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51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君子温文,远离戾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13 0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戾气”的人情绪自我管控能力差。闹“戾气”的人平日未必就是坏人,可是容易脾气做主,以此伤人,却是十足地不怎么样。过去穷,“戾气”的事,是在家里一亩三分地上闹,现在不同了,可以坐上飞机到外面去闹了。此类不体面的事见诸报端,并不少见。消除“戾气”现象,读点儒家经典是有用的。

  孔子强调对情绪的控制,这就要说到《论语》。其实孔子当年对情绪管控之事,是有过真切教诲的。请看《论语·颜渊》下面的对话: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老师三个问题:“崇德”“修慝”(tè)和“辨惑”。“崇德”关乎德行提升,“修慝”是杜绝自身的奸邪现象。最后“辨惑”一项,就与这里要谈的密切相关:即如何消除人生之大惑。惑,字面理解是疑惑、不明白,可在这里,最好翻译为“糊涂”。如何消除人生的糊涂?孔子的回答是控制自己不让“一朝之忿”爆发。“一朝”,突然间的;“忿”,情绪变得愤怒。句意就是今天所说的“没搂住火”,就是情绪失控。其结果,就是孔子说的“忘其身,以及其亲”。“其”在这里指“自己”,“忘其身”就是“忘己身”。一个人“一朝之忿”爆发,抄家伙把人打坏、打死了,他自己也得带镣铐,受大刑,自己的“身”也就完了,这就是不自爱。“忘其身”,自己死了,倒也痛快,可不要忘了,这样毫无价值地死掉,会连累你的至亲至近,这就叫“以及其亲”。成年人,一朝之忿,激情杀人(法律上有“激情杀人”一项),掐监入狱,他完了,他的家庭、子女也倒大霉。一个小伙子犯死罪,可能比他本人更受不了、以至丧命的,是他的长辈亲人。孔子说“一朝之忿”是“惑”,就在于这样的人没有考虑后果,不管不顾,只是一味任情发作,害己害人,忘了自己是个社会人。

  人生在世,“惑”不单行

  另外,在《颜渊》篇中还有一段对话,也是关于人生之“惑”的: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这段对答涉及崇德、辨惑两项。有关“辨惑”回答所指的情况,要比“一朝之忿”的戾气发作和缓些,性质则一样。只不过这样的“惑”常现于那些读过书有身份的人身上。喜欢一个人,就让他活;恨一个人,就恨不得他马上死,这也叫“情绪做主”。东汉后期有位应劭,就是写《风俗通义》的那一位,在泰山一带做太守,亲自举一位孝廉,可是不过一个月,就把这位孝廉杀掉了。邴原对此很有看法,就对应劭说,举一位孝廉是很大的事情,若是你杀他杀得对,那当初你举他就举错了;若是你举得对,现在你杀他就杀错了。其实你是任情而作,犯的是孔夫子早就说过的大病:“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糊涂病!

  这实际上涉及儒家修身哲学的目的。古人讲修身是想成贤成圣,可是,不想成为圣贤就可以不修身了吗?人无论成功与否,人总得在人品上做个“君子”吧?《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之后,马上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愠”即不恼怒,与教导樊迟不要“一朝之忿”是一个意思,只是轻重有别而已。粗看上去,不乱发脾气是个很平常的事,其实是事关“人格主体”的大事情,真正做到很难。孔子之后儒家讲人的高贵性,总喜欢讲人与无机物、植物、动物的区别,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人与动物相比有繁复多样的情绪,《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所揭示的就是人情绪方面的多样。人有繁多情感,是其进化完善、高贵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生的大难题。由此《中庸》又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有多重的情绪,在做人上这不是难题,难题在如何让各种情绪发作得恰当、合理,“发而中节”。这就需要修身“功夫”了。人有复杂灵敏的诸多情绪,却不能“中和”,不是“爱”做主,就是“恶”或者“愠”当家。这叫什么?叫自己不能为自己当家,也叫人格主体不立。

  老话说的“自胜者强”,“自胜”个什么?说白了就是自我对自己身上的诸多情绪,当然还有欲望——欲望其实也属于情绪——做有效的控制与调和。这是大事。《论语》中子贡问老师:一个人富而不骄横,贫穷不谄媚,好不好?孔子回答,当然好。但是不如“富而好礼”“贫而乐”更好。于是聪明的子贡联想到《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很高兴,回答:“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治骨器、牙器、石器和玉器,就得

  反复地切、磋、琢、磨,尤其是玉器,其硬度只比金刚石小一些,要在玉料面上雕琢出精美纹饰,多难哪!子贡所以受老师表扬,就是因为他理解了一个人在改造自身脾气秉性方面的艰辛。要想自胜、自控,就得对天生的脾气秉性进行一番切磋琢磨的硬功夫,从而修炼出自己的品格。能有这样的品格,就像个人;不能,对不起,就是没品,就是气性做主,就是动物性做主。《荀子·荣辱》对此有更警策的说法:

  有狗彘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避)死伤,不畏众强,恈恈(贪利的样子)然惟利(“利’为衍文)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

  “狗彘之勇”翻译一下就是“猪狗之勇”。这种动物之“勇”,照荀子的话说就是为争一点利益,一口吃的,不顾死活。现实中,这样的“猪狗之勇”,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戾气”发作。不过,现代人倒未必是为争一口吃的,而是另有表现,其实也还都是荀子所说低等动物的“德行”。荀子把话说得这样难听,也是想以此警醒人们吧?
2#
发表于 2018-8-13 21:50 | 只看该作者
读此类文章,最能解惑,非常支持!
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6:04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8-13 21:50
读此类文章,最能解惑,非常支持!

谢谢艾桃对本版的支持~
4#
发表于 2018-9-9 11:12 | 只看该作者
灰坑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
呵呵,原来戾气者不读《论语》,奈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2:12 , Processed in 0.0965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