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537|回复: 19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参牌戒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7 00: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7-12-7 10:08 编辑

                                              人参牌戒尺


  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是可爱的。但是学了几年后,还不明白人性,谈不上真正的爱人爱文学,因为没有彻底懂得文学的博爱。可见,文学需要一颗纯净的心。文学里的人性,是看到人的生命性、存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针对人的生命本能、自我认同本能、社会认同本能和哲理解脱的本能,来抒写人应该有的健康、成功(社会认同)、幸福(自我认同)和智慧(自我解脱),在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人事和为人之道上,或深爱或怨怼或颂扬或批判地倾尽笔力。当然,明白人性的来路、表现和去向,有利于读懂文学是怎样的人学,而对于有写作欲望的作者,则是为了再现文学的人学特征,丰富人学的宽深。正是这种理念的贯穿,使得文学是人参牌的,大家爱文学也就理所当然了。

  文学一词,从字面看,就可以知道它是以文化学为基础的。其中的文化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里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发现积累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那么文学是人学也就好理解了,文学的“人”应该是全方位的:自然人(包括人的心理梦想、潜意识世界,小说的心理刻画多有这部分内容——自然人的本我欲望及其生存权、性权利、生育权、死亡权等)、社会人(包括政治的人﹝比如古华的《芙蓉镇》、阿来的《尘埃落定》,这里就体现了文学离不开政治﹞、经济的人等,而社会人的自我意识及其梦想的抒写常常是文学表达的主体)、民族群体人(民族文学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地域人(如海派作家﹝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王安忆等﹞的作品)、类人类的人(比如姜戎的《狼图腾》、卡夫卡的《变形记》、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以中长篇小说举例,是因为中长篇小说的容量更大。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的评论,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内涵、表现方法及其发展的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评论的板子打下去之前,内心必须以“爱人”为基础。没有佑护文学及其作者的情怀,展开的评论就不是闻者足戒的“戒尺”,不能令文学叶绿,也难以让作者开花——即使作者修养很好也不会闻过则喜(自然的,作者没有修养就难以面对文学评论,因为文学评论是有针刺的,作者没有修养也不能深入感受文学评论背后的促进力量)。一味批评甚至排除异己的评论方法,类于手枪射出的子弹,射杀了对象也会使得自己倒地,至少自己的人格倒地了,爱文学的纯粹之心也碎了一地。

  客观上,文学评论家少于文学作家。这个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评论的理论比较枯燥,低于文学呈现的趣味性;二是文学评论需要的学养宽深度普遍是大于文学呈现的。所以文学史上,既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了不起的文学评论家的人极少。国内以鲁迅为最,国外以英国的艾略特最著名。能够开展文学批评的人多于文学作者,也是一种客观,就像吃饭的人多于做饭的人一样,但是,会吃的人不一定是美食家,美食家比较少也是客观,文学评论也是这样。

  文学评论的写作类于文学作品的创作,都需要考虑怎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写是写作技巧和方法问题(此话不针对草舍煮字老师的那个标题与内容的不符),写什么指向的是涵盖的具体内容。文学评论与文学批评大同小异,都需要在微观上进行眉批、中观上考察架构与技巧、宏观上对创作思想展开评述。如此之下,直接对象是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创作者,就必须深入考察和回味原作。这个过程里,要完成对作品的赏析鉴评论。赏、析、鉴、评、论——从仰视的跟随欣赏、进入平视的比肩、走向俯瞰的甄别、抵达抽丝剥茧的厘清、迈上冷峻的哲学论道,是一条艰难的路途。满足于赏与析的感觉,不如达成鉴的眉批之高度,但是,文学批评的厚度必须越过眉批的门槛高度,爬上评的高台,进入论的系统(与我关系很铁的木哥心怀宽广,应该理解彼此认知的差别,是允许存在这种不同的,毕竟都是个见)。

  文学评论的产生,需要针对文学作品,可是什么样的作品有利于产生评论的冲动呢?对于许多人(例如我)来说,是阅读后有感觉的作品,这是最常见的现象。其次是追踪优秀作者创作的,包括我们经常见到的那些包裹着企图心的文学评论。但是,最值得阅读和思考的文学评论,往往是不带功利心地针对文学佳作而倾心创作的。我国名著背后产生的那些文学评论家就是证明,比如:李卓吾(《西游记》)、毛氏父子(毛纶毛宗岗《三国演义》)、金圣叹(《水浒传》《西厢记》)、脂砚斋(《红楼梦》)。文学评论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对文学的发展和文学地位的改变等,都曾经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金圣叹继李贽、叶昼之后将小说戏曲的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促进了小说戏剧的发展,提高了小说戏剧的社会影响力。我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文学评论的独立佳作也很多,比如《诗品》(钟嵘)、《二十四诗品》(司空图)、《文心雕龙》(刘勰)、《人间词话》(王国维)等。

  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时代生活的,而生活是可能的问题逐渐变为了现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变形、改编现实让人提前看到可能的生活。恰好是在这样的环节上,文学评论考察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通过作品发现人及其诉求。供应“提前看到可能的生活”来反映人的诉求,几乎是优秀作品的一种共性,也可以据此查看论坛佳作。比如《瓜把式》,先看“生活是可能的问题逐渐变为了现实”: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达,当下生活已经进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男主瓜把式生产出品质那么好的瓜,却没有市场,而且其女儿上大学了,居然不知道把家庭产品上传网络,进入虚拟微店销售。显然,这是对已经变为了现实的生活的一种无视,小说情节的逻辑性在生活伦理的环节就令人质疑。后来女儿介绍他加入寿光市的蔬菜生产环节,作品在这里解决了“情理之中”的现实观照,作者设置这样的情节来涂抹堵塞之前的“黑洞”,眼光注视的依然是脚下的生活,让作品有了矮化的现实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将悲剧进行到底的建议。抬头就可以看到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发生转型,智能经济时代即将来临,最多十年,智能经济就会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届时,作者可能扔掉手机。作者没有据此把可能的生活进行加工,让读者提前看到,反而建议作者在生活之河里反向逆流,以构成悲剧的企图,显然不是特别好的建议。对此,我们可以找到大家都知道的参照物:《红楼梦》。其中的大观园,寄托了人们对人人平等的社会的理想诉求,作者变形生活改编现实,让读者提前看到了可能的生活(一百多年后在中国出现),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又是不可能的,必然走向毁灭,于是悲剧的构成具有必然性。对于抒写当下的作品,是倒退着铸造悲剧好,还是前进着构造悲剧更好呢?将智能生产力提前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是我们的前路必然逐渐出现的现象,不相信的朋友可以留意今后十年的新闻。而这种“提前”在一时之间与当下现实的冲突,必然构成矛盾,是否能够造成悲剧,在于作者构思的能力。另外,此作的再现手段与之前的多个作品区别不大,显然在创作上进入了一种程式化,体现了作者是在写作,而不是在创作。创作不仅要求作者有发现的眼力,更需要作者有发明的能力,否则作品难以达成众乐乐的效果。可以说,没有创作的想象力,就没有文学的前途。在这里需要声明:不反对画地自封没有创新欲望的写作方式,毕竟处于独乐乐疯狂蔓延的时代。不知道以上简短的话是否符合“在微观上进行眉批、中观上考察架构与技巧、宏观上对创作思想展开评述”的说法,是否算真正的文学评论,是否有利于所有作者的下一个作品。

  以上的文字试图说明:1、文学是人学,具有人参的特点。2、文学评论是戒尺,对作者具有提醒、佑护和鞭策的作用。3、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提问的特点,文学评论应该及时给予回答,之后文学作品根据文学评论的回答而给出相应的答案,从而产生良性的变化,当然文学评论会再次介入……如此往复着,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构成互相问答实现互动的良性循环。那么,此文是否是一把人参牌戒尺呢?
以上3195字

                     告诉文学
          如果今生没有遇见,不知道什么是挚爱
          当这场有缘无终的相遇让我遭际
          无法在转身时携手历经时光的风雨
          也许低眉的瞬息,永是江湖两望的牛郎织女
          今夜落笔,真心真意写下一段爱的足迹
          听花落的声音,那是流星般逝去的哭泣
          请在我离开时,把我埋进长久的忘记


涉及作品《瓜把式》的链接: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371263-1-1.html


评分

1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2-7 01:34 | 只看该作者
为老杨同志破个例,在小说版发个言,因为太肤浅,我可能看不太懂,不多说了,此处不想多做停留,走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7-12-7 05:5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佑护文学及其作者的情怀,展开的评论就不是闻者足戒的“戒尺”,不能令文学叶绿,也难以让作者开花——即使作者修养很好也不会闻过则喜(自然的,作者没有修养就难以面对文学评论,因为文学评论是有针刺的,作者没有修养也不能深入感受文学评论背后的促进力量)。一味批评甚至排除异己的评论方法,类于手枪射出的子弹,射杀了对象也会使得自己倒地,至少自己的人格倒地了,爱文学的纯粹之心也碎了一地。

老弟,这段说得太好了。
4#
发表于 2017-12-7 05:58 | 只看该作者
这才是文学评论,这才是我认识的杨蝉衣,兄弟,没说得,咱哥俩先干一杯再说。
5#
发表于 2017-12-7 07: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认真学习。我说不出一二三,我一直认为评论是对作品而言的,无论评论水平如何都无可厚非。评论是代表个人见解,不具备攻击目的。我欣赏文友们的理论水平,从中吸取营养。祝好。
6#
发表于 2017-12-7 08:28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是人学,这样的认识众所皆知,犹如常识1+1=2。《红楼梦》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范本,这固然不错,然而一千个人对它只有一种解读,固化了的思维和认识,虽然避免了误读的风险,但也让人觉得了无新意。为文者,当以新为靶向,正所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或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当然,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样的要求有些高了。

点评

可是先生的作品就是在1+1=2方面出问题,这才是硬道理。  发表于 2017-12-7 10:57
7#
发表于 2017-12-7 09:24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是可爱的。
这是误解。其一,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之一,人文学不能等同于“人学”,因为人学主要针对主体自身,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智慧能力,例如人体主义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学等,而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据,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例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其二,就文学是人文学就得出文学是可爱的这一结论,也显得牵强附会,理由不充足,难道自然学科就不可爱?那些研究动物世界的动物学就不可爱?我看蛮可爱的。)

点评

文学是科学?人学针对主体自身?后面的溢出逻辑更多的话,不用发出疑问了。  发表于 2017-12-7 10:47
抛开文化学与人文学的过多重合,我国自庄子开始到现在的文学研究,多是文学文化学的研究,当然最早是西方开始使用人文学来包括文化学。二者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定义也是以重合部分为主的。不在这里做甄微。  发表于 2017-12-7 10:25
支持这观点。  发表于 2017-12-7 09:34
8#
发表于 2017-12-7 09:35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是可爱的。

行文一开始就没站稳。

点评

开头的一句,包括木心等作家和学者已经多次这样说过。不是我的发明。他们有这方面的专论。而这部分论述不属于此文应该做的。先生以为呢?  发表于 2017-12-7 10:29
杨蝉衣的这篇文章谬误颇多,且待我慢慢道来,哈哈。  发表于 2017-12-7 09:3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7-12-7 09:36 | 只看该作者
标题也欠考虑,不严谨。

点评

这个标题来自于“人参牌手枪”(木心),你先去批驳木心吧,也可以去批评他的那些学生,只要你干倒几个,就可以出名了。  发表于 2017-12-7 12:17
同感同感,且待我慢慢道来,哈哈。  发表于 2017-12-7 09:39
10#
发表于 2017-12-7 1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方欲晓 于 2017-12-7 10:02 编辑

“……体现了作者是在写作,而不是在创作。创作不仅要求作者有发现的眼力,更需要作者有发明的能力,否则作品难以达成众乐乐的效果。可以说,没有创作的想象力,就没有文学的前途。”个人赞同这个观点。
11#
发表于 2017-12-7 10:01 | 只看该作者
读了你的评论!我想说一点,这篇评论文章中提到著名作家的作品有点多,因为与你的文章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是累赘。
另,你可能记错了,你提到:阿来的《尘埃落地》,应该是《尘埃落定》,“地”与“定”之误,不知你指的是不是阿来的这本代表作。

点评

我是拼音打字,chenailuod,打字到这里以为必然是《尘埃落定》,回头审稿时居然没有看到。老哥再看看还有没有?  发表于 2017-12-7 12:35
武如好不识趣,人家蝉衣是大师,胸怀天下,指点江山,怎么可能有错?  发表于 2017-12-7 12:24
或许杨蝉衣根本没读过阿来的那部作品,只是道听途说,要不怎么会名字都搞错呢?这不是严谨的治学之风。哈哈。  发表于 2017-12-7 10:54
12#
发表于 2017-12-7 1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沧澜恋_I57x4 于 2017-12-7 10:25 编辑

但是学了几年后,还不明白人性,谈不上真正的爱人爱文学,因为没有彻底懂得文学的博爱。
(这一系列的话,内部关系逻辑混乱,语无伦次。“学了几年后”作者没有交代清楚,模棱两可,是学了“文学”?还是学了所谓的“人学”?这都算其次,按照前面语意的衔接,姑且理解为学了“文学”吧,但是,学了“文学”就一定要明白“人性”吗?文学和人性直接挂钩,有些生硬。文学作品可以展示一部分人性,而人性却永远无法完全、完整地揭示出来,作家只是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就算文学作品挖掘出人性深处的一部分东西,也和作家“爱人”没有关系,因为有些人性是恶的,鲁迅先生就曾经对国民的奴性、任人宰割的麻木性等以犀利的笔调进行过展示,但这并不表示鲁迅就爱那些具有奴性,麻木性的人!相反,这是一种揭露及批判!由“爱人爱文学”递进到“懂得文学的博爱”这也很牵强附会,文学的精神也并不是一句“博爱”就能简单概括的,文学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言下之意,托尔斯泰认为文学的精神就是情感的传达。关于博爱,说法可就多了,博爱是基督教的学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也提出过博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提过博爱,中国古代一些学说也提倡过博爱,这些,都和文学没有太大的关系。)
13#
发表于 2017-12-7 1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羽公子 于 2017-12-7 10:32 编辑

一味批评甚至排除异己的评论方法,类于手枪射出的子弹,射杀了对象也会使得自己倒地,至少自己的人格倒地了,爱文学的纯粹之心也碎了一地。这篇有一定的高度和指导性,像在教堂里听祷告!很好。这个标题有点抽象,一开始以为是小说呢,点开后才知道是关于文学评论的,我以为可加个副标题,《人参牌戒尺——关于文学评论*****》

点评

建议很好!以后必须注意。多谢先生提醒!  发表于 2018-1-9 23:4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0:32 | 只看该作者
逐鹿江南 发表于 2017-12-7 09:36
标题也欠考虑,不严谨。

“把我埋进长久的忘记”原文的最后有提醒。
对不起先生,我不喜欢扯淡。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0:35 | 只看该作者
徐得荣 发表于 2017-12-7 05:51
没有佑护文学及其作者的情怀,展开的评论就不是闻者足戒的“戒尺”,不能令文学叶绿,也难以让作者开花—— ...

与木哥认识以来,我一直喜欢老哥,也一直敬佩木哥对文学有着敬畏的纯净之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7:50 , Processed in 0.06296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