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9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凉友相伴月明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3 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扇子是人们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每当挥汗如雨的盛夏酷暑季节,胡同口、树荫里、月光下,城里乡下悠闲的老头们,品茗下棋;老太太们照看咿呀学语的稚童,聊天啦呱,手摇蒲扇,清风徐徐,凉爽宜人,非常惬意。至今想起来小时候玩折扇的情景来,还是仿佛历历在目,那确实是童年记忆里的一道优美的风景呢!

  那时见到的扇子多是大人们手中的蒲扇,它们大都产自于南方。我们很是纳闷这种扇子的来历,父母告诉我们说,这是南方一种蒲葵树的树叶,经过人们的简单加工,用来以障日引风,就变成了手中所拿的这种蒲扇。常见的大蒲扇一般是一尺见圆,价格低廉并且扇来风大又凉爽,很受普通老百姓的欢迎。炎热的酷暑伏天使用扇子不但能清热消暑,还可驱蚊,手臂不停地摇动扇子,也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劳作后的父母们中午在树荫下聊天,晚上在月光下乘凉,乖巧的孩子们躺在大人们的怀抱里,由着父母们轻摇蒲扇驱蚊纳凉,惬意地走进甜美的梦境中,去和牛郎织女的孩子捉迷藏,去月宫中喂嫦娥姑娘的玉兔……到了读书的时候,那种有山耸立有水流淌的竹制的纸质小折扇,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最珍爱的宝贝。棱角分明的竹制小扇结实耐用,纸面裂开以后可以进行粘贴修补,那种果树形状的纸质圆扇,虽然造型别致样式新颖,却耐看不耐用,记得有一种黑纸面的竹制纸扇,扇面较大价格稍贵些。前两种小扇的利用率要相对高一些,人们喜爱的直接原因就是在扇面图案的背后,有一片闲置的空白,这是我们苦练书法并经常题词的一面,多是写上“五六两个月,小扇不出借,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或者“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等以及另外一些“小扇有风,拿在手中,谁要来借,不中不中。”等在民间广为传诵的、与扇子有关的顺口溜。这些关于扇子的零星记忆,是我们美好童年记忆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在我们的纷繁记忆库里偶尔闪现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始终是精神上的愉悦,记忆里的温馨和情感上的满足。
  
  成年后,我们懂得了很多关于扇子的丰富知识,懂得了中国扇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懂得了扇子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扇子最早出现在殷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加工制成,称为“障扇,”因“扇”字里有个“羽”字,故有“羽扇”之说。《诗经•;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以后开始用来取凉。据说扇子有一个别名叫做“凉友,”源于一句“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的古诗。扇子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扇子也因为南北地域的不同差异,和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草根阶层、男女老少的身份各异,使用的扇子也不尽相同。从最初的羽毛扇,到宫廷内的装饰,从周昭王聚丹鹊毛羽为扇以示尊贵,到诸葛亮被人视为智慧象征的羽毛扇,以及大家闺秀的团扇、绢扇,再到现代人常用的折扇、大众化的蒲扇,酒店、宾馆、家庭墙壁上的扇面装饰画,花圃花店的扇形花盆,配上一棵叶面肥硕的君子兰……这些与扇子有关的人事与物品,都能受到人们格外的青睐。我们由此可以说,扇子的历史就是祖国浩瀚历史的一个伴生物,它伴随着众多的历史人物,演绎出了一个个的传奇故事。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唐僧等人到西天取得真经,三借芭蕉扇,与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斗智斗勇,最终踏过火焰山,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得正果,也有扇子的功劳;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胸中自有百万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孔子第64世孙孔尚任的《桃花扇》讲述明朝末年,“复社”领袖书生侯朝宗,因性格刚正耿直,痛斥奸臣阮大铖而赢得秦淮名妓李香君的倾心爱慕。侯朝宗题诗扇上赠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八年间时势动荡,几经反乱,当香君得知候朝宗已变节投清时,严词斥责,撕碎桃花扇,入庵隐居,断绝了与候朝宗的一切来往。连电影《刘三姐》中地主老财莫怀仁的狗腿子与刘三姐对歌,也酸腐迂笨地摇着折扇唱上几句,最后树倒猢孙散……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关于扇子的也有很多,如汉时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风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筴笥中,恩情中道绝,”一位美丽的少女,将一轮明月形“合欢扇”赠与她的心上人,她惟恐暑热渐消之后秋风将至,收藏起来的合欢扇会阻隔了两个人婉约动人的爱恋。

  扇子,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遮阳纳凉的工具。现在蝶舞蜂飞的绢扇,在一些大型的文艺演出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演出道具,那些漂亮的女演员们,在灯辉霞彩、翠羽明珰中蹴腰舒袖,扬眉回眸,将她们的醉态曼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扇面入画如诗,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后来在文人书画圈内逐渐形成了以在扇面题诗作画为核心的扇子文化。《晋书•王羲之传》中,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妇人“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人们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方能慢慢咀嚼出其中的艺术意蕴来。现在很多扇子制作精美,加上名人题诗作画后,成了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

  现在的条件好比以前好得多了,很多平民百姓人家里都已经装上了电扇、空调。但城里的乡下的老大爷、老大妈们总是爱到胡同口、树荫里、月光下轻摇蒲扇乘凉纳爽,品茗赏月,自由自在地谈论着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茗外清风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他们喜欢在这水汪汪的月色里静听光华的脉脉流淌,尽情地体味着往日的幸福,回味着逝去的青春时光,享受着一生艰辛劳顿后的解脱与静滤……
2#
发表于 2008-3-13 14:35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扇子,觉得真亲切.
童年的记忆里,可不总是被母亲这样的大蒲扇摇睡的吗?
学习!
3#
发表于 2008-3-13 14:55 | 只看该作者
思路很开阔,知识丰富。
关于扇子说的这样细,很不错!
4#
发表于 2008-3-13 14:5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第二段的描写非常真实,给我们予临场感。这些记忆是清晰的,也是珍贵的。你所叙说的这些,我们都曾经历过,所以,读到这里倍觉亲切。那些个题词,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在叙述以扇子有关的历史渊源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西游记》里的神话故事。这样在内容的充实上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文字笔力沉厚,脉络条鬯,情趣深婉,皆不同凡响。建议:文章引用文过多。文中出现几个错别字。问好!
我们很是纳闷这中(种)扇子的来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组)成部分。。
5#
发表于 2008-3-13 16:24 | 只看该作者
思路宽阔,知识丰富.可以按照永生的建议,将相近的引用简略一下,脉络就会更清晰的.问好.
6#
发表于 2008-3-13 16:32 | 只看该作者
带给人们亲切的回忆
7#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8:0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文章第二段的描写非常真实,给我们予临场感。这些记忆是清晰的,也是珍贵的。你所叙说的这些,我们都曾经历过,所以,读到这里倍觉亲切。那些个题词,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在叙述以扇子有关的历史渊源时,很自然地就想...


已经根据杜老师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删除了500字。很是钦佩杜老师看帖的仔细,就像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的严格要求一样。谢谢您的指正。以后一定仔细斟酌字、词、句。
8#
发表于 2008-3-13 18:28 | 只看该作者
文笔质朴,描述细腻,思绪开阔,纵横交贯式的手法应用妥帖,按照杜版的意见调整后的效果的确更加清晰明朗了。感动于你一次次修改文章的认真和谦虚的精神,精华鼓励!
9#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8:53 | 只看该作者
我去过多个论坛,没有任何的论坛主持像《中财论坛》的版主一样认真、仔细、负责任的对所有的帖子进行评点,提出这么中肯的修改意见。在这里,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亲切、随和、平等的交流气氛。在此,我代表我自己,再次谢谢各位版主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10#
发表于 2008-3-13 20: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范廷伟 发表
我去过多个论坛,没有任何的论坛主持像《中财论坛》的版主一样认真、仔细、负责任的对所有的帖子进行评点,提出这么中肯的修改意见。在这里,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亲切、随和、平等的交流气氛。在此,我代表我自己,再...

    同感。的确如此!
   再者廷伟的此篇文章知识丰富,增长了不少见识!学习,问好!
11#
发表于 2008-3-13 21:30 | 只看该作者
真切,朴实,让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体味生活的韵味!
12#
发表于 2008-3-14 07:13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文章优美、细腻、文笔到位,学习欣赏了!欢迎来荷小屋做客,感谢点评我的文章~~
13#
发表于 2008-3-14 07: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范廷伟 发表
我去过多个论坛,没有任何的论坛主持像《中财论坛》的版主一样认真、仔细、负责任的对所有的帖子进行评点,提出这么中肯的修改意见。在这里,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亲切、随和、平等的交流气氛。在此,我代表我自己,再...

看到了你的修改结果了。这样也更顺畅些。感动你行文的严谨态度。问好!
14#
发表于 2008-3-14 08:15 | 只看该作者
思路很开阔,知识丰富。
叙述清新流畅,欣赏并体会。
15#
发表于 2008-3-14 08:16 | 只看该作者
        揖让月在手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古人以月喻扇,可谓形象浪漫。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用上了电扇、空调,但室外纳凉仍离不开扇子。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今注》里说五帝时代的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还说到了周代,制度规定:以雉尾扇为王后、夫人车服。

  扇子的种类在古籍中多有记载。晋《东宫旧事》里说:“皇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黄竹扇。纳妃,同心扇三十,单竹扇二十。”《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时涂修国献青凰丹鹊,孟夏取鹊翅为扇,一名条融,一名反影。”《邺中记》里记载了石季龙的云母金薄莫难扇,说他出行时“乘舆用桃枝扇,或绿沉色或木兰色,或紫绀色,或郁金色。”《西京杂记》里记载了赵飞燕的七华扇。《班孟坚集》里班固记述了白绮扇。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桃叶团扇歌》里记述了桃叶团扇。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用来指挥三军的白羽扇,几乎成为智慧的象征……

  古人的诗作中,也记述了不同材料的扇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通过汉代班婕妤的《扇诗》,可知圆月形的合欢扇,是由轻柔的丝制作而成。“金泥小扇谩多情,未胜南工巧织成。藤缕雪光缠柄滑,篾铺银薄露花轻。清风坐身罗衫起,明月看从玉手生。犹赖早时君不弃,每怜初作合欢名。”通过唐代张祜《赋得福州白竹扇子》,可知又白又薄的竹片做成的白竹扇。《续晋阳秋》中记载:乡人有五万把蒲葵扇,因时令已过而滞销,为此拜访谢安以图良策。谢安就取蒲葵扇在手招摇于市,引得京师人纷纷效仿,于是乡人的蒲葵扇一售而空。“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羡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唐代雍裕之的这首《题蒲葵扇》中的谢公,就是指谢安。由此可见,蒲葵扇在唐代已为大众所广用。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首开扇面题诗之风,传说他在会稽山给一位老婆婆的六角竹扇上题字,因而扇子卖到“百钱”。曹毗的《扇赞序》,也记述了会稽的王仲祖在扇面上作画。小小扇面,由于文人墨客的题诗作画而价值不菲,甚至成为古代皇帝御前的贡品。书画扇面传至现代,已成为收藏界颇具特色的收藏品。

  盛夏酷暑,儿时书包内总装把纸折扇,扇子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小扇有风,常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对这带有调侃味道的顺口溜,自已并未认真执行。皮小子热急了,常瞒着大人溜进湾塘去洗澡。若有人告密,我们的耳朵就难免被老师抻长,尔后去面壁思过。年年夏天都有洗澡者溺水而亡,老师不如此严厉才怪。在学校里常眼馋女生手中的圆折扇,上绘花鸟、仕女,小巧漂亮,扇出风来带香水味。男女有别,表现在扇子上竟也这么泾谓分明。

  庄户人家里虽也有羽毛扇,麦杆扇,但多数还是用那种廉价的蒲扇。新蒲扇青中带绿,用久了就渐渐地变作浅黄,俭省的直到用成像济公手中的那把破蒲扇,仍然不舍得扔。

  夏日晚饭后,常在院中铺令苇席,与弟弟们躺着纳凉,手中的扇子既扇风也驱蚊。仰看夜空,满天星星常是我和兄弟们猜不透问不够的话题。母亲只知道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还说隔在牛郎织女星中间的,就是王母娘娘狠心用簪子划的那条银河。再问多了,她就说你们的大姑奶奶识文解字,懂得天上的星星,她陪嫁的门帘不描龙、不绣凤,就是绣的天上的星象。熬到天上的星星直眨眼睛,母亲就敦促我们进屋睡觉。睡觉时母亲也总是蒲扇不离手,为我们扇出习习凉风。说不清母亲用蒲扇为儿女送过多少关爱的清凉,我想,只有汗流浃背的夏夜知道,只有窗口路过的流萤知道。如今,八十一岁的母亲,再也无力摇动小小的蒲扇,盛夏里,正该让孝心为她洗浴,奉还那轮清清凉凉的月亮。

  年年夏暑扇有风,承载着爱心的扇子,还将伴随人们行走长长远远的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11:00 , Processed in 0.1308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