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仁爱"的变迁与儒学的固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3 0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20-1-16 17:38 编辑

  仁爱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内核,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分为八,而以后主要是通过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得到发挥,但它们与诸子百家学说一样,都随着社会变迁一同进入了汉初。

  『儒分为八』的说法来自韩非。《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颜氏即颜回;孟氏指的是孟懿子,或说孟轲,即孟子;漆雕氏即漆雕开,孙氏即公孙尼子。仲梁氏,陈良,“悦周公、仲尼之道”,估计算得上孔子私淑弟子。乐正氏,孙氏即公孙尼子,一说乃指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一说当指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汉初因为六国纷争几百年以及秦末天下大乱的结束,社会进入了统一局面,这时整个民力几乎弱到极限,因而恢复民力,恢复社会生产,让天下财富有所积累,就成为统治与被统治两个层面共同的需要。汉朝初期就实行了黄老刑名之学。黄老刑名学说的出现使乱局初定,国家安定,四境宴然,这是天下之必然。老子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这使民力复苏,社会宽松有了大效;法家与名家对天下进行了一种正本清源、求明择实的认定。又使统治者没有南征北战了,没有大兴土木了,大家都悄悄地让社会自自然然运转下去,这样就有了让民生恢复富足的机会。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多、人心有所安定,社会矛盾有所缓和,这样天下一统,仁爱、忠孝就成为天下大势的一种需求,所以贾谊上了《治安策》,提出天下初定,天子与诸侯各自应该有所规范,这是大一统思想的初步体现。

  汉武帝执政以后,这样的态势就越来越明显了,陆续反映在官方意识理念上的主张,就是文化思想的统一。这样董仲舒就出现了。董仲舒有本书叫《春秋繁露》,提出了对社会治理、思想统一等方面的主张,后来又上《天人三策》。《天人三策》提出了对百家的态度,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议。《天人三策》更把阴阳家、名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墨家、特别是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学说,进行了新的总结。所以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儒术里已包含了诸子的营养及要义,这种提炼适应了汉初天下稳定、社会繁荣的需要。汉武帝决定把儒家学说作为官方理论。这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初次用一种学说、一种思想统一了整个汉民族乃至少数民族之间的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不同思想主张。这即是"汉文化"的出现。

  这在汉初阶段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华夏文明的升华,是汉民族心理定势在结构性稳定上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后世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有很多议论,但都是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不能以当时的需要及所起的作用看。在当时董是进步的,是有效果的。因为若不这样,孔子学说就很难成为华夏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主流价值观。

  这样,孔子的仁爱精神,儒家的大一统文化,通过权威的国家力量,通过社会财富也就是各种各样资产的互通互用,于是权力、财富、文化(真理)三者之间,就进行了一次良性的互动,这是一份正相关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真理引导了权力,权力规范了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支撑了真理与权力的运作。所以这个正相关的关系,正是文明在社会运作中第一次成功的实验!

  仁爱自那以后,就从民间的态势上升为官府的态势,用国家结构、政府职能、民间的载体,共同推进了文明的全面发展。汉文化乃至汉民族的形成,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中华文明的问题、汉文化的问题乃至中华民族的问题,在这里第一次有了一个定格,形成了一个大载体。这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以后,世界各国无论哪种社会结构,都难能与中国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无论哪一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的承重力,都鲜能与汉民族相比较。当然,这是我们看待董仲舒历史功罪的一个特殊视角,这视角在近现代史书上,也是比较鲜见的表达。

  随着仁爱内核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及主流载体后,新的变化也就发生了:这就是让中华社会、中华民族乃至中华帝国,在三合一的互动里,相较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取得了太大、大多、太好的效用外,也同时更深更重地走向了一个反面。以近代的角度来看,除了中国之外,西方文化的欧美,也能够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特别是过去的英国与现在的美国。还有俄日,其权力,真理与社会经济,也具备大帝国的此以条件。至于以德法为主体的欧盟,目前来看,它有真理与社会经济的支撑,但是它没有一个强力的权力中心来主导,所以这是欧盟得面对重要问题。上述是站在权力集中所产生的优势的角度来看的,若权力集中的劣势来看,领导者是否同时与时俱进,谦卑自持,在主观中保持客观的思惟,这又是另一种考验。

  历史证明,秦皇汉武之盛,是加速资源集中所产生之功,但也由于资源的过于集中,对资源加速产生耗竭,因而导致后来之过。这帝国由盛而衰,皆源于不懂得道家持盈保泰的道理所致。l正如《易经》干卦所说的,你既已达到“飞龙在天”了,继续下去就是“亢龙有悔”。好到极端就会走向滑坡。这个滑坡就是自我封闭,自我僵化!既独尊了,就排斥其它的东西了,慢慢的差别一消失,其他的东西就进不来了。这正是仁爱结构的一个大弊端。

  到东汉期间,这弊端已经出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今文经学变成了谶纬学,孔子被神话了,儒家结构的经变成了纬。经就是万古不变,纬就是经天纬地。经天纬地,像蛛网一样广大悉备、包罗万象。这样的思想文化体系,什么都可以装进去,什么都可以得到解释,于是自我循环,自我运作,自我变化,就像蚕作茧一样越系越多,越系越紧,最后蚕本身被包在里面,这叫作茧自缚。儒学由经学变成纬学,由纬学变成神学,孔子成了教主,孔子成了神仙,这样活泼泼的思想智慧就被排斥在外,比如《易经》演化出以孟喜、京房、焦赣、费直、马融、郑玄等为代表的各种学说,特别是谶纬学说,时间一久,仍把文化体系固化了。谶纬之学,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神话与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神话与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佛教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到东汉末年道教、道学开始建立,这都与儒学自我封闭从而变成学霸排他产生劣势有很大关系。活泼泼的、广大悉备而且丰富多彩的儒学,竟变得如此僵化,那民间需要的文化生机与多样的智慧,到哪里去寻找?于是,佛教满足了这样的需要,道教满足了这样的需要。儒学越来越僵化,佛学和道学就越来越扩张,到汉末便形成气候,这个气候就称为玄学。魏晋玄学的产生就跟儒学僵化有很大关系。你自己的文化体系僵化了,但社会需要不会僵化,自然界不会僵化,老百姓自己不会僵化。所以魏晋玄学愈来愈发展,开始是从儒经之首《易经》开始,然后从《易经》突破,由老子《道德经》继续发挥,再后来又由庄子《南华经》进一步发挥,这就称《易经》、《道德经》、《南华经》为“三玄”。这“三玄”填补了儒家仁爱内核自我僵化封闭后的汉民族社会的需要。三玄中自由、活泼的生机使玄学成了大气候,由此渐渐代替了固化的儒学主体局面。.

  以儒学人道之学为主,再以其它天道,生存之道的学问为辅。为何如此说呢?“儒”字,是由右“人”+左“需”,二字组成。意即儒家是研究人需要的学问。真正的儒者,就如同董仲舒的心态一样。当以儒家所重,人与人的关系,人的需求为依归,找出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意即,一个真正的儒者,他要懂得权变,也要懂得守住那永恒不变的真善美价值观。南怀瑾说,身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必定熟通经史,就透彻理解”不变之经与必变之史”的道理。无论是出世做宗师,还是入世当英雄,关键皆在于把握时节。时节未至,鸣不当时,是谓无智;时节若至,不应时度众,是谓无悲。中国文化的历史哲学,是讲变的史观。总之,事无巨细,学无古今,人无老少,一切都在求变、待变、必变的巨变过程中:“懂了真正的变,就晓得如何‘适变’,不等到‘变’来了以后才变,而先领导变。我常说第一等人是自己制造机会,领导了变;第二等人机会来的时候,把握了机会,如何去应变;第三等人失去机会,被动受变,随物化去了。”在“变”的世态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这就是永远存在于人心之中的道德和善恶意识。“它是人性中自然具有的一种功能,它只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转变形态。”时有常、变,势有顺、逆,事有经、权。南怀瑾常说的“经史合参”,并非狭义的历史研究方法。经即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事物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称为“经”。而“史”是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

  正如前引袁焕仙所说的,“非离真而有妄,实藉妄以诠真。”真与妄、体与用、经与史,皆为一体二面、二而不二的统一体。故能圆融无碍地出入经史诸子百家,以孔孟之学的王道德政作为治事与立身、立国的中心。而以《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作为权变、应变、拨乱反正的运用之学。纵然是谋略之术,“倘能以德为基,具出尘之胸襟而致力乎入世之事业,因时顺易,功德岂可限量哉!”

  两千年来,推行王道政治的儒家,虽然秉持师道的原则,但事实上始终是走“依草附木”式的臣道路线。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为尧为舜,只是希望已经在位的帝王,能够变成尧、变成舜。所以不管是身为一个王者的领导人,以或辅佐的肱骨之臣,部属,都要熟知所有的经世济民与安身立命之道。《中庸》第二十七章的一段话适用于你我,也适用于所有的中国人,以及所有人类。“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2#
发表于 2020-1-13 15:35 | 只看该作者
看来版主对儒家做了系统分析解读。钦佩之至。
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1:08 | 只看该作者
槐下客 发表于 2020-1-13 15:35
看来版主对儒家做了系统分析解读。钦佩之至。

                   君子养正,分享好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8:52 , Processed in 0.0538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