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孤独与喧嚣:我们需要怎样的写作[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0 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孤独与喧嚣:我们需要怎样的写作

    杨献平

      “我并不要找出一切事物的解释。我知道一切解释,正如一切事物的开始,一定是隐藏在无限之中的。”(托尔斯泰《忏悔录》)到现在,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所有的事物具有强大的不可解释性,谁在写作中解释,他的作品将是最易腐朽的,相对而言,谁要在文章当中对事物进行确指,他的写作基本上是失败的。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即使掌握,也只是浮皮潦草,甚至大错特错。它们在变化之中,在不可想象之中,我们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将看到的真实、诗意、满怀温情或者疼痛感的记叙、描摹和不遗余力地展示,如果是进入,那也只是一种努力的姿势,它仿佛跟随于事物规律、特性和无限的变化之后的一种烟尘,是“内心”积极向物象、向本质的一种情感张合,并不等于“我”真正进入甚至掌握了。所有想把事物捏入个人股掌,并以此沾沾自喜的写作,我向来鄙夷,并且可以判定它是腐朽的,毫无生机的。

      在当下,我看到了太多的没有信仰的作品,众多的作家和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依靠方式、题材甚至修辞而大行其道,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个己的语言特色、文学理念和写作信仰,随行就俗,写作一些时尚、类时尚、泛理想和书本中来去的作品,之所以还可以称之为散文,其主要的特征表现主要是对家园(大而空,泛指的家园)、人生(大众的、不具备一定特质的)、人类终极(死亡、历史人物命运的牵强解读),个人极端隐私的张扬(多半拔高、甚至移花接木)等等。所谓的写作信仰,它是类似宗教一样的东西,是作家对于文字、事物本身的崇拜、怜悯、同情、抚摸和试图的抵达。而我看到的大多作品是远离的,在文字、题材上下功夫,标新立异的多,而在文体的开拓、文字的诗意、真实、大度、与事物、现实的冲撞上显得苍白、矫情、无奈,乃至投机取巧,自以为是。这是我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一,一个写作者,根本的要求在于认知、个人的心性和对文字之与具体物象的联系上,有没有自己上述的宽恕、怜悯、同情、和谐的一种态度和方式……这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愿意看到的,写作(为写而写)——赞誉(莫衷一是)——发表(不论高低),成为公众产品,这是一条悲哀的写作之路。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时代性的写作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尚和商业色彩,在生存主义硝烟弥漫的今天,真正能够坐下来,青灯黄卷、穷经皓首已然不切实际。我反对极端的庸俗,但也摒弃无谓的高尚。就散文写作而言,它的范畴或者说题材已经不可以限制到传统的物心、心物之上,它应当更多地进入到与你并肩短行、常相厮守、瞬间即离的事物和事情上来,最大限度地写出个人之于整个时代当中的生存状态、内心情感和“我们”之间的牵连关系。不要求所有的写作者都有所担当,但绝对反对阐述和灌输。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文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暴力保持足够的距离和警惕。也就是说,大众的、官方的、泛民间的话语霸权一直是甚嚣尘上,如何更好地去躲避、穿透是每一个写作者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最为匮乏的是真正的纯民间话语和民间原生态的作品来支撑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的写作。知识分子的道义过分担当;经院派对词语和物象的唯美把玩;民间写作者极力向正统意识形态和经院派的靠拢乃至投降行为,网络作家的语言暴力和暴露的无端庸俗和奢靡……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甚至消泯着真正的民间写作、个性写作和先锋写作。这也是对写作者的集体无意识的一个十分尖刻的嘲笑,这也正好验证了荣格“把空洞的词汇置于生活现实的地位,不是忍受对立物的重负,而是把自己捆在一个黯淡的、两维的的世界里,在那里,一切生物枯萎和死亡了。”

      我的主张是回归真实,也即“是什么就是什么”,当但又不可以完全成为一种为事实而事实的写作。我依然认为,作家所惯常的语言、叙述、对题材和文本本身的运用方式,都是有所迥异的。在这里,语言的配合尤其重要。大多数的写作者喜欢把文字搞得虚张声势,亮出诗人,尤其是西方诗人的修辞,而其间,包藏着的确实极为平常和朴素的物事,语言的张扬与文本的简单对比强烈,再加上纵横连绵的腐朽的欧化语句,使得整个作品变得不伦不类。极度的宣泄与事物本身的简约,不是对文本的成就,而是一种破坏。语言的配合应当是自然的,真正契入到物象本身的,而不应当类似于落花流水,燕子衔泥的仓促和潦草。
   
   我宁愿相信写作是无比真实的,尽管行诸文字的方式各有不同。
      以一些作品为例,解读文本,是批评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出现了几个相当不错的散文作家,类刘亮程、谢宗玉、黑陶、马叙、张锐锋、周晓枫等人的文本,其表象是雍容的,文本本身充满了对散文本体的开阔性和扩张性。内容和语言都具备了独特的向心力。也就是说,这些作家已经进入到了真正的散文范畴。而近年来的汗漫、雷平阳等人的作品语言表象喧嚣,尤其是汗漫的散文,除了文字表面张扬之外,没有更多的内质,完全是一种依靠技巧哗众取宠的散文写作。我相信,真的散文是朴素的,是离开表象返回原质和真实生存的。尽管他的作品也牵扯到了具体的生存,但尤其地浮皮潦草和不切现实。还有一位叫做陈川的散文作家,出版过《敲开城的门》等两部散文集。今年在《花城》的专栏,虽没有吸引更多的眼球,但他对动物的解读显然与法布尔相去甚远,一个是凌空蹈虚,一个实地进入,虽然在语言和审美上有一些新的东西,但距离好的散文仍旧相去甚远。
      具体到新散文(http://my.clubhi.com/bbs/661477/)、汉字(http://bj2.netsh.com/bbs/96539/)和原散文(http://my.clubhi.com/bbs/661516/)三个论坛,上述的问题我看到很多,当然包括几个帖出来作品便引起大片叫好声音的作家。我个人的感觉,衡量作品的好不好很简单,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对所写物事的把握力度、一个是整个文章的气度。          
      我反对纯粹的诗意写作,尤其是类似于诗歌的散文写作;
      反对以小巧取胜的写作;

      反对文章当中的“是”、“不是”、“肯定”和“我认为”、等等主观词汇;
      但尤其欣赏将戏剧、小说元素拿到散文中,并有很表现的作品。这一点,马叙、黄海、玄武和三胖子做得尤其好。记得玄武最能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午夜是人灵魂虚弱的时候。”(《木梦》)我读到这句话,蓦然一震,我知道被这句话击中了,毫无理由。玄武的写作在某种程度是对人本身、灵魂乃至心灵生存的审视、展现和张扬。他的写作当下显得与众不同,与黑陶的写作有着某种相通的东西,虽然剑走偏锋,但也蔚为大观。黄海最近的《身体的性格》让我看到了氤氲于文章之中的忧郁和苍凉之气,这种年少的对个人身体的怜悯情绪,使得这篇文章中黄海变得楚楚动人。三胖子对事物、对时代、对人本身乃至命运的把握入木三分,他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当下所最优秀的文学创作品质。马叙的写作向来特立独行,小说的“平庸”主义,实质上是对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真实转述和表达,他的《观察王资》就是很好的例证,他的散文里面用许多新的小说的因素,迄今为止,他的《海边——人·事·物》仍旧事他散文中个性最为鲜明,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
   
   我相信张生全是一个原生主义者,他的《青瓦下储粮》,不但有很好的文本意识,而且语言光洁到位,在朴素的事物上面,涂了一层好看的釉彩,使整个作品显得整齐、光亮,宛如一件形神俱佳的艺术品。沈荣均的作品首先让我看到了包装,他的语言张力冲力,具有很强的弹跳力,其间的叙事朴实具体,与文字形成了强烈反差,也许这一种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冒险,我自信自己写不好。它要求语言的统一,意识的连绵和姿势的高蹈,还要一而贯之,稍微松懈就导致全篇失败。征衣的文章显得愉快,是文字当中的愉快,还有大气和从容;半文的散文相对谨慎,有一些优雅的品性。谷谷在纯粹的散文写作路子上日臻成熟,艺术上的品质成分较多,他的《重温野地》系列可以说是今年来比较优秀的作品之一。习习的文字历来不俗,《甘南纪行》另辟蹊径,物我交融,显得十分和谐,《我们边走边说吧》在过程当中显示了成长,尤其是女性的某种温馨气息。提南高的探索文本值得注意,在消解、怀疑、确指和犹疑之间。完成对事物及致内心的构成和张扬,尤其不错。人邻的两篇文字令人刮目,对古老岩画的新鲜解读,于远古的图画里找到生存,找到亘古的人类烟火乃至精神延续。陈洪金专注的西南乡村活活生动,于普遍烟火中照见活着、世俗和人性的涟漪。木祥以个人经历入文居多,路上的感觉很重,无论对事物、人的审视,还是反观内心和一方地域都历历在目,不怎么张扬,但粒粒入心,细致和动人处令人肃然。征衣的《诡秘园》系列绝对是上好的探索文本,他的探索意识自觉、自然和深入,无论形式、意识和文体,都显得协调和和谐。王征珂的随笔《胜过人间无数》开合从容,所论所说都极其深入,当然他的散文要比随笔更为精到和匀称。楚些的《走进城市》系列,其中有很好的学识、智识一流的篇章,并通篇充溢着人性和人文关怀,孰为难得。李晓君的《一位朋友的素描》显示了作者对文体的优裕自如的驾驭和语言的功力,尤其令人侧目。

      当然,还需要说起一些作家的名字:张锐锋、周晓枫、蒋蓝、谢宗玉、黑陶、雷立刚、马叙、黎晗、杨新雨、谯楼、马海轶、行徙、唐不遇、李傻傻沈念、雷杰龙、阎文盛、颜全飚、聂尔、老鱼、空水、孙光新等等,女性作家里面的星空、阿舍、弱水、黄玲君、杨荻、紫含、碣石山、采菊、五月雪、紫衣侠等;诗人东篱、淡舟、甘肃·独化、沙戈、三米深、墨人钢、林养,后来的但表现不俗的江子、东君、云南泉溪、杨四海等,西北狼、梦中英雄的随笔也都极具个性,这些都是我所喜欢并且尊重的作家。
   
    需要说出的是蒋蓝先生的随笔,绝对一流,他的血性、智识和尖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缺乏的力量之一,我总是对那些有着独立思考并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人怀有由衷的敬意。我门需要的不仅是对文体本身的充实和探索,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创造和建立,道义担当是知识分子的精魂所在,是这个社会的骨血构成。

      上面提到的作家和作品,仅仅是一个时代新生散文力量的一个缩影,或者说一个不太全面的局部。在我们的背后,还有一些相当不错的散文作家,但上述的已经形成群体,一支贯穿逾网络和纸媒的生力军。但永远不可以用成熟来解释他们的创作,成熟的一面意味着腐朽和没落,可以说,如果可以,我们永远不要成熟。“在路上”绝对是对这一群作家写作状态的最为恰当的表述。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3-10-10 16:19 | 只看该作者

80%的认同,剩余20%的自我思考与存异

这是一篇很有素养的文章,在于写作的交流方面也有较为全面的探讨,并认同80%。

我始终认为,写作必须真情流露(真实的一部),写作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写作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写作不能庸俗,写作不能肤浅,写作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架,有了太多的圈圈,文思便被束缚。
3#
发表于 2003-10-12 0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孤独与喧嚣:我们需要怎样的写作[原创]

最初由 杨献平 发表
孤独与喧嚣:我们需要怎样的写作

    杨献平

      “我并不要找出一切事物的解释。我知道一切解释,正如一切事物的开始,一定是隐藏在无限之中的。”(托尔斯泰《忏悔录》)到现在,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所有...


一家之言:))
4#
发表于 2003-10-12 11:01 | 只看该作者
我 愿意看真实的作品,最起码是情感的真实。不喜欢不知所云的词语堆砌。
5#
发表于 2003-10-16 01:21 | 只看该作者
  此文我给收集到《有关散文的讨论》专集中了。我刚刚看到  喜欢此文   很不错 :))  
6#
发表于 2008-4-15 14:09 | 只看该作者

虽是很早的贴子

提一下,赞美一下,实在写得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7 08:26 , Processed in 0.05314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