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于丹何以成了一名文化戏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8 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丹何以成了一名文化戏子

  薛林荣

  2007年国庆节,我眼中最悲苦的男人莫过于马东——一个妙语连珠、幽默睿智的节目主持人在那个更像坟墓的600年皇家粮仓内,在于丹教授营造的诡谲、艳丽、梦幻、虚无而又咄咄逼人的气场中,突然失语成为一个傀儡、一个摆设,就像旁边明式桌子上放着的一个花瓶。

  让一名主持人丧失话语权,无疑于让一名战士缴械投降。当于丹强硬的手势如同一枚强硬的核桃不由分说砸向她对面坐着的木偶一样的昆曲演员身上时,镜头中的马东机械地频频点头,却又一眼迷茫,他看看天,又瞅瞅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兼具“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风雅”之气质的于丹,已经在七天的游园惊梦中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古老艺术的非礼。

  中央三套“十•一”黄金周的特别节目《于丹•游园惊梦》,以其新颖的形式,“聊昆曲,赏昆曲,带我们近距离接触这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坟墓一样的皇家粮仓、暗旧的明式家具、电影一样的镜头调度,表演与讲评同在,炫耀与自大共舞,好一桌文化大餐!名为教授实为传媒策划人的于丹让观众领略了她的策划实力和营销实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于丹这么深厚的功力,不仅做电视讲学术会火,而且哪怕是在街上卖拉面也会火。但是,与这个形式相匹配的内容究竟有多少劲道呢?

  在于丹的讲述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于丹不仅懂孔子老子庄子(也许还懂孙子鬼谷子,有待考证),而且居然懂昆曲!

  据说自钱钟书以降,中国学术界便缺少全才,现在,这个谣言不攻自破,于丹填补了大学教授既可以教书育人又可以营销谋利、既可以当学术超女又可以当人大代表、既可以在象牙塔考证又可以在粮仓掘墓、既可以当文化奶妈又可以当文化戏子的巨大的空白,这种功力非一般人可及。尤其是当于丹从文化奶妈摇身一变成为文化戏子时,我们发现了其中巨大的商业机密与可资借鉴的转移公众注意力的公关策略。

  昆曲,这个从没热过的古老曲种为全世界所了解,是因为它被列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现在像大能猫一样珍贵。毋庸置疑,昆曲是昆曲家乡江苏昆山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笔者在大西北,而秦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样。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此前真的懂得昆曲并理解于丹所谓的“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风雅”之美?我看情况并不乐观。

  但是,你不懂并不见得于丹不懂,昆曲俨然是于丹的蒙学和家学——于丹在节目中“坦率地”提到,自己从小就是昆曲迷,打小时候听到昆曲就非常非常喜欢,因为家里喜欢,父亲喜欢,所以从十来岁的时候就听。她自己真正看昆曲并被昆曲舞台所震撼,是1984年,江苏昆剧院的张继清老师出访世界归来在北京做的汇报演出,当时演的是昆曲著名的“三梦”,就是《牡丹亭》的“惊梦”、“寻梦”和《南柯山》的“痴梦”,“三梦”的演出,使于丹领略到了“至情至性”的魅力,并使她一步跌入昆曲的大梦之中再也走不出来了。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于丹总是能得风气之先,多么高远的文化眼光啊,早在儿时就耳濡目染少时便全情投入,真是有志不在年少,昆曲的家乡人民应该感谢于丹,他们从她的讲述中一头雾水地理略了此前从没有意识到的“至情至性”!

  据说昆曲的“至情至性”是于丹迷恋推崇昆曲的根本原因。于丹淳淳教导对面舞台上的昆曲演员和身旁坐着的主持人马东:

  “什么是至情,像汤显祖所说的那种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可以深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在今天要提到‘至情至性’?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相比于昆曲诞生的时代,我们的物质不知道繁荣了多少,我们能享受到文明比那个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的情感比那时候更细致了吗?我们更深邃了吗?我们的情怀更宽广了吗?这一切在今天是不是一个问号?所以昆曲的‘至情至性’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多深的触动?今天拿出来重新玩味欣赏有‘万戏之母’之称的昆曲,体读戏里的悲欢离合,究竟是台上的戏文痴梦,还是它在我们的心里面能有一种空寂的反响,甚至让我们内心有一点感慨,能去想一想自己的浅思。”

  于丹关于“至情至性”的论述使我们接受了一次关于美学的教育,这种教育与于丹讲孔子和老子的感觉一脉相承,不是脚踏大地,而是飘浮在空中,是虚无的、士大夫的、娈童的、狎妓的一种欣赏。这种审美,亦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我想,便是说教的人,恐怕自己也未必相信罢。所以听的人也不相信。”(《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鲁迅全集》六卷41页)

  但是,于丹做到了貌神合一——她的文化浮夸恰好暗合了昆曲这种虚拟的美、写意的美。据说《于丹•游园惊梦》并不企图去深挖那些昆曲内部的符码,“只想让大家感受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无边魅力”,这是于丹的投机之处,也是于丹的聪明之处。

  于丹讲昆曲,很好。她开始转移因讲孔子老子所带来的学术界的批评。早些时候,于丹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王志,我告诉你,我再不搞任何签售了。(见央视《面对面》节目)据报道,于丹首次签名售书, 10个小时签了15060本,大约重3000多公斤,打破了中国签名售书的记录。售书时专门有人为她擦汗,汗流满面的于丹将“于丹”二字写上一万多次,可以想象,于丹教授这一生最恐惧的事是写出她自己的名字,所以,她不再售签。这与经济利益无关,与精神接受能力有关,说到底是于丹式的自欺力在发生作用。

  中国酷好皮黄俳优的文化人恨不能自己当一回戏子,于丹即为一例。现在,她的文化戏子的身份已经基本确定了,还有不知多少人将会为此献身。

  当然,即便于丹成为一介文化戏子,亦不过是自欺欺人。她给自己的学术品相和当下社会的文化品质所带来的苦果,目前显现不出来,但也浮浅得全然不需要历史的评判,只需三五年便见分晓。一切小巧之作都是油滑和空洞的,都要接受质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谈全都扫除,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假面都撕掉,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总而言之,就是将华夏传统的所有小巧的玩艺儿全都放掉,倒去屈尊学学枪击我们的洋鬼子,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鲁迅全集》三卷75页)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0-8 14:15 | 只看该作者
  颇见批判之功力
3#
发表于 2007-10-8 17:53 | 只看该作者
评判有力,文字功底自显在字里行间,学习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让别人如此卖力地评判,也是一种能力,于丹也许正在窃笑呢——这个世界真是乱套了~~~~
4#
发表于 2007-10-8 19:08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林荣了。
欣赏大作。
5#
发表于 2007-10-9 08:0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嘴角为什么常含白沫,因为我对电视这个玩意爱得深沉!
于丹,史上最有学问的女人。
有思想的人是不上电视的,更不会泡进电视,目睹别人“在七天的游园惊梦中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古老艺术的非礼。”,进而伤肝,活该!
6#
发表于 2007-10-9 08: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是基本上不看电视的,近十天来,因下雨,没法出门,看了一部电视剧《山菊花》,漏洞百出。从今天起,我还是基本不看电视。
电视文化,极难深沉。
于丹的走红,与中国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关系。
7#
发表于 2007-10-10 15:32 | 只看该作者
  歌星影星可以出名,可以一夜走红暴富,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人就不能出名呢?假如有人能把<游园惊梦>诠释得比于丹更能"至情至性",那么我也崇敬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6 08:57 , Processed in 0.13496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