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4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矗立在秋光里的身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6 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17-11-6 09:48 编辑


    十月底,秋光留给西北大地的吻痕已经足够浓郁。再过几日,另一个季节的门楣就要吱呀一声拉开,抬脚一跨就是另一个世界的模样了。当然,前一个季节的那扇门,也会哐当一声重重地关上。就在时光转换的缝隙间,我们突然觉得有必要去寻访一座老房子。我们早就知晓它很老了,我们也担心拖延得太久,那个站在风雨里的身影会骤然消失,永远地不复存在了。因为岁月的决绝,我们还领略的少吗?

    从小城出发,沿316国道一路向北。途中所见,山色正是层林尽然的美艳,万千红叶夹杂在绿色为底的山体的幕布上,搭建起了旖旎而凄美的舞台。连日来的淫雨霏霏,已被秋风掠走,天气初晴,阳光温婉,恰好契合了我们的心情。过银杏树镇、伏家镇、江洛镇,车在大山的臂弯驰行,更像穿越在草木营造的长卷中。及至抵达麻沿乡,拐上一条乡村水泥公路,与屈兰村擦肩而过,于郭川村正中穿越,在胡广村横跨麻沿河,又扭折向东北方,徐行三五里,就瞧见了地处半山腰的一溜儿房舍。此前的三十华里,路途所见皆是油画般的景致,更显示出自然界这位画师的高超技艺,在构图、选景、勾勒、着色、渲染等诸项,处处见功夫,笔笔彰胸怀,不愧为被赋予这一神圣职责的丹青高手。

    柴家集,从字面上可以解读出来“柴氏、集市”这样的内蕴。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久有名声的“柴家大院”就座落在这里。在穿村而过的水泥路旁,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闯入视野。通往柴家大院的小路,就从涂着墨色的牌子前穿过,沿着路的斜坡而上,只需绕过两个折尺形路口,一座耸立在山腰的房舍便矗然于目。打眼望去,对面正是一座厢房的背面,两层格局,下层正中的木门紧闭且上锁;二层五间房屋,正面皆一色落地窗,方形成矩,木格细密,横竖交错。在山墙处可见下层的两处木窗,上层对应圆窗。站在屋檐下仰望,墙柱皆为圆木,横梁刨光取方,挂椽修长笔直,均为上好硬实木料。绕道左侧,踩着石板路的台阶前行,十来步开外的右侧即为大门。门楼可见雄伟,木柱结实,门框上的木雕犹存形迹。大门正中“名標太学”的门额,蓝色字迹鲜亮,字体遒劲有力,经过识辨,终于释出“钦命分巡甘肃鞏秦階道英為”和“岁次光绪丁未仲吕吉月”等字,方觉此门匾来历不凡,由此也能猜想到这座宅院主人身份显赫。门扇紧闭,未上锁,轻轻推开进去,正对面被一堵院墙相隔,但可以推断曾经是为一体。右侧,即是在刚走完斜坡看到的那座房屋,依然木门木窗,门扇镂雕,木格中套雕八瓣花卉,门框与横梁间全是密集木格,细看方形套着菱形,远看却环环相扣,尤其是屋檐上的檐板,全是镂雕的缠枝莲,从开端直缠绕到末端,花朵、叶儿、枝茎栩栩如生,相互交错,相互依托,透过木制纹理,似乎能嗅到清雅的芬芳。

    回转身,走下条石砌垒的台阶,平坦的院子里丛生的草丛间隙,可以辨出院子由拇指大小的河石铺设,还被精心排列成了各种图案,自然成形,见着匠心,也能折射出主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趣。对面也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房子,格局气派与东面的那座气势浑然一体,也能联想到昔日的华贵,主人生活的优越和家境的殷实。遗憾的是门窗已被更换为新式门窗,装着明亮的玻璃和防盗钢筋,极不协调,像一曲古典的琴曲蹦出了不和谐的音符,让我们的叹息随之簇生。走出大院时,我们再一次仰望门楼,像对柴家的先辈心怀尊崇与敬仰。然后,我们在那条石板路上继续行走,想要从这条风雨浸淋过三百多年的小路上捡拾起岁月遗落的足迹,也许可以从中找到柴家大院的胎记和生存哲学,以及柴氏族人成家立业之道。我在屋檐与泥墙留出的通道上走过,在一个高台之上举目四望,除了看到柴家大院屋檐上色泽暗淡的瓦片外,还看到了一二十座有着这种格局与成色的房屋,不用说,这里留存的正是饱经了风霜的柴家集。

    我们在返回到路口途中,发现了一块被荒草侵吞的石碑。辨认出是一通刻立于清代光緒二十年八月初二日的《祀先堂贵星柴老先生追颂三代懿行序》神道碑,石面受损,字迹斑驳,内容辨识难以具体。过后来才知,村外还遗存有《奉先大封君国宾俊拔柴公并孺人赵氏杨氏懿行序》碑与《皇清例授王宪先考府君柴老大人之神道》碑,当时没有知情者相告而错失,只能徒生出不遇的感叹。好在,文史学者秦州雁先生对此有识读,从柴氏家族神道碑信息透露,柴家至今有十二代人三百余年的家族历史。一世祖“柴公”,自四川移民始居柴山生二子,二世祖两公生六子,三世祖六房弟兄生六子,四世祖弟兄三房生五子,五世祖弟兄五房生五子,六世祖弟兄生七子,七世祖七房生七子,八世祖弟兄生逢民国乱世、生计危艰仅生五子。至解放前后,有九世子数人,至当代有十世孙及十一世孙辈若干,可见柴家繁衍生息,人丁也算兴旺。在柴家大院外的一处院落,我们询问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其虽然耳背,但不无自豪地说,村里几十户都姓“柴”,也知晓至解放初,这里设有集市,农历每月逢一、四、七为集日,周边的老百姓纷纷来此赶集,进行粮食、油料、蔬菜、牲畜等交易,还吸引了东至麻沿、北至天水秦州区娘娘坝、西至西和县马元乡、南至成县黄渚镇,更远至陕西风县等地的商贾来此贸易,繁荣兴盛至极,尽管曾经的商铺、客店和集贸市场痕迹难寻,但足以例证柴氏家族传承过程中缔造的家业壮大。不仅如此,从柴家老宅院外塄坎边苍翠依然的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柏上,也可以判断岁月在这里集结和行进的历程,完全可以装订成一本厚厚的线装古册,当再次打开,虽然其中的文字是沉静的,但是所潜藏的故事却是生动鲜活的,定会附着柴氏族人生活的气息和远去的背影。

    那个和此处隔着一条水泥公路的新村,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命名——柴家集。这条路,犹如一条时空履带,左边的山腰柴氏一门的后人铺排开的那些房舍,还在彪炳着曾经的辉煌,而右侧的二层小洋楼,已经向东面拓展到接近河流的部位,近百户人家楼房组成错落有致的院落,更见出柴氏家族如今生活的富裕。在这些院落的东北角,还保留着柴氏人家的一座榨油坊和一座水磨。油坊内,一根巨大的槐木挖空而成的榨油器械,在我记忆的库存中并未有过形象,横卧在木架上的巨木中间插满木楔,左边是二十四个硬木圆盘,听童年亲眼目睹过榨油流程的友人说,先把菜籽在热锅内炒到适合温度,再铺展枸树皮把油料包扎,然后塞进圆盘最前端,之后在圆盘后面陆续加木楔,并用屋梁下系着一根碗口粗的木头用力撞击,若有木楔处有松动再加进木楔,直至横木下端的圆孔里再也滴不下一滴清油为止。由于所有的部件无一遗失,他们一边详说一边演示,恍若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岁月。隔壁紧邻的就是那座水磨坊,房体完好,下面被水流带动的木轮也完整无损,只不过被拥堵在污泥中,想必已经被弃用数十年了。

    我们去时,恰好遇到磨坊主家,提及用小麦、玉米磨面的那段岁月,仿佛相去不远,一些琐事仍然记忆犹新,一些细节仍然历历在目。他正巧带着一串钥匙,便打开铁锁,将我们让进门观看。进门一方土炕,竹席仍在,炕中央还摆着火盆,窗台上有茶罐瓷杯,炕下一把烟熏火燎的铝制水壶,似乎还能领受到柴薪在火盆内燃烧,小小茶罐里升腾着略带茶叶苦味的清香。与土炕相连的东端半间房的中部,即是被下面的木柱支撑着的石质磨盘,连附属的相关装置都一样不缺。在几步之外的土墙上,木榷上挂着竹筛、簸箕、扫把、笤帚、升子、箩等器物,全是磨面时不能缺少的用具。当时就想,既然保存的如此完整,如果清理河道,引来潺潺水流,这座被遗忘了的水磨定会咯吱咯吱转动,把各种粮食一粒粒咬碎研成粉末,水响磨转,人声在耳,一切就像逆行在时光的隧道……而磨坊的主人,这位同样姓柴的五十多岁的大哥告诉我们,祖上传承下来的油坊和磨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还在发挥着作用,如今,却像风烛残年的耄耋老者,随时都有被一场暴雨或者一场大风掀倒的可能。也许过不了太久,它们的身影也会消逝殆尽,像未曾在这方土地上出现过一样……

    告别了那座油坊,也和秋风吹拂着的磨坊挥别,我走远了还是忍不住回头去望,担心着出现一别经年永不相见的结局。从几块碑石上记述的柴氏族人的史实,可知柴氏一门史上以业农为主,从事工、商等多种经营,家业日渐丰隆,后人多从教、从医、从武、从政。其先祖“高祖州同公丰,为臣室,骏烈远扬。”“武庠印鹏麟柴公者,述继既丰美,不忘积累之艰。恩重骨肉,无尔我芥蒂之私;仁洽闾里,有推食解衣之风。”其先祖“公父素行孚人,性又刚直。乡人有讦讼者,辄开导以利害,极口排斥,必使息争而后止。风声远树,堪作王家之宾……”柴氏后人多勤勉努力,二世祖任“州同、分府”,三世祖有四人为“贡生、吏目、文庠”“入国学”,六世祖“入泮池”为“武庠”,使柴氏一家人才济济。这足以说明,最初名为柴家山的地方,后世命名为柴家集的缘由——唯其壮大,才能声名远播;唯其繁荣,才能兴盛不衰。这还能证明,坐落在老人山下,地处徽州穷乡僻壤的大山一隅的柴家集,为什么至今还留在老一辈人的赞叹里。当然,那座规模宏大的柴氏院落,还可以窥探到当年的雄伟和壮观。这一切,都是柴氏族人家业厚实和人丁兴旺的见证,我自然是发自肺腑地仰慕不已。

    秋光中,风已经有了凛冽的味道,我们也该返回了。在关闭车门的一瞬,我又抬头再次仰望柴家大院,算是告别时的注目礼吧。尽管屋檐和瓦片满脸沧桑,但能感受到它的身骨还很硬朗。在目光收回的刹那,望见土墙边的两棵柿子树上高挂着繁多的柿果,圆润饱满,橘红鲜亮,像岁月挑在枝头的一盏盏灯笼,给人星星点点持久缠绵的温暖,也给我此前阴郁如天色的心情传送来了萦绕不绝的惦念和回想……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1-6 1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7-11-6 10:27 编辑

做刘老师的沙发, 读了您的散文,您叙述的很详尽,且 有传统文化的沁浸啊
3#
发表于 2017-11-6 11: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刘老师的文章,问好!
4#
发表于 2017-11-6 12:56 | 只看该作者
秋光留给西北大地的吻痕已经足够浓郁。再过几日,另一个季节的门楣就要吱呀一声拉开,抬脚一跨就是另一个世界的模样了。当然,前一个季节的那扇门,也会哐当一声重重地关上。就在时光转换的缝隙间,我们突然觉得有必要去寻访一座老房子。我们早就知晓它很老了,我们也担心拖延得太久,那个站在风雨里的身影会骤然消失,永远地不复存在了。因为岁月的决绝,我们还领略的少吗?
老师在文章一开头,就把我们拉进那幽远的时光中。喜欢老师的佳作,跟随老师生动形象的叙述,我也游了一次柴家大院。
5#
发表于 2017-11-6 15:27 | 只看该作者
一座古宅大院里藏着许多故事,一定是勤勉精学持家,才会留下我们今天看到的往昔的兴盛。
6#
发表于 2017-11-6 17:57 | 只看该作者
    深宅大院柴门深深,悠久传承人才辈出……引领我们走进差姓家族的村落,回味其先祖的光荣历史与人文积淀……欣赏厚沉而丰满的作品!
7#
发表于 2017-11-6 18:00 | 只看该作者
开头很美,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着我们不由自主地深入读下去,愈读愈见老师的文字功力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0:30 | 只看该作者
幽谷幽兰 发表于 2017-11-6 10:26
做刘老师的沙发, 读了您的散文,您叙述的很详尽,且 有传统文化的沁浸啊

感谢幽兰老师来读拙作,祝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0:31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珍 发表于 2017-11-6 11:06
学习刘老师的文章,问好!

谢谢您的关注,问好张老师。冬安。
10#
发表于 2017-11-7 11:1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劲道、厚实,行走中所见所感有着浓郁的人文情怀,而由风物深入到历史之中,发掘出时光深处的文化承载和文化情境。成熟的文本,意蕴丰实的文化散文!
问好彦林。
11#
发表于 2017-11-8 10:57 | 只看该作者
房子老师已经说得够好,我就不再重复。尤喜开头与结尾,中间看着有点跳。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08:04 | 只看该作者
临沂风铃 发表于 2017-11-6 12:56
秋光留给西北大地的吻痕已经足够浓郁。再过几日,另一个季节的门楣就要吱呀一声拉开,抬脚一跨就是另一个世 ...

谢谢您的关注和评阅,祝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08:06 | 只看该作者
牧心飘飘 发表于 2017-11-6 15:27
一座古宅大院里藏着许多故事,一定是勤勉精学持家,才会留下我们今天看到的往昔的兴盛。

谢谢牧心来阅读拙作,顺颂冬安。
14#
发表于 2017-11-9 08:25 | 只看该作者
矗立在秋光里的身影,灵动恬静,拜读学习了,喜欢,点赞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5:41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11-6 17:57
深宅大院柴门深深,悠久传承人才辈出……引领我们走进差姓家族的村落,回味其先祖的光荣历史与人文积淀 ...

谢谢文华版主的评阅,祝好。迟复请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7 16:50 , Processed in 0.07964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