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0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道德经》第一章鉴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8-22 2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兔卧荒山 于 2019-8-22 22:13 编辑

                                                         《道德经》第一章鉴赏

                                                              文/兔卧荒山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分句排列: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鉴赏如下:
       第一句:道可以生产道,道可以诞生道,道可以创造道;道不是恒定不变的,道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名可以生产名,名可以诞生名,名可以创造名;名不是恒定不变的,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为了洞悉这一句蕴含的深刻思想,我们必须精准把握“道”和“名”。
        先说“道”。
      一是“道”是名词。由于历史上对“道”和“名”有多种解释,所以“道”和“名”必须确认都是名词。“道”这里有双层含义,即物质形态道路的简称和精神形态(意识形态)道路的简称。但归根到底是在物质形态道路的基础上,引申出意识形态道路的简称,深刻的带有路径、通途、方向、连接(联系)、方法和目标等规律性的思想内涵。
        二是“可”字的精准确认。“可”一字的精准确认对“道”来说特别重要,以往却忽略或者舍掉了。“可”是许可之意;是能够之意;是值得之意;是连词,可是之意;是适合之意等。
       其一、道许可道。“许可”即同意,允许。这就说明“道”有级别、层次和大小之分。因而“道”有多个而不是一个,它是一个体系或者是一个集体。这样才有一个道许可另一个道的可能。
       各级别的道,领导、管理着各层次的道;各层次的道,领导、管理着各个体的道。反过来,各个体道,接受、服从各层次的道;各层次的道,接受、服从各级别的道;各级别的道,接受、服从宇宙生命金字塔的道。从上往下,从下往上道之间有一个互动、运动和转化的关系。
       其二、道能够道。道能够道,即就是道可以延伸道,道可以链接道,道可以复制道,道可以创新道,道可以制造道,道可以生产(诞生)道。这便是“道可道”的真谛。
        因为,这个“道”虽然是以往之道,是已存在之道,是平常之道,是人皆知晓之道。但由于道能够道,道是延伸之道,是链接之道,是创新之道,是创造之道,是未来之道,是诞生之道。相对于以往或者平常之道是崭新的,不一样的,所以这个“道”是“非常”之道。
       其三、道值得道。由于以上两点的存在,宇宙之道值得我们抽取并予以遵循,从而成为我们人类社会发展之道,个体生命生存之道。这里的道是客体和主体、客观和主观、绝对宇宙(没有边界的统一体)和相对宇宙(人类生命统一体)发生转换的道,也就是说,客观存在之道通过人类认识而转化成为主观存在之道,客观之道值得我们人类去认识,值得我们人类去抽象,值得我们人类去遵循。
      其四、道可是道。道可以是道,表明道的回顾、总结、自信和坚定,对以往的肯定,对未来的展望。
      其五、道适合道。道无论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基本内涵和本性、本相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各种各样的道之间是相同的,认同的,协调的,和谐的,融合的,互相都是“适合”的,没有矛盾的地方,没有对立的情况。
      由此可见,“非常道”一是变化运动的道,二是不一般的道。因而“非常道”是对“道可道”的补充、评价和肯定,所以这里实际存在的有两个道,即原有的道(母道)和新产生的道(子道)。
       由此可见,道是形上学的范畴,是生命精神的内容;是以生命形态为载体,以生命物质为表现;深藏于生命统一体内部,没有维度,是不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所感觉的;但是可以抽象、可以思维,可以归纳,可以总结,可以推理。
         再说“名”。
       道和名有不同的情况:
         其一、道是对绝对宇宙(统一体)绝对反映的存在,是整体的、全体的,生命精神的范畴;名是对相对宇宙(统一体)相对反映的存在,是部分的、个体的,是宇宙生命的范畴。前者是后者抽象的意识形态的整体或者全部;后者是前者载体的生命形态的在体或者次级生命体,是部分的或者个体的。
        其二、道是形上广泛(抽象)的存在,名是形下具体(分形)的存在;道是意识形态全部或者统一的存在,名是生命形态部分或者个体的存在。
        其三、在道是意识形态和名是生命形态的前提下,道是名的集中和概括,名是道的支撑和反应;道是共性的,名是个性的;道是普遍性的,名是特殊性的。
       其四、道贯穿于虚空,及整个宇宙生命的历史,名针对于宇宙生命金字塔,及各级别各层次各个体生命。
      所以,这里“道”和“名”的关系,从形态角度讲是意识形态和生命形态(物质形态)的关系;从存在角度讲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系统角度讲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这里,写“名”的目的是想让读者认识“道”,了解“道”。“道”是众多“名”的概括和总结,众多“名”是“道”的基础和条件。“名”是“道”的“在体”,“道”是“名”的统一体,没有“名”即没有“道”。“道”是绝对宇宙的反映,“名”是相对宇宙的称谓。“道”是没有边界的大宇宙规律,“名”是有边界的小宇宙生命体。交代了“道”和“名”的关系。
       这一句旗帜鲜明、落地有声地宣布“道”的创立,并高端、深刻的论述了“道”的原理或者机制。从此天下有了道学,为本章和后边各章论道打下了基础。
       第二句:“无”这一个存在是诞生天地(宇宙)的始端;“有”这一个存在是诞生万物(生命)的母亲。
       这里要注意“无”和“有”两个层次关系的思想。
       其一、“无”和“有”不同时空历史的存在。即“无”存在于先;“有”存在于后。“无”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破度的上限,即质变诞生了“有”。
       “天地”或者宇宙之始在于“无”,或者在于无极,在于虚空,在于没有分别,在于大爆炸之前。“万物”或者生命之母是“有”,是宇宙,是原子生命体,是原子生命体化合的各级别、各层次、各个体生命统一体。
        这里“无”就是虚无,就是无极,就是空;这里的“无”不是绝对的无,也不是绝对的零,而是一种相对的另外一种存在,是相对的没有。“有”是宇宙,是太极,是色,是宇宙生命金字塔,是五个级别层次的生命。
      无和有构成一个绝对统一体的两段历史时空,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前后的对立,是一种存在和另一种存在的对立;统一是“道”的统一,“道”贯穿于虚空和宇宙。
       无和有形成了因果关系。“无”的范畴或者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境界,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即突破“无”的上限而发生质变产生了“有”,即虚空产生了宇宙。所以“无”是因,“有”是果。“有”是对“无”的延续和发展 ,不过已发生质的变化。大爆炸就是在“无”的基础上发生的,宇宙就是在“无”的基础上诞生的,或者在否定“无”的基础上而肯定“有”,揭示了“道”,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
      其二、“无”和“有”同一时空现实的存在。“无”和“有”同一时空现实的存在,就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就是针对形态而思辨的对立存在。2500年前人类社会文明没有抽象和维度之说,没有精神和物质之说,也没有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质之说,但对于大智慧的哲人老子来说,无论是停留在前者层次上,还是已到后者层次上,对全体“存在”已有理性的认识。然而,由于没有专业的一套哲人思维符号或者精准文字的表达,所以就用“无”代表抽象的精神或者生命精神,用“有”代表维度的物质或者生命物质以及宇宙生命。即抽象的“无”和维度的“有”现实的、同步的存在而对立统一,揭示了现实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质规律,揭示了生命规律。
       这一句开创了“无”和“有”的哲学概念,并明确、深刻的阐述了二者的伟大作用,奠定了“无”和“有”原创地位或者源头地位。即“无”是“有”的原创和源头;“有”是万物或者宇宙生命的原创和源头。  
       这一句对“道”作了以下基本规定:
       其一、规定了“道”的基本构成。“道”是由“无”和“有”构成的。说明“道”对外是一个整体,对内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同时,进一步承上深刻说明了“道”的原理,即“道”的运动、变化和创新、创造。所以,“无”和“有”的诸种关系,便是后来我们哲学的诸种规律。
      其二、规定了“道”的基本范畴。“道”在现实世界中,隐藏于虚空和宇宙,“道”所反映的对象一是虚空,二是宇宙。宇宙就是万物,就是宇宙生命金字塔,就是五个级别生命体。说明“道”抽象的对象是我们所知的一切。即一切存在,一切存在的范畴。所以,道学的哲学是天下最宏大的哲学,道学的思想是天下最深邃的思想。
       其三、规定了“道”的基本逻辑。“道”的发展演变历史是,先“无”后“有”,先虚空后宇宙;有了宇宙、有了万物,有了各个级别、层次和个体宇宙生命。所以,宇宙生命金字塔、宇宙生命只能从无到有,只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不可逆转的。
        其四、规定了“道”的基本性质。“道”属于宇宙生命“一体两面”的生命精神形态或者意识形态,而不是生命物质形态。当然也不是生命形态,但是宇宙生命的本质或者内容。所以,道学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门社会科学,是中国的哲学,是继河图洛书、易学之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的哲学。
       其五、规定了“道”的基本存在。即“道”起于“无”(虚无),由于“无”(虚无)没有开始,所以“道”没有开始;由于“有”(宇宙)没有结束,所以“道”也没有结束。所以,“道”是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永恒的、绝对的存在。
        其六、规定了“道”的基本方向。即一切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随后“道”的一切皆是在此基础上展开。
         这一句是对“道”展开的阐述。这一句是本章的重点,没有这一句“道”是不完整的。
      第三句:所以,在“无”态时,我们欣赏“无”之存在的虚空和神奇的运动;在“有”态时,我们欣赏“有”之存在的维度和边际的运动。
        这一句对“无”和“有”再进一步阐述,说明其主要特征。即“无”的特征就是“妙”;“有”的特征就是“徼”。加深我们对“无”和“有”再认识、再掌握,从而加深对“道”的领悟。
      第四句:“无”和“有”同样的为“道”的构成部分,因而同样的和“道”一样出自客观存在,二者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同样都是很深奥的。
      这一句为什么这么译呢?因为以往对“无”和“有”有多种解释,其中哲学大家冯友兰认为二者同出于“道”,我们必须说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道”是人类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抽象,因而“道”是形上的东西,是精神世界或者生命精神的范畴,是没有物质形态和生命形态的,没有维度和边际的,没有通过我们人类生命体眼耳鼻舌身可以感觉的条件,然而“无”和“有”本身只能是“道”的构成,而无法出自于“道”,所以二者和“道”一样,只能出自客观存在。因为“道”本身是抽象出来的意识形态,所以不可能再在它的基础上抽象出“无”和“有”。
       由于“道”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反映,“道”出自客观存在;又由于客观存在中包含着虚空(无)和宇宙(有),所以,自然“道”包括“无”和“有”,但不能说“无”和“有”就出自“道”。
       “无”和“有”所谓“同谓之玄”“玄”(深奥)在哪里?我们至此可以理解其深意:
        其一、“无”和“有”贯穿于一切存在之中。“无”和“有”二者不但贯穿于虚空的存在,而且贯穿于宇宙;不但贯穿于宇宙的过去、现在,还要贯穿于宇宙的未来。这一点是绝对的,毋庸置疑。贯穿于宇宙,自然贯穿于五个级别生命体,贯穿于人类社会及其个体生命。     
         其二、人类无法直接感知“无”和“有”。“无”和“有”深藏于存在体、宇宙体和生命体之中;深藏于绝对体和相对体之中;深藏于物质、色和太极之中,人类生命个体是无法直接感觉感知的,必须通过眼耳鼻舌身接受它们载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维度和边际,或者生命形态、及其维度和边际的刺激以后才有所感性的感知,然后经过“意”的加工处理,方能获得理性的理知,达到对二者的认识。
       其三、“无”和“有”跨度准大、覆盖准广。“无”和“有”纵向历史跨度准大,包括虚空和宇宙;横向覆盖面准广,包括没有边界的宇宙的一切。二者的级别层次很多,种类个体很多,但它们都能不同程度,不同界面的找到或者抽象出最大公约数,即规律。
      这一句表面是在说无和有,其实是在是在说道。无和有很玄、很深奥了,道自然也很玄、很深奥了。
       这一句继续深入的阐述“无”和“有”,再继续深入的推进我们对“道”的认知。
       第五句:深奥又深奥,很多美妙、神奇的事物、万物、生命之出入口、之诞生处、之根源地,就来自于无和有,就来自于道。
         这是在说,宇宙生命形态,宇宙生命的级别、层次和个体生命不断在变,但生命精神、生命意识形态、生命本质属性没有改变,“无”和“有”没有变,“道”没有变。所以,所有生命在生命本质属性的作用下,在“道”作用下,其形态、形式和维度、分形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运动和不断的发展。
        这一句是对“无”和“有”的总结,是对“道”的总结。作者在强调“无”和“有”的深奥之外,更重要的强调了“无”和“有”的伟大作用和神圣地位。由于“无”和“有”归根到底归于“道”,所以这里归根到底是在强调“道”的伟大作用和神圣地位。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章中高屋建瓴,统揽全局,顶层设计,开天辟地首次提出“道”,从而开创了“道”学,并对“道”的原理及诸方面做了原创性规定。
       读后感言:
      其一、举旗引领。本章一开始就是“高屋建瓴”,举旗引领,来一个倒叙。在没有任何交代、说明和介绍,没有任何铺垫、烘托和渲染的情况下,开门见山直呼而出:“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在对“道”没有任何交代、说明和介绍,没有任何铺垫、烘托和渲染的情况下,“道”作为一位“不速之客”,给读者惊讶惊奇之余,使读者加强记忆和感性认识,提起读者的胃口和引力,是“道”突如其来地进入读者的视野和思维(这不仅反映了老子写作的智慧,而且反映了老子当时“出国”之“道”受阻急切而悲愤的心情,所以上来开笔就是“道”,况且坚定的认为,以往有道今后一定也有道,因而自然而然的笔下就流淌出“道可道,非常道”的名句。从现实的物质形态之道,自然的转换成抽象的意识形态之道。如果不是这样,老子当时为什么不写其它的什么,而要写“道”呢?可以说,没有老子从楚到秦“出国”受阻之事,中国就没有“道”),然后再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阐述“无”和“有”,阐述“道”。从此展开对道的阐述和讨论,让读者逐渐的认识和接纳“道”,最后对“道”作以总结。
       其二、开天辟地。全方位和立体的、原创性的规定了“道”,开创了道学。准背景、准深刻,探讨、思考存在(虚空和宇宙)的规律,为进一步确认、抽象和总结人类社会及其个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无极的背景和深邃的根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天,我们在学习中,为生命哲学的宇宙规律,宇宙生命金字塔等找到了根和源。
      其三、道在脚下。“道”首先是当时老子脚下的道(路),可以说老子当时创作《道德经》是在“出国”受阻时,从眼前的、脚下的、客观的和现实的道(路)思考起,然后写起,结合人生思想认识的积累,逐步完善形成哲学之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首先表达和反映了老子当时的极度悲愤的心情,以及充满自信和力量的豪情:你挡住了我前行的道路,但“道可道”,在已有或者已走过道路的基础上,道路可以延伸,可以链接,可以复制,可以创造,只是这是有条件的“道”(写文章)、必须等待的“道”(不能马上走的道)和崎岖难行的“道”(山路),因而是“非常”之“道”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是难不住我的,你是挡不住我的!所以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即这个“道”是从眼前到长远之道,从实物到意识之道,从具体到抽象之道,从浅到深之道,从小到大之道,从单一到多元之道,一气呵成,气贯长虹。所以,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没有什么不可解读,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我们要用平常心对待,平常思维去思考,便一切迎刃而解。
       其四、可即可以。“可”就是“可以”的简化,就是“可以”的间接表达。“道可道”是老子当时“出国”时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是思想上坚定自信所致,是情绪上悲愤宣泄所定,是语法上气势力量所需,是文字上精炼句法所要。“可”字不能忽略,不能省去,不能小看,对认识和理解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2019.06.12—08.21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2#
发表于 2019-8-23 18:26 | 只看该作者
有了这般详尽的解说,深奥的古文就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哲理。现代人,就可以和古人沟通交流了。
3#
发表于 2019-8-24 11:06 | 只看该作者
通俗易懂,生动分明!
4#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0:16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9-8-23 18:26
有了这般详尽的解说,深奥的古文就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哲理。现代人,就可以和古人沟通交流了。

早上好!谢谢老师鼓励!
5#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0:16 | 只看该作者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19-8-24 11:06
通俗易懂,生动分明!

谢谢老师关注,谢谢老师鼓励
6#
发表于 2019-9-6 19:55 | 只看该作者
解读经典,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程,普及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7#
 楼主| 发表于 2019-9-9 08:10 | 只看该作者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19-9-6 19:55
解读经典,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程,普及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尽一点绵薄之力理所应当。谢谢老师鼓励
8#
发表于 2019-9-9 21:16 | 只看该作者
比较喜欢这样的注解。           
9#
 楼主| 发表于 2019-9-10 09:12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9-9-9 21:16
比较喜欢这样的注解。

谢谢老师的鼓励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9:34 , Processed in 0.05642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