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09|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只度有缘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2 1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这两句诗被很多写字人看成自己“做文”的使命和感知的代名词。说清楚一些,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录历史、教化人伦并流传千古的东西,不容你去马虎大意;而写作过程的甘苦和所要表达的观点只有自己最为明白。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老先生提出了“文以载道”这个文学命题,在千百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被无数学人印证。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大抵我们在作文时,无论你是抒情叙事还是议论着意,都离不开自己所持的观点和立场,所表现的即也是你特有的写作手法和风格。这在理论上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状态必然支配你为文不同的“道”。文人对这个“道”无论是处于创造还是继承的状态,都必须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文章,客观上也就形成了阶段属性,并被时代背景、宗派体系所约束。既然文章被说成是千古之事,又有这些“道”的客观控制,那跟随而来的就会有文人间相互对学问的认知和切磋,更有相互讨论你长他短和相轻的问题。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放浪、阮籍佯狂、刘伶嗜酒等等,他们忽而啸聚山林泉月,高谈老庄玄学;忽而睥睨文王孔子,指摘周武商汤,并颇以为荣。时代使然,我们今且不论他们的“佯狂”是非,但说杂文祖师爷迅翁早年写就的《再论文人相轻》,那笔锋确是非常的尖锐,把当时的假“道”文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迅翁的文中举一例跟魏晋直接瓜葛:说那七贤之一的嵇康整天在树下打铁,对那个好心前来的钟会问候只是头不抬眼不睁的回了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显然就是轻视么。钟会是咽不下这口气,就在司马懿面前搬弄是非,奏了嵇康一本。后来迅翁也说了,嵇康的死,并非是为了他的傲慢文人,还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迟早都要有人陷害。看来,这“相轻”和“相媚”也还总是关照着一般“文人”的。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历史上相轻的文人不胜枚举,包括鲁迅和梁实秋、王安石和司马光、袁枚和金圣叹等。虽说他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而作文化斗争,但又有谁敢说他们的文字里面没有相轻的成分?这样一想,文人的相轻于否倒也不值得谁来彻底的评判了。只要你的文章立场能站住脚,“我手写我口”,以爱国诗人黄遵宪20岁时的诗句鼓励自己,写出来的字被大环境所宽容也就罢了。事实上,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对已做古的名人之文,今人若理性的加以分析,还不是应了《欧阳公诗》的: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一点头。我们知道,“青衣”是戏曲里旦角的一种,那“朱衣”何解?“朱衣”说白了估计就是时下各种“征文评比”过程中的权威大腕以及各类奖项的评委之流吧。同样一篇文章,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评价也大相径庭。看来,这样的话,作“千古”文章想要所有人的公认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此, 你就不再做文了么?假使你是个乐于观察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并体谅自己的“匹夫之责”;既习惯了“舞文弄墨”,又得了曹老爷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传,你能闲得下来么?何况“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就充分说明,做一篇好文章,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倒又是件很容易的事了。说到欧阳公,还给我们一个提示:文人间互相欣赏、共同提高的事迹也是屡见不鲜的。

  欧阳修有段被世人传为美谈的佳话。北宋当时,欧阳修与宋祁同为文坛名流,同为《新唐书》的编者,两个人都很爱岗敬业,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写作风格却迥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奉命同修《唐书》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文坛声望很高的欧阳修却对前辈宋祁很尊重。有资料载,他从通稿到署名,都充分考虑到对方,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并打破了著书只署官职高者名字的惯例,署上了宋祁之名。这是最为素质的人格教育。

  还有个更为融合的例子值得学习。南宋时,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是一对名副其实的“论敌”。朱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多读书”;陆九渊则针锋相对地提出:“道理存在于思维当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朱熹更不相让:“读书破万卷是古训,不然怎么会有出息?”;陆九渊拍案而起:“万卷书,万卷书,到哪一年才能读完!”这两位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常常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似乎十几年也没个结论。但是,治学思想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友谊,两人互拜为师,取长补短,完全没有了门第的观念。后来,朱熹在庐山脚下开办了“白鹿洞书院”还热情地请陆九渊去讲学。朱熹对陆九渊的讲课备加赞赏,还把他的治学警句镌刻在书院的门口来教育学生。看来,“为有源头”之活水确实很是宽泛。朱熹与陆九渊就是典型的互敬为师的知心朋友。大家都知,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也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了胜利者,从而导出了定比定律。两位“论敌”在争辩后也相互祝贺,普鲁斯特甚至还特意向人们宣布:发现和总结定比定律一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贝索勒。这就是竞争和团结走向成熟和健康发展的最好见证。

  由此,这相轻、相知、相融的客观教育,使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社会科学乃至人类的进步只有在竞争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才见发展。一切都不足以怪,只要他们的贡献是推动社会进步。

  人们热衷于接受表扬似乎要大于批评和否定,这很符合心理学逻辑。显然,表扬有诚恳也有附庸的成分,批评也有断章和自己的观点成分。无论怎样,于批评的后者而言是利于进步的。诚然,做为普通人,学问上的争论无论如何也是上不了朱熹跟陆九渊的高度,也毕竟,很多东西于写手自己也只是爱好使然,各自还都有兴趣之外的专业。但,先人的经验道理和正确为文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正所谓山外有山,谁也不能说自己就是知识结构完美无瑕的人。

  说穿了,文学,永远只度有缘之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2:01 | 只看该作者
年终了,终结下作文心得。大家批评指正。
3#
发表于 2007-12-22 12:18 | 只看该作者
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处理得这样好,不容易。一水文章,自成风格了,可喜。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2:2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处理得这样好,不容易。一水文章,自成风格了,可喜。


谢谢武版鼓励!江天是很好的学习园地,以为在此很庆幸这块芳草乐园。

先前写了篇随笔总结这一年的生活,几文友批评我总结的不够全面,也因为这半年的身体原因,随笔真的就成了水笔。之后,所思,就着手写就这篇为文的心得。

这一年来,要非常感谢江天几斑斑和文友的鼓励和支持。我会谦虚跟大家学习,继续努力。
5#
发表于 2007-12-22 15:01 | 只看该作者
  一水博学,有见地,受启发
6#
发表于 2007-12-22 15:18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只度有缘人,说得好。既是有缘遇江天,定当珍惜朋友情。虽然我杂文写得少,质量也差,但相信在江天几位版主和各位师友的指导下定能得到提高。在此顺祝江天全体朋友圣诞节快乐!问好一水,向你学习。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7:5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一水博学,有见地,受启发



谢谢跃农的鼓励和支持。

圣诞快乐。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7:5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文学只度有缘人,说得好。既是有缘遇江天,定当珍惜朋友情。虽然我杂文写得少,质量也差,但相信在江天几位版主和各位师友的指导下定能得到提高。在此顺祝江天全体朋友圣诞节快乐!问好一水,向你学习。


问好春山!春山谦虚了。

也祝你圣诞快乐、身安笔健!
9#
发表于 2007-12-22 18:31 | 只看该作者
在一水中,我见到大海!
10#
发表于 2007-12-22 23:54 | 只看该作者
  文人应该有争论,但没有必要相轻。确实,文章是很难评述的,特别是不同风格、不同观点的文章很难说出高下与正确与否。总之,文人之间需要的是探讨,而不是攻讦。
11#
发表于 2007-12-23 16:03 | 只看该作者
经纶于腹,典经自得!
看你的文章,得学好多东西!
问好!
12#
发表于 2007-12-23 19:34 | 只看该作者
一水之文大气!

博古论今、激昂澎湃、浑然天成。几自然段下来,让读者明白很多道理,学到很多知识。并能起到鼓励会员勇于写出自己的文章,积极参与论坛的发展建设。

受教。欣赏学习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2:2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赵振王 发表
在一水中,我见到大海!


问候,谢谢阅帖支持。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2:3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文人应该有争论,但没有必要相轻。确实,文章是很难评述的,特别是不同风格、不同观点的文章很难说出高下与正确与否。总之,文人之间需要的是探讨,而不是攻讦。


谢谢斑斑点评。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2:3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宋鹏 发表
一水之文大气!

博古论今、激昂澎湃、浑然天成。几自然段下来,让读者明白很多道理,学到很多知识。并能起到鼓励会员勇于写出自己的文章,积极参与论坛的发展建设。

受教。欣赏学习了!


谢谢支持。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1 10:21 , Processed in 0.31591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