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0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质朴真实的圣人及其学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6 2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艄夫… 于 2016-2-16 21:55 编辑



圣,是极致的能,能够大化流行。大化流行,是在促进文化实用价值的前提下对文化进行推广流通。圣人,就是具有卓越的才智,能够全面地使文化与实用、价值得到促进、推广、流通的人。

能,这个文字,并非专用于人类,同时还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动物之类,各种动物都有体能、智能。圣,这个文字,是专用于人类的。各种动物虽有体能、智能,能够用来觅食、猎食以求生存,但不会达到圣的地步。人类是以体能求生存,以智能求发展,智能的极致发挥可以成圣。圣,是文化上的高度体现。文化,是人类在世界上高出于动物之类的最大创造。

三千多年前,平民中的个人是推广不了文化的,只能是国王可以大化流行。因此,那个时候,圣人通常是指帝王。但更早的年代,禹、舜、尧直至黄帝时代,那些帝王乃是接受禅让的贤明者以及部落联盟经过公众推举的杰出者。接受禅让和被公众推举为帝王之人的杰出、贤明乃至圣哲,便是在于能够使文化与实用、价值得到促进、推广、流通。这也就是说,帝王原先是由圣人担任的,圣人则是出自平民。

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这个可能得到实现,天下就会强弱同秩、老少有序,允享和协、太平永远,远离欺诈、压迫、暴力、战争。肇始于黄帝时代的道家思想,便是为了追求天下的太平永远,以内圣外王的王道精神为开示。

内圣外王,以圣人的品德居于帝王的职位,这是人生境界的极致高度。实现这种极致高度的方法、途径,就是王道。王道既是个人的精神境界向社会、世界等齐的不断提升,也是治理自身然后治理地方、国家、天下的逐步扩大。

受道家思想、王道精神的开示、启迪,二千年前的书籍,以政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南面(帝王问政之时面南背北而坐)之书”占了很大部份。“南面之书”有关的学问,被称之为大学;文字语言的基础知识,相对地被称之为小学。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了一位承先启后、影响极大的非帝王的圣人。这位圣人,就是致力并集成于大学之道,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孔子。孔子之前的圣人周公,虽非帝王,但曾经代替天子摄政。孔子之后的亚圣孟子,等于是孔子的翻版。孔子的出现,使从此以后,圣人与帝王不再一体化,圣人在历史中的崇高程度超过了帝王。内圣外王,便成为哲学上的名词了。虽然,汉文帝的个人修养与政治能力如圣如王,是千古明君的模范,但对文化传播以及教育方面的贡献较小,跟大化流行有着一定的距离。

文化的发展是由简而繁的,起初的大化流行,犹如在一张白纸写上一笔,非常显眼,但一笔一笔不断地写下去,就不显眼甚至难以辨认。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文化知识的广泛,人们逐渐达不到具有历史高度的大化流行了,成为帝王之人只是在行施政策法令而已。这也就是说,先前的文化简朴期,政教合一而使圣王一体;到了文化繁荣期,政治与文化、教育自然而然地分家了,帝王在公选、禅让被世袭取代之后,尸位素餐地居九五、坐明堂、颁百官、行大统,已非圣人之能,社会对文化传播的需求,使圣人以另一种姿态呈现。于是,出现了集大学之大成,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内圣外王的王道精神,有序地进行系统化。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以修己、外以安人,以修己而自立,以安人而治世。因此,孔子所提倡的是基于人道、注重民生、推仁施义、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改良。也因此,孔子的学术,以启迪世道人心、安排社会人生为实际应用,始终围绕着质朴、认真、抱本、务实的人生观,是同步地进行利人利己的一个完整体系。



   我们现代的“学术”一词,指的是专门学科的学问。这是西方舶来的概念。

在古代,学与术是两种概念。学,是学问,对应于智能、知识。术,是技术,对应于经验、实践。而在技术的范畴,又分为艺、术、工。

工,百工,日常生活、社会分工所属之类,也就是后来的百行百业。术,方术、术数之类,十分庞杂,包括了天文、历法、星命、巫、医以及炼药、养生,它们几乎全都是同源异出;专致于天文、历法的星象术曾被列为术学;法家学说(以韩非子为代表)法、术、势理论里的术,则是狭义地专指权术、谋术。艺,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包括武术、技击)、御(驾驭车辆和骑马)、书(书法)、数(数学、算术),是成为合格的文武兼备的文明人士的必需。

古代社会,人们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农、工、商作为社会基层,士在基层之上。掌握学、术之人虽然同列于士的阶层,但治学之士居于正统地位,善术之士则是旁门左道。

孔子的能够大化流行,首先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落实于周到的自身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侧面上反映了这是学术兼备的。因为,六艺之中的数,是术的依据,天文、历法、星命、医术、巫术之所以统称为方术、术数,在于这些术都是通用于阴阳、五行之数。

术与工的差别,是隔着不同的社会阶层。艺与术的相通,使儒士的游于艺其实乃是行于术。先秦及汉初的学,是以道学为大统(“百家争鸣”的道、墨、儒、法、兵、名、农、杂、阴阳、小说、纵横十一家学说,除了墨、儒是别树一帜,其余都是道家派生),儒家子弟属于术士之流。因此,秦始皇焚书坑儒,坑儒的影响不及焚书。而因为儒家子弟是居于士的阶层进行学术兼备,这就具备了登上正统地位的可能。与儒家相比,墨家乃是学工齐举(墨家子弟这边谈兼爱,这边搞机械技术),故而在思想学说上不能发扬光大那就退到了工的阶层。当汉武帝表章六经、罢黜百家,开始尊儒,这就使道、儒二家在身份上互相交换,道家子弟沦为术士,然后,道家思想被道教作为理论依据(道教是以神祗崇拜为根源,以修炼成仙为追求,注重于炼养、占验之术,只是在哲学方面的理论上挂靠道家)。

孔子的学术兼备,在正面上体现于孔子的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这是文学(《诗》)、史学(《书》《春秋》)、哲学(《书》《周易》)、社会科学(《礼》《乐》《周易》)并驾齐驱的。《周易》《书》《诗》《礼》《乐》《春秋》合称六经。孔子对六经的整理、编纂,使国学从此具备了系统化的规模。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除秦国之外的各国史料全部被毁,六经除《周易》之外以及其它古书亦毁,人们经过百余年的多方搜集和凭记忆重抄,大致地还原了《书》《诗》《礼》《春秋》,与《周易》合为五经,是我们中国国学的根本经典。

我们一般都是注意孔子在学问上的造诣,忽略孔子在术数上的精通。《周易》居五经之首,是术数的根本依据,被誉为大道之源,受道、儒二家共宗。孔子的序《周易》(撰写《易传》),就是精通术数的证明。《周易》的象、数、理,原先突出于象、数,主要于实际应用,经过孔子的撰写《易传》,彰显了理,使《周易》哲学化。并且,孔子的知天命,也是跟精通术数有着很大关系。



大学之道,本来就是个人修养与政治能力的休戚相关(个人修养首先是自我的政治)。因此,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在修齐治平之前,以格物为首先。格物,是对事物的认识、考察与体悟;将之作为获得知识的途径,才会与社会现实不违不离。

学或术的偏重,都会使个人修养与政治能力因偏而异或歧,从而脱离现实。学与术的兼备,才会全面抱本地切合大学之道的实际应用。为此,孔子提出了中庸之学。

中庸,就是不偏不颇的中而用之。中,是在其中的到位;庸,是平常的常用。中庸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做人要甘于平庸,在平庸中达到不俗从而出众。不偏不颇的中而用之,对治于个人,就是讲究生活上的认真、务实;对应于社会,就是注重现实中的适调、平衡。中庸之学,从根源意义上是对《书》(《尚书》)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发挥。这也就是说,中须执,方能不偏。中庸之用,必须认真踏实,才会不变不异。而对认真踏实的注重,必须执着,始终要以朴素为务。



使一个普通人成就为圣人的途径,恰恰是做人最基本的质朴、真实,并且始终一贯地保持质朴、真实。孔子的一生,始终自重自律、表里如一,从不虚饰、高估自己,也不贬低、作践自己,是质朴、真实的。

孔子出身贫寒,博学好礼。二十七岁开办私学,二次放弃入仕机会。五十一岁至五十五岁从政,历任中都宰、大司寇,使鲁国的内政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良,在外交上与强大的齐国抗礼。因鲁定公迷恋女乐,三日不理国政,孔子便弃官出游。周游列国十四年,然后回归并终老于鲁国。

孔子的周游列国,多遭碰壁,甚至一连断粮七日,但志向、节操依然无变。孔子之所以不受诸侯欢迎,乃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学术以及所提倡的政治改良以社会民生为重,不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利益。孔子人品的端正,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尽其一生,始终如一,这是高标于千古的。

春秋期间,另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齐灵公、庄公、景公之时的卿相晏婴,影响甚大。但管仲有点势利化,晏婴有点倾向于谋术化。所以,人品、学术最为端正、质实并且等齐的,只能首推孔子。孔子在去世后好几百年方才受到追奉,一奉就是二千年,这不是某种偶然,而是经过好多代后人详细地考核肯定孔子质实端正的人品、学术,从而加以推崇。



汉武帝之后的历史上,只有那些唯己的、无情的、残暴的、践踏民生的统治者才会采用法家之术,反对修己安人、克己复礼的孔子以及孔子的思想学术。因为,法家学说强调君主的专制独裁,是让帝王以掌握刑法为统治手段,可以任意改变甚至践踏礼法。儒家传统是要求帝王也得恪守礼法。

法家的法,既非传统的礼法,亦有异于现代的由宪法、民法、刑法组成完整体系的法律,而是仅指刑法,并且以严刑重罚为主张。法家的权谋之术,则是专供统治者玩弄。因此,这是害人害己的,它突出地迎合、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使统治者无情、唯己。法家子弟都是受后世讥笑的,他们要不死于权谋之争那就是在统治者无情唯己的手段中丧生。韩非子的权谋之术在本国不受统治者采纳,秦王嬴政(秦始皇)对此有了兴趣,韩非子就遭到了秦国丞相李斯的妒忌、暗算,被迫自杀。

总的来说,摈弃仁义道德的法家学说是不讲人性的。法家子弟侧重的是以权谋私、奸邪诡异,儒家士子奉行的是以忠正于道义为原则。政治的宗旨原本是为了团结君、臣、民,但法家的法、术、势却使政治成为君主控制臣民的玩艺儿。



在古代,受后世推崇如圣之人,吕尚(姜太公,周武王的辅佐者)在宋代之前被奉为武圣,宋代之后逐渐由关羽代替了武圣地位,老聃在东汉末期被奉为道教的道德天尊,张陵在魏晋之时被奉为天师。吕尚、老聃、张陵、关羽他们受到社会尊奉的时间既晚于孔子又没那么长久,并且吕尚、老聃、张陵被后世神化(具有了降妖伏魔、消灾荡秽的法力),关羽则是被异化(一个曾经兵败而降,最终因刚愎自用而亡的武夫,居然成为忠义仁勇的化身)。

汉代之后历朝历代,尤其是宋、明、清,儒家虽然发展到接近于宗教的地步,但孔子作为大成先师,一直不曾被神化,也未被异化。因为,儒,始终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基本教育。

2#
发表于 2016-2-16 23:2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受益!
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7 00:07 | 只看该作者

在古代,圣的字义,跟神是不一样的。到了现代,才将神与圣混为一谈。
当我读到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原始出处,改变了我对孔子的看法!有几人能够坦白地承认他在逃难时的窘态?
4#
发表于 2016-2-17 07:4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先生来本版发帖交流。
汉代之后历朝历代,尤其是宋、明、清,儒家虽然发展到接近于宗教的地步,但孔子作为大成先师,一直不曾被神化,也未被异化。因为,儒,始终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基本教育。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7 17:49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于 2016-2-17 07:49
欢迎先生来本版发帖交流。
汉代之后历朝历代,尤其是宋、明、清,儒家虽然发展到接近于宗教的地步,但孔子 ...

谢谢龙女版主!
6#
发表于 2016-2-26 22:04 |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遇到艄老师,缘分啊。多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0:00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2-26 22:04
在这里遇到艄老师,缘分啊。多来!

哦,木版到时光隧道了
8#
发表于 2016-3-15 14:32 | 只看该作者
好长的一篇文章,作者渊博。
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00:02 | 只看该作者
ncwls 发表于 2016-3-15 14:32
好长的一篇文章,作者渊博。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1 00:17 , Processed in 0.0536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