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10|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的表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22 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7-6-22 10:43 编辑



   经常往兰州去。一出小城,就到处是山。过了武山就发现,这里的山,全都突溜溜的,像是一个人的上半身,端端的立着。每一道梁,每一条沟,黄褐色的,又都自上而下地裂开,顺着一个方向,有序,或反序。晃着晃着,就会晃成一张笑脸。一张满脸褶皱的脸,会一直笑到兰州的三角城。


   看不到树,也少晴朗。坡坎上,山腰里,沟畔上,时不时会有花儿,像野棉花,苦菊,白的,黄的,很淡,那么几点地开着。仿佛返乡的游子,还没坐稳屁股又匆匆地走了。


   天上的云倒是很多。一朵一朵,像是盛开的花儿。再往前走,就看到隐匿在沟岘里的塬地。但往往是残缺的,裂着,被狗咬了一口似的。在偶尔一闪而过的残缺里,终于出现了被槐树、榆树缠绕着的一个村庄。隐隐约约地躲在山髂里。


   庄子的四面基本上都是梯田,从沟畔一直延伸到山梁。大量的农田还在沉睡着,汽车喇叭一响,村里的狗叫起来了,一声连着一声。然后,是沧桑的咳嗽。村庄就醒过来了。冷冷的空气里全是刀子一样的风。


   其实,西地的大部分山村,都是这样的在下意识里作着一个外人无法想象的低姿态。其间微妙,不易说清。但有一点,这样的地方,往往能给外人某种做人哲理的启示与共鸣。


   就喜欢这样的地方。想象中一直希望隐居在这样的山村,喊一声,能让沙哑的嗓音在沟梁上空回旋着散落。散花一样。


   这不仅是地域问题。地域就像人一样,印衬着不同的气质。


   我是在西地贫瘠的山区长大的。根据自己的童年经验——艺化了的地域,并不能代表底层的精神。若是相个面,如今西地的相貌就是大而空,目无神。一半猥琐地摆着空架子,一半留守般警惕森严。人习惯怀旧,总觉得以前的西地不是这样,要好得多。只是,心里的那个西地已经湮灭了。被世故,被人伦,也被外人。

   遥远的孩提时代,遥远的乡村时代——大雪飘飞的乡村,家长里短的乡村,贫穷勤劳的乡村,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我生于斯长于斯,我作证。



   
   乡村的神情各有不同。


   比如城镇化乡村。近几年风起云涌,冰雹似的冒出。这样的乡村,就像一座城,不易描画。一定要画它,得学梵高,或高更。不伦不类的想象中,让那些残存的文明过分地发酵,过分地丰满,甚至还得掺杂一点点的暖昧。朦朦胧胧的。只是,发达本身会带来遮蔽,或浅薄。让人觉得是个美丽的陷阱。或泡沫。


   在这个巨大的泡沫里漫游,常常会有迷茫,渐渐地缩手缩脚。或三缄其口,或沉沉浮浮。这一点,是它与传统乡村的区别。


   爱张扬,牛气冲天。在一派水泥的摩天楼和霓虹灯的包围中,它不会低垂着眼皮。只是张大着眼睛,像个好奇者,但有一点局促、紧张。声色尽显,仿佛是要将此浮生之繁华享尽享足。

   就连它的人情世故,也会古怪地被流离,被变异。其呈现,或表白,常莫名地徘徊在俗世之外。而且冷不丁地,突然会凄烈地死亡。或断崖式消殒。像风跌落在一片片山梁间,悄无声息。


   但它有深山幽谷样的深藏。如美女。也有嗜血的经历。如狂风。它的政治的、现代的扩张,湮灭了古代的、传统的意蕴。可是它无法解释。它总是一路奔行状,把头昂得更高,把脚抬的更大。

   这样的村庄与住民,没有血缘的联系。暴富,不羁,甚至放浪。所谓的河东河西,沧海桑田。宛如当年的美国西部,自己都无法解释自己。包括语言,习惯。


   年复一年间,它们就像一颗颗瘤子,依附在不再厚重的土地上,让外人无法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但有一点,它会慢慢变成了一个个发达的谜语。


   没有确切谜面的谜语。甚至无人能猜的出。



   
   大量存在的,还是老旧的乡村。沉绵,遥远,一如何湾。


   我经常会梦魇般地游荡在这些90年代之前的旧村庄里。还存在着诸如小巷、茅屋、土路,也没有恶意地大拆大改建前的何湾。


   那时,风情旖旎的小村,尚未被一片片集中在大路边,楼房中。也还有黄昏和夜晚。男孩从小都玩纸牌,女孩普遍会走线绣花,以便长大后能缝缝补补。


   站在大巷道的龙王庙后墙,一眼望去,那时的路口,就像散步的老汉,背搭着手,缓慢,悠闲,或东张西望,或左顾右盼。一路通到村外,一路弯里弯曲拐到柴门口,铜钱一样串联起一扇扇大门。和炊烟。有狗吠,也有人吼,村子不再是空的了。
   
   记忆中常有从山外游来的和尚。绛黄衣帽,三绺麻鞋,低着眉,垂着眼,心无旁骛地轻移着脚步。风里,雨里的,三五一伙的飘过路口。晚上,经常会有念经声,木鱼声响起,让乡村的夜晚更加安宁,静谧。这样的梵音,可当是催眠曲。有时候,还会在酿皮子、凉面条子后的消闲时响起。忙碌的身影萧疏了,神情淡寂了。那时,龙王庙前常有烧纸钱串的人躺着,坐着。风吹过,纸灰一片一片地飞起,在村子的树梢上徘徊。幽灵一般。


   这样的声音一直持续着,后来也有了女声。唱诵时还会穿上袍子,也是绛黄色的。巷道口老汉谝传的声音也在继续,东长西短,南来北往。收音机里钻出人了,拖拉机是喝油的铁人了。远处的皮影戏来了,有人就围着女演员喊,你咋老的变样了。气的人家把皮影子都给扯走了。


   那时就是觉得好玩。而如今,就声音而言,村里村外静悄悄的,连狗,见了生人都不叫一声,只是低低地走远。连同走远的,还有村里三教十族中彼此微笑、握手、围成堆谝传时随意平和的空气。


   好在,还有梵音。调子没变,环节还在。节前饭后也会低沉地响起。像号声,慢慢溢到山头间,湮灭成风。


   梵音之外,那时的何湾还混合着伊斯兰、突厥诸族遗留的零散情调。有些生疏,但更高雅,别致。俗世之中,沟林、涝坝、草帽、红辣子、果园,还有打夯声,拖拉机声,驴马声,和平相安,共享着那些多少有些淡味的斑驳生活。


   很久我都认为,天下的乡村,何湾这样的最美。现在想想,其实,我印象中的不一定是美,我只是记住了它最初始、最和平的表情。但这,却让我受用终身。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6-22 10:4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3#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0:44 | 只看该作者
俗事缠身,好久不来了。
问好各位文友,并祝夏安!
4#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0:45 | 只看该作者

谢过雨夜斑斑!
夏安哦!
5#
发表于 2017-6-22 11: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老师的佳作
6#
发表于 2017-6-22 11:10 | 只看该作者
短句,如诗,回味悠长。
何也老师的字,总是像水墨画一般,浅笔勾勒,余味深长,读来赏心悦目。
欣赏!问好!
7#
发表于 2017-6-22 11:1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昙花爱上了沙发。也要多出去走走,不能老赖在沙发上,要运动
8#
发表于 2017-6-22 11:27 | 只看该作者
就喜欢这样的地方。想象中一直希望隐居在这样的山村,喊一声,能让沙哑的嗓音在沟梁上空回旋着散落。散花一样。

原生态的乡村现在真是越来越少,在作者的眼中能寻觅出的,那一定是很不错的了。欣赏并问候!
9#
发表于 2017-6-22 12:31 | 只看该作者
牟靖靖 发表于 2017-6-22 11:18
最近昙花爱上了沙发。也要多出去走走,不能老赖在沙发上,要运动

好呢好呢,这就去运动了

点评

不不不,论坛还要坚守O(∩_∩)O  发表于 2017-6-22 13:34
10#
发表于 2017-6-22 12:54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不错,抽空细读。
11#
发表于 2017-6-22 13:26 | 只看该作者
功力深厚老到,描写得入骨入髓,古老的乡村,如一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12#
发表于 2017-6-22 16:03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我第一眼竟然看成乡村的爱情了……

点评

哈哈哈,我要笑晕过去了。:)  发表于 2017-6-22 16:07
13#
发表于 2017-6-22 16:31 | 只看该作者
特别喜欢的语言韵味,不扭捏,不做作,不晦涩,文字随性清丽,轻松自然。
14#
发表于 2017-6-22 16:38 | 只看该作者
一幅有声有神韵的画面,文中有几处比喻很精到。
15#
发表于 2017-6-22 16:43 | 只看该作者
大量存在的,还是老旧的乡村。沉绵,遥远,一如何湾。一篇乡土情,真情感动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05:34 , Processed in 0.0561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