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50|回复: 7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让自然回归自然 ——读陶渊明《归田园居》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 1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凌凌 于 2015-11-2 19:03 编辑

让自然回归自然
       ——读陶渊明《归田园居》有感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淳朴、平静、安详的田园景象,现在读起来,品咂其描写的景色,让人既熟悉又陌生。

    说它熟悉,是因为在脑海的深处,还多少有些片段留存,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节奏年代,农村的景象的确如此。田野里成片的庄稼,连片的草屋,粗壮的老榆树,芬芳的桃李园子,掩映其间的村子,依稀可见。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几声鸡鸣,让人更加感到农村夜的静谧与安澜。说它陌生,是因为如此惬意的身心灵完全融到自然风景之内的田园生活,在农业自身文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催情”下,逐渐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的多方位的发展。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白色农业(塑料大棚)在覆盖、吞噬着绿色景致,特别是在实行农业改革以来,农村不仅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青壮年大举进攻城市,去和城里人争分蛋糕,农村更多的状况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看起来成排成排的漂亮楼房,里边常住的大部分都是这些人。每到春播秋收,从城里返乡的壮劳力也是在使用机械化的播、收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三夏”或“三秋”大忙,留足口粮,剩余的全换成钞票,一部分留给孩子做学费,一部分给老人日常花销,然后便急匆匆地返城打工挣钱去了。大家脑子里的田园风景或许早已被五彩斑斓的霓虹灯的色彩淹没了。

       因此,对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所描述的风景,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看待。他所描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也并不见得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写照,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读诗应该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归田园居》这种形象化的心境,正是陶渊明对官场污浊、环境险恶的批判,是他对“尘网”“樊笼”(官场)厌恶的具体表现。他越是渲染田园生活的恬淡、舒适、淳朴,就越发衬托出他在“尘网”“樊笼”中的黑暗和他无法“适俗韵”的无奈。在此,他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他“出世”或“归隐”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状态。有人说,在陶渊明的笔下描绘的乡村的时候,他有意回避了生活的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作为诗歌建构,却给人以美感的享受,也就足以。这也是文学的力量。

       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大都想在闲暇遨游名山大川,奔赴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一下纯美的自然风光。其实这种状态也仅仅是人们在生活的大餐中添加些“味精”,调剂一下口味,果真要人们完全到广阔的农村安家,到大山里久居,过上“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生活,恐怕十之八九是不会选择的。毕竟目前城乡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分配,文化底蕴、商业氛围等等方面的差距让人们不得不进行接地气的考虑。

       所以说,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是他一个人的桃花源,这种唯美的生活态度和飘逸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一种记忆,一种寄托或者说是一种心灵鸡汤式的精神抚慰。在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大发展,甚至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大环境下,只会渐行渐远,我们当代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对这种美好环境的破坏速度放慢些,再慢些,这就再次地引出保护环境的大命题。

       其实,我们应该把陶渊明的描绘当做我们保护环境,不让环境污染的理想目标,去珍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真正地让大自然回归其自然状态下,造福人类,让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最最真实的田园风光。这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发表于 2015-11-2 15:33 | 只看该作者
啊,凌凌来了,偶刚给你那个帖子续过诗的……:hug:
3#
发表于 2015-11-2 15:44 | 只看该作者
之所以对于陶公笔下的桃花园有着美妙的向往,是因为那样闲适的生活是惬意的,忘忧的。
然而生活是需要追求的。抛弃对于五谷的诱惑,大多还是迷恋肉香的。
有朋友说乡下差不多都成空巢了,不如搬去那里居住。我说这真是好想法,不如且去试着居住一段日子之后再做决定。
好在我是不需再做尝试的,因为我知道那是怎么一个情景。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6:42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11-2 15:33
啊,凌凌来了,偶刚给你那个帖子续过诗的……

姐姐,我好喜欢你,不过那个种几千亩花一定会累,太多了,几千亩怎么去种,想想就怕,我宁可不要诗意了
5#
发表于 2015-11-2 16:52 | 只看该作者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莫过于此。亚当和夏娃没有偷吃禁果之前,他们会觉得那种,无邪的生活很美好,吃了禁果后,他们就再也经不住那种诱惑了。我们偷吃了现代生活的禁果后,也决然回不到返璞归真的时代。而凌凌那颗回归自然的心,就显得极其珍贵。或许可以用来祭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15-11-2 17:14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11-2 16:52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莫过于此。亚当和夏娃没有偷吃禁果之前,他们会觉得那种,无邪的生活很美好,吃了禁果后, ...

精到。
很多时候,想法是想法,生活是生活。
7#
发表于 2015-11-2 17:1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凌凌前来。问好!
8#
发表于 2015-11-2 17:38 | 只看该作者
陶公的旷达甚是喜欢,如果有一天能南山种菊,东蓠之下悠然采菊,岂不是神仙!
9#
发表于 2015-11-2 17:4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
10#
发表于 2015-11-2 18:09 | 只看该作者
归去来兮,陶渊明心想田园的愿望,令人敬佩;田园恬静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11#
发表于 2015-11-2 18:26 | 只看该作者
陶渊明骨子里毕竟是文人,是士大夫。所以他当农民是很不合格的“草盛豆苗稀”——真不知道他这田是怎么种的。东晋后期,能有一块净土给他耕种,且无世事纷扰,是很不可想像的。所以说他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他“出世”或“归隐”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状态,相当精到,我们要享受的也是这一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发表于 2015-11-2 19:27 | 只看该作者
悠悠田园生活,几千年陶瓮的情怀,被凌凌解读的入木三分,能把一位诗人的诗歌拿到实际生活中去解读,解剖,可见作者对诗人内心了解的程度之深,而这了解,更是作者有着诗人的忧国忧民。
   赞一个!问好凌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发表于 2015-11-2 19:3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你既写出了陶渊明的心态,更点出了生活中人们的疲惫状态,在这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纵使我们想每天沉浸这在桃源村中,然生活负担怎样解决;就算了生活负担解决了,但是人们还具备那种超然世外的纯净之心吗?不,浮躁了,都太浮躁了,懂得生活的人不在于一山一水,更不受阻于红灯酒绿,他们都有一颗知足常乐之心,拼搏进取之心和垂爱万物之心。所以,陶渊明不是真正的归隐者,大隐隐于心,不知观点是否合适。
凌凌,你的文章引古鉴今,颇有见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4#
发表于 2015-11-2 19:39 | 只看该作者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是他一个人的桃花源,这种唯美的生活态度和飘逸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一种记忆,一种寄托或者说是一种心灵鸡汤式的精神抚慰。在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大发展,甚至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大环境下,只会渐行渐远,我们当代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对这种美好环境的破坏速度放慢些,再慢些,这就再次地引出保护环境的大命题。
观点鲜明,认识深刻,主题新颖。
15#
发表于 2015-11-2 20:4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议得好,我再加把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6:14 , Processed in 0.06386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