得以坦然。正如在伦敦的出租车上亚历山大曾说的那样:他杀了一个人。我们曾以为他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于是潜入偏僻小山村的疑虑被推翻:为了拍一组照片,军官让犯人出列,当场射杀,然后问:拍好了吗?我回答说:是的。我用摄象机杀了一个人!影片开始直面先前匆匆带过的种种疑虑,逐一解答。

  整个故事的情节开展以螺旋式的回避来递升,缓慢而迂回。可是,这样的方式使得真相大白之时能够爆发出无可比拟的震撼力,远比平铺直叙来得强烈、有意思。一个刹那,推翻了先前的种种怀揣,观者如梦初醒般恍然大悟,获得深刻的体味。

  亚历山大由先前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摇身变成和平的捍卫者,珍爱生命的他戒了香烟,先前的一个拒绝别人递过来的香烟的小动作都得以回应,并赋予一种美好的象征。我们终于也明白了他的隐忍及恐惧:他向往和平,面对杀戮却又无能为力,一个形象变得鲜活生动,举手投足都流露出一种身处乱世的苍凉。

  如果说萨美娜的死是对她杀害亚历山大堂兄马欣的偿还,那么亚历山大为了拯救她而被另一个堂兄米泰杀死应该算是这场激烈的种族斗争中的一块基碑,象征着一个理智的人对仇恨的深刻理解。不为堂兄报仇的他终于死在另一个堂兄的枪下,原因只不过是旁人怂恿了一句:不敢开枪的懦夫,便将锐利的子弹射向自己的亲人。透过这样的悲凉,我们可以看出这群假借为报亲人之仇的人有这么的虚伪,他们是一群疯子,惟恐天下不乱,一有机会便煽动挑衅,动辄便开枪。为报亲人之仇而杀死亲人,这绝对不是巨大悲伤的驱使,而是一种愚昧的本性,野蛮的凶残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他们身上。

  王小波曾在谈论杜拉斯的《情人》之时提到过:小说的段落通过反复的变动来编排,层次感能够使小说更加精彩。而电影《暴雨将至》的结构远不止是错位编排而已,影片前两个部分的平铺直叙仿佛已经完全脱离了整体而独立存在,但在第三部分,先前提及的一切都得以回应,通过渲染、烘托而得到更为深刻的升华。

  当雨点洒在亚历山大的尸体上时,我忽然想起余华的一篇艺术随笔,评论的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及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在这篇名为《高潮》的评论之中,作家余华提出一个关于变幻不定的叙述所引起的反映的全新的名词:“高潮之上的高潮”。影片《暴雨将至》也正是这样,通过不断出现与不断消失来堆积丰厚的情感底蕴,如《第七交响曲》中的侵略插部、《红字》里海丝特所时刻佩带的红字一样,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灰暗天空也是为在隐藏的同时不断烘托酝酿一场空前壮观的奇景。当肖斯塔科维奇撤消了管弦乐和小鼓的离去、霍桑让牧师丁梅斯代尔站上绞刑台时,电影也让亚历山大在摇摇欲坠的蹒跚中永远的倒了下去。

  影片开始时苍白乏力的讲述在结尾处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惊慌失措的萨美娜不停地奔跑,不远处一座教堂耸立于悬崖边上,年轻的牧师基卢在菜园边摘西红柿,身边一位年长的牧师说:暴雨将至。

  将开始之时的情形再一次用在最后结尾处,不但对故事做了解释,也印证了精美结构的延绵、收缩性,故事得以回归,而主题却得到延伸。在叙述学上这种手法叫做倒叙,但影片却不是通过某个人的回忆来展开,如果是这样,最后时刻故事的回归也就意味着主题叙述上的穷途末路;影片的奇特手法使我们在结束之时会不由自主的呢喃那句在故事之中一再出现的话:时不与我,环亦非圆。这句与反抗战争这一主题紧密相关、相互辉映的话如果从一个和平时代的观众口中说出,不单单说明他透过影片对战争有了认知也似乎可以做为对于影片结构的赞叹:环成圆圈的故事仍在向前开展……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7-17 09:50 | 只看该作者
镜头切割式的描述有特点,也有厚度,不错!
3#
发表于 2006-7-17 10:5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确实十分有特色,点与线的结合,影片及个人观点便立体了起来,确实值得学习!!

问好~~~~~~~~~
4#
发表于 2006-7-20 22:46 | 只看该作者
《暴雨将至》,一段电影赏析的旅程,楼主的叙述有自己的特色,只是对影象主题的挖掘和阐释稍显凌乱~~~~~~~~欢迎常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16:41 , Processed in 0.13321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