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苏轼诗文中为何多见美女西施身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16 2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8-9-16 20:06 编辑





                    苏轼诗文中为何多见美女西施身影?
                                                        
     在世人印象中,在吴国灭亡之后,西施就追随自己当初的爱人,灭亡吴国的第一功臣范蠡携手归隐,泛舟五湖,过上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应该说,这种结局很美好,很浪漫。

     当年范蠡受命在越国寻访美女,好送去吴国,迷惑吴王,结果发现了西施,两人双双坠入爱河。可是,二人为了越国的复国大计,中止了这段爱情,西施去了吴国,范蠡继续为勾践效命。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吴国终于灭亡了。范蠡了解越王勾践的性格,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同时,心中也深深眷恋着心上人西施,于是在吴宫被破时,带走西施,从此消失不见。

    这种浪漫的结局,在前代也有不少支持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苏轼。

     苏轼写西施的名句,首推“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本美,而有了西施,西湖就更美了。不过这两句诗还没有提到西施的结局,苏轼别的诗句却有所透露。苏轼的《次韵代留别》“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在这里,苏轼认为西施最后的结局是追随鸱夷坐船而去。而此处的鸱夷正是号称“鸱夷子皮”的范蠡。在苏轼的另一首诗歌《范蠡》中,苏轼又云:“谁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在其词《菩萨蛮》中又云:“莫便向姑苏,仍携西子。”《减字木兰花》:“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苏轼对于西施的这种结局,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赞颂。

     其实,西湖和西施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关联,西施出身越国会稽,具体的说,是在浙江绍兴诸暨的苎萝村,后来到了吴国的都城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就算历史上,西施真的是追随范蠡归隐,泛舟“五湖”,也和西湖没有关系。吴越时代的五湖,和后来我们常说的五湖四海,中国的五大湖不一样,就是指吴越地区的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太湖和附近的四个湖,也有人认为就是太湖。不过,就是和西湖没什么关系。

    那么,苏轼为什么总喜欢把西湖和西施牵连到一起,并且总是在宣扬范蠡功成身退,携美女西施归隐的事情呢?

     这就和苏轼的生平经历,心路历程有一定关联了。
  
    苏轼少年成名,不到二十岁就名满天下,之后考中科举,年纪轻轻就走上仕途,但是在四十来岁时,遭遇了人生一次重大挫折,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一些新党人士别有用心的挑出苏轼诗文中的词句,曲解为诽谤皇帝,讽刺新法,苏轼被下狱,差一点死去,后来被贬黄州,一去就是五年。这五六年,苏轼沉默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早年的理想主义者渐渐的消退了,苏轼一方面依然渴望报效朝廷,造福百姓,但是另一方面对权力的争斗有了深深的厌恶。

        当宋神宗去世,苏轼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杭州知州。在杭州的几年,苏轼一方面大修水利,造福一方,但另一方也渴望像历史上的名臣范蠡一样,急流勇退,在功成名就之后,携手红颜知己,泛舟湖海,了此一生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原文作者: 叶之秋。转载自“良辰美景奈何天”的360个人图书馆。)

2#
发表于 2018-9-17 14:0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本来是当代的著名诗句,看来在西施与范蠡身上也是如此呀。两个相爱的恋人,为了国家,牺牲爱情,到功成之后身退,隐居生活。他们两人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不是如传闻这样浪漫美好呢。 苏轼借用他们的故事,也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功成身退,携佳人过逍遥日子。这也就如现代人一般,年轻时想在大城市拚搏,年老了又想到农村山水建一别墅,享受有炊烟,有垂钓的田园生活呀。
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16:45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9-17 14:01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本来是当代的著名诗句,看来在西施与范蠡身上也是如此 ...

艾桃版主的点评精准到位,入心入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3:27 , Processed in 0.05103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