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灵与肉:永恒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20 0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题目是别人给的。很符合做学问的一本正经。然而究竟什么是灵什么是肉,其实不大好区分。问问周围的朋友,有一个这样回答:

  我的想法:灵与肉永远不可分离,在人心里作祟的永远是灵,包括肉的一切越轨。或者说,灵与肉的区分是人类语言逻辑化命名的结果。也正是依凭着分离论,有些人常把肉体的罪过看作是自然的孟浪,从而获得托词和慰籍。

  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未免极端。肉体行为实在是人之本能。君不见伟大若鲁迅者,一面抛弃了包办婚姻,一面又要面对情欲的解决。据郁达夫回忆,鲁迅在北京的冬天穿很薄的裤子来克制性欲。这个问题大概在和许广平同居之后才得以解决。而他的结发妻子朱安,却是一辈子独守空房。这实在是人性的悲剧。
  
  说到本能。这里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本能到底是不是干净的。歌德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我们可以把怀春与钟情,看做性意识的萌生。只是这种意识又不清晰。《射雕》里,郭靖黄蓉,两人跃下白马,执手相看,觉得谁也离不开谁。我们觉得很美丽。这种情感在古文学里也被赋予了纯洁的感情色彩。它的相对面是肉欲的淫荡。桃花岛上,黄药师吹笛引诱周伯通出洞,周伯通手舞足蹈,险些把持不住,幸好郭靖悄悄往他肩膀上一按,算是助其一臂之力。周伯通苦思冥想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高深的武功仍然对抗不了外力的引诱,而一个傻小子却能对笛声充耳不闻。后来明白了,郭靖心地单纯,对男女之事不甚了了。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但是,我们说,既然郭靖与黄蓉相亲相爱,性意识已经萌生,又怎么说心底无私呢?

  我们发现,在经典神话中,人类对灵肉并不是极力区分的。上帝造夏娃,他的目的就是要给亚当一个妻子。阴阳合壁,这是上帝的本意。区分的是什么呢?是本能和欲望。夏娃的原罪是受了蛇的引诱。蛇是贪婪的象征。因贪婪而生欲望。这里的欲,已经不再是本能,而是超出本能之外的文化欲求。最初的淳朴与无知失掉,人开始知是非,知善恶,知羞耻。于是必然要面临选择,从是还是 从非,从善还是从恶。积累善功的进天堂,造了恶业的要下地狱。一般以二元划分人类伦理的宗教,都遵循这一思路。

  于是就有了禁欲。

  宗教与伦理的禁欲,禁的不是人类的本能。而是所谓的“超出礼法之外的”的“出轨行为”。礼法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钳制人性,而是在保证种群延续的目的下设立的生殖法则。

  禁欲历史由来以久。大约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

  首先是猿人延长了发情期,既而将其消弭。欲望从完全的兽性走向可以控制。进而是在狩猎时期为保证狩猎成果而出现的性隔离。但在隔离期结束后,往往会有相应的性狂欢。发展到后来,有了固定的场所:桑林。孔子就出生于桑林。他是父亲叔纥氏与鲁女所生。作为一个私生子,之所以不为后世诟病,就是因为他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所被制造出来的。

  儒家向来重视家庭伦理妇女道德,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生育和养育的正常进行。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存天理灭人欲,则发展为僵化的礼教,对人性的钳制,对人类本能的蔑视。

  我以为,这大概来源于佛教的渗透。印度沙门有净修的传统。绝食,爆晒,静坐。通过对肉体的折磨来达到灵魂的超脱。至于效果究竟如何,很难说。据说释迦牟尼与从仆苦行七年,了无结果。七年之后,洗尽泥垢,坐在菩提树下想了七天七夜,终于悟道。世人少有伟大如释迦牟尼者,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子丑寅卯。所以还是一味走禁欲的老路。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是一种精神动物。精神动物,四个字极耐琢磨。演化到两个极端就是完全的精神性,和完全的动物性。精神性有时被称作神性。《圣经》上说,我们都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创造的,圣灵住在我们的心中。神性意味着崇高、圣洁,与尘世的卑俗相映照。每一个时期,都有这样的思想家哲学家,出于对神性的守卫,对肉体的蔑视,实行个体上的禁欲。比如托尔斯泰,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喜欢热闹,喜欢舞会,却会因为早餐多吃了一块蛋糕而懊恼不已。他所懊恼的是,自己不能控制食欲的魔鬼。比如美国隐士梭罗,在他《更高的规律》中写到“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是怎么毁坏了我的早晨”,同时又写到“山上的浆果营养了我的天性”。他所追求的是天性的营养,而不是口腹的嗜好。但据后来者考证,梭罗常常到好友 爱默生家里大吃一顿,也常常会把妹妹送往林中的糖果罐舔得干干净净。这很像我们现在的女孩子,在减肥一段时间后开始爆饮爆食一次。于是前面的成果全部作废。

  根本的原因在于肉体的需要。孔子说:食色,人之性也。张爱玲将其改造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张氏小说来源于红楼一脉,绝少空谈,更多的是柴米油盐世事洞明。到了苏青,则更是有趣。说“饮食男,女之大欲也。”移动一个标点,明确了女性的需要。

  从灵魂返回肉体,意味着肉体不再被认为是卑俗可鄙,而是有如希腊大理石雕像一般光辉夺目的。

  肉体之光辉,在于其中更多的引入了文化含义。

  何谓文化,我认为,不是单指上流阶层的趣味与品位。它应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切行为属性。具有智力功能。 比如饮食,在狼虫虎豹还在吃生肉腐肉的时候,人学会了用火。火象征了文明的开端。当然,如今我们有时还会吃生肉或者半生不熟的肉。但这并非仅仅出于本能,而是出于营养的考虑。普遍的看法是烤全羊在流着血水时就吃最有营养,虽然在有些汉人来看,味道太膻。至于生雨片,则是营养与滋味双重考虑了。渐而讨论下去,我们还知道,中国菜最好吃,吃在舌头上。美国菜比较重视营养构成。法国菜最好看,吃在眼睛上。这都是文化。

  注意了么?文化的基础是对生理本能的满足,在满足本能之后又做了适当的深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没有前者,后者也只能叫作空中楼阁。不做到深化,人类也只停留在动物阶段。

  经过百万年的演化,人类从莽原走向田野,建立农耕文明,进而走进城市,设计了蓝图,规划了天空和大地,以最快的速度脱离原始本能,走向文化建构。

  但是,像阿基里斯沐浴冥河之水时,还有一个致命的脚跟捏在母亲手里。如果不被捏住,他可能永沉水底。但正因为这个脚跟,他有了一块可以被弓箭洞穿的体肤。人类在沐浴文化的冥河之水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的脚跟,它还捏在自然母亲的手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9-20 11:27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厚度的一篇随笔,好!

建议精华~~
3#
发表于 2004-9-20 12:2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果真不错。许多人都处于灵肉分裂状态中,挣扎和救赎,轮回和反复。张贤亮的成名作也干脆就叫《灵与肉》了,不过写的却有点“假道学‘:)

圣经里的蛇好象是罪恶的象征,魔鬼的代言。而非贪婪的象征吧
4#
发表于 2004-9-20 12:3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吹毛求疵一下:读书可能迷失自我和生活,而非都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我们两个在书中漂泊的人。杂文随笔中缺少自我和生活都是致命的痼疾。

我写的许多东西都是这样的病。
5#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11:1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呵呵,果真不错。许多人都处于灵肉分裂状态中,挣扎和救赎,轮回和反复。张贤亮的成名作也干脆就叫《灵与肉》了,不过写的却有点“假道学‘:)

圣经里的蛇好象是罪恶的象征,魔鬼的代言。而非贪婪的象征吧



贪婪与骄傲是人心最大的魔鬼啊
圣经里的原罪不是“罪恶”的罪
6#
发表于 2004-9-21 12:13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有深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5 12:58 , Processed in 0.0660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