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张艺谋旧作《大红灯笼高高挂》说开去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1-2 12: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从张艺谋旧作《大红灯笼高高挂》说开去

中文片名:《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
导演:张艺谋
时间:1991年
主演:巩俐 马精武 孔琳 何赛飞 曹翠芬 周琦
片长:125分钟
国家:中国/香港



  早些年张艺谋似乎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很感兴趣。接连改编了作家刘恒的《菊豆》(原名:《伏羲伏羲》)、余华的《活着》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名:妻妾成群)等作品。这一系列文学底蕴浓重厚实的作品让张艺谋从此蜚声国际。而近几年的张艺谋也象某些作家一样,眼光一转,把目光投向了大众,投向了市场。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他们在“失去深度的同时,赢得了读者”。

  深度和市场向来是一对矛盾。有了深度总会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今天一位以前的同事愤愤地把鬼子的小说还给我,说“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伤心的黑羊”这些罗里罗嗦的东西有什么意思呢,她说她现在爱看的是郭妮,她说那些东西有漂亮的赠品,很畅销,很多人都爱看,且内容十分好看,很卡哇伊。末了,同事推荐我也该看一看,说看了至少会年轻十岁。

  但我还是没有兴趣去看郭妮、郭敬明,而是在一个落过雪的宁静的夜里把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翻出来又看了一遍。

  其实在几年前就看过这部电影。一直都总觉得《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名字比苏童那个“妻妾成群”来得更贴切。有画龙点睛的意味:苏童的故事蓝本为龙身,张艺谋拿灯笼点亮了它的眼。

  红灯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而在这部电影里,在这深家老宅中却显得那么阴森逼人。

  故事的开始是女大学生颂莲因为父亲的辞世而中途退学,给别人做了四太太,走之前她跪在继母的面前做出了做姨太太这样的选择。不就是女人吗,她流着泪喃喃自语。仿佛一开始就没有抱定好的结局。

  从颂莲迈进“大院”(可以理解成一个小型的后宫),一场轰轰烈烈的勾心斗角便拉开了帷幕。

  大太太在颂莲请安的时候简要问明了她的一些情况,而后说着罪孽啊罪孽;二姨太总是笑脸相迎,把她视作姐妹;三姨太在她的新婚之夜便向她发起攻击,把她看作眼中刺。

  于是颂莲的战争是从三姨太开始的。面对三姨太她冷言冷语当仁不让,后来颂莲因为一只失踪的笛子而发现雁儿私自点红灯笼并针扎小人儿的事,小人的上面是颂莲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是二姨太写的。

  于是又是一场战争,颂莲“失手”剪了二姨太的耳朵。

  接着,为了雁儿的一句讽刺,颂莲又伪装怀孕,于是夺得垂脚点灯的权利。但很快被雁儿识破并告诉了二姨太,于是颂莲被封灯(可以理解成被打入冷宫)。

  颂莲说封灯也是太太,太太永远是太太,丫鬟永远是丫鬟,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一天,她揭发了雁儿的事,扔出了藏在雁儿屋里的灯笼,并放一把火烧毁。雁儿执拗而倔强,拒不认错,在冰天雪地里冻了一夜,被活活冻死。

  颂莲企图勾引老爷的儿子,但被拒绝,觉得自己寂寞难耐,所以在一次醉酒后说出了三姨太和高医生的奸情,又导致了三姨太的死。

  所有的战争都是颂莲引起的,尽管有时她还蒙在鼓里。

  三姨太曾说,二姨太脸上含笑却是颗蝎子心,为了比自己早几个小时生出孩子,用尽了各种卑鄙手段。我是斗不过她,或许你倒可以和她斗一斗。

  但最终颂莲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了,她疯了,从她进大院起,一年的时间,五姨太又进门了。

  影片结束的时候,一脸单纯的五姨太问那个女人是谁,佣人告诉她是当初的四姨太。而披头散发的颂莲目光空洞,在灰色的院子里不停地走着走着走着,却再也走不出去了。

  苏童善写女人,并且很讨好地套上了一个旧社会的背景。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泯灭人性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阴森森的深宅大院。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仿佛旧社会女人的命运,象囚在笼子里的小动物,时代为她们的命运定格。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和激励,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可点可灭)和不可侵犯的权力人物(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老爷”一直是隐于背后的)的存在。

  有时候觉得一个作家一生写一部伟大著作也就可以让人记住了,可喜的是,除了“妻妾成群”,苏童还有“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等名作,但可悲的是他还写了“蛇为什么会飞”这个败笔之作。

  就像巩俐,有一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可以了,可喜的是她还有“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

  总觉得巩俐应该比那些小家子气的女明星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又不得不承认她的艺术生命是张艺谋给的。

  失去张艺谋的巩俐在王家卫的“爱神·手”里面被贯以三级女星的头衔,真是可惜了她。

  张艺谋仅凭那几部老作品便可享誉一生了。但他还在不断拍出“英雄”、“十面埋伏”以及“满城尽带黄金甲”。余华有了“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这些惊世之作,也足可以就此封笔了,但他却在近期又奉上了“兄弟”。迎接着或褒或贬的大众的口水,这些文化名人们依然奋勇向前。

  抑或是他们现在看重的只是商业的利润(只有钱才能养得起文化?),抑或是自己真的老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2 15:22 | 只看该作者
从内容上看,对影片的涉入部分显然不如对时事种种的概括来的深刻和犀利。


祝新年快乐。
3#
发表于 2007-1-2 20:05 | 只看该作者
从重温一部电影出发,对当今的文化现象做了批判。商业炒作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我们需要的还是厚实的有生活底蕴的好作品。
不错,向楼主问好。
4#
发表于 2007-1-2 20:16 | 只看该作者
失去深度的同时,赢得了读者。的确是这样,余华的兄弟写的夸张且虚假,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以“美乳”来哗众取宠。在做到吸引读者的前提下,增强故事的现实性和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
5#
发表于 2007-1-3 09:34 | 只看该作者
节日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13:26 , Processed in 0.14512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