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咸淡相宜的荞麦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20 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7-2-23 13:22 编辑

   葫芦河北,上安伏梁过一道山湾,就是一片开阔的秋野。这块贴近天空高远辽阔且被深挖浅耕出来的土地,当地人叫龙湾里。龙,总是与这条河流形似的一种民间想象。遥遥中,它与大地湾惜惜相望。和龙一样,湾,也是黄土高地的一种典型地貌。阴柔隐忍,就像母亲的臂弯,可遮风挡雨。

   秋野上,是一爿又一爿红红绿绿的植物。荞麦。在这个高海拔山区,荞麦是最高产的植物。但会退化。种上两三年,产量就减少。

   好友老梁,出生在百里之外的张家川。说到葫芦河,他抑制不住激动。开阔的河水,此消彼长,温润出许多天然的食材。只有在这咸淡相宜的地方,才可能生长出一种更珍贵的荞麦。

   待收割的荞麦还是红杆杆绿叶叶,还在恣意地享受着秋阳。很快,它们就会被去壳,打碾,成为质地润滑鲜甜,口感富有弹性的美食。负责烹饪的是老梁从老家带来的小伙儿,他甚至能分辩出荞麦的产地。张家川也富产荞麦,人人都是荞麦美食的能手。

   秋风。苦香。山居。所以就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在长安生活的诗人应该是见识过这种西地的植物。不过,那时如雪的荞麦花,也快要惨败了吧。

   “北风起,荞麦熟”。淡淡的苦香被从葫芦河吹来的干冷的空气所稀释,这是收获的时候了。红绿相间之地,洋洋大观。三棱的荞粒,被赤黑的叶衣包裹着,就像是还未睁开眼的婴儿。新鲜。灵动。

   我们运气不错,刚出地的荞麦,转瞬就变成了佳肴——荞面羊肉臊子面。羊肉热性,荞麦凉性。热凉平衡,就像这个不咸不淡的季节。几杯酒下肚,朋友的话也多了起来。他说自己的童年时代,荞麦的美味不是这样的,因为自己是“梁民”。梁、良谐音。

   梁者,山野中惯常的一个姓氏。就像曾经的梁山,或满地的野花。偏僻之上,自生自灭。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家流传着一个笑话。给国民党带兵的儿子回乡探亲,到了村边看见乡邻在割荞。就问,这个红叶叶绿杆杆的是啥东西?正好他老爹也在割荞,就抡起镰刀一顿猛捶,打的儿子边跑边喊,不好了,不好了,荞麦地里打死人了。

   笑话说的是人的得意忘形,或忘本。不过相比于带兵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苦民。更何况是在荞麦地里。

   荞,就像这片土地,本性苦。

   想起这些语焉不详的旧事,我们都不由地把目光投向了不远处的葫芦河。夕阳下,河水如练。

   西地百姓的口中常传着这样的谚语,拼死吃荞面。有的人胃凉,吃多了会腹胀。西地人爱吃醋,荞面饭里也要调醋,叫搜肠刮肚。意思是既健身,还除毒祛湿。

   其实,小时候吃的荞麦饭,并没有羊肉。那时的羊肉是很稀罕的。吃的最多的还是搅团。

   搅团是老家最简朴的一种小吃,坚而柔。有荞面的,玉米面的,还有洋芋的。小时候经常听人讲,一个媳妇好不好,除过能不能生孩子,另外就是看打的搅团光不光。老辈人把搅团叫水围城。红汪汪的一碗浆水,中间是一坨荞面,围与被围,就像是一座孤岛,让人想起古代的战争。

   靠近葫芦河的地带,流传着许多三国故事。搅团传说就是诸葛亮出祁山时的无意之举,但却缓解了从戎人的乡愁,和思念。只不过现在人吃搅团时,再也不回忆这些了。

   荞面搅团,当然要有油泼辣子。油汪汪的,一团红。萝卜穗穗,白菜叶叶渍成酸菜。油激后,滑嫩,爽口,开胃。也有的用醋汤兑成蒜汁,沾着吃。梁兄说,他们老家也是这种吃法。

   山梁之上,还盛产苦荞,俗称小荞。苦苦的,难以下咽。但清火,健脾。现在人都当成宝贝了。但在那些清贫的岁月里,谁还会奢望这些呢?印象中,我始终把苦荞作为那荒凉绝地的象征之物。

   苦荞的花也是白的,也有粉的。杆子高而长,秋雨绵绵后,因为茂盛,最容易跌倒。一扶,会折,流出一种黄绿水水。

  梁兄的羊肉臊子面就是用苦荞做的。除了口感上更弹牙更涩苦之外,比普通的大荞味道更加丰富,更加地道。


   不管大荞,还是小荞,都有同样的絮形花序。有点像水仙。梁兄喜爱丹青,荞麦花常是笔下之物。粉的,红的,白的,朴之素之。他的祖辈是回民,后来不得不改姓改教。梁姓是随便叫的,土性,忘不了。梁家人在张家川隐忍生活,他们埋名隐姓,走村串户,以毛毛匠为生。

   毛毛匠就是皮毛匠,专门给人熟皮子,兼做皮裁缝。旧时只能用土法熬制硝,味道很重。硝的用量很大,只能就地去茅厕坑边去刮,去剖。用竹箩筛后,在院子里晾晒。硝土潮湿,无法完全蒸发,最后也只是半干状态。人见了,或闻着,都躲着走。

   梁家现在还有人承袭毛毛匠手艺,不过主要是收货、代办,全家人也成了大大小小的老板,比较体面地谋生。常年熬制土硝,人容易上火,所以梁家的食谱里常常能见到去火的食材。比如喝苦荞茶,大麦茶。这些所谓的茶,都是把荞、麦子的颗粒炒熟,冲开水。

   另外,就是把荞做出碗托,凉拌了吃。

   荞面碗托,就是一坨一坨的凉粉。形似粗碗,一拍发颤。碗托是西地小食的极致体验,体现了山民保存美味的智慧。除了此物,农家的节俭本性,让他们也创造了像浆水、腌菜、辣子这样的配餐吃食。

   从前的端午节,虽然简单,但一碗凉面还是不可或缺的。节前,母亲都要早早准备,把荞胗子磨好,馓出一锅凉粉。老家人一直把馓凉粉叫插凉粉。插,就是搅拌均匀。清苦的年代,农家的食单上也少见炒、炸之类武火的吃食,更多的是类似蒸、煮套路。插好的凉粉拌入凉面,再调上辣子油、蒜汁,清爽之余,也是解馋的美味。有时还会配上几根小葱、黄瓜。但好在新鲜,即使是不起眼的一点小芝麻,也是鲜美无比。

   阳光很好,鼻息里充盈着远处河水的味道。眼前的山野里,也有淡淡的荞麦花香飘逸。葫芦河畔,至今大荞小荞还在广泛种植。奔腾的河水,喧嚣的浪花里,就听梁兄说,左宗棠到新疆后,许多回民都消失在了时间之河而不归。我也仿佛看见自己某一辈祖上站在山口,溯风而上,意图回归故里。

   那也是一种远在他乡,且阻断不了的乡愁。


   
2#
发表于 2017-2-20 22:11 | 只看该作者
荞麦如今已成为人们的最爱之一,写荞麦的文字原来也可以这么美……
3#
发表于 2017-2-20 2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小草 于 2017-2-20 23:22 编辑

咋写得这么有味道呢?惹得哈喇子都快下来了,这可是小时候最鲜美的饭了。凉粉,搅团,还有荞面锅盔,洋芋搅团,真是馋了啊!
才知道西安人也吃浆水。不需要说太多,故乡永远是心底最柔软的触角,无论身处何方,家乡的味道最亲切,也最厚重。赞一个!:victory:
4#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09:34 | 只看该作者
吴显萍 发表于 2017-2-20 22:11
荞麦如今已成为人们的最爱之一,写荞麦的文字原来也可以这么美……

谢过你的阅评。
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09:36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2-20 23:17
咋写得这么有味道呢?惹得哈喇子都快下来了,这可是小时候最鲜美的饭了。凉粉,搅团,还有荞面锅盔,洋芋搅 ...

感谢小草的阅评。
流年岁月,不忘初心啊。
问你好!
6#
发表于 2017-2-21 23:12 | 只看该作者
写荞,写荞的林林总总,吃、做、故事,以简洁诗意之笔,把荞写得鲜活灵动,有滋有味,从这荞中,感觉到一种美好,关于生活的,关于岁月的。欣赏!问好!
7#
发表于 2017-2-22 09:58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文章写的朴实,融渗了生活的味道,读之引人回味。欣赏学习。祝好!
8#
发表于 2017-2-22 1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北雪莲 于 2017-2-23 10:17 编辑

苦荞是粗粮,文字却是这般的细腻,甜到人心里了
9#
发表于 2017-2-22 14:23 | 只看该作者
荞麦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相关联,突出了人文、乡土、历史、生存等多种复杂的思绪,引人感喟。拜读,欣赏,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9:32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2-21 23:12
写荞,写荞的林林总总,吃、做、故事,以简洁诗意之笔,把荞写得鲜活灵动,有滋有味,从这荞中,感觉到一种 ...

感谢雨夜斑斑的阅评。
这些都是忘不了的过去。
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9:33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7-2-22 09:58
问好。文章写的朴实,融渗了生活的味道,读之引人回味。欣赏学习。祝好!

感谢你的阅评!陇南额荞麦也不错啊。
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9:34 | 只看该作者
漠北雪莲 发表于 2017-2-22 10:57
苦荞是粗粮,文字确是这般的细腻,甜到人心里了

感谢雪莲的阅评。河西那边应该也有荞麦吧!可惜现在的人都不咋爱吃了。
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9:36 | 只看该作者
澧水寒儒 发表于 2017-2-22 14:23
荞麦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相关联,突出了人文、乡土、历史、生存等多种复杂的思绪,引人感喟。拜读,欣赏, ...

感谢澧水斑斑的悉心阅评。
任何一种吃食都和当地的俗世相关,且渗透到人文当中。
问好!
14#
发表于 2017-2-23 10:17 | 只看该作者
何也 发表于 2017-2-23 09:34
感谢雪莲的阅评。河西那边应该也有荞麦吧!可惜现在的人都不咋爱吃了。
问好!

有的,年轻人不爱吃,我却是很喜欢的
15#
发表于 2017-2-23 10:4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何也新作,写民俗美食,详尽描述了西地的荞麦及吃食,穿插了老梁的生活轨迹及个性,颇有趣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 07:30 , Processed in 0.06209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