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知行辨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 0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终。”其观点是“知行合一”,核心是“知行知”。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起初信仰王学,取名“知行”,后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陶知行”为“陶行知”,在1934年7月于《生活教育》上专辟“行之行闲谈”栏目。傅有任评价说:“中国人如果懂得‘行知’的道理而放弃‘知行’的传统思想,才有希望。”核心是“行知行”。
  
  近读《清史稿》叶方蔼传,其中记载:顺治十六年,叶为侍讲学士。讲《中庸》,上问:“知行孰重?”对曰:“宋臣朱熹之说,依次序言,则知先行后;以功夫言,则知轻行重。”上曰:“毕竟行重,若不能行,知亦虚知耳。”忽然觉得陶行知先生观点与此大为接近。
  
  人没有生而知之的,都是在实践,在“行”中而“知”,“知”而后“行”,“行”而再“知”,“知”而再“行”,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日积月累,沉淀自己的修养,指导自己的行动。若不能“行”,不能践行所“知”,则如顺治皇帝所说“知亦虚知耳”。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理,爱迪生发明电灯等等,都是在实践中悟出道理,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走的是“行之行”之路。这是一切科学发明必走的途径。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明晓个中道理却很难,说是说做是做,言行、知行不一者如过江之鲫。小民百姓至多落一个“没准头”,官员却会因此“栽跟头”。小民百姓“没准头”,可能人缘越来越差,因为他说话不算话,连放屁也不如,屁还有臭味。官员“栽跟头”就大不一样,轻者头青脸肿,重者脑震荡半身不遂,甚或丢掉卿卿性命。小民百姓从街上走过去,别人可能指指点点,撇撇嘴而已。官员台上慷慨陈词,言之凿凿,台下吃喝嫖赌玩,说给别人听,我行我素,信马由缰,为所欲为。一旦东窗事发,就不是指指点点撇撇嘴的事了。直到身陷囹圄,才悔不当初,我不是不知道,做的时候,没想到会这样。“囹圄”这个词,应该是个象形词,“吾”关在“口”里,“令”也出不得“口”,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只能是在没有“口”限制的时候,进了“口”,“吾”也白给,“令”也白搭。
  
  由此看来,陶行知先生提出“行之行”观点,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个哲学家。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6-2 09:58 | 只看该作者
从认识论角度言,行在知前,这是无可争议的。但也不光是行,前人的知识也起作用。
如果扩大一点说,就复杂了。
3#
发表于 2007-6-6 10:11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人来说,“知”与“行”往往是脱节的。因为,书本上的东西是书本上的,而社会与生存环境是严酷的,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在社会上行得通。如果一味按照“知”来“行”,那人们一定骂你是“书呆子”。
4#
发表于 2007-6-6 10:2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们中国缺少的不是教育家或哲学家,更缺少的是法学家和科学家。
5#
发表于 2007-6-6 16:14 | 只看该作者
你的文字让我想起一种方便面的牌子:“好劲道”!
6#
发表于 2007-6-7 07:51 | 只看该作者
只有知没有行,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5 10:59 , Processed in 0.05051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