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清明时间话文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7 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是国家首次将清明节规定为法定假日的第一年,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今年人们祭奠的情形如何呢?清明期间,作为民政局办公室干部,我专门去区殡葬管理所查看了一下。

      秦州区殡葬管理所傍山依水,环境清幽,是我市主要的祭奠基地之一。位于其中的烈士陵园是天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有烈士墓区12处,"南山公墓”共有墓区2000多处。据管理所所长安云礼介绍,今年清明前夕,共接待来自行政机关、部队、中小学校、企 业、工厂的祭奠群众约3万人,比去年高出约4到5倍。从方式上来看,基本上都按照区上积极倡导“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的前提下采取“错峰祭祀、集体公祭、鲜花祭祀”等现代时尚的文明祭奠新方式。随后,我来到南山公墓。山脚下,一条简易的公路弯弯曲曲地通向陵区,山上山下,人群熙攘,川流不息;陵区内,苍松翠柏环绕着一座耸立的墓碑,墓碑前站满了扫墓的亲属。黄色的菊花、墨绿的松柏、洁白的芍药安放在一处处墓区前面,构成了一片花海,让本来肃穆的公墓处多出了几份轻松温馨的氛围,多出了亲属浓厚的哀思和人间之情。我来到一个刚把鲜花轻轻放在墓碑前的老人和孩子面前。他说老伴去世多年来他总用香腊纸钱祭奠,现在政府积极倡导文明节俭的祭祀方式,他非常赞同,这样不但节俭了程序、净化了空气,还让他可以保持一个清爽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对孙子这样的后代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我还看见刚从山底下走上来的一对夫妻,他们说利用清明假日,他们刚从外地驱车赶回来,给去世的父母敬孝,他们的祭祀品是父母生前最喜欢的剪纸,祭祀之后,他收回这些剪纸并要参加地区即将举行的民俗艺人剪纸展览,希望父母安心,不会辜负父母生前寄托的殷切希望。他还说,以前根本没时间回来,清明的小长假给他们提供了十足的时间和方便。我还看见一个青年正在亲属墓区植树,这样的方式更是特别,便感到十分欣慰。像这样文明祭祀的方式在今年这个假日中比比皆是,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总感觉到,生活在文明时代的人们正用文明的方式和礼仪日渐取代我们先前传统封建的思想观念。在国家大力提倡创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今天,何尝不是一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高尚行为和宝贵情操。

  由此想想,多年以来,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我们已经早习惯用纸钱冥票、茶水烧酒祭奠亲人,让祭祀的场面显得严肃而庄重。但我们都没想到,在城市的公墓处,当成千上万的人们祭祀完毕,在风的吹拂中,那些焚烧之后的纸灰沉沉地包裹了我们赞叹的秀水青山、那些挥洒之后的茶水酒水湿漉漉地紧裹着一方神圣墓地的时候,我们耐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已经受到了环境浸染和生命威胁。这些点滴行为相比与一座正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也许并不算什么,但一座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水古城却往往因为这些微乎其微的行为影响了自身的形象,也折射出我们存在于思想观念中传统和陈旧的残滓。但是,眼见为实。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近一两年以来特别在今年清明节,这种传统行为正在悄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清明节前来公墓祭奠的人们手中拿冥票和花圈的人少了,手捧鲜花的人多了;个人祭祀的少了,集体祭祀的人多了;乱泼乱洒的人少了,文明规矩的人多了。想想以往,香腊、纸钱、花圈,一个清明节完后,不但给殡葬管理所增添了负担,尤为重要的是破坏了公共环境卫生,更是促使了一座城市不良风气的形成。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成”。我们祭祀先烈或者故人,尽的是诚心、爱心、孝心,而不是所谓的香腊、纸钱、花圈所能代替的。而今天人们采取的文明祭祀方式,既保持了清明节庄重肃穆的本来面目,又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无疑给这一传统节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如此坚持,我们总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改变让我们又向文明跨越了一大步,感觉生活在文明社会是多么惬意和美好!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5#
发表于 2008-4-19 20:2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雨林儿先生来江天。文章写得好,如果再有新意就更好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7:4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程学武 发表
支持您的观点!
个以为,文章的小小缺憾在于所要表达的题旨有些陈旧,如果作者能以一个较新的形式表达一个较为新颖的题旨,则定是一篇佳作。
问好!

您说的对,我下来再完善!谢谢您的恳切指点!
3#
发表于 2008-4-17 19: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祭祀活动有人文的、历史遗留的、民俗的痕迹,不健康的部分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想到拉雪兹公墓给人最大的感受不仅是人文内涵,还有更哲学的、思想的成分。我想,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好的经验,慢慢的都将消除国界,成为可相互学习的、世界的经验。

问候楼方。
2#
发表于 2008-4-17 17:1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您的观点!
个以为,文章的小小缺憾在于所要表达的题旨有些陈旧,如果作者能以一个较新的形式表达一个较为新颖的题旨,则定是一篇佳作。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5 21:11 , Processed in 0.1936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