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9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骏森《乡愁》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2 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临睡前拿起几位朋友的诗集翻上几页,已经成为最近一些时候的习惯。没有什么目的,就是随心看上几行几句。那种感觉真的十分好。估计有朋友能够意会。有时候逮住其中某句或者某个字眼,能琢磨上好长时间,竟至于连整首都没看下来,就被接踵而来的关灯休息打乱了看下去的阵脚,委实是家人需要早点休息,我没法控制这个局面。不过这个没关系,我还可以利用下一次机会。只要能入心,何怕这一时半会儿的中断?或者换句话说,就算是关灯了,我还可以在脑海里让那些诗句自由游走。它们就像是拥有着天使一样的翅膀的美妙精灵,在我脑中摇曳生姿,绚丽出彩。


  你知道,有些诗歌是能活在心头的。我每每有向人说起它们的欲望,想说道说道它们的意境的美好,结构的奥妙,等等。比如说高骏森的这首《乡愁》。尽管说实在的我并不懂诗歌,也没有系统规范地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只是附庸风雅地假装喜欢诗歌罢了,不过我真的是想跟人说道一番,这份感觉越来越强烈。于是我只好不管不顾了,就信口开河吧。因为说到底,我只能是想到哪说到哪。但愿我以下的解读,不至于离谱跑偏。


  第一节,“河流的金曲依然唱响我童年的孤单/右边的山峦,七月的风吹疼我感性的胸口/这条小路夹在山与河的中间/没了主人,冷漠的回归了原始”。


  标题是《乡愁》,起句就与“愁”相对应——“河流”弹响的是“金曲”,唱响的却是“童年的孤单”。“金曲”与“孤单”恰成对比,让人在一开始就预感到了什么。这是全篇的基调。这第一句,没有绕路,没有过渡,它直抒胸臆,简简单单的一句,就把读者的心拉住了,吸引了,让你不由得要跟着他的笔触去走,去进行后续的探寻和思索。好像是信手拈来,却又不全是。看去没什么招数,却有深深的功力潜藏其中。


  第二句紧跟上句,“河流”“唱响”了“孤单”,“风”“吹疼”了“胸口”,一个“疼”字,很好地与上句的“孤单”相应,让人意识到了一种情感的铺垫和渲染。借景抒情,以物言心,向来是诗人的惯用手段。河流和山风在这里便很好地充当了这个角色。而“右边”,则确指方向,让诗作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依靠,不至于漂浮无着;让人能够准确地感知路的右边是山,路的左边则是水,在这样“具象”的环境中,为什么风会“吹疼我感性的胸口”?“主人”又是指谁?“冷漠”“原始”又是何意?悬念顿生,却又迷惑不解,我们只好带着这丝疑惑继续往下读。


  整体上看第一节,是一个基础性的交代,交代了时间——七月,地点——夹在山与河之间的小路,人物——“我”,还有一个“主人”。而“孤单”、“疼”等字眼,则把整个诗作的情感基调做了透露。


  第二节,“房屋还在,门却紧锁着。山寂谷静/风景依旧,却不闻狗吠鸡鸣/田园成了荒芜的废园/只有一片密集的玉米林,告诉我/千万不能忘记这里和自己有着/血脉相连的根系”。


  房屋依旧在,紧锁的门诉说着什么?谁的房屋?门为什么紧锁?寂静的山谷里风景依旧,而那曾经熟悉若常的鸡鸣狗吠却杳无踪影,繁茂的“田园”成为了荒芜的“废园”……这一切,究竟是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是简单的铺排?它们背后有怎样一个故事?这时候,作者笔锋一转,毫不犹豫,即刻就说:“只有一片密集的玉米林,告诉我……”,于是,有着昭示意义的玉米林成为一个集中的点,牵引起诗作的主旨所向,让人在不自觉的阅读中进行着自觉的思考和联想,我们会意识到事件的那个核心就要到来,于是共鸣就在此时产生了,你浑身会涌起不自觉的战栗和激动。“千万不能忘记这里和自己有着/血脉相连的根系”。这凝重的一笔,戛然而止,却耐人寻味。


  第二节,是在第一节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延宕和深化,环境更真切,具象更具体,情感的基点更集中,那根紧紧拉拽着我们的悬念之线绷紧了,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它铮铮作响的异常声音。


  第三节,“我终于流泪了。在一支烟即将熄灭的瞬间/像疯狗般咆哮起来,胡乱窜跑/尾随的风声最终把我绊倒在田埂上/一座矮小坟头,让我在太阳底下/嚎啕大哭”。


  终于流泪了的“我”,经过一支烟的短暂冷静之后,终于按捺不住了。在这里,像疯狗般咆哮、胡乱窜跑的“我”,成为这个爆发中最鲜明的影像。他的放浪形骸,不顾一切,都让人在直觉中以为,这个人疯啦。是的,他的情感收敛自觉在这时候得到了破坏,得到了解放。我们看到的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一个人的情绪迸发。诗作到这里,好像已经不再是那些貌似简单的文字在导引我们,而是那股激越的情感力度影响了我们,击败了我们。直至这个影像被“绊倒在田埂上”,“嚎啕大哭”,我们才明白,是什么让“我”如此这般淋漓尽致到崩溃的地步,我们才知道,那座矮小的坟头,究竟含蕴了什么。


  第三节,是一个情感过程发生运作到最后的全面爆发。究竟这座矮小的坟头里,有个谁?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父辈也好,祖辈也罢,或者更久远的先祖也罢,都是至亲,都是血脉,都是我们的根之系,命所在,魂的栖息地。无论你走到多远的地方,走了多长的时间,都不会在你的“根”这里无动于衷。到这时候,你再返回头来看看诗作的标题,于是,强烈的乡愁便袭来了,那么稠,那么浓,化也化不开。所以,“嚎啕大哭”这四个字,已经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那四个字了,它们十分准确地描摹出了经过一路奔波之后,情感的那种喷发状态。


  实在说,表述“乡愁”的诗作不算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余光中先生的那首可谓是个性卓然、十分精致的一个代表。能够在这样的比照之下出新,让人共鸣,显然不容易。而高骏森的这首《乡愁》,情感表达逐步深入,结构上层层递进,在短短的篇幅里呈现一种情感厚度和力度,最终击中了读者的心,实属上乘之作,值得赏鉴。


  2016.3.10


2#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09:59 | 只看该作者
问候各位朋友!
支持一个,请大家不吝赐教。
3#
发表于 2016-3-12 1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翠微 于 2016-3-12 11:26 编辑

夏老师说自己不懂诗歌,却又将诗集分析地透彻。这是因为喜欢才能做到的吧!
4#
发表于 2016-3-12 1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6-3-12 14:00 编辑

很意外,很惊喜,也很感动,想不到夏冰老师能给我的诗歌写一个评,这是我从来都不敢想过的,因为夏冰老师的文采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坛上是很有一定名气的,在网络文学界更是名声斐然,作为我仅仅只是一个爱好写作的写作者,所以对夏冰老师给我作品写评,我从来不敢想过。这就是我的很意外,很惊喜,很感动。

这首《乡愁》夏冰老师解析的很精准,
这首《乡愁》是我2012年7月从广州回老家后回来写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歌一共七首,《乡愁》好像是第四首,素材与灵感来源于我回家走在多年不走的那条山路上回想自己童年的点滴。
山路是一条很逼仄的小路,左边是一条大河,右边是一座山,这条路就夹在山与河流的中间,小时候我上小学七年,每天都要来回走这条山路,早出晚归,因为路太小,路两边荆棘灌木杂草很多,还有蛇出没,父亲在世时经常开路。17岁我离开故乡多年不回,父亲也在2012年2月离开了人间,父亲离开人间时还是早春,春天还没有完全复苏,所以路边的野草也没有长出来,所以也没觉察到什么,想不到半年不到我再次回去,就成了森林,因为没有人再搭理了,真的是物是人非,于是我触景生情,就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感谢夏冰老师,很开心,我一定要好好收藏这篇评,相当于名人给我写评了。
     最近力不从心,来论坛少。一并问候大家!
5#
发表于 2016-3-12 13:28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细腻透彻的评阅实数难得,学习好诗好评,问候两位老师:handshake
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5:53 | 只看该作者
翠微 发表于 2016-3-12 11:25
夏老师说自己不懂诗歌,却又将诗集分析地透彻。这是因为喜欢才能做到的吧!

谢谢翠微朋友。确实是挺喜欢骏森这首。问候!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5:55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16-3-12 13:02
很意外,很惊喜,也很感动,想不到夏冰老师能给我的诗歌写一个评,这是我从来都不敢想过的,因为夏冰老师的 ...

骏森过誉了。我只是有感而发。有不到位处还请海涵并指正!问安!
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5:56 | 只看该作者
徽州雪 发表于 2016-3-12 13:28
如此细腻透彻的评阅实数难得,学习好诗好评,问候两位老师

谢谢雪。你的诗作也是给人十分殊异感觉的。我常读常新。问候!
9#
发表于 2016-3-12 17:03 | 只看该作者
层层推进,解读细腻,许多文字,挖掘出诗人留下的空白。为你们二位鼓掌!
10#
发表于 2016-3-13 08:40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16-3-12 13:02
很意外,很惊喜,也很感动,想不到夏冰老师能给我的诗歌写一个评,这是我从来都不敢想过的,因为夏冰老师的 ...

原作与评论者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最妙的了。
作者、评论者、旁观者,读,再读,相视会心,岂不是一大快事。
希望各位多多赐稿,多有这样交流。
拜读,问好。
11#
发表于 2016-3-13 1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6-3-13 11:09 编辑

很欣赏作者这种坦诚的态度。
夏冰是我多年的文坛老友,我说话也不遮掩。
这种逐字逐句解读,是入门的基础,也是理解并延伸提升之的关键。
作者析第二节,我想到了“十五从军征”的诗句,及老师当时的解读和分析,虽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却类似。
作者的这个理解是到位的,也是深入的。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要说当下农村,出来多年的我们,回去哪有不感同深受呢?
骏森的诗文,其情甚浓,其意极深,其文极畅,我们多少都有些熟悉和了解。这篇短评,在谦逊之下力达直指其意,就一个字:好!
顺祝夏冰老友各项创作,全面丰盛!
12#
发表于 2016-3-13 11:21 | 只看该作者
赵兄分析的如此通透,是对原作者的诗心一种慰藉和肯定!
13#
发表于 2016-3-13 22:4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夏版好文,先学习下。下来认真学习!
14#
发表于 2016-3-16 13:36 | 只看该作者
再读,提一下。
15#
发表于 2016-3-17 10:47 | 只看该作者
高版主的诗歌细腻深情,一直很喜欢读。夏版的评,锦上添花,欣赏体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16:41 , Processed in 0.09278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