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3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愿为金阙留余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8 19: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小刚 于 2018-7-9 11:10 编辑

愿为金阙留余香
                                                                                                                        ---------访王铎古宅


       人生漫漫路长长,几次回头几次望。总有些人,让你牵肠挂肚,总有些事让你耿耿于怀,总有些心愿是你早晚也要去了结的。就像儿时的一个约定,比如星期五的梨花与《梨花没有谎言》一样,那就是一个约定,一个单纯无邪小镜掰成了两个弯弯的月牙,两颗小小的心灵给彼此的记忆里增添了咸咸的海风,何时何地都能记起彼此的味道。时间越久你越挥之不去,况且本来就是来自内心的呐喊,只是淹没在平日嘈杂琐事中了!今天我就是要去王铎中学,那所我离开整整二十年的母校,去找寻只有在梦里才能看到的古色古香。


       车子穿过相衙镇老街,两旁熟悉沿街门市一览无余,虽然破旧但莫名的亲切感却油然而生,仿佛这些年默守陈规只为等我,抑或我就是对它多年一成不变的褒奖。不知那惹人往返的杠子驴肉火烧和白庆福师傅,是否还是恋地摊的楷模?还有香甜可口的相衙镇糕点是否仍被成群的蜜蜂追的无处遁形?还有南街火烧木材质的电杆,是否避开人间的纷争,孤零零躲在僻静的一角苟延残喘抱怨命运的不公,如此环保的廉价的笔直,竟被钢筋水泥击得粉碎。何止斯如此,世间万物皆如此!继续向北小公路轻轻扭了一下婀娜的身躯,母校近在眼前。这些年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回来看上一眼,细想来其实不然,前几年同学聚会其中一项就是回母校忆旧,我是没勇气参加的,毕竟这些年没有为母校做什么事情,何况上学时我也不是老师眼中的红人,就连我写《郭沫若与王铎中学》时,许多资料也是李义峰校长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我的,今天我是拿出多大的勇气啊!到了,终于到了,我像远行的游子扑进母亲的怀抱,又似飘飞的树叶拜倒在泥土之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校园已不是我记忆中模样,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将我的记忆完全颠覆,我小心翼翼的寻找那青砖蓝瓦下的朗朗书声,没了,一切都失去了踪迹,甚至连具体的位置我都无从分辨了,淡淡的忧伤爬了上来,萦绕于眉头心头之间,挥之不去。前几年同学们还在古色古香教室前合影呢?我是见到那张照片了,怎么一转眼就是无期。如果旧教室还在,肯定厚重些,那青砖蓝瓦的教室,记录了王铎中学从建校到今天的点点滴滴,是学校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更是孩子们追溯历史,了解学校最好的 活化石 ,但是又想,旧教室不拆又怎么建教学楼,孩子们又怎能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的是双向互补的,得到的同时必定要失去一些东西,只不过在不同人眼里的重要性有偏差罢了,想到这些突然释然了。


        青砖蓝瓦的教室消失了,心是失落的,用痛心形容也不为过,不过这种失落是暂时的 ,因为 在我的记忆中,村里还有一比老教室更加古老的宅院。出校门  沿着公路北行200米  便来到房舍前。威严的大门早已不见了踪影,还好老宅的南房还在,这让我死灰冰凉的心稍稍有了一点温度,不至于在这初夏的季节感受严冬的体温。立正片刻,高大的门楼便又浮现在眼前,门楼位于古宅的西侧,是典型复门式,紧挨着南房向北划出一条五六米的甬道,联通南院当院一直通向后院,在与南房冲齐的地方是一个高大宏伟的门楼,青砖砌成白灰填缝,不像小户那样采用过木结构,而是选用性能更好拱圈发旋 结构,门洞宽四五米的样子,两辆马车可以同时行驶。据说宁津的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宽度也就四五米,而且还是土木结构,比起这座门楼是否也有望洋兴叹的感慨。榆木做的大门朱漆闪亮,大门之上铜钉、铜狮、铜环、无不彰显着主人身份显赫。门楼之上精美的砖雕比比皆是,花草、古兽、几何、鱼纹让你目不暇接,给人一种震撼力。门洞再往后越过当院,和正房平行的位置又是一宏伟的内门楼,虽然辉宏比起前门略有逊色,也称得上大气磅礴了,大概和北方有着内门比大门小三分的老传统有关吧!


       中午时分,叩门之声在僻静的乡村格外响亮,火辣辣的太阳将我定格在门楼之外,大有烈火见真金,焦阳看耐心的韵味。院里传来了断断续续脚步声,由远而近,此时的我正在猜想开门的应该是一位白发苍苍,一手拄着拐杖的老太太,朴素的衣着和一脸的慈祥。门开了,一位和我预见丝毫不差的老人出现在我面前,只不过没有拐杖罢了。说明来意,老人很高兴的一手拉着我的手走进院子,手一接触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我又回到童年,奶奶正拉着我的手走向河边,去捉我想要的蚂蚱,远处青草中的蚂蚱、蛐蛐、蝈蝈和螳螂看见我们四下逃窜着。


      来到院中,映入眼帘的是两棵石榴树,当下石榴花开的一塌糊涂,一朵朵红色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神气极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和我这远道而来的陌生人打着招呼,大概是害羞吧,一个个绯红了脸。交谈中得知,老人姓孟,老伴已去世多年,女儿在青岛工作,前不久刚从青岛回来,我暗自庆幸起来,倘若早来几天根本进不了院子,岂不要无功而返了。老人指着房子向我介绍着,这三间是正房,原来是南房,北房拆了,我在南方前修了个小院,就是现在的样子了。我说,大娘你家原来还是地主啊!老人笑了起来,别瞎说,在过去你这一句话能让我游街。我说,真游街,我替你去,说着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此老宅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正中是堂屋,站在堂屋中心位置东南西北各有一门,有点走进山洞四周是洞不知所行的感觉。东西各是一间卧室,走南门可到天井,走后门则去后院,可以说南北通透东西无阻。在东卧室的东边和西卧室的西边各有一耳房,与卧室不通,但南北各有一门,人可以往来于前院北院之间,切不打扰堂屋的清净。老宅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底部还做了防碱处理,地基高出地面两个台阶,顶部用一种类似水泥锤顶流户排水的技术,虽经历百年仍滴水不漏,不得不佩服当年工匠手艺精湛了!门窗为木质结构,葱绿的油漆早已覆盖原来的沧桑,给人一种不合时宜感觉,在窗户的外侧还装有一层防盗窗,虽没有今天的防盗窗美观与鲜亮,但那锈迹斑斑中透着一种神秘感,让我想入非非。三间正房并没有太多的装饰,更显得厚重深邃两边的耳房则颠覆这一切,西耳房在门口的上方出现了一个高的有点离奇的窗框,囚牢式的木条横竖交叉,加上下面厚重木板门的映托,仿佛阵阵阴气正悄无声息向外延伸着。东耳房比起西耳房简直是皓月比星,房顶外沿是雕花的瓦当,一溜排开古朴大气,往下是青砖搭茬式出沿,自上往下依次向里收起,在防雨的同时还加入了纹路几何等装饰元素,有原本的单一平实,变得灵动起来。两边门垛的下方的一块砖雕吸引力了我的眼球,一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称不上巧夺天工也算叹为观止。一块300cm见方的青砖上居然出现了一幅画,一片云纹象大海里的波涛随风波动着,在汹涌的波涛中竟然出现了一棵大树,树身弯曲低垂,象一位耄耋的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不经意的一点变故就能将他的身子永久的压倒下去。就在这树的枝头又出现了一只怪鸟,两个爪子紧紧地抓住干支,爪趾清晰可见,炸开的双翅,丰满有力,粗短的鸟嘴正啄向树木的枝叶,嘴与枝叶已混肴在一起,分辩不清,一块砖竟然雕的如此神奇,如此细微,如此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起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来,让我对房子的主人身份产生了好奇。再往下又出现了一块三角形得砖雕,在几朵荷花的映衬下是一片硕大的荷叶,在荷叶上竟然游着一条鲤鱼,眼睛嘴巴,甚至鱼须子都依稀可见,看样子两幅砖雕应该出自同一人之手,只可惜,鱼的尾部和许多装饰都脱落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但比起用木棍支撑的门楼,刚刚拆掉的教室,它就幸运多了,也许就像人们常说的没有缺憾就不是完美。


       问起房子修建的年代,老人竟然一脸的不知所云,我在这房子住了几十年,和它再熟悉不过了,它的上上下下犄角旮旯没有我不清楚的,而且有了一种情同手足的感情,可要说房子是哪那一年盖的,真不好说,这房子是本村一位大地主修建,解放后房子被征上来成了小学,小学搬迁后,又成了养老院,养老院又搬走了,我家将南房买了下来,北房则被另一村民买下了,不过前些年为了盖新房将老房子拆了,想想就心疼,老人面带惋惜之色。说起房子的年代,反正我婆婆的婆婆自记事起房子就在这了,我今年都八十了你算算得有多少年了。我心里一惊,眼前的房子竟然是清末民初的,也不知道这个见证了晚清衰落、民国混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浩劫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智,是劫后余生的欣喜还是孤独守候的惆怅 ,已不得而知。但是它作为宁津现存没有修缮复建过得最老的建筑,无疑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只不过许多人还没意识到它的价值罢了!

       相衙古镇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原建有包公祠,现报寺和王家庙,都是历史悠久古建筑,除王家庙保留下一对石狮子外(石狮子现守候在振华大街烈士祠内),其余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想到这我又担心起来,现在建设新农村开展的如火如荼,数以万计的房舍轰然倒塌,我担心下次我再来迎接我的会是一片瓦砾,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啊!告别老人依依不舍离去,猛回头竟看到那鱼有几颗泪水滴落在荷叶之上,慢慢地向四周分散开来···········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252.jpg (241.93 KB, 下载次数: 389)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252.jpg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335.jpg (452.04 KB, 下载次数: 378)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335.jpg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350.jpg (660.11 KB, 下载次数: 356)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350.jpg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436.jpg (841.99 KB, 下载次数: 351)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436.jpg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449.jpg (664.42 KB, 下载次数: 344)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449.jpg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503.jpg (496.07 KB, 下载次数: 379)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503.jpg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528.jpg (669.15 KB, 下载次数: 374)

微信图片_20180707213528.jpg

微信图片_20180707215420.jpg (655.93 KB, 下载次数: 361)

微信图片_20180707215420.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07:28 | 只看该作者
看着这么多的老建筑都拆了很是心疼,咱就是老百姓,能做的就是拿起纸笔呼吁文物部门保护刻不容缓。各位老师多提意见。。
3#
发表于 2018-7-9 09:53 | 只看该作者
张小刚 发表于 2018-7-9 07:28
看着这么多的老建筑都拆了很是心疼,咱就是老百姓,能做的就是拿起纸笔呼吁文物部门保护刻不容缓。各位老师 ...

抠门,应该是叩门吧?
4#
发表于 2018-7-9 10:01 | 只看该作者
写故宅之前,先去母校游历,等于给文章设置了一个影壁。而后,切入正题,将所见所闻娓娓道出。感觉语言比以前老练了,而且语句有了变形,故而多了一些情趣。乡村古建筑,应该适当保留保护,不然就真的消失殆尽了。的确是一篇厚重好文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11:12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7-9 09:53
抠门,应该是叩门吧?

谢谢高老师指点,已改过来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11:18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7-9 10:01
写故宅之前,先去母校游历,等于给文章设置了一个影壁。而后,切入正题,将所见所闻娓娓道出。感觉语言比以 ...

我上学时,有几间青砖蓝瓦的老教室,本想故地重游回忆一下中学时代,可老教室拆了。惋惜。
感谢老师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5:44 , Processed in 0.06085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