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6-5-20 08:58 编辑
逝去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是童年学过的一首歌,也是童年常听、常唱的一首歌。当然,幸运的是,如今的孩子已大多不会唱了,有的甚至连听也没有听过。那么最好不要去听,也不要学唱,更不要试图了解,就让它永远成为我们这一代乃至上一代人的记忆好了。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那个放牛的孩子姓字名谁,并且到哪儿去了,因为下面便接着唱道:“莫非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当然,熟悉这类歌曲或故事套路的都知道,这种推断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一个“贪玩耍丢了牛”的孩子绝不会被编入歌曲或成为故事的主角,尽管玩耍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而诸如放牛这样的活儿也是不该由孩子来做的。 因为那是在“万恶的旧社会”,所以一个本该去自由玩耍,或是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成了可怜放牛娃。而更可怜可悲的是,因为日本入侵,他连一个放牛娃也做不安生,终于被卷入残酷的战争之中,无端丢了性命。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而“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不过万幸的是,“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不幸的是,他们突然发现了这个放牛娃,于是便“捉住了二小要他带路。”在这个关键时刻,身为“儿童团长”的王二小不顾个人安危,尽显英雄本色,并且智勇双全,与敌人进行周旋:“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就这样,敌人被消灭了,后方机关安全了,数千群众安全了,可是放牛娃王二小却因此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下:“敌人把二小挑在了枪尖,摔死在那大石头的上面,我们的十三岁的王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这就是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是我们上一代以及这一代每个人在童年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凄美的英雄传说,是一个动人心魄的英雄传奇,曾感动过许多和王二小一样年幼,甚至更加年幼的孩子,曾作为一个光辉的榜样被大肆宣扬。 然而不知不觉中,王二小已离我们远去了,王二小的故事已被大多数人忘记,王二小也成了一个叫如今多数孩子陌生的名字。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年的秋风依然“吹遍了整个村庄”,甚至吹遍了整个神州大地,可是却没有一如既往地“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如今,是很少再有人记得王二小,更很少有人会“歌唱二小放牛郎”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王二小故事的“不合时宜”,不合世界普世价值的大“时宜”,也不合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小“时宜”。 孩子们,是本该快快乐乐地享受幸福的童年时光的啊,是本该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读书的啊,是本该奔跑在操场上自由自在地游戏的啊,是本该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恣意撒娇的啊……可是时世艰难,他们无端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已是极大的不幸,这种不幸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该自省的,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该怜悯的,却绝不是我们该大肆宣扬并引以为自豪的。那么,作为一个孩子,可以去做英雄的梦,可以去立英雄的志,可以拥有英雄的骨,却绝不应该真正冒死去做一个英雄。因为战争是大人们的事,甚至狭隘地说,是男人们的事,如果不能保疆卫土,如果不能保护妇孺,要男人们又有何用?要大人们何用?要让一个孩子为“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而牺牲,那么男人们的颜面何在?男人们的骨气何在?男人们的尊严何在?难道在那些无耻男人的眼中,一个孩子的生命真的就比“后方机关”乃至“几千老乡”不值钱?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会比整体更卑贱?在这个问题上,绝不可以数量多少计,更不可以地位高低计。更何况,孩子们的生命,应该比大人们更珍贵才是,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在残酷的战争时期,在我们面临强敌入侵的危难时刻,我们已经失去了现在,如果再失去未来,那么我们赢得了胜利又有何用? 可以说,无论是十三岁的王二小,还是十五岁的刘胡兰,或是“小兵张嘎”,或是“小英雄雨来”,或是送“鸡毛信”的海娃……都应该是我们珍视并且保护的对象。可是不幸被卷入战争,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本身就是我们应该觉得羞愧、并且尽量避免触及的。或者说,我们可以崇敬他们,可以纪念他们,却绝不应该大肆宣扬,更不应该引为自豪。这,应该是一个民族最起码的底线。 而宣扬诸如“草原英雄小姐妹”,或是“勇救山火英雄赖宁”(且不论这故事真假)之类的故事,则不但超越了这一底线,甚至是将其彻底颠覆了。因为无论是“公共财产”,还是“集体财产”,哪怕它价值万金,哪怕它无比重要,也远比不了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加宝贵。还是那句话: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的生命,应该比大人们更珍贵才是。我们失去了财产还可以想法弥补,我们损失了金钱还可以再挣回来,可是如果我们失去了未来,那么我们保护了财产又有何用? 值得欣慰的是,王二小,以及王二小们的故事已经从我们的身边淡去,更从孩子们的课文中、歌曲中逐渐消失,这不能不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的进步。然而诸如《小英雄雨来》《夜莺》这样主角没有牺牲、并且凭着机智和勇敢战胜敌人的课文,却仍赫然摆在我们的小学的《语文》教材之中,可见,要在战争中搞“全民皆兵”,要把孩子们推到战火之中,要让孩子们为了所谓 “集体”或“公共”财产而冒险牺牲的意识仍有残留,而一旦这种意识成为主流,一旦有意外发生,便会有受其洗脑者首当其冲,成为可悲的牺牲品。 鲁迅曾说:“我翻开历史一查……从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熟读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无论中华上下五千年,还是世界历史五千年,这话应该不算太假。尤其是那些尚未成人的孩子们,他们纵然不会“被吃”,也难免沦为“吃人”的对象。比如中东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便有大量的童兵存在。 不过社会总是要进步的,鲁迅在指出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吃人”的历史的同时,却又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这话应该也对,比如王二小之类故事从孩子们的课本里的逐渐消失,便是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只是希望这样进步能够更快一些、也更彻底一些,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远离战争的阴霾,让他们永远生活在成人——尤其是男人——们坚强的保护之下,也让鲁迅那句“救救孩子”的呼声成为绝响,也和王二小的故事一样,永远被人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