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我”真的存在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西振
时间:
2006-12-10 11:02
标题:
[原创] “我”真的存在吗?
一日,与恃才傲物、极端“我执”的女儿讨论有关“我”的话题。
问:你总是满口是“我”,你说“我”在那里?
女儿指一指自己,答:这不就是“我”?!
再问:指甲盖是不是“我”?
答:是。
问:头发是不是“我”?
答:是。
顺势紧逼:剪掉的指甲盖和头发还是不“我”?
答:不是?!
如是借此发一了通议论:
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我们每个人的肉身,是由若干器官组合而成的,这每一个器官,又是由大量的细胞聚集而成的,而且每时每刻,都有一些细胞在死亡,另一些细胞在诞生。据说一个人身体的全部细胞,大约两年的时间就会全部更换一次。也就是说,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上,已经找不到两年前的组成成分了。曾经作为我们身体的组成成分的东西,几年之后也许是尘土、淤泥、垃圾,或者是某棵树、某株草、某个昆虫、某个野兽的组成成分。现在都搞人体器官移植了,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包括接受心脏等关键器官移植的人),究竟还有没有“我”呢?
女儿虽然一脸不服气的样子,但也很难驳倒我这番“奇谈怪论”。
如果把人生的时间节拍浓缩一下,可以找到一个比喻——溪流中的驻波。在一个平滑流动的小溪中放一块鹅卵石,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持续存在的波形。但是我们知道,这个驻波并不是一个“实体”,组成这个驻波的水分子一刻不停的流着,每时每刻,组成这个驻波的水分子都不相同。能够持续观察到的,仅仅是相应的力场结构所决定的一个水波的结构模式。如果把人体的细胞比作流过驻波的水分子,一个人能够持续下来的也就仅仅是一个结构模式。
再把人体细胞之间的联结想象的松散一点,还可以把人体细胞想象成一只只执行着简单规则的蚂蚁,由众多蚂蚁聚集而成的蚁群,能够表现出很高的生存“智慧”(有人写过《向蚂蚁学管理》一书),一个人完全可以与一个蚁群相比拟。哪一只蚂蚁的去留都不能决定蚁群的存亡,但没有蚂蚁就不会有蚁群。蚁群是众多蚂蚁的联结模式,人的肉身也是大量细胞的联结模式。这个联结模式不寄存于任何一个细胞个体,却又依存于每个细胞。
可见,所谓“我”,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联结。
这个样来看待“我”,的确有利于破除“我执”。
也许有人要说,这样分析肉身是可以的,但是人不是水流,更不是鹅卵石,人是有自己的思想意识的,这个思想意识,才是真正的“我”。
然而,从生理学跳到心理学,上面的观点仍然成立。与意识相关的,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哪一个不是流动的呢?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在“移步换景”,耳、鼻、舌、身也是如此,而意识呢,不也是一个没完没了的“意识流”吗?只要关照一下自己的意识,就会发现不断有新的念头生起,又不断有念头消失,一会儿怒发冲冠,一会儿眉开眼笑,这些“意识”,究竟哪一个是“我”呢?
就连意识的最高中枢——大脑,也只是由很多脑细胞(大约与银河系的星星数量差不多)联结而成的,而单个的脑细胞所执行的规则,是比一只蚂蚁更加简单的。
如果这些都不是“我”,那么我的精神创造是不是能够代表“我”呢?
我想也不全是。因为一个人再伟大的创造,从历史的纵向看是继承与创新的连续统的一环,从社会关系的横向看是众多思想聚合反应的结果。又有哪一个人敢说这个创造成果完全是“我”的创造呢?
这样看来,“我”就是一个“关系”,一个“联结”,一个“模式”,而不是一个“实体”。朝下一层次看,“我”是细胞的联结、是观念的联结、是社会关系的联结。诸多联结,“涌现”出了这样一种结构模式,暂且假名为“我”。朝上一层次看,这个假名为“我”的东西,又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地球等更大聚集体的一个组分,是这些更大的联结中的一个节点。
当我们看到了这个复杂的网络联结之后,我们还会执著于“我”吗?
可是,当“我”变成“无我”之后,“我”还有意义吗?其实,当破除了实体的“我执”,认清了联结的、关系的“我”之后,一个人反而能够自觉地融入一个更大的“我”之中。为一个更大的联结网络“涌现”出新的结构模式有所贡献,就是一个人所处的这一层次的“我”的唯一意义所在。
佛陀说,“初缘无我,缘成大我”。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空月
时间:
2006-12-10 17:58
张西振朋友对佛好象很有研究了,太深奥,有点迷糊.能不能通俗易懂些呵?
作者:
张西振
时间:
2006-12-11 07:31
标题:
请空月朋友比较具体的提一些问题
譬如,那一部分比较难懂,读后产生了哪些疑问。具体谈一谈,相互启发一下思维,就可以进一步发展思想。交流的第一目标就是“发展思想”,能够发展思想的交流圈子就是一个“智慧圈”——远远超越个体的智慧圈子(就像蚁群)。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06-12-11 09:47
读西振的文章,似乎把心头的疑节一环一环慢慢启开.问好!感谢支持!
作者:
张西振
时间:
2006-12-11 18:50
我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思考自己——借助当代复杂性科学的最新成果,参照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也参酌一些佛家的一些经论(我发现他们在说同一个问题。我不是佛教信徒,对佛学也仅仅是略知一二),以此检讨一下自己用大半生形成的顽固思维方式,象那只在山顶上涅磐的老鹰一样,更新一次自己,好继续“活”下半生。希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指教。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6-12-14 09:41
睿智的思考!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6-12-14 09:54
睿智的思考!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6-12-14 10:05
睿智的思考!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