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46|回复: 26

[原创] 雨后登鹳雀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荷锄叟 于 2019-8-31 19:38 编辑

       DSC_6117_副本_副本.jpg
      去年暑假,“黔之旅”返程时,经风陵渡黄河湿地,在高速公路上,鹳雀楼的风景区指示牌一闪而过,有心前往,怎奈已经错过了出口。

      这次到西安参加外甥女的婚礼,临行前就已经决定,回来时一定要去看。天下四大名楼里的江南三座——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我早已经悉数探访,唯独剩下这最后的也是最近的一座,却始终没有拜谒,心里总觉得是一件憾事,何况已经错过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留下遗憾了。

       怎奈天公不作美。外甥女婚礼礼成后不久,连续几天高温天气的十三朝古都长安城,终于普降甘霖。我当时是被大雨阻隔在西安城墙第23号马面上,不得不买了一件雨披穿上。而且,这雨一下就是一宿,直到早上6:30离开酒店,踏上返程路途时还在下。彤云密布,能见度极低,从灞桥上高速时,ETC卡没能扫描上都不知道,一路雨中到潼关,出高速还很费了一番周折。

      过黄河风陵渡大桥的时候,雨停了,但天空依然阴云密布,转入运风高速30公里,鹳雀楼风景区也就到了。

      也许是阴天,这里游人稀少。偌大的停车场只停了几部车子;售票厅空落落的,只有我一人面对一名售票员;入口处也是,几名工作人员在那里聊天,看着我打卡进门;门前广场还有积水,映照着红灯笼的镂空照壁,也将远处的鹳雀楼尽收眼底。

      跨过一座石拱桥,鹳雀楼高耸天际。鹳雀楼位于黄河东岸,隔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临中条山和芮城县,与河南省交界,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鹳雀楼初建于北魏,唐朝重建,元朝毁于战火,一直到2002年,才又一次重建迎客,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黄河就在不远处的风陵渡与渭河并流,地势平缓渐成汪洋之势。你可以想象,在淤积起的一马平川里,这么一座七十余米高的庞然大物拔地而起,那该是多么的雄伟壮观!

      沿着正甬向前,在圆坛的中心,有一块石碑,上刻“鹳鸣处”字样,说在这里击掌,便可听到鹳雀鸣叫声,而且起初清丽,越往楼前越浑厚,似小鸟到长成。

      没有人声鼎沸的喧嚣,我正好可以独享这份难得的宁静。我连击两掌,耳畔果然有尖利的回声传来,恰似雏鸟啁啾;再击,声音更加清越;我索性挎起相机,不再拍照,一边行进,一边击掌,让那美妙的鸟鸣声,在自己的耳际“啾啾”鸣响,一路直奔楼底。那鸟鸣声也的确渐渐浑厚了。

      沿着台基拾级而上,进得楼来。六层楼宇,分别将当地风土民情及黄河流域文明沿革尽数布展;楼道里,名人字画比比皆是,自然少不了各色名流、各种笔体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自然要说王之涣,就跟黄鹤楼与崔颢、岳阳楼与范仲淹、滕王阁与王勃一样,那楼阁与那诗文一起名扬天下,做诗文的文人呢,也借这楼阁诗文名传千古。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王之涣等四人,品德与功过我不敢妄谈,自然由历史评说,然而这千古流传下的诗文,应当是“立言”之最,不仅名重一时,而且还流传于世,至今仍然是尽人皆知,口口传诵,无人可以匹敌的。

      万里黄河先在鹳雀楼西边由北向南,而后就折弯一路奔向东海。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云人物。想来,人中之尊贵者,莫过于王侯将相,然而,而今的我们,还能记起几位?即使是贵为天子吧,也只留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几位屈指可数。而王之涣却不然。他的仕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先是在冀州衡水做过一任主簿,被人诬告,乃拂衣去官,化游青山;后来又做了一回文安县尉,并卒于任上。也就是说,他最终只做了个从七品小小芝麻官,相当于现如今的副处级。然而,他的诗却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在鹳雀楼里有一幅壁画,叫做“旗亭画壁”,据说是国内唯一采用仿唐代彩画艺术绘制的油漆彩画,里面就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坛佳话。盛唐时期,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诗名并称,难分高下。一日三人在旗亭酒馆小聚,正好有一队伶人唱诗,三人约定,伶人唱谁的诗最多,谁就是最著名诗人。伶人每唱谁的一首,谁就在墙壁上画上一个圆圈,多者为胜。结果,先唱了高适一首,而后唱了王昌龄两首,最后才唱王之涣的,而且一连唱了三首。
《全唐诗》里,王之涣的诗仅有六首,然而,《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千古绝唱。

       “立言”者,无需千言万语,洋洋洒洒数千言,也不要惊世骇俗,语不惊人死不休,只要契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给人们找到了一个倾诉心声的端口,让人们或为之振奋,或为之倾倒,定然会被人民大众欣然接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却反映出诗人不凡的胸襟气度,彰显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千百年来,也一直鼓舞着人们勇于探索的不屈斗志。不得不说,王之涣就是这“立言”的佼佼者。

       登上鹳雀楼最高的观景平台,远眺云雾里连绵的群山,俯瞰丰饶的田畴、苍茫的大河,禁不住为诗人豁达的胸怀,赞叹不已:
       去岁蹉跎昨日登,诗情拾级伴云升。
       凭栏忽见王之涣,鹳雀楼高又一层。

      在平台西南角,有一尊王之涣等身铜像,他左手挽纸,右手援笔,挺胸昂首,将大好河山尽揽胸怀。猎猎雄风吹拂着他的长袍广袖,清亮的雨滴,正从他的额头、脸颊缓缓滑落。浓眉秀目,鼻直口方,前倾的下颔与高高翘起的胡须,透露出诗人豪放不羁霸气。王之涣在此,谁人还能逾越?鹳雀楼就是王之涣,而登上鹳雀楼的王之涣,更让鹳雀楼提高了文化与精神的层次!

      下楼的时候就利索多了,可以乘坐电梯,直抵一层。有人会问:都是新修的建筑,还有什么意思呢?对于古老的建筑,我们自然应该致以最高的礼遇,然而,那建筑总是有寿命的,你总不能要求它历经战火而不焚,遭遇风雨侵袭而不毁;对于那些名胜,它只是文化和历史的符号而已,它站在那里,那里就自然拥有了其精神的内核。就跟这尊王之涣的铜像一样,我们看见它,就当是看见他了,就会想其他的诗句,仰慕他的英名,景仰他的胸襟气度,可是,我们总不能要求诗人再世吧?

       距离鹳雀楼不足两公里,就到黄河湿地,一望无边的芦草是这里的主宰。在这里,我还有幸拍到了红高粱,这些生长在低洼地耐水涝的作物,儿时记忆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只做生产队牲口饲料用的,而今也都成了稀罕物。

       顺便说一声,在来鹳雀楼的路上,经过普救寺,就是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故事里记述的那个地方,居然也成了旅游景点,称作“《西厢记》爱情故事发生地”,游人要比鹳雀楼还要多。而且普救寺所在村落就叫西厢村,我在那里吃了早点,韭菜盒子、葱油大饼味道还不错。只是,这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故事,居然都能堂而皇之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你不得不说,这算得是一种文化的奇迹了。

       可是,黄河之水不会改变它奔流到海的意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即使是山岭阻隔,它宁肯九转回肠,最终还会一路向东。江河不废,滚滚东流!

发表于 2019-8-31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抢沙发啦。先留记号,随后来读。建议每段之间留出空行。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林 发表于 2019-8-31 19:15
抢沙发啦。先留记号,随后来读。建议每段之间留出空行。

先谢过版主!空一行吗?我看看别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林 发表于 2019-8-31 19:15
抢沙发啦。先留记号,随后来读。建议每段之间留出空行。

明白了,多谢指点!回头就改。
发表于 2019-8-31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普救寺未登鹳雀楼,今天在您的文字中游历了一番,亦是享受。
    灵动厚重,画面感极强的文字。
    赏读,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然野 发表于 2019-8-31 22:42
去过普救寺未登鹳雀楼,今天在您的文字中游历了一番,亦是享受。
    灵动厚重,画面感极强的文字。
...

普救寺只是路过,没有进去谢谢朋友鼓励!
发表于 2019-9-1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荷锄叟 发表于 2019-9-1 06:02
普救寺只是路过,没有进去谢谢朋友鼓励!

     先生,我去过普救寺,未登鹳雀楼。读您的文字补憾了。
     周末好。
发表于 2019-9-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新作,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然野 发表于 2019-9-1 11:43
先生,我去过普救寺,未登鹳雀楼。读您的文字补憾了。
     周末好。

说说普救寺就可以互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匡建华 发表于 2019-9-1 11:44
欣赏老师新作,问好!

多谢了老朋友,吉祥如意!
发表于 2019-9-2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胜古迹与文化人物,文学作品与现实景观,言说准确,感受真切,读者亦如同身临其境过一般。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媚 发表于 2019-9-2 09:11
名胜古迹与文化人物,文学作品与现实景观,言说准确,感受真切,读者亦如同身临其境过一般。欣赏。

谢谢版主的点评与鼓励!谢谢!
发表于 2019-9-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荷锄叟的《 雨后登鹳雀楼》,记叙的是游览“鹳雀楼”的情景。文章按照游览的过程,逐一描写游览的景观——“鹳鸣处”、鹳雀楼、“旗亭画壁”、王之涣等身铜像等,渗透了《登鹳雀楼》、王之焕等有关的历史人文元素,使得文章既有景观描绘,又有丰厚的底蕴。当然,字里行间也潜藏着作者的情感。虽然采取的是传统的路子,但也是一篇有力道的游记。学习。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林 发表于 2019-9-2 16:33
荷锄叟的《 雨后登鹳雀楼》,记叙的是游览“鹳雀楼”的情景。文章按照游览的过程,逐一描写游览的景观—— ...

版主厉害,认真负责,点评到位。辛苦了,向老师学习!
发表于 2019-9-4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景不错!如身临其境,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7 01:19 , Processed in 0.0644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