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7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庄(15)妙不可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 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庄(15)妙不可传



  左近得了一个说法,寓言有三:托人,托言,托事。也就是说,寓言里面的“人、言、事”,都可以是假的。假借这些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用来寓意。那么为什么非要假托呢?也有说法,叫做充分利用固有资源。比如这人已经是名人,寓者就可以假托这个人名,来附会上一些“言语”“事件”,这样可以很轻松的提高了“言、事”的价值。这个说法,大约可以用请名星代言产品广告的情况来类比,借了人的名气,来提升了产品形象。在今天,我们讲的“商业价值”,在庄子的书里,也往往用以宣扬自己的道诣。他假托的形象也很多,比如先王先贤(几乎是论敌的孔子也被经常性的借用。)比如神鸟神兽,还有许多的神仙。

  明白了以上假托的原由,我们也就不必勉强庄周的论理的诚实性了。――以上只是对于庄典的一个新认识,于下文主要内容并无什么干系。

  《庄子·外篇·天道》里,又在讲一个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叫做轮扁的木匠在堂下做车轮。然后这个木匠也不安分了,跑到堂前来问:你读的书里写的是什么呢?

  齐回答他说:是圣人的言语。

  木匠接接着问:圣人还活着吗?

  齐:死了。

  木匠:那你读来读去,也不过是圣人的糟粕。

  齐桓公很生气(但也许是装出来的,因为能如此说话的,就很不一般了,齐又是个明白人):那你讲讲你的道理,若讲不通顺,呵呵,――小心我整死你。

  老木匠侃侃而谈:我拿一个木匠的眼光来看这个道理。比如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了,(做出的活儿)就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就算是我的亲儿子,我也不能让他明白其中的奥妙,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还得自己在这里砍削车轮。于是,我就知道: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2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

  在以前也听过一个老厨师教徒弟,徒弟拿了他写的厨艺书来请教,老厨师也是这句话:你看书,学不会。那上面写的都是些糟粕。

  糟粕为什么还要写呢?是不是要明白着坑人?再回看上面老木匠的话“就算是我的亲儿子,我也不能让他明白其中的奥妙”。不是他们有意不把精华写到书里,而是他们真的不能够。

  庄子也解释了其中的原故,其大意说,语言是用来表意的,却不能表示全部的意义。因为,语言的表达能力总是有限的。用较小的语言能力,来表达较大的意义范围,所有表达出的,总是流于浅显表相的,结果总会有遗漏,而遗漏的那一部分却往往是内在的真正的精华。

  我们就发现,一个活着的老师,不遗余力的给自己的学生讲解,示范。学生也在认真努力的学习,效仿。而真正的能达到教师的水平,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看在眼里,听到耳朵里,也还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觉得了。还要靠长时间的磨炼,又加上多方面条件的积累,才有可能自己真正的心领神会。也就所谓“开悟”了。

  佛家语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也并非是故弄玄虚。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说话人的本意,转换成语言,已经发生了一次遗漏;而听话人再把语言转换为意义又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有所误差,甚至遗漏了最精妙难言的地方也就合情入理了。

  妙,不可传。于是,我们发现历史上最精典的案例,几乎都是不可复制的。比如孔孟,比如老庄;比如秦俑,比如汉墓,比如唐诗宋词。

  但,既然妙不可传,到底还可不可读呢?当然要读,也正是不能复制,所以也就有了创新超越的可能。历史的精妙已然成了历史,糟粕却又果真是萌发新花的沃土。学像经典不容易,通过学习,超越经典倒不是不可能。
2#
发表于 2013-6-13 18:4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欣赏佳作!
3#
发表于 2013-10-4 14:09 | 只看该作者
好!佛家语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也并非是故弄玄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17:40 , Processed in 0.05211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